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店老街
即使有对联与红灯映衬,这些历经沧桑的青砖灰瓦依然沉浸于落寞。太平街区的古稀老人们扎堆在倾颓的老屋墙根,目睹红男绿女们相拥走过。他们不再期待、也不再担忧归期,任由一幢幢精品大厦所向披靡地倾压过来。
襄樊市太平店镇位于鄂西北部,地处襄樊西郊,濒临汉水,与谷城县、老河口交界,是一个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古镇,原名“青泥湾”,又称半扎店,秦时即设有建制,为南阳郡山都县治所所在地。公元年(元至二十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率部路过半扎店时,见此地戏台高搭,鼓乐喧天,市面繁荣,遂连叹“太平之店也”!太平店由此得名。
典型的建筑
在这个江边小城,许多现代市民也常常迷失在古巷交织的历史街区,没多少年轻人知道历史街区在水运时代织就的辉煌。时尚一族可以沿着河岸在由北而南的青石码头上缠绵。如今,那些淳朴的梦想彻底淹没在宽阔的水库平湖里,湖面上波澜不惊。
老街里的陈师傅修表几十年,他说现在修表已经不吃香了。(即将消失的老手艺)
这些让我们在童年里玩耍的街巷,这些让我们在严冬里滑行的河流,都成为记忆。现在,我们只能把记忆存放心底。
消失的不止是街巷,断裂的不只是视线。而融入情感的追索,恰恰在抱憾中感受珍贵与沉重。所以有时会很疑惑,那些用相机记录故巷的,难道都在追寻心灵的故乡?
茶馆是悠闲老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孩提时代对故乡的印象,是乡下奶奶每次新年站在村口的张望,是奶奶瓦屋小锅里那些干脆的豆子以及一个又一个黄黄蛋心的咸鸭蛋。接下来的故乡,是每到年根儿父亲就会一再催促我们赶回去的地方。再后来,奶奶变作泥土重新回到生养她的地方,她那走在哪里都会牵挂着她的孝顺儿子,后来就躺在她的身旁。
站在门口的老人正在等待自己的孙儿
在那里,还有爷爷、外公外婆以及来不及看看孙女的小姨。
我的外婆,是上个世纪小脚风俗的见证人与亲历者。由于没有儿子,她和丈夫遭受过乡邻的欺侮。他们的四个女儿,一个支援边疆留在乌鲁木齐,一个响应水利建设留在了宜昌。在没有电话的年代,两个姨妈通过密集书信与汇款与她们目不识丁的母亲密切交谈。我至今无法估量故乡在她们心中的份量。童年记忆里,她们每隔几个春节就会大包小包地赶回,那是小脚外婆一整年中的最快乐时光,她因此知道北京大学是什么样子,女儿在单位怎样工作。让人吃惊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外婆曾独自搭乘火车去新疆照看外孙。
太平店老街
如今,外婆过世二十余年,她的外孙们往来在天南海北。那个汉江河畔的小城,变作永世不忘的故乡。
图片:简白泡鱼儿襄樊谈客
文字:襄樊谈客网络综合
白殿风盖博士遮盖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