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
与山、水、洲、城相呼应的是,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近年来,襄阳坚持用新视野研究城市新定位,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引领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建设不落“千城一面”窠臼。
俯瞰襄阳大地,文化浸润的这座千年古城更加雄浑厚重,激情勾画的大美襄阳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化筑城新坐标
连贯东西的黄金水道汉江,曾经绘出“万里风帆水着天,千帆秋水下襄樊”的盛景。明清时期,川陕豫等11个省的商人在汉江北岸建起了21个商业会馆。那是襄阳曾经的商业荣光。
斗转星移。如今,商业会馆完整保存下来的只剩5座。污水横流、电线成网,一派破败景象,历史的遗存正日渐消逝。
审视当下,这是不少城市发展的共同窘境。盖房、修路、拆建……破坏性建设与建设性破坏并存,城市在“拆了建,建了拆”中好似潮汐般摊大,文化根脉则面临切断之虞。
不能让这样的纠结延续。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强调,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建设,要用物化的建筑彰显文化特色,用美化的环境彰显生态优良,用宜居的标准彰显人本力量。
这是都市襄阳的发展方向,也是城市建设的文化自省和重新定位。
文化,历来是襄阳的优势和特色,更是襄阳人的骄傲和荣光。
坐拥历史文化名城的襄阳,如何传承和保护最具襄阳印记、襄阳符号、襄阳特质的优秀文化,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城市病?
跳出襄阳看襄阳。市委、市政府组织人员赴扬州、苏州、丽江等地对标先进,寻找他山之石。
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用文化滋养城市、以城市涵养文脉,赋予襄阳这座古城鲜活的文化灵魂,确保乡愁记忆历久弥新。
襄阳在迷惘中重新找到了自己新的坐标:将“襄阳古城、三国文化、汉水文化”这“一城两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内涵;打造“千古帝乡,智慧襄阳”城市品牌,努力建设历史文化魅力彰显、山水园林特色突出、现代文明气息浓郁的品牌城市。
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山、水、文、洲等资源禀赋,加快完善城区“一心四城”空间结构形态,积极谋划打通护城河、连接古城墙、修复古城楼等多个展示“一城两文化”内涵的重点支撑项目,相继开工九街十八巷等20多个保护开发项目,恢复性重建山陕会馆、抚州会馆等40多处文化遗存,引入香港卫视等8个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物化襄阳文化,催生新型业态,不断提升“千古帝乡、智慧襄阳”城市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市城建委主任肖勇说,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建设在规划的基础上,宁可慢半拍,也要把襄阳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将内在的文化内涵物化为外在的城市建筑,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避免“千城一面”。
古韵今风显魅力
50多公里的城市内环线、中心城区近三年来新建改建的条多公里的骨干路网,既是畅通的物流网,也是宜人的景观带,还是城市历史文化展示的“时空隧道”。
打陀螺、斗鸡等“童趣”系列地雕,踩高跷、蚌壳精等“民俗”系列地雕分别被铺设在襄樊大道沿线。“满满的都是襄阳味儿!把本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襄阳的城市建设品质提升了。”漫步在襄樊大道上,居住在襄阳公园附近的徐晶晶这样感慨。“襄阳八景”的地雕也让他竖起了大拇指。
在长虹路、襄樊大道等改造工程中,我市综合实施13项子规划,注入襄阳文化元素4大类30多种,铺装“岘山叠翠、汉江鸭绿、金城汤池、万山夕照、隆中草庐、习池佳境、鹿门夜月、昭明古台”等生活化、情趣化、民俗化饰物1.2万多件,得到市民广泛好评,外地不少城市效仿。
流淌在襄阳城市建设中的襄阳味儿,还不止于此。
微循环公交线路巴士,车体上绘着汉江、护城河等“襄阳范儿”的图案;长虹路道路两边随处可见的垃圾筒上,有城市古建筑的logo;襄樊大道上提档升级的行道树,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态停车场,汉江一桥南端火红的“春”字雕塑等,都将“文化筑城”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襄阳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得天独厚的山水名城。如何护其肤,美其颜,扬其韵?
一街一景一看点。我市投资3.7亿多元打造了“紫薇大道”、“银杏大道”、“桂花大道”、“香樟大道”等10多条特色园林路段,栽植8万余株乡土树木;以市树女贞和市花紫薇为主体,改造各类灌木及地被植物近50万平方米,增强了绿化层次感、纵深感和地域识别性。
一河一桥一景观。卧龙大桥、东津大桥、苏岭山大桥等相继成为城市新地标、游客新看点。实施“九水润城”计划,汉江、唐白河、小清河、浩然河等岸线成为“水淹七军”、“宋元大战”等历史场景的新看台。投资3.9亿元的红水河——普陀堰——大李沟、汉江——南渠——护城河等水系连通工程全部完成,昔日多公里的“龙须沟”变成了宜人的景观带,资源禀赋变成了景观系统,生态资本变成了生产资本,环境容量变成了发展优势。
一园一区一故事。以实施“绿满襄阳”行动、“蓝天碧水”工程等为抓手,精心建设各类公园、广场游园,用本地历史名人雕塑、居民心中的城镇地标,立体化构建城镇文化识别系统,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自年以来,建设了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岘山和鹿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30个国家级、省级公园;新建了紫贞公园、岘山文化广场、长门遗址公园、临汉门公园等8个公园,完成了襄阳古城墙周边等26个重要节点的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点辍了多个以襄阳名人、襄阳诗作等为题材的艺术小品于其中。投资3.6亿多元实施亮化工程,安装LED灯1.7亿只,形成了以“诸葛亮羽毛扇”等为形象意境的16片城市夜景区,为市民和游客开辟了新的游乐场所。
民本为要增福祉
我们到底是为谁筑城?这是新时代襄阳人的扪心自问。
年,省政府批复的襄阳城市总体规划中,樊城区长虹北路亩地就被确定为城市公园地址。
20多年过去了,万达广场、绿地中央广场、环球金融城崛起,每亩地价高达万元。是建房子还是建公园?
襄阳最终选择了后者。举资2亿元建成了40万平方米紫贞公园。
岘山文化广场位于城市“绿肺”南部山麓、环城路旁,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园区规划中的一块,早已出让给一家省直单位拟建住宅楼。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出巨资收回出让地,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市民,在这块“风水宝地”建设一个供群众休闲健身的大型文化广场。
两年时间,襄阳市主城区共建成8个公园,新增绿地面积万平方米,人均新增绿地1.5平方米,“米见绿、0米见园、米见水”的城市生态新格局已经显现。
人本,城市的唯一旨归。城市要足以安顿人们的幸福生活。
过去五年来,襄阳城市建设总投资超过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总和的近3倍,大多数涉及民生项目。
改造国道、国道、襄南大道、襄新路等,拓宽9条城市出入口干道,过境车辆不再穿行市区,襄阳城区对外交通更加通畅。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新建、改造长虹路、襄樊大道、人民路、大庆路、航空路城市主次干道条、公里,打通“断头路”15条,新建人行天桥14座,地下通道2个,改造人行道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港湾式公交站台个,交通微循环得到改善,城市路网得到优化。
同时,新建城市雨污分流管网公里、供水干网79.4公里、燃气管网公里、截污干管55.1公里,疏通排水管网公里;新建垃圾转运站23座、改建14座,改造旱厕95座,城区雨污分流达53%,污水处理率达92.3%;改造背街小巷条,综合整治“三无”小区个,近20.1万城市居民直接受益。
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新区建设。东津新区作为支撑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功能区正在崛起,“一心四城”的空间形态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由“一江两岸”迈入“环线时代”。
随着“双核带动”战略、“九水润城”规划、“蓝天碧水”工程、“五城同创”的同步实施,襄阳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被国际权威机构评为“中国城市60强”。
涓涓流淌的“水”送来了灵性,无处不在的“绿”提升了城市品位。如今,一座“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山水园林城市正悄然崛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