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视频——5.4青年节《等待》致敬两弹元勋邓稼先
*再说古邓国:周代邓国地望考——王先福
*有感于黄教授的《古代邓国邓县地望考》
*邓氏重修家谱综述
襄樊乐天群组织了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樊市邓城遗址探访活动,并考察了当年关羽水淹七军之一的普陀堰。襄樊市著名规划和文史专家陈家驹先生为我们当向导并讲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
襄樊人的祖居地
邓城遗址在今襄樊西北7公里处,是春秋时期邓侯国的都城,今属开发区团山镇邓城村二组。走进邓城遗址,它残存的城垣至今还有二米多高,远望一片金黄色的稻田里,最高处还有5米。现在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城河绕城一周仍保持着旧貌,东、西、南、北城门遗址尚在,行人、车辆出入邓城的道路仍然通过残存的城门。
据陈家驹先生介绍,邓城有年左右的历史,早于襄樊建城的历史,就是襄樊年的建城史,也要从邓城算起。《太平寰宇记》记载:邓城,,“汉邓县即古樊城”,这记述的还只是汉朝时期邓城与樊城的关系。早在周武王分封天下诸侯时,汉水以北邓侯国,首都是邓城,是邓侯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樊城是当时邓国的商业区。古代一般把远离水的地方作为政治中心,考虑交通运输的方便,而把离汉水近的樊城作为商业贸易中心。
说邓城是襄樊人的祖居地,一点不为过。先考察一下邓城和樊城的关系。公元前年楚灭邓国后,邓城地位下降,秦统一六国后,邓城为县治,樊城仍属邓城县。当时樊城属南阳郡,襄城属南郡,樊城在襄阳建县以后,有多年的时间独立于襄阳之外。晋及唐宋时代称樊城县,后周废樊城县置安养县,天宝元年(公元年)改为临汉县,贞元二十年(公元年)改为邓城县,宋绍兴五年(公元年)樊城才从邓城县划出并入襄阳县。
再看看邓城和襄城的关系。一是邓城早于襄城的建城史,二是襄阳民间一直流传着“襄阳城是一夜之间由邓城搬来的”说法,至今襄阳城墙还有“邓城”字样的砖。这种说法第一可能是确实有其事,第二,是随着邓城地位的不断下降,明朝洪武年间,邓城已成了一座废弃的空城,明朝为了加强城防,又在今新城湾加修了一部分城墙,可能使用了一部分邓城遗留下来的城砖。
从邓城与襄阳、樊城的关系,不难看出,邓城曾是我们襄樊人的祖居地之一。
走进邓城遗址
我虽然是襄樊人,也听说过邓城,经常从邓城路过,但走进邓城遗址,这还是第一次。一走进邓城村二组,带给我的是巨大的震憾。
古城池遗存完好。除了城池、护城河遗迹清晰可见以外,城内俯首可见秦砖汉瓦,在其城内及附近的蔡家坡、施坡等不断有春秋战国的青铜器、金、银等文物出土,仅出土青铜器就有两万余斤,是研究襄樊历史的珍贵资料。在邓城西北的古墓葬区出土春秋战国的铜器很多,最宝贵的是在蔡家坡墓葬中出土的“吴王夫差剑”,现珍藏在北京博物馆.建国后还有人在邓城拾得秦朝纪年字样的筒瓦一块。1950年雷家珍和丈夫周顺利杀鸡过年,在鸡肫子得金豆一粒,年黄明建拾到带有“分”字的金币一枚。故民间有“有钱难买邓城鸡”的说法。
宁国寺至今屹立。邓城西北角,尚残留破庙--宁国寺。现存有残墙断壁。寺前的断碑浮雕花纹依然精美.建筑内为夯土,外包黑砖,当地称“金瓖玉。东墙整体向内坍塌,现南北西墙基本完好,但是,西墙靠北的部分显得摇摇欲坠。北墙小窗估计是透气透光的,很有些特色。墙上齐肩高有一佛龛。南墙是红砖砌成,后人曾利用寺院做过学校。寺内中间靠西的位置有一青石柱基,雕花十分精美,很多墙砖侧面有不同的花纹,有网状的、布纹的、还有横着的“8”字图形等,其中,不同的网状条纹的砖居多。从墙体来看,有花纹的砖分布无规则,可能是年代久远,有过多次的重建或者扩建。在废墟中,我们看到筒瓦上有漂亮的花纹,还有方形的薄片黑砖,据同行的陈家驹先生介绍,这种砖具有防水功能是古人砌在屋顶用的,类似于现在的外墙砖。
著名的战场尚在。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春天大霖雨,汉水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羽威震华夏”。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关羽“水淹七军”。关羽带兵攻襄阳打樊城,大军就驻扎在邓城及其周围的罩口川、鏖战岗、马棚、赵家桥、余岗、团山铺一带。在陈家驹带领下,我们经张营,来到普陀堰,位于牛首镇黄庄村。关羽水淹曹操七军的“五堰二池”水源建筑工程至今保留下来,即黄龙堰、白龙堰、黑龙堰、青龙堰和普陀堰及金牛池和莲花池。留下的名胜古迹还有关羽擂鼓台、马棚、磨刀石等,以及在古战场出土的箭镞、刀、枪、剑和铜制“扎马刺”等。
九冢之谜有待考证。我们又兴致勃勃地来到位于牛首九冢(张营村)小学院内参观九冢遗址。这里留有巨大的古冢封堆,年代不详,据说以前有九座,地名因此而来,是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城人杰地灵。据我所知就有两个名人。一个是北宋著名词人魏玩,为徽宗右仆射(丞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编有《魏夫人集》,朱熹把她在艺术上的成就与李清照并列,可见其照诣之深。一个是范宗尹,字觉民,南宋初大臣,年仅三十任丞相,显赫一时,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年轻丞相。他敢于在金兵南下之际,提出授兵权予藩镇,为当时人所赞赏。
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观了邓城遗址,使我大大增加了作为一名襄樊人的自豪感,也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为自己身为襄樊人,首次来到邓城而感到惭愧。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随便走在村子里,就可以看见文化古迹,一些猪舍、甚至是厕所用的砖,都是带有纹路的古砖,小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肃然起敬。
邓城村二组现在已没有一户村民姓邓了,以黄、董、张姓居多。陈先生还带我们来到当年捡到金币的黄明建家中,可惜老人不在,只有他的姑娘在家,院子里随意堆放有不少残缺的鼎、陶罐、陶碗、石槽、古代的下水管道等。据说我们来的前一天,他还在地下挖到铜器。老人的文物保护意识很强,有很多珍贵的文物都在在家中保护,老人不在,他的姑娘不让我们参观。
我们还拜访了一位60多岁叫董国依的村民,他13岁时捡到过一枚金豆子,有蚕豆大小,用纸包着放在屋后墙的夹逢中。等他后来当兵从部队复员,已不见到踪影。据他讲,他还听说有人捡到过金箔。
随便走在村子里,就可以看见文化古迹,一些猪舍、甚至是厕所用的砖,都是带有纹路的古砖,至今村子里还有大量的民间传说,如玉带井、聚宝盆、金母鸡等。小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肃然起敬。
不过这也使我产生了忧虑。据陈先生讲,前几年他来时,宁国寺还基本完好,现在已快倒塌,寺的正门大约在前年村民焚烧麦杆时失火坍塌,整体看上去也是风烛残年,摇摇欲坠。还有稻田里的土城,随着农民长期的耕种,不断地在下降,我真担心有一天会不复存在。
保护历史的遗存,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我们每一个襄樊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义务。
一群外姓人,
不带任何邓氏宗族派系性,
不带任何经济利益性质
对邓城遗址的解说
年5月25日
邓家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