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而只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才能够凝固成一个城市的灵魂。以一种怀旧的心情,去寻找那些日渐消失的老街老巷……
东津老街
东津老街位于湖北襄阳城东7.5公里的汉江东岸,为汉江之畔历史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重镇,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先后隐居于此,留下了“鹿门三高傲帝王”的美誉。境内有三国时期蔡瑁练军处、老营古井、鹿门寺、张嘴古堡、明清老街和渡口遗址等历史文物古迹。晋代襄阳史学家习凿齿在他著的《襄阳耆旧记》一书中这样记载道:“襄阳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郑、晋、卫之道;其东则从汉津渡江厦,出平果关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从习凿齿之记载可看出:襄阳城为楚之北津,而东为楚之东津渡口。楚后,北津之名被襄阳取而代之,而东津之名自楚至今未变,可见东津在楚时已为重要渡口,历史悠久。
原襄阳县东津公社人民旅社旧址
东津老街呈十字形分布,占地总面积约5公顷,分南街、北街、东街、西街,其格局一直保持至今不变。北街老街部分长米,宽5至8米;南街老街部分长米,宽约6米;东街老街部分长米,宽约5米;西街老街长米,宽约5.6米。西街与汉江码头相接,是老东津主要的货运出入口岸。街中心仍为条石铺面的城市古老道路,其条石上深深地刻下当年车轮碾压的车辙沟槽。街中心条石下为上世纪四十年代所筑的“盖板式"下水道。
保存完好的天井院式组合建筑
老房子内的传统理发店
街道两侧建筑多为清代或民国时期留下的,一般为一至三进天井院式组合建筑,天井部分一般面积在4—6平方米,天井院内多以木板墙分隔,其二层梁柱部分有雕刻装饰,窗扇多以镂花格式族,梁、柱、檩均为榫卯连接,柱F为石础,有的石础较为讲究,有鼓形、圆柱形、方圆结合,上刻花鸟鱼虫,历史故事等图案,有的石础高达1.10米。在东津老街属十字街李氏家族建筑规模最大,建筑水平也较高,原院落达五、六重院之多,从十字街一直到四方井,长达余米,目前只剩下一个天井院了。
仔细辨认,墙上的两个字是“和平”
东津人民公社时期的供销合作社旧址
在东津老街的北街,有一口四方井,井筒直径约2米,其井口为方形,上置两部辘轳打水,供当时半个东津的用水,其支撑辘轳的石柱上还刻有浮雕的云龙纹,不失为一见证东津悠久历史的古井;在老街南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的故里,还留下单氏家族皇封的一块“一品诰命夫人”碑,东津古镇历史悠久,在陈坡楚墓出土多件青铜礼器等文物,其蔡家老营是汉末蔡瑁的家乡,留下古井48口,在樊坡是清代武榜眼樊楚雄的故里,东津又是幸亥革命功臣刘公的老家,目前刘氏家宅还部分保留。
临街多为店铺,因此房屋靠街面部分均以木铺板替代
东津是襄樊市区周边唯一的一块空地。随着内环线的全面建设,特别是汉江五桥和唐白河大桥的开工建设,东津即将融入城市发展圈。随着城市的扩展,这个西与主城区隔江而望,北临鱼梁洲,南依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的风水宝地,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越来越引起人们注意。
特殊年代时期留下的标语
沙子、搅拌机已经进入老街
根据《襄樊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和《襄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襄樊市划定了陈老巷和东津老街两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将成为东津镇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也能够促进东津镇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近年来不少老街住户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已开始拆旧建新,部分店面的原铺板门被砖墙取代,老街已经处在高楼包围之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