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没有终点的行走代序

没有终点的行走(代序)

李俊勇(GFCW成员)

这是一座风光旖旎的城市,碧绿的江水穿城而过,蜿蜒的青山贴城而卧。襄阳,简直就是上苍赐予的山水宜居城市。市区不小不大,风俗半南半北,气候四季分明,地貌多姿多彩。生活在这个典型的“双子城”里的人们无疑更有理由也更容易找到闲适和安逸的感觉。

这也是一座人文厚重的城市,楚人祖先的筚路蓝缕,大汉王朝的龙飞白水,三国鼎立的风云变幻,盛唐都市的无限风流,两宋之际的硝烟弥漫,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重笔。刘秀、刘表、诸葛亮、关羽、羊祜、释道安、孟浩然、米芾等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灿若星辰;秦楚争霸、三国争雄、宋金之战、宋蒙之战等等当然不算美丽,但绝对是轰轰烈烈,可歌可泣,为这个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写下了沉重和壮烈的注脚;楚辞、荆州学派、隆中对、唐诗宋词、明清戏曲为这个城市增添了无限的文化魅力;“诸葛千古一智圣,孟米诗书两襄阳”抒发了人们由衷的自豪感。就连这里生发的成语如筚路蓝缕、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百步穿杨、三顾茅庐、刮骨疗毒、相敬如宾等等,也包含了国人崇文尚武、奉行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穿天节、拔河、端公舞、巫音、木版年画等独有的习俗和民间技艺穿越时空,依旧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存活。可以说,这个城市遗留的文化符号俯拾皆是,足以让人们用一生的时光去解读和体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你没有理由体会不到幸福的含义。对于这座古城,除了爱,你别无选择。我们是一支特别的人群,我们幸运地生活在襄阳,我们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拾穗者,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诞生于网络时代,也得益于网络,但我们并不是时下流行的QQ群,而是一个相对稳定相对严密的民间的文化组织。年,因了共同的理念、爱好和兴趣,背包客李秀桦、大学教师邵爱民以及摄影爱好者张玉涛共同发起成立了“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从此,我们以“回到田野,守望故乡”为宗旨,以拣拾散落在荆襄大地、汉水流域的文化遗珠为己任,开始了艰难而快乐的文化行走。采访,记录,测量,田野调查;摄影,摄像,素描,多重记录;发现,考证,研究,撰写成果。方式越来越多样,设备越来越精良。以此相伴,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经验越来越丰富,思路越来越明晰,信念越来越坚定。

我们的组成来源各异。拾穗者现有的15名成员中,土生土长的襄阳人寥寥无几,外省、外地和郊县的人员居多。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襄樊二城的生活经历,我们已经深深地把自己植入了这座城市,“故乡在襄阳”已经固执地溶入了我们的血脉。团队成员中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科班生,也有自学成才的文化痴迷者;有国家公务员、人民教师、编辑记者,也有工程师、银行职员和自由职业者,工作鲜有交往,业余呼之咸集。成员绝大部分人到中年,但也有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老人。年龄不是问题,兴趣才是关键。这个团队土著不多,职业不一,几年前甚至并不相识。但为了同一个追求,我们有幸结识并形成一个集体,同声同气。这正应了润之先生的那句话:“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我们的个人兴趣各异,但理念异中趋同。我们有专注文史研究、文学创作的,也有痴迷风光摄影、人文摄影的,还有钟情记录生活、记录历史的DV摄影爱好者;有信奉“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向往简单快乐的理想主义者,也有喜欢“为免做孤独的灵魂,让灵魂孤独”,渴求自我磨砺、深层交流者。但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回到田野,守望故乡”,这是一个可以无限发散的隐喻。在我们挚爱的这一片土地上,同道们取长补短,身体力行,躬身拣拾文明的碎片,共同寻找文明的记忆,守望文明的曙光。襄阳历史悠久,人文丰厚,祖先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整理和传承这些遗产,象牙塔里的学者们以他们专业背景和学术训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或许太多,或许不重要,学者们终究还是挂一漏万,致使很多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存无人问津。为此,拾穗者以自费AA制的方式,结伴行走在汉江两岸的大街小巷,跋涉在荆山楚水的角角落落,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拣拾和拼接那些遗落的文化碎片,集腋成裘,煮海为盐。借襄阳内外的报纸杂志和网络平台,让人们更多了解和认知我们的家乡,让人们更加珍视襄阳的历史和当下。

田野上的行走,我们邂逅隐藏在莽莽荆山、人迹罕至的古山寨。村民对这古老而奇特的建筑群熟视无睹,而拾穗者们却由惊诧到震撼,进而激起探访和探究的意念。背着相机、摄像机和露营装备,饥啃馒头,渴饮山泉,用了近四年的时间,踏访了不同地段、不同形式的数十个山寨,拍摄万余张图片,做了数万字的采访笔记。源源不断地把踏访过的古山寨推向本地媒体,进而推到《中国国家地理》。如今,古山寨已成为政府重点开发和推介的旅游景点,也成为境内外游客亲近自然、探访人文的好去处。类似还有穿山河、漫云等偏僻之地,由拾穗者成员的推介和身体力行,由名不见经传、养在深闺人未识变成驴友纷至沓来的户外天堂。

漳河源头的中场陈家造纸作坊,是一个隐秘的所在。那里依旧进行的古老的造纸术被专家誉为“活化石”,吸引拾穗者连年造访。团队记录和撰写的文字图片刊载于《中华手工》、《南方周末》、《旅行家》,独立制作的DV纪录片《漳源纸事》获得第29届东京录影节优秀作品奖。年10月的回访后,拾穗者深感保护和弘扬手工纸这一古老工艺和文化极为迫切,对漳纸工坊的规划和设想将再次令人期待。

老河口木版年画艺人陈义文,五年前还是经营惨淡,难以为继。拾穗者从媒体上得知消息,多次赴老河口看望老人,买衣送米,并拍卖作品为艺人改善生活境况。同时记录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通过文字、图片和展览来展示传统美术的魅力和价值。如今的陈老先生已经成为襄阳妇孺皆知的“市宝”,木版年画成为襄阳的文化符号,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一座城市,发展是大势所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于是,拆和建是城市变迁过程中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大主题。拆是前提,建是结果。除旧布新,城市的生命力才会持续旺盛。但拆的过程中,许多属于城市原有的特有的还可能为人们依恋的物化的东西会不经意的流逝。这种东西或许算不得高雅、高贵和高明,但却反映了这个城市发展的脉络,也就是这个城市的根,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基因。因此,记录城市的变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显得多么重要。几年来,拾穗者们走得最多也最为







































白癜风好了
广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xx/1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