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人解放前照相
年照相馆开张照相是地道的“泊来品”、“洋玩意儿”。襄阳人接触照相,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十七年(公元年),有广东商人来襄阳流动照相。这也许是襄阳人第一次接触照相。年,襄阳酱园工人张辅臣在汉口(今武汉市)学会了拍照和洗相片的手艺后,在襄城区的司令部街(今襄城区荆州街)创办了襄阳历史上的首家照相馆——玉宝斋。从此,这个定格美丽与精彩的行当在襄阳诞生。
照相机这个“洋买卖”当时在人们的眼中着实稀奇,人们真搞不懂盖着黑布的小洋匣子怎么就“画”出了与真人真景无二的像来。随后开张的照相馆老板抓住了人们这一好奇心理,给自己的照相馆起名“二我”、“明鉴”。
当时的照相机还没有发明快门,人们在操作德国产三角架“蔡司”、“蔡纳”牌照相机时对光线的要求很高。照相时要掀掉镜头前的盖子对玻璃底片进行曝光,盖上盖子曝光就算结束。曝光的时间完全靠人工掌控。洗照片时没有电,也没有曝光灯,必须先在暗房内把相纸和底片装进曝光夹,在室外迎着太阳不断转动曝光夹让相纸暴光。显影、定影所用药水都来自德国、日本,照相的费用相当昂贵。据记载,照四寸相洗二张照片的费用为一块银元。这大概相当今天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
由于照相方法太古怪,懂不得照相技术的人们就猜测照相师傅是用巫术把人影画在纸上。于是就有了“照相是摄人魂魄,要短命的”之说。可见当时的襄阳是多么落后。
从襄阳市档案馆收集的这一时期的照片来看,照相的多为襄阳地方的政要和外国人。官员多着官服正襟危坐、表情严肃,脸上没有一丝笑容。这也许是大清官员们在内忧外患面前束手无策真实的写照。外国人的照片多为生活照和风景照。这些照片多是远涉重洋来到襄阳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在完全陌生的人群之中的“老外”们拍摄,并随信寄到海外。当初是向家人介绍神秘的东方、遥远的中国的作品,在历经百年沧桑后回到了襄阳,并成为了襄阳最早的影像资料。
清末时期,襄阳府衙内官员照片
清末,朗宁母亲带着和他和哥哥乘推车
民国期间15家照相馆民国时期,襄阳民间经济一度繁荣。这时的照相机有的安装了卷帘式快门,有的装有两叶或三叶快门,拍摄的图像更加清晰,加上照相的技术日臻成熟,使得照片的质量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这一变化让喜欢照相的人多了起来,照相开始进入有钱有地阶层人士的生活。照相馆除为官员、洋人、学堂(书院)“新式学生”毕业照相外,还为老人做寿、新人婚庆照相,生活照开始出现。
喜欢照相的人多了带动了照相馆的增加。据统计,到民国二十六年(年),襄阳城内的照相馆共有15家。其中,除开业于年的美丽照相馆后改名为曙光照相馆延续至今外,其他照相馆都已经消失。当时的照相馆规模都不大,多为一间门店两个人(老板加伙计)。每家照相馆门前几乎都立有“照相八折,布景数十幅”字样的广告牌。照相时,照相馆根据顾客的需要,挑选出不同的背景画挂上,这样照片的画面就生动、鲜活起来了。
照相馆的增加就意味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照相馆间的竞争激烈起来。有的照相馆带着相机到农村“跑照相”以扩大经营领域;有的改进服务措施,照相只收一半定金,取相片时补齐;有的则干脆兼营镶牙、纸烟、土特产等,扩大经营范围。精明的荣芳照相馆老板朱全洽则另辟蹊径用报纸宣传自己。这则刊登于民国二十一年(年)的广告如下:
君欲摄精良之照片,迅速、价廉、艺术请到荣芳照像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