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大成果《城·事·人——新中国第一代城市规划工作者访谈录》(以下简称《访谈录》)第一、二、三辑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邹德慈院士工作室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浩博士在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八大重点城市规划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深入走访数十位城市规划老专家,根据访谈现场录音整理并经专家本人审阅和授权出版的口述史作品,是年3月已出版的《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上、下卷)的姊妹篇。
《访谈录》的内容围绕“一五”时期的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工作而展开,包含城、事、人三大类,对60多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其他各项议题(如“青岛会议”和“桂林会议”、“三年不搞城市规划”、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工作等),也有较广泛的讨论。数十位60年前城市规划活动的亲历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往事回忆与个人思考,以不同视角、不同观点,共同讲述了新中国第一代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访谈录》的编排以不同类别的专家访谈为基本单元,按照老专家的年龄排序,分四辑出版。本次出版的为前三辑,共收录万列风、靳君达、周干峙、刘学海、徐钜洲、赵瑾、常颖存、张贤利、赵士修、夏宁初、高殿珠、迟顺芝、吴纯、王伯森、赵淑梅、石成球、刘德涵、邹德慈和郭增荣先生等19位前辈的30次谈话/书面意见,各位前辈的年龄在93岁至82岁之间。三辑中共计编入余副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规划档案,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开。《访谈录》极具鲜活性、珍贵性、稀缺性及学术价值,是极为难得的专业性口述史作品。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博士为《访谈录》撰写了精彩的序言,评价“《访谈录》一书,是我们走近、感知老一辈城市规划工作者奋斗历程的‘活史料’,是我们学习、研究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是对当代城市规划工作者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堪称该(城市规划)领域的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重大成果”。
《城·事·人——新中国第一代城市规划工作者访谈录》第一、二、三辑书影(含护封)
拜访吴良镛先生留影(年5月4日,吴良镛院士家中)
拜访齐康先生留影(年11月9日,齐康院士办公室)
拜访邹德慈先生留影(年9月19日,邹德慈院士办公室)
拜访李灏先生留影(年11月18日,李灏先生家中)
老专家对访谈整理稿的审阅和授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第二次会议留影(上)及局部放大(下)(年10月10日,王大矞[王文克女儿]提供)第3排右2为王文克
(接上图)前排左起:薄一波(左1)、邓小平(左2)、朱德(左3)、毛泽东(左4)、刘少奇(右3)、周恩来(右2)、李先念(右1)
建工部城建局调研组在青岛的留影(年4月,赵士修提供)前排左起:青岛市陪同人员(左1)、什基别里曼(左2,苏联专家)、萨里舍夫(左3,苏联专家)、高峰(右2)、青岛市陪同人员(右1)。后排左起:靳君达(左1)、赵士修(右1)。
刘秀峰部长在“青岛会议”上的总结报告(年翻印稿,迟顺芝提供)
青岛滨海风貌(年,赵士修拍摄)
青岛街道风貌(年,赵士修拍摄)
同济大学老师指导规划设计课(年,迟顺芝提供)左起:李铮生(左1)、钟耀华(左2)、黄作燊(右2)、严仲雄(右1)
城市设计院职工在宿舍学习时的留影(年,赵士修提供)左起:赵瑾(左1)、赵士修(右2)、金经元(右1)。桌子上放着当时的收音机。
高殿珠先生在外交学院学习的毕业证书(高殿珠提供)
苏联经济专家什基别里曼的讲稿(封面和目录,赵瑾提供)
靳君达先生手稿(几对俄语名词的拼写)
万列风先生手稿(年11月26日谈话提纲)
在阜外大街城市设计院楼顶留影(年前后,常颖存提供)
注:照片中部左侧的背景是尚未拆除的阜成门城楼。前排左起:刘荣多(左1)、葛文英(左2)、马熙成(左3)、裴志坚(右2)、孙艳祯(右1),后排左起:廖可勤(左1)、高淑英(左2)、申文成(左3)、习振昌(右2)、刘锡印(右1)
王文克在办公室的留影(年代,王大矞[王文克女儿]提供)
周干峙先生摄影作品:夫人和新组装的电视机(年前后,瞿雪贞提供)照片中的人物为瞿雪贞先生(周干峙先生夫人),左侧为周干峙先生刚组装好的黑白电视机。
目录第一辑序
前言
总目录
万列风先生访谈
年9月11日谈话
一、城市设计院的筹建与工业项目选厂工作的关系
二、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工作的情况
三、对“反四过”问题的认识
四、几点提问
五、苏联专家对规划工作的指导
六、其他
年9月18日谈话
一、苏联专家指导规划工作情况
二、城市规划工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
三、关于“反四过”问题的意见
年11月26日谈话
一、对《八大重点城市规划》(草稿)的几点意见
二、再论“反四过”
三、提问及其他
靳君达先生访谈
年10月12日谈话
一、阅读书稿后的感言
二、从两则小故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状况
三、给苏联专家当翻译的工作情况
四、几对俄语名词的译法
五、“城市规划”一词的定名
六、关于苏联专家谈话记录
七、简要的人生历程
八、对苏联专家巴拉金的回忆
九、关于刘达容、程应铨和穆欣
十、苏联专家的意见分歧
年1月7日谈话
一、与巴拉金合影照片的背景信息
二、再论“城市规划”的定名及其与“城市设计”、“城市计划”的关系
三、到苏联参加国际建协年会与巴拉金的一次会面
四、除八大城市之外,巴拉金对其他一些城市的规划工作的指导情况
五、关于相机和美女的故事
六、补充说明
周干峙先生访谈
年11月7日谈话
一、“一五”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
二、城市规划工作的起步
三、从“九六之争”到“反四过”及“三年不搞城市规划”
四、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五、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刘学海先生访谈
年8月27日谈话
一、关于周干峙同志的回忆
二、早期建工部城建局的一些情况
三、参加联合选厂和重点城市规划工作之初
四、协助史克宁同志参与城市设计院的筹建工作
五、洛阳组规划工作的一些情况
六、“青岛会议”和“桂林会议”
七、城市规划院的第二次筹建
八、筹备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的三次座谈会
九、城市规划方面的一些国际交流活动
十、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
十一、几点提问
十二、关于“城市规划师”的职称系列
年10月14日谈话
一、早期的联合选厂和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工作
二、洛阳规划过程中何瑞华的方案设计
三、孟大强及其为襄樊市规划所作设计方案
四、厦门规划评议会上齐康的方案设计
五、赴英考察时关于城市结构设计的印象
六、富有设计天赋的陶宗震
七、留苏规划人员杨葆亭
八、城市规划程序中专门的“方案设计”制度的建议
九、关于“城市规划法”
十、几点提问
徐钜洲先生访谈
年10月20日谈话
一、城市规划的政策研究结论和技术研究结论
二、关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计划
三、简要的工作经历
四、“反四过”
五、关于“苏联模式”
六、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的建设
索引
后记
目录第二辑序
前言
总目录
赵瑾、常颖存、张贤利先生访谈
年8月21日谈话
一、重点工业项目的联合选厂
二、城市规划工作的出现
三、参加规划工作之初
四、关于城市设计院的筹建
五、城市规划工作的“五图”“三表”
六、“一五”时期的工程规划和详细规划
七、城市设计院的副院长史克宁
八、几点提问
赵瑾先生访谈
年9月18日谈话
一、对“反四过”问题的认识
二、城市规划工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
三、关于穆欣来华情况
四、苏联专家的重要贡献
五、“梁陈方案”
六、几点提问
年10月16日谈话
一、早期城市设计院的一些人员情况
二、毕业时分配工作的“一波三折”
三、规划工作的技术方法之一:人口计算
四、规划工作的技术方法之二: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的争论
五、规划工作的技术方法之三:公共建筑和道路交通的规划标准
六、“一五”时期之后的一些工作经历
七、对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工作的再认识
年11月26日谈话
一、规划史研究的心愿
二、关于城市规划科学史研究的建议
三、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工作的反思
四、再论年的“反四过”
赵士修先生访谈
年5月23日谈话
一、对“反四过”的认识
二、“青岛会议”和“桂林会议”
年10月8日谈话
一、参加工作之初
二、首次参与吉林市初步规划
三、联合选厂工作
四、关于苏联专家
五、“梁陈方案”
六、大庆劳动锻炼
七、“三线建设”
八、在国务院环保办的工作经历
年5月11日谈话
一、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
二、建设部门与国家计委的双重领导
三、联合推进区域城镇布局规划实践
四、关于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夏宁初先生访谈
年10月30日谈话
一、提供一些照片资料
二、参加规划工作之初
三、年以后的主要工作经历
四、阅读《八大重点城市规划》书稿(草稿)的几点感悟
五、几点提问
六、关于长江三峡库区移民搬迁费用的测算
高殿珠先生访谈
年10月14日谈话
一、对《八大重点城市规划》(草稿)的意见
二、提供一些照片和翻译人员资料
三、学习俄文的缘起
四、参加翻译工作之初
五、-年第一次去苏联考察
六、年以后的工作经历
七、对翻译工作的再认识
八、对当前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
九、城市建设方式与风貌控制问题
年12月3日谈话
一、对苏联专家马霍夫的印象
二、关于翻译人员的管理工作
三、几点提问
迟顺芝先生访谈
年11月2日谈话
一、学习情况及参加工作之初
二、城市规划工作的时代背景
三、“一五”时期包头城市规划工作概况
四、包头市规划的实施情况(“一五”时期)
五、“桂林会议”和“青岛会议”
六、年代地方城市的规划工作
七、提问
八、关于包头市规划的空间布局
九、对包头的深厚感情
索引
后记
目录第三辑序
前言
总目录
吴纯先生访谈
年10月11日谈话
一、参加武汉市规划工作的一些情况
二、地方同志对规划工作的重要贡献
三、关于巴拉金的武汉之行
四、“一五”时期武汉市规划未获批复的原因
五、年之后的区域规划工作经历
六、对《八大重点城市规划》(草稿)的意见
七、几点提问
王伯森、赵淑梅先生访谈
年10月15日谈话
一、早年学习和参加工作情况
二、关于规划工作的一些回忆
三、第一代城市规划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四、城市设计院的副院长史克宁
五、王峰、王文克和王凡
六、关于城市规划工作中谁是“龙头”的辩论
七、“三线”建设
八、赴越南的一次考察
九、城市规划院的两次冲击
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城市规划
十一、关于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反思
石成球先生访谈
年11月25日书面意见
年6月1日谈话
一、大学学习和参加工作情况
二、“见习”参与郑州市初步规划
三、关于湛江市规划工作的回忆
四、联合选厂和区域规划工作
五、关于“反四过”、青岛会议和桂林会议
六、年代规划工作的一些记忆
七、年代的“重新归队”
八、在中规院情报所的一些工作
九、关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反思
刘德涵先生访谈
年8月15日谈话
一、城市设计院成立的时代背景
二、城市设计院建院初期的频繁搬家
三、对《60年前国家“城市设计院”成立过程的历史考察》(草稿)的意见
四、城市设计院史克宁副院长
年9月23日谈话
一、城市规划工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
二、苏联专家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帮助
三、对《苏联专家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帮助》一文的意见
四、关于“反四过”和“三年不搞城市规划”
年11月9日谈话
一、大学学习和参加工作之初
二、关于包头市规划的回忆
三、“大跃进”时期及“快速规划”
四、“二汽”选厂工作
五、-年间的一些工作经历
六、关于城市发展理念的反思
七、对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些看法
邹德慈先生访谈
年3月14日谈话
一、“一五”时期的社会背景
二、“反四过”
三、“反四过”的后续影响
四、“骨头”与“肉”
五、“六平米”与“九平米”之争
六、近期远期之争
年5月31日谈话
一、入学
二、院系调整
三、课程
四、教师
五、同学
六、提问
年12月11日谈话
一、研究拟定城市性质与职能
二、推算人口规模
三、选用定额指标
四、确定城市空间布局
五、中国的创新
六、提问
郭增荣先生访谈
年10月6日书面意见
索引
后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