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卢敖隐居卢氏的原因探析

卢敖隐居卢氏的原因探析王国民

卢氏县地处河南西部,位于洛河中游,是河南省地域最广袤的县份,面积超过平方千米。卢氏县历史悠久,远古时期,这里是大片湖泊沼泽,森林密布,卢氏智人和尊卢氏部落先后生活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殷商时,这里建有卢氏古国,周灭商的战争中,卢国是周国的八个联盟方国之一。西周时建有卢氏城,是当时青铜器制造中心之一。西周末属虢,前年,晋灭虢后归晋。三家分晋后属韩国;秦朝时,属三川郡。《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年),始置弘农郡,下辖卢氏县。王莽新朝建立后,改为“昌富县”。东汉以后历代沿用卢氏县名。一、历史文献中有关卢敖与卢氏关系的记载及卢氏现存与卢敖有关的遗迹传说卢氏县何时设立?卢氏县名如何得来?据清光绪年间撰修的《卢氏县志》载:“汉因卢敖于此得仙,始置卢氏县。”意思是说卢氏县是为纪念卢敖在卢氏得道升仙而设立的。现存世撰刻明正德四年(年)修定的《重修大明寺碑》也记载:“今中州莘川(古代栾川卢氏一带称莘地,栾川谓莘源,卢氏谓莘川),居万山之中,为卢敖得道之乡,乃扁鹊降升之地,因名卢氏焉”。《重修卢仙庙碑记》说:“汉置以邑为卢者,昔卢仙得道于此地,标其姓以志之,地以人而著也。”《言和志》记载:“卢氏山,或言卢敖得道于此。”《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汉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这些历史文献记载都说明卢敖和卢氏县的设立和历史发展是有一定联系的。

卢氏县现存有大量有关卢敖的遗迹和传说。卢敖洞位于今卢氏城东6公里处的伏虎山腰,“老虎鼻子”的左侧。《中国人名大辞典》载:“卢敖,原为秦博士,避难隐于卢山,今山有卢敖洞。”秦始皇三十四年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这是“焚书”事。三十五年又发生“坑儒”事,“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卢敖为了避祸,离开秦国,来卢氏寻根问祖。他住在伏虎山的窑洞里,潜心炼丹,琢磨飞升之道。当年卢氏大地瘟疫流行,因为缺医少药,人们痛苦不堪。卢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翻熊耳岭,上玉皇山,采来灵芝、金钗、仙人脚等特效药材,又配上贯众、二花、板蓝根等普通药材,熬成汤药发给百姓。经过紧张的救治,许多病人迅速好转。消息传开后,前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卢敖便把人们组织起来,指导大家采药、煎药、服药,很快扑灭了瘟疫。经过几个月的忙乱,卢敖想清心养性,静静地修炼自己。于是他走出窑洞,来到洛河北岸、东沙河西侧的一块高地上,见有两株古柏树,枝叶繁茂,风景宜人,觉得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不如在此安身,继续修炼。他请人帮忙,砍木椽,割茅草,趁柏树搭起了一个茅草庵。此后栖身于此,悉心研究飞升之道,终于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坐化成仙。后来,当地人为纪念卢敖的救命之恩,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自发来到他结茅修真的古柏树下,焚香祷告,祈求卢敖的在天之灵,护佑卢氏百姓平安无病。而卢敖在老虎鼻子住过的窑洞从此得名卢敖洞,人们在洞壁绘有壁画。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三门峡史迹》中记载:“卢敖炼丹处即卢氏县文峪乡涧西村伏虎山悬崖上的扁鹊洞。洞内原有佛及卢敖像各一尊,洞顶部彩绘有龙形图案,石洞幽深莫测,内有清泉涓涓流出。据说卢敖曾用此水炼丹,后人也多取此水治病。”卢仙庙,起初为小土庙,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年),卢氏商洛都采务使张汉芝扩建“成德观”。内塑卢敖坐像,外建戏楼舞台,逢年过节集会唱戏,借以抒发对卢敖的敬仰之情。清末,人们又在纪念扁鹊的卢医庙正殿背后建卢仙庙3间,专门纪念卢敖。二、卢敖其人其事及与卢氏姓氏的关系1、卢敖其人关于卢敖其人,正史中缺乏记载。今天研究卢姓文化的人说法也不统一,甚至互相矛盾。记载中的卢敖身份不同,国籍也有不同说法。有人说是秦朝博士,有人说是秦朝方术士,有人综合。百度卢敖词条说:“卢敖(生卒年不详),即卢生,秦代博士,本齐国(一说燕国)方士。”有人说:“我国历史上,卢姓可谓人才济济。秦代有博士卢敖,又有燕人卢生”。还有人说:“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敖,天文博士卢生”。那么卢敖和卢生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呢?卢敖到底是博士呢,还是方术士?《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秦博士卢敖”。(秦汉时期,博士就是一种官称,是朝廷百官之一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艺文类聚》卷四十六引《汉官仪》云:“博士,秦官。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辨于然否。”也就是说博士是贯通古今的学问家,是教诲弟子的教育家,是担任朝廷决策咨询的顾问官。)根据史书记载,秦朝设博士七十人。《史记.封禅书》讲到秦始皇首次东巡,说“征从齐、鲁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马非百《秦集史.博士表》等大师学者的考证,秦朝博士中有姓名可考者计十人,即周青臣、伏生、淳于越、羊子、黄疵、鲍伯令之、桂贞、茅焦、正先、叔孙通。这里没有博士卢敖,《史记》等书只记载有方术士卢生。《淮南子·道应训》说他曾游北海,“见一士”,“轩轩然方迎风而舞”,此士自言“南游乎冈莨之野,北息乎沉墨之乡,西穷育冥之党,东开鸿濛之先”,“下无地而上无天,听焉无闻,视焉无瞩”。东汉高诱在“卢游乎北海”,做注时称“卢敖为燕人,秦始皇召为博士,使求神仙,亡而不返也。唐代诗人李白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写道:“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长期漫漫九天上,愿接卢敖游太清”。综合现有的各种典籍,我认为卢敖和卢生实际就是一个人,卢敖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卢生,是秦朝的一个方术士。

2、卢敖其事根据古籍的记载,卢敖的活动主要有三条。《录图书》。《录图书》是两汉之际风靡于世的图谶或谶纬书。秦始皇三十二年,卢傲乘秦始皇北巡边地刚刚归来的机会,利用始皇“览怪迂,信讥祥”的个性弱点,促成秦与匈奴的大规模战借以转移秦始皇对燕齐故地的注意力,耗损秦人的国力。因《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此后数年间,秦兴师动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戍北地,“虚耗于无用之时,糜烂于不切之役”,以迄秦帝国土崩瓦解。言方仙术。即向秦始皇推荐长生不老之秘方。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年)卢生谓始皇曰:“臣等求奇芝仙药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燕,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这段文字告诉我们:首先,求仙不成,归咎于恶鬼,这与当时一般方士求仙不成寻找客观原因的理由不同。前有人“以风为解”或以“常为大鱿鱼所苦”。从此“避恶鬼”就成了方仙说的新内容,汉武帝时齐方士少翁等人仍以“驾车避恶鬼”为辞。其次,卢敖用《庄子》“人水不濡,人火不热”的“真人”说游说秦始皇,说明卢生同道家存在一定的学术缘渊关系,这也解释了西汉人称卢生为道家中人的原因。

反对暴政。秦始皇三十五年卢生、侯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辫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天下之事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这番话抨击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刚决自用”和“贪于权势”,反对专制统治,反对独裁政治,说明了卢敖是一个有政治理想、有抱负的学者。

3、卢敖与卢氏姓氏的关系《通志·氏族略》云:是燕亡后,卢敖入秦,任常府博士,专门向皇帝提供史事咨询及书册图籍、典宗,是一大儒。秦亡后只身逃出咸阳,至熊耳山北麓的洛河北岸,安身于龙山脚下一山洞。《尚友录》和《历代人物小传》(明廷用贤以韵音为纲、以姓氏为目汇编)中记载:卢敖的子孙,一部分派于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另一部分派于河南洛阳、开封。可见,卢敖是徙居于河南较早的卢人之一。

三、卢敖隐居卢氏的原因从客观条件看,卢氏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宜人,适合人类居住。卢氏县是秦岭东段的一处断块盆地。四、五千万年前,湖泊居中,湖水涟滟,丘岭环绕,山峦青翠,气候温和,很适宜各种哺乳动物生活、繁殖。五、六千年前的洛河盆地有山林、丘陵、河流等优越的自然条件。洛水流域,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中能猎,河中能渔,人口大量繁衍,洛河冲刷形成的河床台地以及沟壑间都可供人类居住。大量的鹿、兔等野生动物生活其间,鹿很温顺,食草、有灵性,一直是人类的好朋友。卢与鹿同音,鹿又与福禄寿喜中的“禄”音同,所以中国人认为“鹿”是很吉祥的文字,鹿也是一个代表着吉祥的动物。“卢”就成了大人小孩的口头语,是一个吉祥的文字,卢氏也是吉祥如意的风水宝地。“卢”,《说文》:“饭器也,从皿声”。因发明“卢”器,居住“卢”地而被尊称为“尊卢氏”。《说文大字典》:“盛火器也,文君当卢”。“卢”是盛火器,是为烧、烤、煮用的盛火器。唐代颜师古对“卢”字有详尽的注释:“卖酒之处,累土为卢,卢以居酒瓮。四边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锻卢,故名卢耳。”联系到卢氏县周围的崤山山脉、伏牛山脉、熊耳山脉及洛河河谷形成的自然地貌,自然想到卢也来源于卢氏的自然地貌。所以,卢氏不只反映了卢氏县的地质地貌发展史,也反映了卢氏祖先是富于创新、爱好和平的生活态度,也说明卢氏一个很吉祥的地方。

其次,卢氏地处河南省西部边陲,地跨崤山、熊耳山和伏牛山,北邻灵宝,东连洛宁、南接西峡,西面西南面与陕西省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军事地位重要,居陇海线与潼关,函谷要隘南侧,北出杜关,可跨陇海北渡黄河;西出铁索关,可越商洛而窥西安;东出上戈沿洛河可抵洛阳;南出朱阳关,可略南阳而通襄樊。卢氏境内山深林密,地形复杂,有利于屯兵养锐保存实力,故踞卢氏,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易于各种信息的传播,这里既不乏与外部沟通的通道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足不出县而知天下,实在是隐居的上乘之选。从主观上看,卢敖是深受阴阳五行思想影响,精通道家庄子学派养生术、具有强烈反暴政思想的学者。对于秦朝的卢生、侯生、徐福等方术士,很多人斥之为骗子。其实先秦诸子百家同科学技术都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除墨家之外,联系最紧密的就是阴阳五行家了。因为阴阳五行学说几乎囊括了一切科学、准科学及伪科学的东西。作为继承邹衍学说的齐燕方术士的卢傲,深晓天文、历法、医学、药物学、地理、农学、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卢氏流传的卢敖修身养性,最后化羽成仙的传说;以及说他精通中医学,为人治病、扑灭瘟疫等等,都和卢敖的知识和能力是相一致的。从养生学来讲,人若想长寿,除了注意服食外,还应该注意养气,清静无为。《庄子》说:“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从治国平天下来说,《老子》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便顶千言万语。秦始皇刚戾骄纵,张弛无度,恩威靡常,纵然日理万机,超负荷工作,既危害自己的健康,又荼毒天下。从现实条件看,卢姓人口聚居,具备隐居或活动的客观条件。据考古发现,早在10万年以前,熊耳山北麓的洞穴里生活着一群原始人类---卢氏智人。到了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卢氏智人已离开洞穴,开始在丘谷平川建造窑洞或茅屋,形成了大量相对定居的原始部落。这支部落就叫“尊卢氏”。《庄子》、《帝王世纪》、《遁甲开山图》、《汉书》、《金镂子》、《三皇本纪》《通鉴外记》、《路史》等书也都记载有尊卢氏的活动。尊卢部落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潼关以东、黄河以南、洛水以北,北与大庭氏为邻,东与中央氏为邻,西与骊连氏和赫胥氏为邻,南面是伏牛山山区。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卢姓人生活在这里,过着安宁、祥和、富裕的生活,这为避祸的卢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综上所述,在今天卢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卢氏古县绝非得名于秦卢敖”,“卢氏古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遭遇存在,而非始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建县”,“卢氏之名来自于卢氏古国”,这是对卢氏历史的正确认识,但卢敖和卢氏历史发展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文化也应该注意。卢敖是卢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份非常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也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虽然卢敖在卢氏的生活还有待于新史料的发现和支撑,还有待于考古学的新成果,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卢敖的政治观点上看,卢敖隐居卢氏或在卢氏活动是很有可能性的。

(本文作者为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编辑:乔红丁

本平台为开放性卢氏文化中心,凡是有关卢姓的任何新闻、图片、文章、成果、家族信息都可来文投稿,不拘于任何内容、形式、学术观点。

投稿邮箱:lutong

sohu.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xx/16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