旖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原滋原味的乡村风味,这是襄阳乡村旅游的美丽一面。
但是美丽的背后也有不和谐音符。基础设施条件薄弱,限制接待能力;服务水平欠缺,影响消费体验;经营模式同质化严重,导致行业恶性竞争……
提档升级作为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襄阳的乡村旅游呈井喷式发展,但量上的突破遭遇质的瓶颈,提档升级势在必行。近日,记者走访了谷城堰河村、襄城尹集姚庵村、保康马桥镇黄龙观村、城关镇陈家河村等村落,力图探寻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之路。
(黄龙观悬崖餐厅)
人的村庄每年涌入逾10万人红火背后有成长的烦恼数据显示,年襄阳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和17.7%。其中,乡村旅游占比约为但是,乡村旅游红红火火的同时,也遭遇“成长的烦恼”。
硬件条件差,限制接待能力。位于谷城五山的堰河村一直走在襄阳乡村旅游的前沿,是不少旅游爱好者心驰神往之地。如今这座远离繁华都市的村庄却有些喧闹。
茶山秀美、农家野趣的茶乡堰河,这个户人的村庄每年涌入超过10万游客,农家乐数量从10多家猛增到32家,客房满足人住宿,小小的堰河村难堪重负。交通拥堵严重,高峰期堵车路段达几公里长。
景区管理滞后,影响消费体验。黄龙观村位于保康马桥镇,最近这段时间,导游宋玉玲告诉记者:“说到底是一个以道教文化为核心的小景区,1小时内能全部走完,晴天顶着太阳走半山,雨天半山路湿滑,还是在二次消费项目和景区深度开发上没有做好,单靠现在的项目,景区可玩性差,游客消费低。”在没有更多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村里的游览线路该如何设置才更合理,怎么才能留住游客,让黄龙观村的管理者么很纠结。
“原来我们有60多人,现在只有10多个人在坚守。”负责留守保康城关镇陈家河村汤池温泉的江刻旺很着急。看着这个上世纪90年代红遍鄂豫陕三省公里范围的景区一年破似一年,心里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当年我们以优质的天然高温泉水,相对完备的设施,规范的制度红极一时,最高峰时一天仅门票收入都能达到1万多元,那可是上世纪90年代。”长期守着金山不变通,加上设备老化和人员流失,汤池温泉每况愈下。“这些建筑设施都还是我当年负责建设的,20多年不变啊!”指着下游的两座河边建筑,曾担任温泉经理的赵刚如是说。“开发没有规划性,经营不讲科学,村里先后又搞了两个温泉项目,希望能盘活经济,可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乡村旅游是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要产业。业内人士指出,面对游客对高质量旅游体验的追求和当地软硬件落后的矛盾,襄阳下一步应着力解决产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补上硬件的“短板”,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环境”,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村子不收门票,村民腰包渐鼓探索企业加农户模式实现共赢不少村子确实富了,但是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大量涌入的游客给公共服务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完全依靠上级投入不现实。转型升级,路在何方?襄阳各地在积极探索。
堰河村由25家农户发起成立了堰河村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公开、公平、自愿、平等前提下,按每股元融资,每户可以入一股,也可以入十股、百股。首期融资万元,用于发展生态旅游以及开发、经营旅游特供产品。省级龙头企业玉皇剑公司兼并了县内薤山、紫金几家茶场,整合茶园10万亩;先后吸引山东、襄樊、十堰等外地客商20余人,发展板栗0余亩、中药材多亩,天麻0余亩、核桃余亩;食用菌合作社、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次第成立,特色经济块头急剧膨胀。
乡村旅游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形成餐饮住宿及文化服务的高级产品与消费形态。目前,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已近百户,农家乐全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仅“农家乐”项目年收入就在千万元以上。 广大群众家门口创业,生活更加宽裕。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是直接的参与者,也是直接的获利群体。不仅就地消化了农产品,吸收农民就业,而且带动了区域的发展。
借“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尹集镇姚庵村不仅旧貌换新颜,而且大力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发展,使多名村民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特色农业经营效率。”村支书徐中国介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传说就是姚庵村黄家湾人。近年来,着眼于这一文化资源,该村建起了黄家湾休闲娱乐景区,里面建设了阿丑文化广场、三国意境体验区、自助烧烤、CS野战等景区景点,每年为村集体上缴收入近10万元。
通过招商引资与鼓励农民创业,姚庵村又办起了旅游开发公司、陈小五食品厂、福恩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桃花岭千亩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经营载体,开发了九寨冲、桃花岭、荷塘月色观赏园、趣味农业示范园等“一冲一岭、两区四园”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乡村在发展旅游业时,通过规范的公司化运作,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村集体在公司中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村里的土地等集体资产不断增值,也让村民分享到产业发展红利。
脑袋活一点做事实一点旅游+时代多点欢喜少点忧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旅游+”代表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生活形态、新的社会组织和新的先进生产力。我国正在绘制的全域旅游蓝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推动旅游业加速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旅游产业链,形成现代旅游产业集群。”
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12个部门制定《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万贫困户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报告》指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府管理不协调、政策支持明显滞后、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人力资源匮乏等五大问题。在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政策建议上,报告提出应该提高认识,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模式,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加大投入,增加政策供给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强指导,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持等四条建议。
此外,8月18日国家旅游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12个部门正在制定《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其中,《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确定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五大任务,一是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二是加强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四是加强重点村旅游宣传营销;五是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
投资姚庵村的福恩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华军对记者说:“公司租赁姚庵村1亩土地,投资总额约5.2亿元,建设油用牡丹产业示范园,发展城南乡村旅游大花园。”1亩的示范园建设面积,已栽种油用牡丹、各类果蔬及景观苗木多万株,建设观光长廊米。付华军说:“油用牡丹示范园还有50个品种的野生优质水果采摘园5个,垂钓园1个,水产养殖堰塘7口,野生水果培育基地1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亩。公司是襄阳市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龙头强不强,关键看这个油用牡丹示范园。这个示范园建成了,城南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就红火了。”付华军表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网罗油用牡丹种植户1户,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多亩,带动一批“农家乐”快速发展。它的年产值约有6亿多元,税收可达数千万元,可以解决千余人就业。
身处困境的陈家河村发展乡村旅游却难见成效,吸引外资建设的温泉小镇项目搁浅,一大片烂尾楼矗立在河道边,宣告发展乡村旅游的创新尝试失败。“看着别的地方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我们守着温泉金山越来越落后,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江刻汪很沮丧。
“创业创新,旅游业能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乡村旅游能突破发展、告别传统野蛮生长的工作更多。”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旅游创业创新工作目标是,贯彻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将旅游创新创业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提升创业创新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贡献比例。到年,形成一批不同类型的旅游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孵化培育一大批旅游“双创”企业,造就一批全国旅游“双创”明星,让创业创新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关键要适应地方特色,有目的、有计划、有责任的踏实前进,稳定发展乡村旅游,”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系一位教授说,“旅游从来都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定不下心,踏不实步子,只会把刚刚起步的襄阳乡村旅游带向可以预期的失败。”
媒体支持:襄阳日报、襄阳晚报、楚天快报、襄阳广播电视台、汉江网、襄阳市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