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鱼糕,又名百合糕,俗称荆州花糕,作为荆州八大名肴之一的鱼糕,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出游于纪南城外偶食之而爱,被引为楚宫廷头道菜肴,直至清末,鱼糕仍出现在宫廷宴席中,据传乾隆过往荆州时,尝过鱼糕后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末代皇帝胞弟爱新觉罗·傅杰先生访荆州品过鱼糕后欣然挥毫“辽沈无双味”加以称赞。
荆州鱼糕在荆州广为流传,民间百姓婚丧嫁娶,喜庆宴会都须以烹制鱼糕做席,因而形成“无糕不成席”的传统。
荆州鱼糕具有独特的荆楚古代文明的显著特色,此菜肴主要在江汉平原尤其是荆沙地区流传,随着湖北菜走向全国,已逐步流传到海内外。是一宝贵的食品加工技艺遗产,其制作工艺全用手工操作,其制作主料为青鱼及肥膘肉,选料上等、配料适度,制作工艺细腻,成形的鱼糕晶莹洁白,软嫩香鲜,有韧性,用筷子夹上闪而不断,被誉为“品鱼不见鱼,香润嫩爽口”,其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是人民大众喜爱的菜肴。
如今,坐落于荆州城内的著名饭馆“聚珍园”,以制作“荆州鱼糕”而驰名中外,是有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七星宴“七星宴”是流传于荆沙地区近两百年的民间宴席(名称)。它是从历史悠久的“楚菜”中俗定的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七样菜肴——“杂烩头子”、“黄烔元子”、“扣肉”、“炸鱼块”、“油炸鸡”、“炒三鲜”和“汤”组成。它最初出现于荆州地区“义勇”救火队的“敞炮”、“聚餐会”上。早在清代自至解放初期,沙市的主要街道都设有“水龙公所”,用于存放“水炮(水龙)、水枪、水桶等救火工具,其救火人员则由所在街区的搬运工人,人力车夫和身强力壮的居民组成的“义勇”救火队。当时的地方政府和“水龙公所”,为了检查、维护“水龙”等消防(救火)工具和慰劳“义勇”救火员每年都要集中两次(初夏和中秋)敞炮(试炮、演炮)活动,并由救火员中的烹调能手,制作宴席举办“聚餐会”。因为“敞炮”宴席,充分利用鱼肉、鸡及其内脏做出的菜肴是六菜一汤共七样,于是有人用带“七”的吉祥物语,给它取名为“七星箭”、“七星剑、”“七星饯”或“七星宴”。由于“七星宴”是鱼、肉、鸡物尽其用,做出了形式多样口味鲜美,蒸、炸、炒、烩俱全,甚有地方特色的菜肴,因而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而进入千家万户。
春节回家了赶紧来吃碗早堂面!中国中部的荆楚地区,人们的饮食文化最鲜明地体现了鱼米之乡的特色:爱米面、爱鱼肉、爱汤。而早堂面便是集这些特色为一身的代表。早堂面是湖北省沙市著名的传统早点,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沙市的老字号早堂面馆为数众多,著名的有位于沙市区工农路的西园面馆,还有江汉南路的福寿、红星路的向明、梅台巷的邱记、沙棉的胖哥、中山路的好公道等老字号面馆。早堂面,尽管从名字上读不
出它蕴含的味道,却能感受它透着一股浓浓的荆楚早餐文化的气息。年,位名唤聂邵抚的沙市人在其著《沙市竹枝词》中记录了民国时期沙市食肆的景况——“早堂面沿江各码头,独沙市有早堂汤面,为劳人力夫所惯食。半夜开业,鼎沸汤鲜、面白条劲、小菜碟、姜葱御寒、芹韭宜夏。堂倌布搭肩,手碗口唱,大连、小连、折半、单鱼,步行包碎、排到、带绕、宽汤汤、肥码,客到会账,面几碗、钱
几多,以武汉腔喝来,节奏悠扬,别饶意趣。
沙市早堂面的精髓为高汤。荆楚人民爱汤与这一地区的气象、水土、气候及其他条件有关。人们爱煨汤:逢年过节要煨汤;生日喜庆要煨汤;贵客临门要煨汤;妇女“坐月子”要煨汤;病人病后补身子要煨汤。煨汤品种繁多,有排骨汤、鸡汤、牛、羊肉汤。总之鱼、肉、菜、果、野味、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汤原科。煨汤讲火候,猛火烧开,文火细煨。汤是开胃妙饮,能促进血液循环。寒冬,以汤驱寒;炎夏,以汤开胃,可以补充身体需要的盐分、水分和营养。沙市早堂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荆楚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长远的经济开发利用价值。
公安牛肉香万里,牛气冲天贺佳节“公安牛肉三鲜”源于湖北省公安县,又称“公安牛肉三鲜炉子”,属火锅类的一种菜肴。
“公安牛肉三鲜”精选公安本地纯种散养的土黄牛,使用肉质鲜嫩的牛里脊、韧性超强的牛肚和嚼劲十足的牛蹄筋作为主要食材原料,根据口感特性分别进行处理备用。然后在锅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待油热后加入“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故里”秘制的豆瓣酱、干辣椒等各种香料炒香后,分别加入备用的牛肉、牛蹄筋、牛肚等主料一起煸炒,炒出香味。最后加入高汤配以秘方,用慢火煨制精心烹饪而成。
“公安牛肉三鲜”以传统技艺酿制的本地豆瓣酱、干辣椒等调料烹制,吸纳了两湖(湖南、湖北)地区以咸、鲜、微辣为主的“三鲜”饮食口味特色,注重色、香、味、形、艺等五味的调和与统一。用这种传统技艺烹制的“公安牛肉三鲜”,其特点是肌肉纤维粗、口感筋道、味道独特、香味绵长。使“公安牛肉三鲜”不仅突出主味、强调香气、辅佐调料、添香增味,而且运用点缀、嵌酿等多种烹饪手法注重菜肴的造型,为“公安牛肉三鲜”增色添形。使“公安牛肉三鲜”的“五味”给人带来主次分明、相映生辉的美食味觉,不仅让人增加食欲,而且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公安牛肉三鲜”在选材和烹饪技艺方面独特,与其他菜系中的火锅类菜肴相比,“公安牛肉三鲜”食后让人口齿余香、回味无穷。美味之余还具有滋养脾胃、强筋健骨和提高肌体抗病能力的功能。
“公安牛肉三鲜”具有浓郁的公安地方风味,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走出公安,现已在公安当地以及荆州的周边的北到襄樊、南阳,南到常德、衡阳,东过武汉、九江,西到恩施、宜昌等地广为流传并扎根发展。在北京、上海、安徽、广州、西安、重庆等地也有“公安牛肉三鲜”入市。形成了以“公安牛肉三鲜”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体系,是一道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特色菜肴,老少咸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荆沙水煮财鱼——四季发财年年有余“荆沙水煮财鱼"流传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这里是全国闻名的淡水鱼美食天堂,它是一种色、香、味齐全的火锅类菜肴。财鱼是乌鳢的别称。乌鳢俗称黑鱼,又有乌鱼、蛇皮鱼、孝鱼等多种名字。
荆州食俗重鱼,精通吃的湖乡渔民们以烹制财鱼等淡水鱼见长,因鱼设菜,因鱼下料,各种淡水鱼在荆州人的手中神奇的变化出各种美味佳肴。如小煎财鱼、滑财鱼片、水煮财鱼、鱼糊涂、干煸秋刀鱼等。其中,“荆沙水煮财鱼”以其营养丰富,回味甘醇,且辣的不张扬,麻的不过分,大众尤其偏爱。在制作水煮财鱼的过程中,通常选用3斤左右的鲜鱼,最重要的辅助原料则是本地土法晒制的豆瓣酱。整个过程都是厨师手工制作完成。
我国药材与食材同源。财鱼本身就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健脾利水的功效,在水煮财鱼中添加了辣和麻的调味品,使其具有去风湿、预防感冒、增强人体的防疫能力。
“荆沙水煮财鱼”为荆州地区庆典婚宴中的头子菜,已成为风俗习惯,流传至今。有“没有财鱼不成宴,财鱼不来不开席”之说。荆州人常说的口头禅:吃鱼喝酒,淘汤吃饭。喝好不喝醉,吃饱不浪费”,仅水煮财鱼一个菜就能够满足味蕾。鱼肉洁白如玉,入口即化,清煮汤状如牛奶,浑煮醇香可口,口齿留香,回味悠长,老少皆宜,深受广大民众的青睐。
监利米团子——团出幸福来监利市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腹地,土地肥沃、雨水充足、
日照时间长,宜于水稻生长。早在多年前,监利先民就开始了人工水稻种植。监利西周时属州国,春秋战国时并于楚,汉初置有华容、州陵二县,属南郡。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年),孙权从古华容县内划出水茂粮丰之地另建一县,设官“监收鱼稻之利”,监利之名始于此。因此,外人都称监利为“鱼米之乡”。
监利米团子是监利农耕文化的遗存,它包含了监利人民的美好愿
望、风俗习惯和历史传说,是监利先民生活状况和饮食文化的载体,更是监利先民思想、智慧、语言、情感、技艺的一种再现。
团子,它形如垒球,外皮为米制,里面包馅,它集米饭、菜肴于一
体,食之方便,味道佳美,深受老百始喜爱。有歌谣说:“推个磨,摇个磨,推的粉子细不过,做的团子包安荷(和),爹爹(爷爷)吃哒打
篱色,婆婆(奶奶)吃哒纺棉花,儿子吃哒掌犁耙,媳妇吃哒养娃娃,
伢儿(小孩)吃达玩泥巴。”
据《监利县志》记载,自唐代以来,监利人过元宵节时有观灯、吃元宵、吃团子、舞龙等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市民每天都可吃到米团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