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蜀汉灭亡的原因,易中天先生认为有四个原因:一,刘禅昏庸;二,黄浩弄权;三,陈祗乱政;四,谯周误国。但是,我想问易中天先生一点:蜀汉灭亡有这么简单吗?在我看来,以上四点只是次要原因,非根本原因。蜀汉灭亡并没有这么简单。
赤壁一战,刘备联合孙权大胜曹操,借此奠定三国后期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久,刘备因刘琦病故在部下推荐之下出任荆州牧。建安十九年(年),刘备率众围困成都十余日,刘璋举州投降。此刻,刘备亦由一个四处投靠、屈膝于人的“下贱随从”变为一个自为控股、己为做庄的“地方司令”。夷陵战后,刘备心力交瘁、托孤于亮,病逝于永安。受托以来,诸葛不忘重任、夜以继日、南征夷狄、北出岐山。诸葛劳最终因劳累过度,病故于五丈原。诸葛死后,姜维接过重任,继续北伐,成果甚微。景耀六年(年),魏将邓艾率众伐蜀,刘禅举国投降。公元年,蜀国建立。公元年,蜀汉降魏。蜀国共在历史上存在了42年。蜀汉是魏蜀吴中“寿命”最短的国家。蜀汉灭亡究竟为什么?难道真如易中天先生所说的那样吗?在导致蜀汉灭亡的原因中,蜀汉行动总方针又扮演着一个什么重要角色呢?在我看来,蜀汉行动总方针导致了蜀国灭亡。此话怎讲,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部分:时间范围
蜀汉始于公元年,终于公元年,共计42年。开国者刘备早逝于永安。从宏观考虑,蜀汉行动总方针必须从蜀汉未建之前说起。
刘备的志向。
刘备自小出身贫寒,靠贩履织席养家糊口。刘备虽为庶人,但是志向远大。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家东南角篱笆边,生长着一棵五丈之高的桑树。远远望去,这桑树的形状犹如乘车的车盖。过往路人不约而同的为其惊讶,有的认为这家日后必有贵人出现。刘备少时,与同族人的孩子在树下嬉戏玩耍,说:“我长大以后一定要乘坐有这样羽毛伞盖的车。”刘备的叔父刘子敬对刘备说:“不要胡说,这话会给我们族引来灭门之灾的。”
据《九州春秋》记载,刘备南投刘表,刘表以礼相待。刘备在荆州呆了多年。他曾经有次起身上茅厕,看见大腿新长很多肥肉,涕流相加地回到座位上。刘表很疑惑,便问刘备。刘备回答道:“我已经多年不骑马征战,腿上的肉不减反增。我年龄已大,功业未见,心中甚悲。”
刘备自小志向远大,知人间疾苦,故礼贤下士。刘备举义旗,战黄巾,败徐州,投吕布,靠曹操,依刘表。曹操南征,刘琮投诚,刘备携民渡江。孙刘联合,两军于赤壁火烧曹军,奠定三国鼎立。刘备数次易主、转战南北,被人叫做反复无常的白眼狼。刘备屈膝做事,心怀梦想。最终,刘备反客为主,得诸葛规划,有张松献计,具法正全助。
刘备是一个心怀天下、志向远大、欲统中原的英雄。
方针的规划。
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徐庶得刘备重视,主动举荐诸葛孔明。刘备亲身拜访,会诸葛孔明,回避闲人。诸葛纵观天下大势:汉室倾废,奸臣窃权,诸侯割据。孔明从三个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第一,曹操集团;第二,孙权集团;第三,刘备集团。
第一,曹操集团。曹操凭借人谋,以弱胜强,“挟天子令诸侯”,统一北方,人多势众,人才济济,不可争锋。曹操夺汉,君之首敌。
第二,孙权集团。孙家两代拓江东,孙权接父兄之业,文有张昭,武有周瑜,地险民依,贤士甚多,可联合不能占去。孙权居东,君之首友,战之次敌。
第三,刘备集团。主公乃汉家之后,以礼待士,思贤若渴。刘表无能,不能保荆,主公于此,深得民心。益州牧刘璋不识国民,人才犹有,不能重用。诸葛孔明根据当时天下大势,对刘备集团作出“总方针型”规划。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规划如下:一,跨荆益二州,保存力量,征夷狄;二,对内依法治国,对友和平相处;三,以静制动,待时出击。
总体概括。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集团作出的行动总路线:征守功。
蜀汉行动总路线萌芽于刘备个人志向,形成于诸葛隆中对。刘备从小立志远大,有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愿望。诸葛孔明审时度势,纵观天下大局,制出“征守功”的总路线。果真如此,刘备定能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刘备欲统中原,诸葛规划征守功。人算不如天算,人谋不如天谋。天有不测风云,形势随时光流逝而改变。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大败,诸葛扩土不成,姜维出兵微效……
(图)关羽失荆州
第二部分:关羽失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年),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关羽被封前将军。当年秋天,关羽率众攻打驻守樊城的曹仁。孙权集团与曹操集团暗中联合,巧设骗局,诱使关羽,吕蒙、陆逊二人上演“双簧”。最终,关羽被杀,荆州被失。
造成关羽被杀、荆州被失的原因主要有:关羽的缺失,刘备集团的责任,集团利益的背离。
关羽的缺失。
第一,关羽自满。《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评价关羽:“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纵观关羽一生,陈寿认为关羽性格刚烈、骄傲自负。关羽的性质刚烈。据《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记载,曹孙密谋开始时,孙权曾派遣使者欲与关羽结为亲家,让关羽的女儿做自己儿子的妻子。关羽对此的反应是:“骂辱其使,不许婚”。结果,关羽此举惹得孙权大怒。孙家欲亲,实际上是一场政治婚姻。关羽不答应乃至人之常情。关羽不仅内心不满,而且在行动上、语言上表露无疑。这就是关羽性格刚烈所使然。关羽的骄傲自负。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陆逊曾给关羽一封书信。书信主要说了以下四点:第一,祝贺关羽胜利;第二,称赞关羽能力非凡;第三,欲以关羽为师,细听教诲;第四,略微提醒,劝提防曹操。关羽看完书信后,看扁东吴,内中安心,不再犹豫,调兵功樊城。一封书信,致使关羽出兵,实乃他轻信于人。这是关羽骄傲自负所使然。
关羽领兵征战非凡,实属三国时期的一员猛将,且对刘备忠心耿耿。这是关羽的优点。但是,关羽同时也有自己的缺点。他性格刚烈,骄傲自负,刚愎自用。这是关羽的缺点。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知过就改。历史上的关羽就是一个不知过就改的人。关羽的缺点最终导致自己被杀、荆州被失。
刘备集团的责任。
第一,刘备的“误导”。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年),刘备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东部房陵、上庸等地。刘备势力范围有所扩大。年秋季,刘备上书自立为汉中王。不久,关羽出兵攻打樊城。刘备遣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东部这件事很可能是对关羽的误导。由此看来,关羽误解了刘备。查阅相关史书,我没有查到有关刘备同意关羽攻打樊城的记载。刘备对此最起码是默许的,也很可能是同意。
第二,诸葛的“无责”。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一直默默的在后面做“供给部主任”。在这一时期,刘备集团的决策者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庞统等人。即使刘备集团的上层领导者“赞同”(或者默许)关羽攻打襄樊,也是与诸葛亮没有丝毫关系的。
第三,上下相护。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乃生死之交。作为大哥的刘备自然要袒护关羽。作为集团领导人的刘备对关羽是关怀备至,那么集团的其他人更不用说了。据《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记载,刘备西定益州,有马超前来投靠。关羽闻讯,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马超这个人如何?诸葛亮一看就明白:关羽怕马超能力超过自己。于是,诸葛回信说:“马超这个人确实是个人才啊!但是,马超比起关将军却差远了。马超怎么能比的上美髯公的绝伦逸群呢?”关羽看完书信后,心中大悦,并把书信传给手下人赏读。
建安二十四年(年),关羽夺襄樊被杀,荆州被失。关羽此举为蜀汉灭亡埋下了种子。不论原因如何,关羽攻襄樊从常远是错误的。关羽没有很好的领悟与执行刘备集团的行动总方针。至此,诸葛《隆中对》中两路出兵的规划化为泡影。
襄樊之败,败在盲目。
章武二年(年),刘备领兵进攻东吴,与陆逊战于夷道猇亭。
(图)刘备夷陵大败
第三部分:刘备夷陵大败
章武二年(年)二月,刘备率众出兵讨伐东吴,势如破竹,大势所向。东吴方面,陆逊令众军坚守营寨、拒不应战。转瞬之间,几个月过去,吴军依旧坚守不出。吴军统帅陆逊观察刘备一方情况,发现破绽,决定主动出击。结果,刘备大败而逃。
刘备的无奈。
第一,出兵仓促。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章武二年(年)正月,刘备率军回秭归。当年二月,刘备又率众从秭归出发,征讨东吴。
第二,能力有限。刘备多年走南闯北,数次易主,经历战争无数。但是,刘备作战经验欠缺。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陈寿这样评价刘备:在智谋、权变、才干与方略上,刘备处处不如曹操。但是,刘备他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就是忍辱负重。陈寿这个评价就间接的说明了刘备军事能力的欠缺。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陆逊在给孙权的书信中曾提到两点:第一点,放弃水陆并进;第二点,作战策略有限。
第三,智囊有限。此次刘备出兵东吴,身旁无人指点。法正已死,诸葛亮在成都主管运输粮草。即使刘备身边有几个“能人”也无济于事。这是因为此时的刘备什么也听不进去。
第四,七百里联营。刘备军全力挺进,占领了大部分山地,沿着山势走向建立军营。
第五,补给线拉长。随着军队的不断深入,蜀汉的补给线越来越长,故粮草转运困难。
陆逊的持重。
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刘备派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寡不敌众,向陆逊求救。陆逊得闻后,说道:孙桓将军那里不用去救。只要我们这里胜利了,便可顺利自然的结夷道之危。事后,孙桓向孙权说:我曾经怨恨陆逊,后来才知道他的能力非凡!
据《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记载,开战之初,蜀军屡屡挑衅、主动出击。陆逊清醒理智,劝说诸将切勿出战。诸将不解,以为陆逊这一书生胆小怕事。经过夷陵之战后,大家才知道:陆逊并没有那么简单!
刘备从猇亭死里逃生,跑到鱼复县,更其名为永安。章武三年(年),诸葛亮从成都来到永安。刘备最终托孤于诸葛,诸葛为正,李严为辅。不久,刘备逝世,享年63岁。
夷陵之败,败在猴急。
刘备死后,诸葛开府治蜀,依法治蜀。只可惜诸葛扩土不成。
第四部分:诸葛扩土不成
建兴元年()四月,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命其开府治事。
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
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深入南方不毛之地,欲纳孟获,七擒七纵。当年秋天,诸葛平定南方,蜀汉经济、军事能力加强。蜀汉国力大增,诸葛亮审时度势,上表后主,请求北伐。
第一次北伐。建兴六年()春,诸葛出斜谷,置疑兵,主动祁山。结果,马谡失街亭,诸葛无奈撤兵。
第二次北伐。建兴六年()冬天,诸葛出三关、围陈仓。结果,蜀军因粮草尽返回,斩杀王双。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遣兵到陈式武阴(武都与阴平的简写),并出兵至建威。结果,蜀汉得武阴(武都与阴平的简写),略有成就。
第四次“北伐”。建兴八年()秋,魏军三路齐功蜀汉(司马懿走西城,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驻兵城固,派遣魏延、吴懿西入羌中。结果,蜀军大胜曹魏。
第五次北伐。建兴九年()二月,诸葛又出祁山,用木牛运粮。结果,诸葛因粮尽退兵。
第六次北伐。建兴十二年(年)春天,诸葛率重兵出斜谷,联合孙权,实行屯田。当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故于五丈原。
其中,《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记载少了上面的第四次“北伐”。我认为缺少的理由如下:此次,蜀汉并非主动出击,而是被迫反抗。
诸葛接任以来,对内依法治国,对外联合东吴、北伐曹魏。纵观蜀汉历史,诸葛亮继任以来,一直使蜀国处于备战与作战的状态之中。诸葛数次北伐,但收效甚微。这与《出师表》中诸葛定的目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相差甚远。
诸葛扩土不成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北伐被迫。据《出师表》,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安内必先攘外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之一。我们看一看蜀汉此时面临的不利因素。
国内因素:国力衰弱,人心不安。刘备集团夺蜀,分利不均。益州这块蛋糕主要被以刘备为代表的外来集团所瓜分殆尽。诸葛受命以后,依法治国,数次出征,致使蜀汉政府对百姓盘剥甚重。这样一来,便加剧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国外因素:曹魏出击。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八年()秋,魏军主动出击,分三路齐功蜀汉。魏国行动的具体路线:司马懿走西城,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
第二,诸葛少术。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位好的军事家。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陈寿曾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由此可见一般。
第三,天下未变。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曾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但是,此时天下并没有改变。曹魏非将亡之国,且人才济济,士人支持,经济发达,力量超强。
诸葛扩土不成,都因形势大变。
诸葛死后,姜维接任,兴兵出师。
第五部分:姜维出兵微效
自首次北伐后,诸葛亮便逐步提拔姜维,曾给刘禅密信中说:我死以后,让姜维接替我的职位。诸葛病故五丈原后,姜维被加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众军,并被册封为平襄侯。事后,姜维又相继做过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等职。
据《三国志·后主传》与《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的相关记载,公元年—年期间,姜维共进行了九次真正意义上的出征。
第一次出征,延熙十年(年),出陇西,战郭夏(郭淮、夏侯霸的简写);
第二次出征,延熙十二年(年)秋,功雍州,不克返回;
第三次出征,延禧十三年(年),复出西平,不克往返;
第四次出征,延禧十六年(年),率众围南安,粮尽退还;
第五次出征,延禧十七年(年),出陇西狄道,拔数县;
第六次出征,延禧十八年(年),复出狄道,大破王经;
第七次出征,延禧十九年(年),又出兵,大败,死伤惨重;
第八次出征,延禧二十年(年),出骆谷,巧进秦川。年退兵;
第九次出征,景耀五年(年),再次出兵,被邓艾所破,战于侯和。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出征。
景耀六年(年),刘禅举国投降于曹魏,蜀国亡灭。
姜维出征,次数不少,但收效甚微,甚像诸葛孔明。
第一,个人能力。蜀汉后期,朝中乏能臣,军中缺良将。宦官专权,百姓抱怨,离心离德。姜维接过诸葛重托,继续努力,但个人能力有限,且费祎、蒋琬相继逝世。
第二,人心向魏。曹丕即位后,接受陈群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建议。此刻,中国所有士人都向往曹魏,欲自己乃至子孙后代都在魏国代代为官,享受世卿世禄特权。百姓向往。蜀汉国内依法治国,执法严酷,徭役赋税甚重,生活困难疾苦。蜀汉百姓向往曹魏。
姜维出兵微效,都因蜀亡必定。
第六部分:总结
刘备、诸葛亮、刘禅三人经营的蜀汉政权随着开城投降而结束。事已至此,蜀汉大势去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
第一件事:隆重对策。诸葛孔明审时度势,纵观天下大局,为刘备集团制定出总路线——“征守功”。
第二件事:关羽失荆州。襄樊之败,败在盲目。这让诸葛亮“进可功,退可守”以及两路出兵中原的计划化为泡影。关羽下的这步臭棋,让刘备集团行动总方针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第三件事:刘备夷陵大败。夷陵之败,败在猴急。夷陵之战,蜀汉实力大大削弱。刘备犹如关羽,盲目开战,夷陵大败。刘备这次也让蜀汉行动总方针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第四件事:诸葛扩土不成。诸葛扩土不成,都因形势大变。
第五件事:姜维出兵微效。姜维出兵微效,都因蜀亡必定。
刘备死后,诸葛接任,积极实施自己的行动总方针——“征守功”。但是,天下的形式已经大变。荆州因关羽的误失,蜀汉变成“死胡同版”的保险箱,两路出兵的计划化为泡影。这使蜀汉失去了夺天下的“软件”。刘备误出夷陵,蜀汉国力锐减,兵力减少,经济衰弱,为蜀汉成功北伐拖了后腿。这使蜀汉失去了夺天下的“硬件”。这样以来,蜀汉“软硬皆失”。由此看来,蜀汉只有灭亡这条路可选。
纵观蜀汉历史,我认为蜀汉行动总方针就是不定向的征守功。因为有了隆中对而征守功,又因为有了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诸葛北伐、姜维征讨而变得不定向。正是这个原因,最终导致蜀汉走向了覆灭!
蜀汉灭亡并不像易中天先生所说的那样。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四点只是次要原因,非根本原因。不定向的征守功才是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作者:李玉广,90后历史作家,已出版图书《皇帝的微博》、《白癜风如何治疗比较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