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七月酷暑难耐,而在大兴安岭却是一番春天景象,凉爽宜人。千百年来兴安岭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活,走进这里恍如世外桃源。
特邀作者:襄樊咩咩羊
一只喜欢背着相机四处流浪的小羊,用他的第三只眼睛去找寻世间的美境
兴安岭的一天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呀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呀打不尽...........”
这首很多人耳熟能详的鄂伦春民歌,生动地描述了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的生活情境。六七月,南方已经是炎热难耐的夏季,而这里却如春天一般。碧空万里,凉爽宜人,放眼望去大兴安岭山峦叠翠,百花吐艳。在大山上的森林里生活着狩猎名族,他们的一天会是怎样的生活?下面我们先用几张图来感受一下这里不一样的全新世界。
鄂伦春日出时分,我站在高高的山顶,天空中的圆月散发着淡淡琥珀色的光,脚下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森林,一条笔直的公路伸向森林里的远方…………
东边日出西边雨,在鄂伦春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雨后彩虹当地人也是见怪不怪。
站爱窟窿山上远眺,山下是一片苍翠的山林,新的一天从这里开始……
森林的远处云雾缭绕,而山林里的猎人与猎物已经开始追逐的游戏。
猎人王大俊一早上山,不知今天是否会有收获
走累了,山林里的小溪是纯净的山泉,喝一口,洗个脸,顿时精神焕发。
森林孕育了鄂伦春族,森林是他们的家园,也是一个物种丰富的自然宝库,千姿百态的植物群落在这里汇集成浩瀚起伏的绿色海洋。
每当狩猎归来,一家老小围篝火饱食猎物后,便随歌起舞。
用罢美味的午餐,一家人手拉手欢快地跳起了依哈嫩舞,生活就是如此简单快乐。
多年的历史
走进这里恍如隔世
恰逢一年一度鄂伦春最盛大的篝火节开幕,让我有幸深入走进这个秘一样民族。
呼吸着从白桦林中穿过带着树木清香的空气,头顶着一朵朵棉花糖似的白云,那份惬意和心境,恐怕也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得到,我突然意识到此次鄂伦春之行,有别于以往的旅行目的地,让我对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鄂伦春族有独立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所以在这里还能看到中国北方最早的彩绘岩画,这些岩画的作者为古代室韦人或者是更早的祖先,距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
当我的双脚真正踏上这块肥沃的黑土地,我感受到这次是有别于以往的一次旅行。
关于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自治旗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市的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素有“北国碧玉”、“鲜卑民族发祥地”之美誉。在没到鄂伦春之前,一直以为鄂伦春是属于黑龙江省,到了才知道这里属于内蒙古,“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即“使用驯鹿的人们”。
另外,“鄂伦”的发音与驯鹿的发音(oron)相同,(cho)是表示人的附加成分,两者合起来为(oroncho),即“鄂伦春”,汉语就是“打鹿人”之意。
根据居住区域的不同,鄂伦春人内部还有不同的名称。如居住于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库玛尔千;居住在逊克县、嘉荫县河边的鄂伦春人自称毕拉千;居住在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甘千;居住在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托千等。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登上窟窿山远眺。窟窿山上有一个距今万至万年前早期古冰川运动形成的‘冰蚀昆仑石’。昆仑石的顶部地势地貌雄伟险峻的冰臼群,约有个冰臼,小的直经0.05米,大的直经7米,最深达0.4米,多呈圆形,是古冰川的融冰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像滴水穿石般强烈冲蚀而成,由于其形态酷似中国椿米的石臼而得名。
高高的窟窿山上,鄂伦春人向着远方大声呼唤,一声声回荡在苍翠的山林间。
站在这个至高点上,可以度眺望远方的美景,以至于我们一行人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这里经历了艳阳高照、瓢泼大雨、彩虹高挂、晚霞落日……。
位于诺敏河与毕拉河流域中上游的达尔滨湖是由古代火山喷发的熔岩堵塞河谷形成的堰塞湖。湖面四周环山,层峦叠嶂。湖的四周是浓密的原始森林,湖面四周还有粉红色、浅红色的水浮莲花、白色菱角花,湖面时而鱼跃。野鸡、鱼鹰、鸿雁、啄木鸟、丹顶鹤、白天鹅盘旋于湖面、林间,达尔滨湖也被人们誉为林海中的“天然公园”。
东边日出西边雨,在鄂伦春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雨后彩虹当地人也是见怪不怪,但傍晚时分天边出现的双彩虹还是让我们兴奋不已。
一匹马,一杆枪
兴安岭上的猎神
鄂伦春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大美的风光,但最令我心动和好奇的却是这里神秘的鄂伦春猎人。鄂伦春族是游猎于中国北部大、小兴安岭的狩猎民族,千百年来,鄂伦春族一直在深山密林里游猎,被人称作马背上的民族,无论男女他们都精骑善射,一匹马,一杆枪,这就是勇敢的鄂伦春人,也被世人冠以“兴安岭上的猎神”。
千百年的传承,他们逐渐形成了具有狩猎民族神秘和独特内涵的狩猎文化、兽皮文化、桦皮文化和萨满文化。
独自在一旁享用美味的小朋友面前是一堆猎枪,这样的场景在一个游人眼里显得有些担忧甚至恐惧,而在他们眼里这是生活的日常。
狩猎是鄂伦春人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他们从不乱捕滥猎,也不打繁殖期和成双成对的动物,他们只要得到维持温饱的猎品就满足了,与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也被称作为森林的儿子。
他们与森林血肉相融,从不乱砍滥伐树木,用过火后,都小心翼翼地把烟火头、火柴头埋在含有水分的土里,再用脚结结实实地踩好。20世纪初,深入鄂伦春族地区的俄国学者史禄国曾记录道:当一个未带武器的人遇到虎、熊时,它们通常并不伤害他。
在一头熊吃浆果时,鄂伦春妇女就常常同它肩并肩地进行采集。清朝的《柳边纪略》记载道:“鄂伦春,射生为业,然得一兽,即还家,使妇取之,不贪多”,他们将自己完全交付给了山林。
头戴狍头帽,身披狍皮衣,背挎长猎枪,这种独特的装束便是鄂伦春猎人们的标准配置,一年四季他们都游猎在茫茫的林海中。猎马和猎狗是鄂伦春族猎民不可缺少的帮手,被称为“猎人的伙伴”。
马背上的猎人飒爽英姿,挥舞着手中的马鞭好似战场上冲锋献阵的勇士
鄂伦春人认为,“白那恰”(山神)统治着崇山峻岭及山中树木植物。为了供奉山神,在山中选一高大的树,砍去一块树皮,画一个脸形,每次路过此处,都要下马向其叩拜敬酒,或是取下几根马尾,系在山神像旁边的小树上。求它保佑多打野兽。
高大的山神树枝叶异常繁茂,栩栩如生的五官让我们对山神的神秘传说相信不已。
翻身下马,来到山神前,将猎枪慢慢地支在地上
从怀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白酒和桦皮小碗,倒满酒后用手指蘸酒三次,向上弹三次,表示向山神敬酒。
猎人王大俊跪拜在山神前,神目专注,面色虔诚。接着取下狍皮帽,顶礼膜拜,嘴里唱起了赞颂的歌谣:“山神啊,请您赐福给我们,赐福给山林……”猎人王大俊说道:“每次打猎前,我都要向着白那恰祈祷,更不会用套索、夹子去狩猎,这样不分老幼的猎杀,山神是会不高兴的。”
古老的习俗
在这里延续
很久以前,鄂伦春人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所以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房子——“斜仁柱”,这种圆锥型的建筑类似美洲印地安人的庐帐住所,是非常适合游猎生活的居住之所。即使到现代非常发达的都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然延续着古老的习俗。
这里的庐帐住所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做支架,盖上桦树皮,冬季用兽皮围盖,底部直径约七八米,高五六米,地中间生篝火,可做饭,取暖和照明。
充满欢乐模拟狗熊姿态的斗熊舞。民间舞蹈作为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重要价值就是它以一种舞蹈的形式记录了鄂伦春人从狩猎和采集的原始生态发展、演绎的进程。鄂伦春族斗熊舞正是以这种模仿动物形态的舞蹈,弥补了鄂伦春族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午饭时间,一家人围坐在火堆旁,肥美的羊肉被烤得吱吱冒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和家人一同分享美食的喜悦
用罢美味的午餐,一家人手拉手欢快地跳起了依哈嫩舞,鄂伦春族的舞蹈来源于生活,体现的都是鄂伦春人的生活内容,由于生活地域的偏僻与生产方式的单一,民族舞蹈多以模拟动物姿态的自娱性歌舞为主。每当狩猎归来,一家老小围篝火饱食猎物后,便随歌起舞。
鄂伦春族服饰由于寒冷的地理环境,多以兽皮为原料裁制而成。用兽皮制成的鄂伦春族服饰不仅是经久耐磨,而且防风御寒。鄂伦春族服饰上至帽子,下至靴袜乃至生活用皮,都多以兽皮为原料,同时根据季节的不同而缝制不同的兽皮服饰。兽皮服饰文化就这样形成于茫茫的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
鄂伦春族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套头皮帽、皮手套、皮围裙、皮坎肩等。皮裤多用三张皮在秋冬季制成,裤长只到膝盖下,下半截穿皮套裤。而兽皮靴是用十几条狍腿皮做靴帮,用一个狍脖子皮做底缝制,轻便、美观,踩在雪上还不容易发出声响。
皮帽多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作而成。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并熟制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兽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这种帽子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
篝火节
鄂伦春的“春节”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崇尚自然、自强不息、豁达开放的鄂伦春民族在长期的狩猎生涯中,与火密切相处,敬火为神,进餐时向篝火里扔食物,以示对火神的供奉;打猎归来时更是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度过漫漫长夜。
每年6月18日被定为鄂伦春的篝火节,鄂伦春人都会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聚集在一起,祭祀天地神灵,感恩众神福佑族人繁荣兴旺,并举行歌舞、游戏等庆祝活动。篝火节就是鄂伦春民族的“春节”。
巨大的篝火堆和绚烂的焰火将篝火节的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冲天的火苗映红了半边天。
人们将篝火团团围起,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在这一刻拉起手来,喜悦的神情像花儿一样绽放在每个人的脸上。
大兴安岭群山之中
隐藏着一个神秘的要塞
在鄂伦春大兴安岭的群山之中,还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布苏里军事要塞。据介绍,它是东三省最大的军事物资储备基地。
年珍宝岛事件爆发,前苏联陈兵百万于我国边境,从此“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口号响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同年,一支神秘的军队开进了我国北方小镇布苏里,边陲小镇往日的宁静被打破,大量的物资被源源不断的运入密林深处。
30年后人们才得知,上千名年轻的官兵动用了两个工程团,一个汽车团,一个守备团,和若干个民兵团进行会战,构建了当时占地面积最大,地理位置最北,国界线最长,也是白桦林和动物物种最丰富的军事基地,年部队撤出,这里便成为了军事主题景区。
走进布苏里,如果你当过兵,那浓浓的军队大院氛围会让你迅速回忆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果你没有当过兵,这里也会让你感受到军队文化的新鲜和大开眼界。听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年都会有当年的老兵再次回到布苏里,找寻留在这里的记忆和峥嵘岁月。
穿上绿军装,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部队生活,也算是鄂伦春之行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傻狍子,狍子性情胆小,白天多栖于密林中,早晚时分才会在空旷的草场或灌木丛中活动。这只小狍子刚刚出生不久,还无法直立行走,抱在怀中喝奶的萌样儿引得众人争相围观。鄂伦春之行的最后一个日出时分,我站在高高的山顶,天空中的圆月散发着淡淡琥珀色的光,脚下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森林,一条笔直的公路伸向森林里的远方…………勇敢、善良、敬畏自然的鄂伦春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听说鄂伦春的冬天会更加美丽,我想我会再一次来到鄂伦春,来到这片黑土地,去听风、去看云、去穿林,去追寻那勇敢鄂伦春人的足迹.........
感谢·转发欢迎大家留言回复:目录看更多精彩文章
回复:加群加入狼族白殿风好治吗治白癜风石家庄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