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离迁徙
残唐五代、宋末元初、明清交替,这几个大动荡的时代,中原百姓纷纷南迁。中孚公的后裔,沿着鄱阳湖水系及赣水,溯流越岭而迁,由鄱阳而庐陵(今吉安)、赣南、粤北、粤东、粤西,广西,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新天地。他们的迁徙,主要有如下路线:
1、在南宋后期,冯翊总堂吉氏第82世传人仕成公、子成公,从江西庐陵(今吉安)带领族人翻越九莲山到达广东北部,分别定居于和平县、长乐县。当时和平县属惠州府,长乐县属嘉应州,但两县都是东江上游,相距不远。据长乐吉氏族谱记载:“我族自宋南渡后,辗转卜居五华。”
2、冯翊总堂吉氏第82世传人仕成公、子成公之堂兄弟仕兴公,在南宋的抗金战争中屡建军功,任职将军。仕兴公之子保子、伯英,南迁定居于琴江。至公元年,其子孙再迁永安县龙窝,将所居地称为琴南。所以龙窝吉氏的祠宇有堂联云:“基开琴邑,祠创龙乡”;“大历名高垂万世,琴台音好播千秋”。伯英公之二子良甫公,在元末参加大明军反元,因功被授衔明威将军,派往山东临清任职总兵,后裔居临清,已传至24世。
3、在明朝洪武十二年(),冯翊总堂吉氏第87世传人俊公,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迁居广东茂名县隆六里。洪武三十年,俊公之子盛兴公再迁广西北流县扶来,至今已历20世、余年。
4、冯翊总堂吉氏第87世传人浩公(俊公之弟),带领亲族在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吉安府迁居广东永安县下石龟坑,居数世再迁下石山竹沥。清乾隆年间,浩公后裔定周公、开荣公带领族人分两路迁徙。定周公一路迁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开荣公一路迁广西。
5、在明朝嘉靖年间,冯翊总堂吉氏第89世传人大谟公率领子侄,从嘉应州长乐县,迁居江西上犹、南康、崇义等地,其部分后裔在清乾隆年间再迁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地。
6、在明崇祯年间,冯翊总堂吉氏第92世传人义公(字彰),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迁居广西宾阳县,定居该县王灵、三拱等地,至今已历17世、约年。
7、在明朝末年,冯翊总堂吉氏第92世传人全公、93世传人仕明公,从嘉应州长乐县迁居永安县黄塘,参与抗清失败后隐居吉田坑,后再定居下石枫树下。至清乾隆年间,其后裔再迁居广西、贵州等地。
8、在清乾隆八年(),冯翊总堂吉氏第94世传人兆盛公和在谟、在训、在谋、在诚四个儿子,从赣南出发迁往四川。当他们行进至湖北地界时,兆盛公不幸发病逝世。在谟、在训、在谋、在诚兄弟四人,沉痛地埋葬了父亲,又挥泪继续向四川进发。
9、在清朝咸丰年间,吉文元、吉志元、吉庆元、吉能胜等人,参加太平天国造反,从广西桂平打到武汉、南京。吉文元领兵北伐,牺牲后被追封为祝王。吉志元被洪秀全任为丞相,封宗王,在湖北战死。吉庆元任职将军,封养王,掩护残余部队撤至江西隐居。其余的跟随石达开西征,失败后流散、潜居各地,其中一支流落湖北襄樊,形成地名“吉家营”,至今已传五代、一百五十余年、数十户人家。他们为避免遭受迫害,曾改姓为季,新中国成立后才恢复吉姓。其中有吉正明,任广西大学教授。
上述吉氏族人的迁徙,多属有点规模的集体行动。他们扶老携幼,跋涉千里,无限艰辛,还要受到兵、匪及各种疾病、灾害的威胁。至于其他许多零星的、个人的流浪、逃荒行为,则难于幸存下来,纵有孑余,其后裔也多已忘失根源了。
吉氏联谊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