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荆楚文化是我国古代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有年的历史,但荆楚文化则可延伸至多年。襄樊具有丰富的荆楚文化资源,其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特性、多元融通、神秘浪漫的鲜明特色。保护、开发和利用襄樊荆楚文化资源对于今天和未来襄樊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就是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兴起和发展,中原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诞生了伟大的汉民族。但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也就是统一了南方多民族并与中原文化交汇的楚国发祥地,八百载楚史,铸就了荆楚文化的辉煌。但是关于楚的发源地的问题历来都是史学界、学术界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关于楚国建都的地望,在潘新藻著的《湖北省建制沿革》一书中,有“楚都八迁”之论。“鄂西楚丹阳在秭归,南楚丹阳在枝江,郢都纪南城在江陵,鄀都(亦称郢)在宜城,郢城新建都在江陵,陈城为都在淮阳,钜阳、寿春为都在安徽”。楚国始都丹阳的地望究竟在哪里?历史上主要表现为“两丹”之争,即秭归丹阳与枝江丹阳之争。近十几年来,随着荆楚文化研究的扩展,又新出现“淅川丹阳”(亦叫“丹淅”说)和“南漳丹阳”之说。
随着近年来考古和地方文化工作者的努力,这个问题也在逐渐的走出迷雾显得清晰起来。襄樊被大多数专家认为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张正明先生认为楚丹阳原在淅川,后徙南漳:“商末周初,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到淅水一带,以丹阳为中心,有酋长名鬻熊??。熊绎的国都也叫丹阳,但已不在丹水之阳,而且睢山与荆山这间,今蛮河中游近上游之处,即今南漳县城附近,楚人怀旧念国,国都虽迁,其名不改”(张正明《楚文化史》)。詹盛国、皮忠良在《楚国始都丹阳地望寻绎》一文中通过对楚始都丹阳通过文献和相关论文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楚君自熊绎至熊渠,历经五代约年,其活动中心迁移的顺序是保康的重阳、兴山的高阳、秭归的丹阳”。宋进潮根据对研究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源认为:“楚人“辟在荆山”,开始建国立业,成为东周时期最大版图的国家,历史上的保康荆山是楚国的发源地”(宋进潮《“楚源地”保康荆山之探》)。
无论楚的始都是在南漳还是保康,其在襄樊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可以说周代至春秋时期襄宜地区是楚国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的楚文化遗迹遗物。襄樊地区是楚文化核心地区,具有丰富的楚文化资源。刘克勤指出:“襄樊是楚文化的滥觞期”。史载公元前11世纪初,楚先祖率族众南渡汉水来到偏僻的睢山,即今南漳县城西北处主山寨。《墨子?非攻下》载:“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之后,楚人熊绎建都于荆山之下,在今南漳县城一带,史称“熊绎丹阳”。《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刘克勤认为,荆山当时被称为南蛮之地,尚无人类开垦。楚先民来到这里,白手起家,垦荒种地,开始创业。这个阶段大约有年时间。基础打好之后,楚人开始跳出荆山,向周边地区扩充势力。楚首先在江汉平原北端鄢郢设立都城,历时年。自此不断强盛壮大,逐鹿中原,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荆山,山名,我国有四座荆山,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陕西省富平县西南、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它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东南谷地宽广,西北巍峨陡峻盘亘省境西北部,呈北西—南东走向。北始房县青峰镇大断层,南止荆门—当阳一线,长约公里;西至远安沮水地堑,东到荆门—南漳一线,宽约20—30公里。面积约平方公里。因古代满山生长荆条,故名。《水经注校》载:“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东晋置沮阳县治于歇马白果树坪。《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荆山”条载:“今湖北沮漳水发源处。”沮漳水系主源沮水,沮水发源于荆山。《左传》载楚昭王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由上述固定的自然特征和具体界定而言,熊绎“辟在荆山”,就是南漳和保康县境内的荆山。
迄今在襄樊市及其周边辖区发现了众多的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襄樊作为荆楚文化的重镇已经无可置疑。襄樊市的荆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的特点。
首先表现为襄樊境内存在着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内涵丰富的楚文化遗址和墓葬,也发掘出土了许多精美的楚文物。
襄樊是楚国活动时间最长的地区,区域内散落着大量的楚国遗址,最为著名的是西周邓城城址、南漳楚寨群城址、宜城楚皇城遗址和枣阳九连墩古墓遗址。
其次,在整个襄樊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也极为丰富,襄樊现存的穿天节、端公舞、唢呐巫音、苞茅缩酒、薅草锣鼓等,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明显的楚文化特色。
最后,襄樊人杰地灵,涌现出诸如卞和、伍子胥、宋玉等楚国历史文化名人,这也成为襄樊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宣传、保护外,要充分重视襄樊荆楚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襄樊荆楚文化是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极重要资源。在鄂西圈中,荆州、荆门、襄樊这一块,丰富的楚文化与三国文化资源是其最大特色,也是本区域区别于鄂西圈其他地区的特征。楚文化和三国文化资源的保有量,不仅在省内,而且在全国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荆荆襄地区应走文化旅游的路线,可考虑以荆襄古道和汉水为纽带,将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荆荆襄地区联合起来,走联动开发的道路,将目前分散的楚文化与三国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一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把荆襄古道和汉水建成文化旅游长廊,建设荆襄历史文化旅游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