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水,是文明之源,它浸泡了人类文明的种子,华夏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史;水,孕育了中国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水,还是启迪文心和艺术匠心的源泉,水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是直接、深刻而又巨大的。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无不对水倾注着真挚的感情,尤为突出的是,水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分量与地位举足轻重,咏诵水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谓如织似绣,不可胜数。水在文人那里获得了深厚的文化意蕴,经过文学艺术的描绘,更充分展示出深蕴其中的美。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屈平之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亦江山之助乎!”水既是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又是启迪文心和艺术匠心的源泉。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几乎无水不写,写则涉水。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形式——神话、诗歌、散文,乃至书法、文字、楹联,等等,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我们推出的是《图说中华水文化》从书系列之“水与文学艺术”第二章情牵梦萦——水与诗歌。(本书作者:朱海风张艳斌史月梅)
“水”的世界先于生命与人的世界始终依赖于水的世界。诗歌是中国文学最早出现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人水情缘源远流长、至宏至微,人水关系休戚相关、难以尽述。有史以来,“水”便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极爱创作的题材,而且始终是历代诗人创作讴歌的主旋律之一。从远古神话传说到现代文学作品,中国文人下士无不倾注着对水的真挚的感情,对水的一见钟情似乎历来如此。尤为突出的是。水在诗歌中的分量与地位举足轻重,咏颂水的诗句可谓如织似绣,不可胜数。诗人们笔下的水,或呈黄河巨浪,或化溪泉淙淙,或变豪气于云,或现柔情绵绵。水在诗歌的天空中幻化出一道道奇异的彩虹,令人目不暇接、击节叹赏。“水诗歌”的创作也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生机和绚丽光彩,是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财产之一。水光潋滟,潭面无风——观湖泊中国古人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北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又说:“云山已作娥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北宋苏轼《次韵曹子方运判雪中同游西湖》)在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长河中,水所代表的洁净、流动、深沉、博大、柔美、安详等,成为中国人格塑造的重要审美指向。湖光水色之美,令人倾倒与痴迷,湖泊之美早已为古人所领受。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大多喜欢追寻湖泊美的足迹,行吟泽畔,留下难以数计的诗文辞赋;建筑起亭台楼榭,使之与湖光山色相映生辉。这些由湖泊而产生的诗文辞赋、亭台楼榭、楹联碑刻、逸事传说,千百年来融合、积淀成我国独特的湖泊文化,她与山岳、江河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的主体,不但已成为湖泊胜迹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湖泊文化最具文化底蕴的部分。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及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尤其杜诗,说天地都包容于洞庭湖水中,夸张、想象与曹操咏沧海异曲而同工。如此气象万千、声威雄壮的水,正是大唐盛世的象征。昆明大观楼的长联描写滇池历来为人称颂。上联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领起景象,何等壮阔;下联以“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引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气魄何等宏大!眼前景物与胸中精神互为辉映,营造出令人昂扬振奋的美学境界。独具风姿的鄱阳湖,同样强烈地吸引着文人墨客的目光,初唐最负盛名的大诗人王勃在传世名文《滕王阁序》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歌晚唱,穷响彭蠡之滨”的句子,即写湖上景色;大诗人李白在饱览鄱阳湖风光后,写下了“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落景转疏雨,晴云散远空”的诗句。美轮美奂、堪称诗湖的西子湖令一代又一代的游人为之魂牵梦萦、倾倒不已,更是无数文人雅士如痴如醉、留恋吟诵的乐园。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写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当属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水与好诗从来都是相得益彰的,任何一处风景的成名,都少不了诗人的赞美,离开了诗,再美的水也会“养在深闺人不识”,再美的湖也会缺少灵魂。而每一片湖水,都是酿造诗情的佳料。当然,湖泊还是鱼米之乡的创造者,是天然的空气调节器,是鸟类繁衍生息的天堂,是江河洪水栖息的家园,是景观美的集大成者。下面我们就带着诗情去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真正体会一下湖水的意趣和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洞庭湖远景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苏洵之子。宋代嘉年间(—年)进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西湖最早称武林水,又名钱塘湖,是古代兼有城市供水、灌溉、济运、水产和风景游览等综合效益的水库。历代杭州的贤良郡守,都把西湖看做是杭州的命脉。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宋朝诗人杨万里有“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的诗句,诗人白居易曾有“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句,明代王瀛《苏公堤》中“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的诗句,都集中描写了西湖醉人的景色,此外,大文学家苏轼还留下“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的诗句赞美杭州西湖冠绝群芳。
西湖美景
苏轼对水情有独钟,他在《泛颖》中说:“我性喜临水。”这说明他之所以爱水是出于天性。苏轼一生经历也确实与水有缘,其仕途从政与诗歌创作都离不开水。在唐宋两代著名诗人中,有两位曾担任过水部员外郎一职,一位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另一位即是宋代苏轼。在苏轼所创作的多首诗中,咏水的诗句多达条,描述的对象十分丰富多彩,几乎涵盖了他一生的方方面面。与他有关的许多事情,他往往借随意挥助于水来表达,有时就是信手拈来,随意挥洒。这首咏西湖水的诗歌便是其一。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六年(年)正月二十一,苏轼病后初愈,应杭州知府、诗友陈襄的邀请,在西湖上饮酒赏景,见西湖初晴后雨,景色动人,便写下脍炙人口的题咏西湖美景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第一首诗说:“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人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第二首诗如此赞叹道: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缈缈,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西湖之美,自古难言。”这首七绝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她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轮美奂传神地勾勒出来。同时,这首诗还闪射出哲理的光辉,给人们以启迪,大自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自己的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是起承转合的典范。前两句白描,对偶工切,用陈述句,一起一承。第三句用假设句转折。第四句合拢。而且三、四句不再对仗,改为散体单行,结构上具有灵活性、转折性、立体性,其意境单纯而丰富,含义深广。
大海广阔,涤心扩怀——颂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众多的水域中,海是最为广阔博大的。古老的中国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成就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学里,描写海洋的作品虽然只是沧海一粟,然而年代久远,作家众多,溯时间之流而上,也就如同进入了宝库,不时会发现珍珠美玉,最终看见古代海洋文学壮丽灿烂的图景。中国古代咏海诗歌就像中国文化浩瀚海洋里的一颗明珠,熠熠闪光。
清代袁江《海屋沾筹图》描绘出海涛汹涌、松绕危岩、平台楼阁的景象
我国古代神话偶尔提到大海,但只是作为一种背景,未作详细描写。《诗经》中就多次描述到人类与海有关的活动。从那时起,两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追随着梦想,一刻不停地行走着,最终与蔚蓝色的海洋拥抱在一起。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的咏海之篇也如瀚海明珠,光耀夺目,在洋洋文学大观中构架起了天地、世人、幻境沉浮的碧海长天。从审美的角度描写水的浩瀚博大,多取大海的形象,其浑浩汪洋之态显示出伟大崇高的阳刚之美,浩瀚博大的水象征着伟大崇高的境界。最早对大海进行写实性描绘的是曹操。他远征乌桓,东临碣石,留下了大气磅礴的《观沧海》,极力描绘大海的雄浑壮阔;南朝刘峻《过胸阳因登郁州山望海》留下了“沧潦联霄岫,层峦郁。下盘盐海底,上转灵乌翼”的诗句,登山观海,把大海写得境界壮阔,气象万千,洋溢着诗人赞叹古海州山海奇观的豪情;唐独孤及《观海》一诗,有“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之句,纵横交错,虚实相映,夸张奇特,想象飞腾,极力写出境界壮阔的大海景象,诗人观海而生的膜拜之心、倾倒之情、赞叹之意、洋溢于字里行间。宋杨万里《过金沙洋望小海》中有“忽然咫尺黑如漆,白画如何成暝色。须臾满眼贾胡船,万顷一碧波黏天”的诗句,让“万顷一碧波黏天”一句成为传诗坛、噪天下的写海名句;宋张耒《秋日登海州乘槎亭》中有“海上西风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浪参差在夕阳”,诗人笔下的大海气象宏阔,让我们不仅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海岛气象,也领悟到了迥远辽阔的神韵意境,感受到了昂然激发、豪迈乐观的神情意趣;明钱谦益《丙申重九海上作》中有“秋声海气互喧,倦睫溟涨开。乍见天吴离浪立,却看地轴拨潮回”,写出了海涛急涌猛拍,浪潮周转四溅,海景毕现;清黄子云《大洋》中有“潮来天宇白,日照海门青。孤屿遥相认,危樯觉有灵”,将浩瀚壮阔之东海写的真切而又生动。
中国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代咏海诗又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她那璀璨的光辉映照你我,以她那或阔大或深曲的意境、或澎湃或温婉的情韵、或典丽或朴质的语言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惟望人们能与海洋和谐发展,让人们能够永远欣赏海水的磅礴气势,感受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品味蕴藏着海洋那无比绚烂的诗词颂歌。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曹操的那首《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观沧海》充分展现了其壮志情怀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不但是东汉末年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汉末书法评论家评出章草大家五人,即崔瑗、崔实、张芝、张昶、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登上山顶,感受却有很大不相同。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吸引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两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两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她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从体裁看,《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古体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象。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种浪漫豪迈的诗风格调,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吻合的,整诗描绘了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勾勒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天地的雄伟气象,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和一统山河的强烈愿望。
整首诗不仅通篇写景,寓情于景,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且独具一格,字里行间气势浩瀚雄浑,胸怀博大广阔,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雄姿勃发的帝王胸怀。如果说庄子之海带有某些说理的意味,那么,曹操之海已经是完全濡染了文学家的审美情趣而去观赏大海雄浑的气象了。
潮来怒卷,汐自东西——叹潮汐潮者,海水定时涨落之谓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天下闻名、汹涌壮观的钱塘大潮,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场景,历来被誉为“天下奇观”。
泱泱诗国,中华大地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无不孕育着诗情,又为诗词所描绘,两相辉映。钱塘江潮作为一种自然奇观,引起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她痴迷,历代观潮诗人、词家对她吟咏不绝。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风气更盛。清代费饧璜(—?年)《广陵涛辩》云:“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观潮历经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因此,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为描写对象。
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用瀑布声来对钱塘江潮进行描写是突出了钱塘江潮的声音之大;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写了钱塘江潮来时可以使天地变色,无数的波涛汹涌澎湃,可见江潮来时是如何壮观,气势是如何之大;李廓《忆钱塘》的“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写了夜晚江潮来时的气势如大军来临;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的“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描述了带着雷鸣般声音的潮水来时的那种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忘记自己的职责去观看,可见钱塘江潮气势之大是如何地让人难以抗拒。南宋文人周密观钱塘大潮后写下的著名文章《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这段文字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描写了夕阳西下,晚潮涌来、江水猛涨、碧水蓝天、连成一片,好像春色充塞天地,既写了海潮的巨大气势,又突出其何等壮美……
宋代夏圭《钱塘秋潮图》
对于钱塘潮,有一个让人不得不提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表面上向吴国称臣,暗中却卧薪尝胆,准备复国。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多次劝说吴王杀掉勾践。由于有奸臣在吴王面前屡进谗言,吴王反而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煮烂,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中。伍子胥死后九年,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的策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但越王也听信传言,迫使文种伏剑自刎。伍子胥与文种这两个敌国功臣,虽然分居钱塘江两岸,各为其主,但下场一样,同恨相连。他们的满腔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钱塘怒潮。
钱塘江潮有着这么一段让人唏嘘的故事自然引起了诗人对她的留恋与不舍。徐凝《观浙江涛》:“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陆游《观潮》:“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云根小筑幸可归,勿为浮名老行路。”这两句诗均表达了诗人愿意与潮水为伴隐居在江口观潮来度过自己人生。孟浩然《初下浙江舟中口号》:“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浔。回瞻魏阙路,无复子牟心。”诗人在看完八月的钱塘江大潮后已无心回去,表明钱塘江潮是多么的令人难忘。可惜人的一生注定要为其他的事而奔波……
也正是因为海潮给了人们心灵的震撼、启迪和灵感,因此为历代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也寄托了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成为中华水文化中的奇葩,成为中华“潮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下面我们就通过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来领略一下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但孟浩然的诗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首联:“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诗一起手就在造势:百里之外,潮水怒吼,雷鸣震耳。诗人用了枚乘《七发》的“疾雷闻百里”句,百里之外,已闻涛声,则涛声之高可想而知。这是以先声夺人的手法侧面写潮。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且震动百里。“鸣弦暂辍弹”是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声反衬潮声,使人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都喑哑了。
颔联:“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钱塘县令也暂时放下公务,与府中人连骑而出,急速赶到江岸观潮,就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进一步渲染了气氛。
颈联:“照日秋云迥,浮天渤宽。”潮来之前,日照天空,秋云寥远,天海相连,又似天浮海上,这就为潮来布置了海天空阔的场景。太阳高悬,秋云遥远,天空开阔。涌来的海潮,漫漫无涯,层层涨溢,好像天都被浮起来了。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尾联:“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惊涛来似雪”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令人惊心动魄。正面写潮,写出惊涛来似雪的惊涛形象。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滚滚惊涛,浪花怒卷,如同白茫茫雪阵压过来,一坐之人,顿觉寒气凛冽,不禁打起“冷战”。进一步写潮水迅猛,其色生寒,其气锋锐。
这首诗层层渲染,句句紧凑,结构严密,气势逼人。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基调是清迥冲淡。但正如古人所说,他的诗“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一部分作品,“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这首诗就是属于意境雄阔的。比起作者描绘洞庭湖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来,各有千秋,其通篇写江潮奇景,一意贯之,意境严整,浑然天成。
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其实也合作诗之道。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吟谱》说孟浩然诗“冲淡中有壮逸之气”,而这首诗以雄健壮丽为主,可以说她是壮逸中有冲淡之气。这首诗塑造的潮水形象,鲜明生动,有声有色,情在景中,情景交融,无疑为咏潮诗景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更多图说水文化精彩内容请北京中医白癜风专科医院郑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