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打卡你好,李焕英取景地贾晓玲儿时

贾玲:我给你们讲个笑话,你们别哭。

最近逆袭,票房破31亿的影片《你好,李焕英》,情感真挚,和《欢乐喜剧人》同名小品一样费纸巾,片尾的彩蛋就是(依兰爱情故事)。真心,豁达开朗的贾晓玲很讨喜!

片中部分取景地就是现实中小时候的贾玲和爸爸妈妈生活的地方——湖北东方化工厂(故事原型地),这里有贾晓玲儿时生活的足迹,同时也有三线子弟的独家记忆!

打卡东方化工厂部分取景地

小炮楼(片中展现60年代民生百态)

岔路口(摔倒的贾晓玲)

老邮局(片中展现民生百态)

黑洼十三栋(片中的家及看电视的院子)

子弟学校

饭后散步走过无数遍的马路

门岗入口

稻田

主要取景地还有襄阳市的卫东厂、化纤厂,都保留了完整的三线厂区景貌,红砖瓦房,蓝衫职工…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

???这里的景像似乎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活生生一个复古电影胶片摄影棚。东方厂区和同是三线子弟的王小帅导演,拍摄的“三线”记忆三部曲《青红》、《闯入者》、《我11》有着相同的景象。越过焦枝铁路,到了东方路口,穿过麦田村庄,四面山峰的屏障围裹着厂区,和红砖瓦房一起引入眼帘。红砖瓦房——记录着一段“火热”的日子60年代政府在中西部地区为战备而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至今“三线”这一概念都很少被提及,可能是带着很强的军事意图被有意掩盖,还可能是同期爆发的wg,掩盖了本就秘密执行的这一重大行动。80年代这些三线建设军工厂因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开始军转民。90年代到来,我们的童年快乐时光启幕。那时整个厂区附加独立的大社区,生活设施已经很完善。有工人文化馆、电影院(俱乐部)、大菜场、游泳馆、医院、澡堂…教育院校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乃至技术院校……这里俨然是一个独立典型的工业小社会,也是一处温暖的大集体。片头张江背着贾玲走过的一段路,是在这里还原了七八十年代的全貌,不大的厂区承担着几代人的记忆。红色文化印记,满含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苦乐芳华。厂区子弟也是湖北乃至外地城区进程人口流动的一方缩影,各种语言互相交杂,所以我们从小都说着普通话。每个厂区都有一个“子弟学校”,那时候,每到放学,相熟的孩子们呼朋引伴。在学校是一个班,回家一个楼。家长间彼此熟络,不是同事就是老同学,有的甚至连祖孙三代都知晓。孩子出去玩也不担心走丢,到大街上喊喊就能喊回家。子弟学校里,我们有着同一个音乐老师。升国旗是周一必备的晨会,奏国歌全校师生行注目礼。升旗台上,每周轮换着不同的升旗手,我们行注目礼的同时会打量,谁能正好在歌停止时将国旗升到顶。臭臭泥踢毽子、跳皮筋、弹玻璃珠……是每天都玩不厌的娱乐项目。课间、放学或是假日,会相约着相隔不远的伙伴一起玩耍。那时的广场,工会超市前,游乐场以及操场都是孩子们的地盘!幼儿园是更早的记忆了,托儿所门前的斑点大象滑梯(厂区的孩子们都是滑着大象滑梯长大的)。托儿所内的长方形蓝色大船、红黄色火箭转盘、动物旋转木马、跷跷板、攀爬铁索连……还有穿白大褂的老师围着我们团团转,每天站在木栅栏门前盼着家长来接的小朋友,现在被磨平了痕迹,幼儿园也和小学合并了……厂区的玩伴可能是同一个产房出生,是在一个课堂上排排坐的小朋友,是成长路上知晓秘密最多的朋友,这都是三线带给晚辈们的毕生财富!厂区的生活充实有趣,曾一度以为未来还很遥远。厂办大楼曾经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电影院厂区灯光球场铺上了橡胶地,有硬核的围栏保护严宓小店、球场小卖部“面不改色”的紧闭着门。汇通超市换了一个又一个的招牌,官方的工会超市退休了。还在作业的厂区也有不少翻改,新旧结合透露着丝丝迷惑感。之前停车的一片空地前入驻了一家大超市,一下把人们的日常所需都召集到了这里。回来呆上数月仿佛就可以时光倒流数十年,这里大都还是老样子。那时厂区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生活,襄樊或宜城就是我们的“宇宙中心”。工会超市外停留的大巴,每天固定班次,这么多年一直不变的带我们飞到城市的另一边。片中贾晓玲坐着厂区的大巴去上学,真真切切的还原了当时子弟们外出的情景。简易的手写板(雷河—襄樊)支在车玻璃前,舒服的软座特别好睡,还有特地要坐在前排油箱上晕车的人们,这些记忆仿佛就在昨天。游乐场的大梧桐树更加挺拔而立,这里曾经有最密集的红砖瓦房,这颗大梧桐见证了这里的整个发展历程。电视楼上的广播喇叭依旧是,“东方广播站现在是……”,早中晚固定时分响起。虽然电视楼上的霓虹灯已不再闪烁,厂区职工的生活仍还是两点一线!菜市场最具有市井气息的地方。固定的石头座或木头板的摊位,都是厂区居民以及周边胡尔村的居民,一大早从自家地里带来的新鲜瓜果蔬菜。上秤的数量够了,最后连抓带送的装满一塑料袋。牛杂粉面,拉面,砂锅粉,子弟学校食堂米粉,露天电影……拼凑着咱们的美食娱乐日常。春日满目金灿灿的油菜花,小河水沥沥,学生们会去田野上春游,每天都是暖洋洋的。夏日热闹的灯光球场,就是整个童年记忆了,那时真的好热闹!!!(热闹的就像夏夜里开着大灯不关窗,灯泡周围抱团飞舞扑腾的虫蛾那股欢腾劲儿)没有空调的夏日,午后阵阵蝉声仿佛耳鸣,晚上星星点点的萤火虫萦绕路旁,夜里伴着片片蛙声入眠。被山峰环绕包裹的厂区,白天热,夜里靠南的窗有凉爽风吹来。吃过晚饭孩子们、大人们、老人们都会去外面玩耍、压马路和乘凉。灯光球场上亮着大灯,蝈蝈蛐蛐螳螂围着灯飞舞,抓虫子的孩子,打篮球的少年,跳皮筋的女孩子……广场舞曲响彻整个厂区。路边的水果摊相竞对开着,卖馒头发糕,卤菜的到点儿就出摊,还有卖河里捞的鱼虾,青蛙,黄鳝…一到傍晚小综合楼下就变成了地摊经济带!秋天从来都不迟到,刚刚好八月中下旬家长已经不许小朋友吃雪糕了。冬日看到白雪皑皑,那时小学教室里和厂里工房内都供暖。有鞭炮声,有滑雪橇,以及雷打不动的三天投篮套圈踢球这些“与民同庆”的项目,十五有花灯会节目表演和最期待的烟花秀。和片中的排球赛一样,厂区里时常有各类职工竞赛活动,奖励的都是生活必须品。这些记忆里的长辈,为响应号召从异地奔扑而来,据说那个时候也没多想,完全觉得是应该或者自然而然要上三线,曾经在世外桃源的厂区里挥洒汗水的年轻人,成为了HI,MOM那个年代的三建厂区有很多,有些地方因为各种原因分散或回迁,还有些人选择买断后自谋出路,就如同电影里沈光林最后的选择。如今依旧保留下来的很难得,这里有几代人的记忆以及情分,搬离厂区后又都能一起在"宇宙中心"定居,幼儿园的同学大多可以在一个小区找到,挺奇妙!王小帅导演说:其实不是因为我们走了或是谁走了,而是时间走了,童年结束了。用推文把“儿时故乡”变成记忆装进能保质的记录库。即便我们奔向各地,也依旧清晰记得它的模样。李焕英们的青春时光,和不断变老的红砖瓦房一样,在这里被长久封存。这片土地有他们的热血与欢笑,有几代人的一辈子,有他们爱的证明。世界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发生着改变,但永不消逝的爱指引着这些见过更广阔世界的晚辈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纪念着年少时光。

END

图文by:Mona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tq/168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