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发起襄樊之战,虽然搞得动静很大,但却是仅限于荆州一地,整个刘备的益州集团自始至终都没有予以支援。
那么,刘备为什么没有支援关羽的荆州作战呢?
首先应该弄明白,关羽为什么要这样做?
诸葛亮在“隆中对”当中,给刘备提出了这样的战略规划:
当拥有荆州和益州之后,就要命令一位上将军带着荆州之兵,出兵宛洛,然后由刘备自己带着军队出秦川,这样就可以成就霸业。现在不但有了两地出兵的条件,而且荆州这儿出现了非常好的机会。
在上一年的十月,宛城的侯音趁着曹操出兵汉中的机会趁机造反,还向南联络关羽。这次反叛虽然遭到了镇压,但由于宛城人都支持侯音,曹仁将宛城屠城。
这就造成了两个结果,曹仁的军力极大的损耗和樊城后方没有了支撑。面对这样的有利时机,关羽作为大将能够无动于衷吗?
还有一点就是,关羽要以出兵支援汉中战场,而实际上是,由于关羽的军事行动,曹操还真的就放弃了汉中的行动。不仅如此,曹操以后的整个曹丕时期曹魏都没有在这个方向用兵。
我们现在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分兵,这是现在的总结,关键是当时整个刘备集团还没有这样的认识,关羽看到的也只是这时的机会。
关羽有权利这样做吗?
刘备定益州之后,关羽的职务是“总督荆州”,夺取汉中称王之后,又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刘备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任命呢?就是荆州和益州性质是不一样的。
不管怎么说,荆州是刘备从东吴借来的,起码孙权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要经常的提醒刘备,要把荆州还给他。
益州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在他看来这就是自己的,所以他要称汉中王,而不是称楚王。
也就是说,刘备是把根基立在了益州,而不是荆州,这就是刘备得到荆州很早却不称楚王的原因之一。
但是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又十分重要,所以四年前他宁可放弃汉中的战事也要跑回来和孙权争夺,最后搞了一个“湘水划界”。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大家对于州的概念又比较重视,所以这荆州就需要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人来替刘备镇守,这就有了关羽的“总督荆州”。
刘备称王以后,等于是和汉朝廷分庭抗礼以及和曹魏势不两立,荆州战争的风险大大提高,关羽的地位也随之提高,这就有了关羽的“假节钺”待遇。
关羽的这一连串职务待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荆州就是刘备的化身。
有了这些权力,对于糜芳这样的太守级别的人物,关羽要“还当治之”。关羽会不会真的治罪糜芳或者会不会杀他是另外一回事,但仅仅就理论上来说,他是有这个权力的。
在关羽之前,除了“诸夏侯曹”有督多少个军或者是督某某地诸军事,还真没有人“总督”过一地。
话至此就可以看出,刘备是让关羽在这儿独立行事的。后来刘备为关羽报仇,大军深入吴地六百里,也不过是到了夷陵,也就是荆州西部,从成都到江陵该有多远?
现在的人都说支援支援,却不知道大军的行动,真能像李白一样“千里江陵一日还”吗?
刘备七月称汉中王,八月关羽发起樊城之战,十一月兵败被杀,你让远在益州的人怎样能调出兵马来?
刘备杀刘封,给出的罪名是不救关羽,也许这是唯一一支能够救关羽的部队,可惜刘封孟达都没有动。
所以说,刘备给关羽的是独立行事的权力,关羽的失误在于没有见好就收,整个刘备集团的失误在于没有把东吴人考虑在内。
原本这件事并不复杂,就像一个人生病一样,病倒可能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形成这个疾病可能已经是很长很长时间了。
部队打仗胜败可能就在几天时间内发生,但准备一场战争则可能是几年时间,就像刘备后来进行的夷陵之战一样。
正因为如此,所以千百年来并没有人提出过什么,只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大意失荆州”。
时间过于短促,大家都对自己的这个盟友失去了警惕,所以才会有了集体的“大意”。
可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当年和“曹贼”势不两立的人竟然也会认贼做父当了联盟的叛徒,以至于刘备这个汉中王当的立马黯然失色。
孙权倒是获利了,但他再去指责人家张昭当年劝他投降总感觉那么的没羞没臊。
不过这番话不是应该在这儿细说的,要说的是现如今的阴谋论既有关于刘备的阴谋论,也有关于诸葛亮的阴谋论。
说刘备的阴谋论认为,刘备担心关羽得利会尾大不掉,所以故意不救。
在荆州这块地盘上,刘备和关羽谁的威信高就不说了,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天下大业,刘备会轻易拿一个荆州去交换一个并不存在的“假想敌”?
且不说刘备准备当皇帝志在天下,即便是眼下这个汉中王还会嫌自己的地盘太大了吗?
关羽“尾大不掉”,他是能把益州的官员拉到他身边还是能让荆州的官员都跟着他背叛刘备?如果你认为刘备就这么不自信,那他还是刘备吗?
就具体操作来说,刘备只要把关羽的“总督荆州”的“总”和“假节钺”的“钺”拿掉就可以了,用不着现在的人替他瞎操心。
最过分的是按在诸葛亮身上的阴谋论。说诸葛亮担心自己在刘备身后不能够大权独揽,所以要排除一切阻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论调实在是可笑至极!
第一,发兵支援荆州这件事情,是刘备的权力还是诸葛亮的权力?
如果刘备不提出来,是诸葛亮首先提出来出兵支援荆州,那他是活得不耐烦了吗?
因为任何一个主公都会首先想到的是,你是否别有企图?这不是想到想不到的问题,而是“大业”属于谁的问题。
第二,诸葛亮敢去想刘备身后的事情吗?这是问题的核心。
刘备刚当汉中王不久,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谁敢预测到他在四年后去世?
即便是知道他这个年龄活不了几年,但假如关羽不在了,张飞还在,这个人咋办?
当年刘邦曾经说过,安刘氏天下者必定是周勃,如果把关羽张飞比作周勃,是选张飞还是关羽?
再说了,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军师将军,他就知道以后的丞相一定就是他的?
第三,最可笑的就是诸葛亮和法正的关系问题。
打下成都后,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由于这个人骄横跋扈,睚眦必报,有人建议诸葛亮让他建议刘备稍微抑制一下,诸葛亮说这牵涉到主公,没有同意。
有人就说诸葛亮这是不敢,如果他真要触动法正,恐怕这丞相就是法正的了。法正这时候是尚书令,护军将军,正得刘备信任,正在刘备身边,他为什么不向刘备提出建议?
当说到刘备信任程度和丞相任职时,就说法正如何如何超过诸葛亮,当要为荆州丢失负责时就又是诸葛亮,还有刘封被杀一事也是如此。
只想问一问,能不能不这样矛盾或者是不这样双标?
所以要回答益州方面为什么没有出兵支援关羽,那就只有一条,他们没有人想到孙权政治上会没有下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