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前街老商铺。王夕平摄影)
(年6月,作者与樊城老船工肖光华在旭东路茶馆合影。李治和摄影)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襄阳舟夜》首联写到:“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驿。”中国古代交通不发达,运输主要依靠水运。樊城位于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处于汉江和小清河、唐白河交会处,所以樊城水运发达,自古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是汉水中上游的鄂北商业重镇,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美誉,也是历朝历代的商家、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樊城码头众多,从东到西有码头30余座,其中襄阳9座码头,樊城22座码头。樊城紧邻这些码头,最早形成了一条河街,即前街。前街是老樊城最古老最繁华的商业街。前街约五华里多长,西自公馆门,东至马道口,与铁匠街相连。由于前街靠近汉江和码头,所以樊城较大的商家多集中在前街,五行八作有条不紊地分布在前街的上上下下,城乡大众生产生活所需商品和服务,前街应有尽有。昔日的前街,码头林立,多家商铺一家挨着一个,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襄阳樊城“南船北马、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都浓缩在这幅美丽的民俗风情画卷中。
襄阳古属楚地,为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等风俗。《隋书·地理志》也记载,“因而鼓棹争归……为竞渡之戏……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由此可见,襄阳端午赛龙舟历史悠久。
(老船工肖光华。王夕平摄影)
年出生于樊城梯子口的肖光华,从小跟随长辈在汉江以驾船运输和摆渡为生。年以后,他在原航运公司工作直到退休。年6月19日,在他鱼梁洲的家里,笔者听他回忆襄阳赛龙舟的往事。
一、互下战书“保长”出马筹集经费
今年84岁的肖光华老人,回忆起关于船的往事,显得格外健谈。
自打他记事起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每年端午节,汉江上的龙舟赛都如期亮相,襄阳、樊城沿江各码头及近郊沿江乡镇均参与其中。
(汉江襄阳段帆船)
龙舟赛的组织“半官半民”,地方提倡并支持举办龙舟赛,船运行业也热心参加比赛。每年清明节一过,各码头便纷纷挑选参赛桨手,一般一个码头一条船,两班人,最多时能达到60余人。因船的大小略有不同,正式比赛时,一条龙舟上划桨的有24人的,有26人的,最多有28人的。“我是梯子口码头的,要是我们组队不积极,像林家巷这样特别喜欢比赛的码头,会派船员把龙船停到我们码头,挥着黄龙旗高声叫嚷:‘肖大爷,划龙船呦!肖大爷,赛龙舟哦……’”肖光华说,这样喊,相当于下挑战书,被挑战的码头怕被人笑话,不得不挑选一只最好的船作为龙舟,组队应战。“活动经费除了码头一带的商家出资赞助,‘保长’也会动员农民募捐。”肖光华介绍,梯子口“保长”一般由梯子口出发,至古驿60里内沿途邀请。“张大爷、李大爷,端午请你到樊城看龙船……”当地农民一听就明白,这是梯子口码头来募集划龙船的粮食了。
(作者和妻子孩子在古驿镇辛庄村襄阳四中农场原址。年、年作者在这里学农两次。)
当地“保长”也会出面,组织农户你一斗我几升捐些粮食,运往梯子口码头。把头(码头负责人)再把部分粮食拿到市场上变卖,用于龙舟队的吃喝等开支。“从组队到正式比赛这段时间,各码头队员每天在一起训练。生活由把头安排,鸡蛋、糯米稀饭、洋糖粽子随便吃,香烟随便抽,休息时还能到附近茶馆喝茶看戏。”肖光华回忆道。
二、龙旗亮身份不争奖金争荣誉
肖光华介绍,襄阳龙舟赛的航线多为襄阳大北门码头至樊城林家巷码头段。
(美丽汉江,襄阳市樊城林家巷码头以上段。王夕平摄影)
竞赛时,船尾有掌棹的;船头并坐两人,各持一桨,负责“划分水”,是左右两边划船人的排头兵;船头还有一人,手持长约1.5米、宽约40厘米、旗杆长约3米的龙旗,旗上写有“独占汉江某某码头(或街道名称)某某龙”的字样,是龙舟的指挥者。
(昔日汉江景象。徐信提供照片)
“回龙寺码头是青龙,基峨巷码头为白龙,晏公庙和余家巷码头为红龙……”肖光华说,划船人的头上也都包有与龙旗同色的头巾,使观众一望便知道是哪一方的龙舟。
为了取得好成绩,各码头想尽了办法。比赛前一天,有的码头把船拖上岸,买几十斤猪板油,加上葱,熬后涂抹于船底,以此减小船的阻力。
比赛那天,各码头不甘落后,桨手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奋力划桨,一时间江面白浪翻滚。看热闹的观众各有立场,远处看不清谁胜谁负,他说黄龙领先,他说红龙在前,观众在岸上争得面红耳赤……
(襄阳龙舟赛。王夕平摄影)
到达终点前,若前面的船突然调头将后面的船拦住,叫“包头”,“包头”很容易与后船相撞,但桨手水性好,不会有生命危险,这往往使比赛更加精彩。有经验的掌棹人是不轻易“包头”的,见势不妙会立即调转船头,以免惨败。“最先到达终点的船获得一面锦旗,队员们打着锦旗和龙旗在前街打着鼓、敲着锣往梯子口走一趟,欢庆胜利。”肖光华说,比赛没有奖金,主要是争荣誉。不论胜负,当晚各个码头的参赛船员会聚在一起,吃酒席庆贺。
三、清末民国时期的端午节划龙船盛况
(年肖光华在梯子口码头襄阳地区粮食局老房子里喝茶。王夕平摄影)
(襄阳汉江帆船。徐信摄影)
襄阳樊城端午节划龙船民俗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至今。采访中,肖光华突然想起当年流行的、讲述了一个乡里大姐端午节来樊城看龙舟赛经历的顺口溜,并不由自主地唱了出来一段顺口溜。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老樊城民间流传着这首顺口溜诗歌。这段顺口溜很有意思,讲的是几位乡里大姐五月端午到襄阳樊城看划龙船的情景:
正月十五二月半,
五月端午划龙船。
乡里大姐约成伴,
不等天亮吃早饭。
红把儿簪,插中间,
栀子花,戴两边,
大家带上二百钱。
梯子口上头湖南馆,
下河又叫摆江船,
铁锚打在河中间。
真龙船、红白船,
万直戏,琵琶、丝弦,
好看好看真好看,
鸡蛋、粽子两分钱,
只顾得吃,没顾得看,
看着看着天色晚,
乌云又遮半边天。
又是雷,又是闪,
锥子暴雨往下赶。
头发淋得披着脸,
官粉擦,胭脂点,
妈妈儿淋得像高盏,
红洋裤子淋得腿上缠。
红花鞋,溜溜簪,
一辈子不到襄樊二城看龙船!
这个顺口溜诗歌,传递了许多信息。我试着把它翻译成白话文:
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某年五月端午节这一天,家住樊城北边吕堰驿(古驿)的几位乡里大姐相约一起到樊城去看划龙船。她们天不亮就起床做饭吃饭,梳洗打扮。香喷喷的栀子花戴在头两边,美丽的红把儿簪子插在挽起的发髻中间,身穿平时舍不得穿的漂亮的新衣裳和红色进口细布做的新裤子,脚穿崭新的红色绣花鞋,临走时特意带上了二百文铜钱当零花钱。她们戴着草帽,打着油纸伞,有说有笑步行了几个小时,来到樊城,从迎旭门进城,经过梯子口,来到湖南会馆码头。看龙舟赛的人很多,汉江两岸站满了人。为了看得清楚,她们在湖南会馆码头下河租了一条小摆江船(襄阳叫“划子”),然后让船家把船停在江心位置,抛下铁锚固定住船只。
(梯子口码头。王夕平摄影)
(湖南馆码头,湖南馆房屋铭文砖、大殿柱础。王夕平摄影)
来到樊城,她们在宽阔清澈的汉江里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龙船”。比赛的龙船在汉江中一字排开,严阵以待,有的船上插着红龙旗,有的插着白龙旗,有的插着黄龙旗,有的插着黑龙旗,有的插着菜花龙旗,龙船上的龙旗,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大开眼界。繁华的前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这里商铺林立,商品玲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前街一二三茶社里正在表演“万直戏”,抚州会馆、湖南会馆的戏楼里,正在唱大戏,琵琶、丝弦弹奏着优美的旋律,令人陶醉。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看到这热闹繁华的景象,这几位乡里大姐不由自主地齐喊:“好看!好看!真好看!”
(樊城山陕会馆琉璃壁画。王夕平摄影)
(前街小江西会馆。王夕平摄影)
按照惯例,每年襄阳樊城二镇的端午节龙舟赛是下午四五点钟才开始。几位乡里大姐在前街不知不觉逛了半天时间,内心一直处于激动兴奋状态,这时她们开始感到肚子有点饿了。一个提篮小卖的小男孩正好扯着嗓门在她们身边边走边吆喝:“卖鸡蛋粽子,两分钱一个哟——”她们买了几个鸡蛋和粽子,回到租的船上就吃起来。鸡蛋和粽子都不贵,一个才两分钱。
太阳偏西,龙舟赛正式开始了。几位大姐在船上只顾得吃鸡蛋剥粽子,没有顾得看龙舟赛。看着看着天色渐晚,厚厚的乌云遮了半边天,突然狂风大作,天上又是雷声,又是闪电,顷刻像锥子一样的暴雨降临,几位大姐头发被暴雨淋散披在脸上,淋湿的衣服紧贴在身上,露出丰满的乳房轮廓像高脚碗盏一样。金贵的红洋布裤子(年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人称外国货为洋货。红洋裤子,日本进口红色细布做的裤子。国产的布叫土布。)也被雨水淋湿了,紧紧地缠在腿上。新做的红花鞋也被打湿了弄脏了,头发散了,珍贵的溜溜簪也被暴雨淋得不见了。雨水把她们化妆涂在脸上的白粉、嘴上的胭脂口红冲掉了,她们赶紧躲在避雨的地方,一会儿往脸上补擦白粉、胭脂,一会在嘴唇上补涂口红。大姐们又急又冷又生气,其中一个说道:“今天高高兴兴地来樊城看龙船,没想到遇到这样的鬼天气,真倒霉!我们一辈子也不到襄樊二城来看龙船了!”
(北京王府井大街红花鞋和各种发簪。王甫星摄影)
呵呵,品读这段顺口溜诗歌,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我们回到清末民国时期看襄阳端午节盛况,昔日襄阳龙舟赛的热闹,樊城前街商业的繁华历历在目。
四、一度中断又重拾的民俗盛宴
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于汉江上游水库蓄水及其他一些原因,传承千年的襄阳汉江龙舟赛偃旗息鼓。直到年,原航运公司组织了一次龙舟大赛,此后多年汉江上不见龙舟赛。
(襄阳龙舟赛盛况。王夕平摄影)
年,汉江襄阳城区下游的崔家营航电枢纽竣工蓄水,襄、樊二城间江面宽阔、水流缓慢,成了赛龙舟的理想场所。年端午节,经民间、官方多方努力,龙舟赛终于重现汉江。
(碧绿的汉江,繁华的樊城。王夕平摄影)
此后,每到端午,襄阳城区的汉江两岸人潮涌动,万人观战,场面壮观。年,为了缓解市区交通压力,也为让更多市民了解东津新区,龙舟赛赛区从汉江一桥至二桥之间移至唐白河水域。
(端午节,襄阳市在唐白河段赛龙舟。王夕平摄影)
如今,多次荣登央视的襄阳龙舟赛,吸引着省内外高水平龙舟队参加,正式成为一项全国瞩目的品牌赛事,也成为襄阳市民端午节的一场民俗盛宴。
(襄阳龙舟赛成了每年必有的节目。王夕平)
(文化需要代代传承。作者带着孩子在汉江观看龙舟赛时于襄阳北街小北门留影。作者的朋友摄影)
(今日的襄阳樊城,旧貌换新颜,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迎旭门矶头被保护,码头被保护。王夕平摄影)
年6月25日是端午节,襄阳虽然因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没有举办龙舟赛,但襄阳凤雏大桥的建成通车,给端午节的襄阳人民增添了节日气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襄阳人民靠船只渡江已经成为历史。待到明年端午节,新冠病毒一扫光,我们站在凤雏大桥上好好观看襄阳龙舟赛。
(年6月24日襄阳凤雏大桥通车前王夕平在大桥上留影,康继会)
(年6月24日下午,王夕平在襄阳凤雏大桥上。王甫星摄影)
(作者王夕平简介:年12月31日至年元旦零时许出生于襄阳市,年襄阳四中高中毕业,年入伍,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年在襄阳市外事、接待办公室工作,年至年4月在襄阳市民政局任科员,年5月至年元月在襄阳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任副院长、工会主席、党支部委员,年元月至年10月任襄阳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党支部委员,年10月至年3月任襄阳市军供站副站长、代理站长、党支部委员,年3月至今任襄阳市军休四所党总支委员、副所长。职称:助理经济师、社会科学助理研究员。社会职务:市党史研究会会员,市老年大学协会理事,市乒乓球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