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伯生于年,字长儒,号可斋,南宋人,进士出身。为官多有实绩,闻名于世。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宋理宗淳祐二年,任淮东制置使、知扬州。淳祐四年,兼淮西制置使。淳祐九年,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淳祐十年,为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进龙图阁学士。宋理宗宝祐二年,进资政殿学士、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节制广南,移治静江。宋理宗景定五年,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宋史》有传。
摩崖石刻《襄樊铭》
李曾伯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功绩要属收复襄樊了。襄樊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阳,北为樊城。襄樊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辏,系华中地区交通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襄阳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真武山东麓,有一处摩崖石刻《襄樊铭》,它记载了南宋时期发生在襄樊的一场意义非凡的战役。
摩崖石刻高2.7米,宽3.1米,四周有阴线装饰边框,框内上方正中横刻“襄樊铭”三个大字。铭文由序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共11行79字,为阴刻楷书竖行排列。前7行55字为序言,通达明了:“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后4行24字为正文:“壮哉岘,脊南北;繄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其文意可释为“雄壮啊!南北分脊的岘山,陵谷变迁你是一道壁垒,天命圣武使襄樊失而复得,你真是大宋王朝千万年的屏障”。
南宋末年,蒙古南下侵宋,襄阳、樊城一带落入蒙古之手。淳祐十一年(年),就任京湖安抚制置使的李曾伯认为,襄阳、樊城一带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绝对不可弃之不顾,便向朝廷请求一万五千名兵力增援及钱粮支持,打算收复襄阳、樊城。朝廷从别处给他调派八千人支援,并拨钱一千万贯作为军费。这年四月,李曾伯派荆鄂副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率二万一千名荆湖军,向盘踞襄阳、樊城的蒙古军队发动进攻。战斗中,南宋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一举攻克了襄阳、樊城。
《襄樊铭》是为了纪念李曾伯击退蒙古兵南扰,光复襄樊两城而镌刻,又名《李曾伯纪功铭》《李曾伯摩崖铭》,亦称大宋碑。正是《襄樊铭》首次把襄阳、樊城两城合称并简称为襄樊。
收复襄樊后,李曾伯又下令筑城,限期两个月内在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以备屯驻之用。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
第二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条经营襄樊的建议,包括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朝廷部分采纳其建议,下拨一百万缗的屯田及修筑渠堰补助费,并免除襄樊之税三年。到宝佑二年上半年,李曾伯调任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时,已有六千多户军人家眷迁入襄樊定居,使其渐渐恢复生机。
《襄樊铭》字迹工整,苍劲有力,笔力刚健,浑厚庄重,是湖北境内上乘的大型摩崖石刻。它既是襄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南宋末年政治、军事史的珍贵资料,又是书刻艺术的精品。襄樊市人民政府筑亭加以保护,结束了其建成以来长期暴露野外、风吹雨淋的历史。
李曾伯还是南宋有名的大词人,有《可斋类稿》传世,其词今存余首。他作词“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喜用慷慨悲壮之调,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李曾伯文人出身,却通兵事,军事才能为人称道。擅长边疆军事,与蒙古兵长期对抗,对边境之事知无不言,所以遭到奸相贾似道的嫉恨排挤。于宋度宗咸淳元年(年)遭弹劾,被革职,不久去世,葬于江苏宜兴善卷山。
责任编辑:李兴利
本期编辑:王 聪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