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试论三国时期火攻在战争中的应用

三国时期的战争在我国封建社会战争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火攻”普遍见于三国的几场著名战役中。

如官渡之战,曹操亲率精兵插入敌后,一举焚烧了袁绍的全部军粮,火助曹操打了一场胜仗;再比如,博望坡上,诸葛亮用计诱敌深入,一把火烧得夏侯惇望风而逃。

但要说“火攻”在战场上扭转局势,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当以火烧赤壁的“赤壁之战”以及火烧连营的“夷陵之战”最具代表性。

一、丢盔弃甲而逃,“火攻”之利

三国时期的战争中,借助“火攻”,可反败为胜,以少胜多。这是“火攻”带给战争有利的一面。

1、江上火攻、三足鼎立

赤壁之战前,孙权据有江东,并采纳甘宁的建议,占领了夏口,准备趁机夺取荆州,进而图谋霸王之业。

刘备虽寓居荆州之心,但他有政治抱负,在新野期间广纳人才、组建军队、积蓄力量,特别是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后,实力大大增强,并且有了先夺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进而平定中原的宏图大志。

曹操夺取荆州后,刘备退至夏口(今湖北省武汉黄鹤山),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晋见孙权,共谋破曹大计。

孙权慑于曹军号称八十三万的威势,犹豫不决。诸葛亮在指出曹兵不过二十万,且不服水土,不习水战,加之后方不安等后说:至少孙、刘“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曹军破,必北逃,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成矣。”

年冬,曹操自负轻敌,拒绝了谋臣的建议和提醒,亲自率领曹军,兵分两路,同时由陆地和水运出兵到达江南。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然而曹军以步骑为主,大江之上,没有优势,且曹军水师不善水战,加上瘟疫频发,初战不利,退到长江以北乌村(今湖北省洪湖境),与孙、刘联军夹江对峙。

为减轻江上风急浪颠,曹操下令用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骑兵可在上面驰骋,以利攻战。

周瑜在南岸,鉴于敌众已寡,以欲谋攻,以求速战。部将黄盖建议:“观曹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遂采用火攻的计策。

黄盖派人给曹操送伪降书,同时准备二十艘火船,船头用大钉加固,掩藏船舱内填满的干草,除此之外,芦苇干草上沾满鱼油,再加上硫磺等引火的东西,用青布油单盖住,船头上插与曹操约定的青龙牙旗,船尾各系轻巧的快船,顺东南风驶向乌村曹军水寨。

曹军戒备松懈,争相观看黄盖来降,黄盖一声令下,二十艘火船一齐点火,船如箭发,直冲水寨,火趁风威,风助火势,曹营船只相继着火,顿时一片火海。

因船被铁链锁住,无处逃避。但见江面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孙、刘联军,乘胜追击。喊声哭声震天,曹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烧毁余船,败走华容道(今湖北省潜江县南),退回北方。此战,结束了刘备多年来寄人篱下的政治生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2、火烧蜀营、一战成名

赤壁之战时周瑜点燃的一把大火,打败了曹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十余年后,东吴一青年将帅,也用一把大火,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扭转了严峻的局面,使东吴转危为安。

此人名叫陆逊。陆氏在江东名族里排名第二,赤壁之战前一年,陆逊二十一岁,给孙权当幕僚。“伯言多智略”,这是诸葛亮的兄弟、东吴大臣诸葛瑾的评价。赤壁之战后,刘备跨有荆益,其势力迅猛发展,甚至对盟友东吴也构成了威胁。

公元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北攻襄樊,势如破竹,甚至一度迫使曹操要放弃都城以避其兵锋。陆逊主张乘关羽对曹作战、后方空虚、无暇他顾之机,偷袭其后方江陵。

为了麻痹关羽,他给关羽写信,信中言辞卑下,致使关羽不疑有他,抽调江陵守军。而陆逊则率军秘密偷袭江陵,最后逼得关羽不得不败走。

刘备听闻结义兄弟死在东吴军之手,对陆逊恨之入骨。公元年,他率十万大军,以为关羽报仇之名,杀进东吴。

此时的陆逊手握5万兵力,只是刘备大军的一半,要想退敌简直是不可能。所以他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将蜀军引入夷陵,等待时机。

“夷陵要害,国之关限”,选择在这里阻击蜀军,陆逊有他的考量。因为从地图上来看,当时刘备大军从奉节到夷陵,约里长,沿途地形险峻,多深山峡谷,既不利于行军作战,也不利于转运军粮。

刘备见东吴不战而退,不疑有他,步步紧逼,居然沿长江南岸缘山截岭,处处经营,“树栅连营七百里”。

这种行军作战的方式造成了后勤补给线伸得太长,10万兵力行军7个月才进抵夷陵城下,为了维持这长长的补给线,沿途扔下大量士兵,当蜀军到达夷陵时,兵力已经严重不足。

陆逊见时机成熟,将进攻时间定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下令每人各持一把茅草,顺风放火,火烧蜀营。在纵火的同时,吴军发动全面进攻。

蜀军先遭火攻,陷入一片混乱。接着又遭吴军的进攻,仓促应战,溃不成军。吴军一鼓作气,连破蜀军40余营。蜀军土崩瓦解,死者无数。刘备连夜逃回白帝城。

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丧失殆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经此一战,西蜀元气大伤。刘备遭此沉重打击,一病不起。

反观陆逊,利用诱敌深入,采用“火攻”之术,一战成名。此战也让世人看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赤壁之战,还是夷陵之战中,“火攻”都为原本注定败局的一方提供了战术支撑。

二、麻痹大意而败、“火攻”之教训

值得注意的是,“火攻”虽然在战争中突出了其有利的一面,但从战败者的角度,“火攻”又给战败的一方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如加以防范,未必就会一直被火烧。

1、曹操轻敌而疏于防范

在三国的战争历史上,由于轻敌而被火烧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袁绍明知军粮辎重,尽积鸟巢,但只派嗜酒的淳于琼守把,沮授苦劝严加提备,不听,反被怒斥,因而演成“劫鸟巢孟德烧粮”,失尽粮草辎重,袁绍势力从此一蹶不振。

夏侯惇率大军进攻刘备,比作“正如驱犬羊与虎豹斗耳”,穷追佯败的赵云,不听韩浩“恐有埋伏”的劝诚,乃赶到博望坡遭火烧,军马死伤惨重。紧接着,大将曾仁、曹洪又步夏侯惇后尘,骄横不可一世,全无防火观念,招致“诸葛亮火烧新野”。

按理来说,曹操吃此二亏,应该谨防火烧了,可仍未警惕。待他率83万兵马陈兵赤壁,在用铁锁连舟后,程昱、荀攸都提醒他防火,但他自作聪明地说:“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

岂料事有例外,使“周瑜纵火”火烧赤壁,不仅丧失了几十万兵马,自己也被烧得狼狈不堪,几乎性命休矣。

2、刘备以火取胜后利令智昏

并无多少作战才能的魏文帝曾丕,进攻东吴时被“徐盛用火攻”;孟获鲁莽,不识诸葛亮计策,遭火烧藤甲军三万之灾,自然没什么稀奇。

然而,司马懿被烧上方谷,刘备被陆逊烧毁七百里连营,却是两件值得思索的事。因为司马懿多谋、善断、老奸巨猜,似应有防火之心的。但他见蜀兵屡败,又夺得粮草,便把遭火烧的危险遗忘脑后,以致在上方谷险葬火海。

至于刘备,虽多次尝到烧别人的甜头,但轮到他自己也就利令智昏了。他为了给关羽报仇,亲率10万大军征伐东吴。他看不起“黄口孺子”陆逊,忘记孔明之言,自恃“朕用兵老矣”,将10万兵马结四十余寨、七百余里,并移林木阴密处避暑,于是让陆逊来了个火烧连营七百里,加速了他的死亡。

总之,三国时期的将帅中,军事才能有,战术卓绝有,但吸取教训的能力欠缺,容易轻敌而麻痹大意,最终导致被火烧。

三国战争中的熊熊烈火,虽然为采用“火攻”之术的一方带去了胜利,但是“火”如果不是认为控制的话,其危害是让人胆战心惊的。

战败的一方因为“火攻”,死伤遍野,粮草枯竭。将帅们因为轻敌,屡屡战败于火势之下。这些都对我们今天有很大的警示意义。

总结

当下在后疫情时代,由于火灾突发引起的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烧毁了家庭财产,更断送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因此,我们不应该像三国中战败于火势之下的将帅那样,对火灾盲目自信。

三国多火灾的教训,我们应当记取。欲避免火灾并不需什么神奇之方,就是要很好掌握“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这两个成语的精神实质,时刻心有火情,切实做好防范及扑灭火灾的准备。这样,如三国中那五花八门的“火烧”戏就难重演了。

参考文献

姜文华·火烧连营一战成名——三国名将陆逊·国防,(07).

廖能宏·从三国的火战说起·安徽消防,(03).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jj/18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