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民俗纪实冯洪波摄影作品郏县大铜器舞

正月里打铜器是河南省郏县民间欢度春节重要形式,作为中原地区独树一帜的优秀传统民间音乐的郏县大铜器舞,也是我国打击乐器的典型代表,它演奏技巧性强且表演形式多样,音律铿锵,风格粗犷,场面壮观,表现出人们喜迎新春的喜悦心情,更显示出中华民族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精神。

郏县大铜器舞源于三国古战场,距今有多年的历史。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年)5月,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襄樊大战获胜后,曹操在摩坡(今郏县长桥镇青龙寨)给将士庆功,命宫中乐师和郏县工匠打铜器助兴,以鼓士气,抒发豪情。从此,打铜器在郏县境内广为流传,并辐射到周边等地和中原地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到明清时,打铜器逐渐演变为驱邪消灾、祭天唤雨、闹年习俗、婚姻贺喜、庙会结社的吉祥之兆。解放后,打铜器成为欢度节日、庆贺丰收、迎送佳宾、开业庆典、增进友谊的礼仪。

郏县大铜器舞是以铜制乐器和大鼓组成的集体打击型民间艺术形式,每次表演时,由持旗和小鼓指挥整个表演节奏,演奏和表演人员15至50人不等,有十多件大小锣、鼓、铙、镲配合,边敲打边起舞,曲中广泛使用了连续切分音及小切分音,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气势恢弘,令人荡气回肠。郏县大铜器舞的曲牌较为丰富,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特点,大多以时代背景和战役而命名,有“五虎下西川”、“曹操得胜鼓”、“马面川”、“呼雷炮”、“大上桥”、“长兴鼓”、“狮子滚绣球”、“撞倒墙”、“三百六十捶”、“二起板”、“锣鼓套”、“倒上桥”、“一连三”、“大开板”、“武头”、“歇拍”等36支传统曲牌。通过抑扬顿挫的乐音,加之舞蹈的动作,达到一定内容的意境和故事情节。

年,郏县大铜器舞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舞蹈节暨民间舞蹈节”大赛,荣获第一名。同年12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群星杯”评奖,郏县大铜器舞又获广场舞蹈金奖第一名。年1月,郏县大铜器舞参加北京“龙潭杯”民间舞蹈大赛,再次夺魁,荣获三连冠。年代表河南省到深圳市“中国民俗文化村”表演,获一等奖。外国专家称郏县大铜器舞为“中国农民的迪斯科”。年6月14日,郏县大铜器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冯洪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图片签约摄影师、平顶山市摄影家协会理事。从事摄影创作二十余年,共拍摄30多组纪实专题,一些作品发表在《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家》《华夏地理》《中国戏曲》《澎湃新闻》,津门网刊发《遇见》《中原古韵》。在12届中国摄影艺术节、17、18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第4届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北京中华世纪坛、香港和台湾展出,多幅作品在国家、省市获奖或收藏。曾获“平顶山市摄影十杰”、“摄影文化奖”、“五一”劳动奖、“人民摄影”()明星摄影家、“第三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xx/168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