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历史悠久,而“南漳”的定名也颇具传奇,
而南漳辖下的十镇名字也大有来头,
一起来涨知识!
南漳定名南漳定名于隋开皇十八年(年)。隋以前称思安。
中国古有三条漳水,即山西的清漳、浊漳,湖北的南漳(今称漳水)。因思安属南漳流域,故定名南漳。
春秋时期境内为罗国和庐戎国。秦设伊庐县,汉设中庐、临沮,晋设中庐、上黄。
自南北朝到南宋,地域时分时合,县名多次更改。
唐贞观八年(年)省南漳入义清,开元十八年(年)复置南漳县。
北宋太平兴国(年)改义清为中庐。南宋绍兴五年(年)合中庐、南漳二县为南漳县。县治所定点于玉溪山北,蛮河中游。此后,县名、县城沿袭至今。
元属襄阳路。
明、清属襄阳府。
年属襄阳道。
年后属襄阳专区、地区。
年属襄樊市。辖10镇,即:
城关镇历为县治。
武安镇据清乾隆《襄阳府志》记载“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年)大将白起屯兵于此,因战功封为“武安君”,镇名源此。民国初年一度更名为东安镇。
李庙镇传清末建有三寺庙,李姓集居,故名。
九集镇传元代有九条大道通此,故名。曾名“兴隆观”,又名“九仙观”。
长坪镇因处长形坪地而得名。
薛坪镇处山间坪坝,一度薛姓居多得名。
板桥镇传昔用碑作桥得名“石板桥”,后简称为“板桥”。
肖堰镇以驻地肖堰得名。
东巩镇又名东巩市。传昔有一蔡姓外地人来此开采铜矿,称“铜孔”,后讹为今名。
巡检镇明、清曾设巡检司于此,故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