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笑谈中国高校更名简史大学的前世今生也算是

高考已经结束了,紧接而来的志愿填报,院校选择将是考生和家长最头痛的事情了。

你分得清东华大学、西华大学、南华大学和北华大学吗?反正小编是分不清楚!

分不清楚真不是咱们的问题,这些学校名称真的很难说清楚有什么传承有什么关联。你知道东华大学改名前叫中国纺织大学吗?你知道西华大学的前一个名字是四川工业学院吗?你知道南华大学是由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而来吗?

中国高校的名字为什么缺乏继承性?中国高校为什么热衷改名?中国有多少高校改过名?改名的原因又是什么?今天就让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高校改名的套路

中国高校有多爱改名?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截止至年5月底,中国共有所本科院校(不含港澳台)。其中,所高校在年后至少改过一次名字,改了两次、三次名的学校也不在少数,而剩下的学校里,还有所是在年后才成立的。这意味着,从年到年,仅有所大学的校名传承至今。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以教育资源大省江苏为例,年时,该省共有77所本科院校,而自年后没改过名的,只有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体育学院3所院校。

至于校名怎么改,基本可以分成四类:一是升级换后缀,如学院改大学;二是独立院校变动,与母体学校脱钩;三是改更换地域名;四是更换专业名。

而在这四类改名方法中,最常见的就是改后缀。

从学院升大学,或是从职业学院升为学院,是很多学校追求的目标,毕竟它最能彰显办学实力。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无论是全日制大学,还是高等职业学校,都有相应的设置标准。

如称大学的,须满足“在文科、政法、财经、理科、工科、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等等条件。

天津师范学院在年升格为天津师范大学时,时任校长李继之在庆祝会上说,学校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早已摆脱了“底子薄、条件差”的情况,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名正言顺”。

但也有少数学校选择了“降级”。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年就名字里带“大学”。但在年时,为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这所学校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直接进入了“工程”和“工程”建设行列,获得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不过,高校为改名最费劲心思的,还是地域名和专业名。

地域名怎么改?自然是愈大愈好。能用河南不用郑州,能用华北不用河北,能用中国更好不过。

如果学校实力有限,难以申到省名,那就用地区名,“川北”肯定比“南充”大,“湘南”肯定“郴州”辨识度高,总之不能“偏安一隅”。

为了让校名看起来高大上,高校也是充分运用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然“华东”、“华北”等门槛高,竞争激烈,那就调个个儿,去申请“东华”、“北华”。例如在年,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新校取名为南华大学,英文名很霸气——UniversityofSouthChina。

至于为什么还有学校会调小地名,主要是为了优先提升学校层级,更小的地名有助于通过,也避免和别的学校名字撞车。不过,还有一些特别的情况。

年,北方交通大学改名为北京交通大学。从北方到北京,地域是小了很多,但名气不降反升。因为北方一词的地理概念太大,看不出来学校在北京。

作为首都,北京两个字就是高校的金字招牌,北京高校的资源和其他地区同宗同源的高校相比,也是天差地别。

北平师范大学曾因抗日战争西迁至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成为如今的北京师范大学,留在兰州的则是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

虽然曾经同在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等师院校中,如今北师大贵为“工程”高校,西北师大却只是省属重点。

北师大和西北师大两校的校徽

除了改地名外,高校还在修改专业名。

由于高校有综合性高校和专业性高校之分,校名中带有专业名是专业性院校起名的通则,如某某师范大学、某某矿业大学。但年至今,很多专业性高校都在更换他们的专业名。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趋势就是删掉专业名。从年到年,共有所高校抹去了自己的专业名,而这其中,有所是师范院校。

如此多的高校不安于师范院校的定位,令教育部不安。于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现有的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虽然叫停了师范院校的改名,但仍有其他专业性高校在改名。

理工、科技、财经这些专业名十分热门,近乎每个省都有一所或几所理工大学。例如在湖北,就有6所本科院校名字带有“理工”。甚至还有岳阳师范学院改为湖南理工学院这样的跨学科改名。

中国大学改名的原因

大多数国人对中国至今未能拥有一所世界名校感到遗憾。上至政要显贵,下到黎民百姓,都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于是,中国由上至下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名校制造”运动,大学不断扩招,40年来高考录取率从最初5%的精英教育上升到现在的80%的大众教育。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全国各地的很多高校都不约而同的掀起了一股合并热潮的理由。似乎一合并,校园大了,学生多了,师资强了,学校也就跟着上了档次。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几百所“大学”竟然不如人家一所“学院”(麻省理工学院)。

中国人奉行“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讲的是做人要有气节不能乱改名,但在“堂堂大学”看来失节是小事,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校名。寒暑假过后,按照校名索骥已经找不到母校了并不是笑话。现在大学都产业化了,加上扩招,各家都要使出浑身解数争取优秀生源。靠口碑,靠大师,靠教学科研,靠人文环境等是争取生源之道,相信每个高校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但是这些资源和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而一个学校从申报新校名到审批一两年时间就够了。当然不乏多年争取却无成者,比如“浙江林学院”奋斗十几年更换成“浙江农林大学”时,早被昔日的小兄弟浙江丝绸工学院甩在后面了,因为人家先是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再升格为浙江理工大学,给外地考生一种仅次于浙江大学,盖过浙江工业大学的浙江第二高校。你不得不承认,改名成了当下中国大学发展最快捷的方式,你可以批判这是投机取巧的做法,体现的是学术上的浮躁。

当然高校“更名潮”的出现与政府力量的推动及高校自身的发展诉求不无关系。一方面,政府基于教育整盘棋的统筹规划,对高等院校重新布局;另一方面,不同发展水平的高等院校,其所享受到的政府和社会资源也差异巨大。一些高校期待通过更名实现这些目的:吸引考生、提高录取分数线,提高影响力,学校行政级别上升,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与资源。

高校改名也是基于现实所迫,其实也不是每所学校都愿意更名的,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长章开沅曾在《南方周末》上撰文说,上世纪80年代很多学院都改名大学,当时他执掌的华中师范学院本不想更名,认为叫学院未必代表水平低,像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NS)传承几百年。然而,现实给了章校长这种“迂腐的认识”以沉重打击,在教育部门编制的高校名录上,因为华师还是“学院”而排在了很多不知名的“大学”之后,这种看似无关的排名着实影响到了招生,教育部也在催促更名,于是1年8月5日华中师范学院就改成了华中师范大学。

大学的品牌是和校名联系在一起的,更名并不意味着都是利好,对于有些大学来说更换一次名字,元气还会大伤一次,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大学不要改校名。好大学,知名大学是不会轻易改名字的,事实表明“工程院校”稳定性最高,“工程院校”其次,经常改名字的是一般院校。,院校除了已经形成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外,已经进入平稳期,不会随便改名,况且几乎都升格到顶了,没法再提升了。而普通院校还处在打怪阶段:一类是高职的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的学院,学院再改为大学;二类是地名扩大,城市开头的改为省字头,省字头扩大为大区;三类是换行业,冷门变热门,比如地质改为经济;第四类是合理的变更,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脱钩独立。

对于校名,老师、学生和校友都很有感情,更换校名容易伤害他们。大学校名的频繁更换,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时不太尊重教育规律,行政主导的力量过强。如果只把改名当作学校发展的一个策略,对于学校没有太多的意义。但如考虑学校办学的方向存在问题,校名一改,相应的办学方针、专业设置等方面都随之变更,这也就无可厚非。其实对于那些本身硬实力出众的高校来说,校名改成啥样都无所谓。清华大学真的改名叫“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仍然会是全国学子趋之若鹜的头牌;山东大学变成“章威即(章丘威海即墨)联合大学”,也没法改变学科实力暴打省内其他所有高校的现实。但对于像上海对外贸易大学这样地位处于边缘的高校,合并更名就会把多年积累的优势给抹杀了,学生家长教师发声保卫校名争的不是一口气,而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现在很多高校改名,都抢着冠名诸如“科技”、“理工”、“财经”、“商业”等热门名词,使之看起来像综合性院校。坐落于一个小地方,争取冠个“省会名”、“省名”以此体现自己地域性影响。一些大学改名则是为了生存,为了广招生源,为了获得更多的拨款,说白了,就是追名逐利。有些则纯粹是攀比心和虚荣心在作祟。如果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办学仍然缺乏内功和实力,只是换了个时髦好听的校名,那样只会给人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离开大学应有的精神就更远了。更有人认为,大学改名“变脸”是缺乏办学信心,缺乏务实意识的表现。另外众多大学改名往往将其历史、专长、口碑都丢了,所以绝大多数大学改名都是失败的。当然大学的校名不是不可以改的,比如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分离,独立授予文凭,校名中应不再有母体学校的因素,当然可以更改校名。不过像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转设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后3年又更名为武汉工商学院。

其实,对一所高校的评价并不是看它的校名是否显赫、有气派,而是看它能否出大师、出成果、出思想。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就说过:“大学者非谓有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两百多年来从未改过校名,却不影响它作为世界知名大学的地位,仅仅从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0多位。盛名显赫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更不用说了,至今未听说他们想把学院改为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如今已成名校,但始终不把“农工”二字去掉,因为这个校名已经成了响亮的名字。缺少“大学”以及冷门关键词,既非“理工大学”也非“美国大学”或“法兰西大学”,但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世界闻名的优秀大学。这些学校规模都不大,但其辉煌的历史和毕业生的成就,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学子的目光。

但是现行中国的教育政策,对于学院和大学的区别在规模、学科设置、专任教师等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大学高学院一个档次。从某种意义上讲,学院更名大学,相当于“升格”,意味着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学校在其学科、专业设置、师资聘用中,也将拥有更大空间。对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都能起到带动作用。专科学校升格本科更名后,除了以上优势之外,其招生优势更显而易见,“在专科生源严重不足的今天,升本就意味着能在招生环节占得先机。”有学校乐观分析。在唯学历人盛行的职场上,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简历,第一眼   

绍兴文理学院年4月,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绍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不过该校最终还要更名为“绍兴大学”,也曾有呼声要更名为“鲁迅大学”,英文名早就是“ShaoxingUniversity”了。

湖南文理学院年3月,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常德师范学院。年2月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年4月16日,西安联合大学、西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

重庆文理学院年5月,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渝州教育学院合并——〉渝西学院。5年4月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   

四川文理学院年,由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名。   

湖北文理学院年3月,襄阳师范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襄樊学院;年,湖北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年2月,学校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

武汉文理学院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武汉文理学院(未批准)

甘肃联合大学——〉兰州文理学院(自西南联合大学后,所有的联合大学不是末流就是乌合之众,改名是必然的。年4月18日更名)

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纷纷避开“职业技术”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Education)是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区别于普通的师范院校,是为高职高专培养师资的高校。然而由于社会对“职教”和“高职”的偏见,除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其他7所纷纷更名避开“职业技术”字眼,甚至用“科技学院”掩盖自己的本职。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该校更名时间:年3月)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该校更名时间:年3月29日)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该校更名时间:4年5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该校更名时间:年)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民族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该校更名时间:年)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该校更名时间:5年)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年2月)

江苏理工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理工学院(该校更名时间:年11月)

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全国最早以“应用技术”命名的本科高校。学校由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合并组建成立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年更名。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年4月新设立高校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年8月11月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升格

深圳技术大学——依托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筹建和办学,年成立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年8月成立深圳技术大学(筹),年5月31日,学校申报设置获得教育部批准通过。

海洋大学——浑水摸鱼(计划)

海洋大学(学院)很畅销,江苏,河北、海南、福建的海洋大学(学院)也有动作。

淮海工学院——〉江苏海洋大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海洋大学

琼州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福建海洋学院”或“福建海洋大学”

大学“改名游戏”的规则

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更改名称是如何规定的呢?有哪些规范限制?按照年9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大学和学院都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

学院升格大学,需要哪些条件?这要从两者的区别说起。中国大学院校层次你的区别

办学规模,大学要求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学院要求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人以上。

学科与专业方面,在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称为学院的应拥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称为大学的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

师资方面,称为学院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30%;称为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一般应不低于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一般应不低于人。

在教学与科研水平方面,称为大学的学校还应达到这些标准——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近5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学校,至少应达到万元,其他类高校至少应达到万元;至少设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和重点学科2个;一般至少应具有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等等。

由此可见,“大学”和“学院”虽然都属于高等学校,但在设置学科门类的要求上还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大学”更具有综合性,而“学院”往往专业性更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就一定优于“学院”,在一些专业学科上,一些“学院”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许多高于某些“大学”的同一专业。

总结下学院升为大学必须具备七个条件:

①名以上正教授;②0名本科在校生;③三大学科门类,每门有三个以上专业;④有10个以上硕士研究点;⑤国家基金项目获奖20项以上;⑥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占42%以上;⑦科研课题经费在-万元。

不仅如此,高等学校的更名在审批和申请程序上也有讲究。

根据教育部《实施本科及以上教育的高等学校的设立、分立、合并、变更和终止审批服务指南》,高校应依据学校层次、类型、所设学科类别、规模、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以及所在地,使用名实相符的学校名称。

申请设立(含更名为“大学”)、分立或合并本科学校的,须在每年第三季度向教育部提出申请,逾期则延至下一年度办理。申请设立(含更名为“大学”)、分立或合并本科学校的,要按照教育部形式审查、专家考察、专家评议、批复做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基本流程办理。

教育部主管部门把学院和大学的标准化,量化,给需要升格的学校们趋之若鹜的奋斗目标。

中国人弘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中国高校合并浪潮中,固然有华中理工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这种强强联手的,也有强弱结合的,更多的是弱弱搭伙,其实就是乞丐组团欲当土豪。学校暂时无法具备上述硬性要求怎么办?要人多地大是吧?那就再拉几所大专、中专学校、成人进修院一起合并,或者违规招生凑数。比如: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武汉职工财经学院、武汉市职工大学等四所院校合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商学院。“商学院”金子招牌闪亮登场。一合并组团,教育部要求的教师人数,学生人数瞬间达标。

因此了解合并前的各个学校特色和实力,对于专业选择和报考显得非常重要。考生尽量选择专业历史开设悠久,口碑不错的专业。比如:南京财经大学,地处东南,又在南京,由于“财经”ID招生很是喜人。高分考生冲着财经来的,可是该校唯一特色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什么?因为该校合并的前身之一南京经济学院的前身是南京粮食经济学院以粮食为特色的。西部老牌子的财经类院校哪家不比他强?然而在大学改名浪潮中,小舢板绑在一块儿用航空母舰之名滥竽充数的不在少数,敬而远之是最好的办法,毕竟人是无法捧着文凭过一辈子的。

教育部:十三五时期将严格审批“学院”更名“大学”

为规范高校更名,引导高校注重内涵发展,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年1月2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继续坚持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与高等职业学校合并;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基本政策,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同时明确,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十三五期间:中国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

此外,教育部也曾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要强调教师的基本功,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吸引更高水平的年轻人从教。

盘点:虽然叫“学院”也很牛的高校

在中国大学改名的游戏里,高专升格为学院,学院升格为大学,已经是大学的还要改一个更高大上的名字……很多考生家长喜欢用名字去评估学校实力,认为大学肯定要比学院好。其实,叫学院的不一定都是“低端”高校。中国目前仍有很多牛气的高校仍为学院。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中有72所都是大学,有三所是学院,而且是各个类别的顶尖高校,他们分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其中,中央音乐学院是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工程”建设院校。

外交学院,是外交部唯一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外交部共建的重点院校,为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共青团中央直属、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共建的唯一的重点高等院校,它被誉为”卓越青年人才的摇篮”。

国际关系学院,简称国关,由教育部直属,为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是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的全国重点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央美术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唯一的高等美术学校。

中国美术学院:是浙江省省属高等美术学校。

中央戏剧学院,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北京电影学院,为省部共建大学,是中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专业院校。

上述院校是专业领域内的标杆,绝对“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社会照样认账

来源声明:姚哥谈教育

新启点高考工作室介绍

点左下角蓝字“阅读原文”进入年工作室一对一网上预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xx/161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