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什么是关羽绝北道襄樊之战威震华夏的预演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j1hvyqj.html

关羽如何绝北道,其实《徐晃传》已经解释明白:

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

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

赤壁之战后,曹操率大军返回邺城,留徐晃守樊城、满宠屯当阳、曹仁镇江陵。三座城池正好处于江汉平原的北口、中间、南部,三城间的江汉古道将“南郡”连成一片。

刘孙联军若想几百曹仁拿下江陵,必须切断江陵与当阳、襄樊的联系。

想法很美好,现实有些残酷——刘孙联军兵力严重不足,包围江陵都办不到,遑论截断整个江汉平原。

因此刘备给周瑜的建议是“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

分兵,做出迂回曹仁左翼的假象,吓走曹仁。执行这一任务的是关羽,即“绝北道”。

曹天人又不是刚参加战争的雏儿,背靠里纵深,不会被关羽出个兵就吓跑,一心镇守江陵城。

曹仁不上当,关羽率军继续深入,直达襄阳不远处。

关羽敢如此深入是有底气的。

夏水能走说明江汉平原正值丰水期,整条汉江都不用担心通航问题。

又因为汉水(襄阳-武汉)自西北往东南流,进难退易,即使事态不利,关羽的水军随时可以顺水急退。曹魏没有水军,只能干瞪眼。

关羽不可能直接莽到襄阳,肯定要沿汉水修建营寨以守护后路。

赤壁之战后东汉的江夏郡被一分为二,曹魏江夏驻扎着文聘,自曹魏江夏西进可威胁关羽的汉水航道。

关羽肯定要留兵防备文聘(同样能断绝文聘、曹仁联系),关羽第一道营寨在沔口(汉水与夏水汇合处)至汉津间。

汉津(荆门东汉水附近)是当时汉水的主要渡口之一,如此关键地点没道理放过,关羽在此建立营寨作为中转站沟通南北,随后继续溯汉水北上。

当阳离津门不远。

当阳-津门连成一线,北部地形,西靠荆山、东临大洪山,汉水自中间穿流而过,地形狭窄。当阳-津门以南多旷野,地形开阔。关羽的津门恰恰卡主由平原旷野退入狭窄地形的咽喉处。

中卢县(今南漳襄阳间)、临沮(沮水道和彰水道是鄂西北山地荆山-神农架间的两条隘道,可通房陵后转入汉中,关羽败走麦城后本打算走此道)、宜城(今市,江汉古道必经之路)等反曹势力听闻关羽大军来临,纷纷起兵响应(与襄樊之战很像)。

关羽利用南郡北部的特殊地形(鄂西北山地+汉水),与当地豪强建立联系,将襄阳、当阳—江陵隔绝,这就是绝北道。

绝北道(图中大红圈部分)后,曹魏在南郡仅剩地处平原的当阳(小红圈)和江陵。

时间一久,曹仁肯定坚持不住。曹操赶紧派兵救援,破关羽绝北道。

三国志中明确与绝北道有关的记录仅两条,一条在徐晃传,一条在李通传中。亦是“绝北道”的出处。

《李通传》: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徐晃进军路线明确,李通从哪来的?与徐晃一路还是另外方向的援军?

因史料缺乏,我大胆猜测一二。

徐晃、李通二人传记中都没有提到彼此,二人分属两路援军的可能性更大。从二人传记描写也能看出二人作战目标不一样。

徐晃优先平“内乱”,李通着重打破关羽的汉江封锁线。搞清楚这一点,我大胆李通来历猜测:豫州援军,自义阳三关入魏之江夏,从东向西横击孙吴江夏郡关羽沿汉水布置的水寨。

李通的目的在于取得与曹仁的联系,即“且战且前,以迎仁军”。

还有一点,《徐晃传》有“讨关羽”字样,《李通传》仅提到“关羽绝北道”、“入围”完全没提关羽本人。

因此,我认为关羽本人率主力在汉津,李通入的围是关羽留守后方的营寨。

徐晃、李通二人又是如何配合的?

徐晃讨“中庐”、“临沮”、“宜城”,先平定鄂西山地中的中卢、临沮等县,再掉头回来打宜城。从地图上看几乎先东北往西南,又西南往东北饶了一大圈。

点击(最多18字)

由近及远的正常打法应该是中卢—宜城—临沮,之所以将宜城放到最后,我推测是关羽水军就在宜城附近的汉水上。

宜城离汉水太近,徐晃不太想在平定诸县前与关羽交手。

反抗曹操的诸县都是豪强部曲,打打流民山贼还行,遇到曹魏正规军完全就是送菜,被徐晃一一收拾掉。

诸县丢掉,当阳至襄阳的陆路已通,关羽在逗留完全没有意义,于是退往津门。

津门卡着曹仁退路的咽喉,津门在手,绝北道就尚未完全失败。徐晃拔掉津门这颗钉子,才能真正与江陵曹仁建立联系。

徐晃军要么在平定诸县中有所损失,要么出于对阵关羽的谨慎,平定宜城后他没有直下汉津而是先汇合当阳的满宠军才兵发津门,也可能在等李通。

李通抵达魏之江夏,稍作休整后攻打关羽留在汉水的营寨“以迎曹仁”,徐晃满宠在汉津强攻关羽主力。

曹魏南北二军几乎同一时间(提前约好攻击时间)进攻关羽的汉水防线。徐晃正面强攻,李通辅助牵制,目的将关羽赶出汉水。

前有徐晃满宠刚正面,后有李通断道(也可能都在汉津,徐晃打汉水之西的汉津,李通攻汉水东岸的大营。汉水不宽尤其充当渡口的地方,弓弩可威胁水上船只。关羽需在汉水两岸建营守护彼此“后方”)。

关羽就是起牵制作用别军,没多少兵力,被两方“夹攻”再打下去要吃大亏,只能退走(关羽随时能走,伤亡肯定不大)。

关羽一退,徐晃顺势南下江陵,与曹仁合军。

打到现在,曹魏深刻认识到己方对南郡控制力不足以及缺乏水军控制汉水道。基于以上两点,曹魏守江陵代价太大,不如退守襄樊。

还有另一种可能,曹仁不往北走,而是东渡汉水进入文聘的江夏郡。这段路程比北路短又不用担心孙刘联军的水军,安全系数高。

这时,徐晃就变成牵制——不让关羽南下威胁曹仁渡河。李通率军攻打汉津以南的汉水防线,目的是建立曹魏营寨“以迎曹仁”。

关羽从汉津退走,“第一道营寨”已经被李通占领,失去汉水防线最后一道依靠,只能退入夏口或与周瑜汇合。

曹仁退军,周瑜肯定要追击。这时徐晃南下与曹仁合军“击周瑜於江陵”。

周瑜见曹魏势大,己方又不善于陆战,只能无功而返。

江陵之战就此结束。

绝北道与关羽北伐有很多相似处,关羽很可能就是从“绝北道”获得的灵感。

有一点值得推敲:两次战役中曹魏都有人叛变,至于是“临时起意”的仓促决定,还是关羽私底下提前联系,约好作战时间,就见仁见智了。

疑似绝北道的记载:

《乐进传》: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

南郡之战时江陵尚不属于刘备,他怎么可能任命临沮长、旌阳长(汉制,县中大者为令小者为长)。

《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前半句,乐进、文聘可能配合着徐晃、满宠合击关羽。

“烧关羽辎重”与乐进传结合看,明显描述的是“青泥之战”,曹魏趁刘备入巴蜀对荆州发起的反击,焚毁掉的是关羽为北伐储备的物资、战船。

南郡之战中如果关羽的船被烧掉,还怎么跑?

以上,仅一家之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tq/199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