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人都知道计划亮躬耕于南阳,可是有人不这么认为,说在襄阳,而且,还修建了诸葛亮广场,小伙伴,气愤不?
你们襄阳咋跟韩国棒子一样呀!下面让南阳网友告诉你们襄阳人到底在哪?
(一)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处名扬天下的龙腾虎跃之地,千百年来曾被无数文人墨客反复吟哦。而南阳的诸葛庐,因其崛起者蜀汉丞相诸葛亮“功盖三分国”的历史地位,更是声名远扬。
诸葛亮从草庐决策、纵论三分天下,到烧博望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六出祁山,北定中原,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创立了不朽功勋,被后人颂为“千古人龙”,其故居卧龙岗亦成圣地。今日的卧龙岗,殿宇高台,雕梁画栋,碑刻题记,苍松翠柏,龙潭游艇,蔚为壮观。
然而千余年来孔明躬耕地的宛襄之争却久悬未决。
宛襄历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仍,无任何实物、遗址可供研究,能作考据的仅是前人遗留的史书、诗篇、碑刻以及诸葛氏族谱。解放后,该争端一度处于“冷战”状态,八十年代后期,襄阳方面开始四处宣称:诸葛亮躬耕于襄阳是“一个有定论的历史性问题”,是“无可辩驳的”,南阳方面随之义正辞严地指出:此事尚无定论,有待继续探讨,宛襄两地均旁征博引,侃侃而论。
年4月,宛襄及国内其它地区数十名专家、学者齐集郑州,开始了为期四天的百人大论战。会上对峙双方陈词慷慨,争论激烈,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千年争端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后的十余年里,辩“襄阳南阳”之声不绝于耳。
年春季,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襄樊派人五次赴京活动之下,将新编的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节选《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刘备与诸葛亮“对答”文章,取名《隆中对》,还在选用的诸葛亮《出师表》中将“南阳”注解为“在现在襄阳一带”。
10月12日到14日,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十几个省市及河南省几家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全国著名专家、学者、教授70余人会聚南阳展开讨论,报载:与会专家学者用充足的证据和新的理论依据,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其声势、规模如此之浩大,让人不能不生忧。
诸葛孔明作为胸怀文韬武略的一代名相,其用兵之道、任人之策,以及对地理、天文现象的观察、总结,甚至在婚恋观方面,都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人潜心研究、借鉴(在用人上,任马谡失街亭不过是智者千虑之一失),但是如果花费大量人力、智力去喋喋不休地争论其躬耕地、发起处,在我看来是舍本逐末了。
人才学上有个著名公式:人才+人才=?等式右边为什么是个问号呢?原因在于人才的累积效应不同于形如2+3=5这样的简单的数量累加,它既取决于人才的实际能力,同时也取决于人才配置结构的合理程度。
记得年幼时曾读过一则寓言《天鹅、梭鱼和虾》,讲的是一群小动物拉落水小车的故事:天鹅伸长脖子拍打翅膀要向上飞,梭鱼急着往水里钻,虾则嘴衔绳子向后拉,结果呢?车自岿然不动。同样道理,在配置结构不合理的人才机制下,即便人尽其才,才又如何能尽其用?在这样的机制下,还谈何效率,谈何活力?
千余年来宛襄之争所耗费的人力、智力谁能数得清、道得明?同为炎黄子孙,共被中华文泽,却为一作古之人而争战不止,正可谓同室操戈。诸葛丞相若地下有知,怕也是疾首蹙额、忧心如焚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卧龙岗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标志,在缅怀先哲遗光、弘扬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方面,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中华文化是宏伟组合,共同拥有屈原、李白、杜甫,一并传承诸子百家,中华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海纳百川、规模宏大、气壮山河。地域文化离开中华文化的大背景就显得狭隘而缺乏生命力。致力于祖国文化事业的工作者,唯有胸怀民族大业,精诚团结以图携手共进,人才结构方可实现优化配置,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
果能如此,诸葛丞相也该含笑九泉了。
(二)我知道为何南阳卧龙强于山东卧龙
山东是亮祖籍,或者可以说亮出生于山东.
但亮很早很早的时候就来到了古南阳.
在南阳躬耕的十年,绝不是他碌碌无为的十年,而是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十年.
在这十年间,他有到了绝世之学,有了建功立业的本钱.
而刘备的来访,预告了三国风云的来临.
南阳作为诸葛亮的第二故乡,完成了诸葛亮历史的定位.在潜意识中,南阳已成亮的籍贯.
可以说没有南阳的躬耕就不会有如此风云的诸葛孔明.
正如李白,人可以说他出生于中亚碎叶(唐代安西四镇之一),
但重没有人否定四川的诗仙.
四川诗仙自古以来就比碎叶城的李白有名,尽管是一个人.
大家就可以这样来理解南阳卧龙的光辉,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会压过山东卧龙.
山哥帮
欢迎爆料、投稿、合作、分享
交流、赞助、建议
小编山妹:shanmei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