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地区第一任最高领导:高如松官至科学院党委副书记
襄阳史志‖地区第一任专员高如松(谷城籍)官至中科院党委副书记
年7月1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任命高如松为襄阳地区第一任行署专员。
高如松,年5月生于谷城茨河镇。又名高祥,高子明。是鄂北党团组织和谷城党组织的创始人。建国后曾任襄阳行署专员、武汉市桥口区委书记、国家计委研究室主任、化工部专家司司长、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
高如松3岁丧父,10岁丧母,依靠外祖母和姨母生活。年考入樊城鸿文中学,年转人省立十中就读,年已是襄阳学生联合会的主要负责人。上海“五卅”惨案爆发后,他积极召集进步同学商量对策,联合十中、二师、鸿文等几所学校的多名学生走上街头,高呼“打倒列强”等革命口号,成立查仇队,抵制洋货,开展募捐。在他的发动下,很快募捐到多元,寄到上海,支持上海工人的斗争。由于他的出色表现,被群众誉为“襄阳青年运动的领袖”,光荣地加入了。10月,襄阳特支成立,谢远定任书记,高如松任宣传干事,后接任书记。年 5月共青团襄阳地委成立,高如松兼任书记。
年“八一”南昌起义,高如松回到家乡担任谷城县委书记。他一回谷城,就深人基层,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多人,并在短时间内将大刀会、红枪会;硬肚会等迷信帮派组织改造为革命武装,相继成立了5支农民赤卫队。年4月至8月,先后领导了盛慷、茨河、石花及县城暴动,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鼓舞了鄂西北人民的革命斗志。
年,高如松再次担任谷城县委书记,建立了薤山游击队,并担任谷城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为鄂西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年至年秋,高如松在延安任中央组织部干事,中央管理局人事科长,并参加了中央党校学习。年冬至年春,他先后在热河等地任县、市委书记,嫩江省委民运部长,省委研究室主任。年5月调回襄阳,后任解放后的襄阳第一任专员。
年5月17日,他因“文化大革命”的摧残,病逝于北京。
谷城人高如松,鄂北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襄阳地委副书记!
高如松,又名高子明,湖北谷城人。年11月加入。鄂北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襄阳地委副书记、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首任专员。
年,高如松考入襄阳鸿文中学。年春,在襄阳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爆发了一场震惊鄂北的学生运动,史称二师学潮。高如松积极参加支持二师学生反对封建学阀、反动校长的斗争,后被学校开除转入湖北省立第十中学就读。年,上海发生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激起了全人民极大的愤慨。高如松等人在人谢远定的指导下,成立学生联合会,揭露帝国主义分子残杀工人的罪行,号召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店员罢市,抵制英、日等国的“仇货”,声援五卅运动。
年2月,高如松接替谢远定任襄阳党团特支书记后,对襄阳党团特支进行改组,成立了襄阳党团特支干事会,高如松任书记。5月,襄阳党团特支实行分立,成立襄阳特别支部委员会,高如松任特委宣传委员,同时兼任共青团襄阳地方委员会书记。特支下辖襄阳二师、襄阳十中、樊城鸿文中学、邓城以及东津、双沟等27个支部和3个小组。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高如松参加了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于年8月回到襄阳,任襄阳县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农运部长,并很快在太平店、庙滩、薤山等地恢复建立农民协会。同年10月,高如松任谷城县委书记。高如松积极争取改造大刀会、红枪会等群众自卫组织,进一步发动群众,开展农民武装斗争。
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特别是各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使国民党反动派极为恐慌。年5月,国民党组织“清乡军”对鄂北各地的农民武装进行“围剿”,妄图彻底镇压鄂北革命。“清乡军”到谷城后,立即拼凑了一个军政联合组织——谷城县临时善后委员会,并在县、区两级成立“清乡”委员会,村设“清乡”联合办事处。实行“十家连保”,凡发现某户有“共党分子”或“通共分子”,即将各户全部处决。高如松于年冬被迫离开谷城,经武汉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年夏,与南京党组织取得联系,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正当襄枣宜根据地遭到严重挫折的时候,贺龙、邓中夏率领红三军一路游击来到鄂西北地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在红三军的影响和帮助下,谷城的革命斗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年春,鄂北特委派高如松回到谷城再次担任县委书记,开展革命活动。
年9月中旬,贺龙率红三军主力离开房县回师洪湖,留下以柳克明为书记的鄂西(北)分区临时特别委员会(后改为郧属分区特委)领导鄂西北根据地工作,并将军部教导团、政治保卫队、军部特务营和分散各地指导工作的各级政治机关工作人员,合编为红九军第二十五师,继续开展武装斗争。10月5日,在红二十五师的帮助下,谷城县苏维埃政府在薤山正式成立,高如松任副主席。在高如松等人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28个乡苏维埃。至此,以薤山为中心,东至金牛寺,西到官坊,南起粟谷,北达石花街,东西余华里,南北80华里的谷城根据地正式形成。
此时的鄂西北已是一片白色恐怖,高如松后经信阳、郑州、江西、武汉等地,一路艰辛辗转来到延安,参加了抗大学习。学习结束后于年至年,先后任中央组织部干事、中央管理局人事科长等职。年冬至年4月,先后调任热河林西县委书记、赤峰市委书记、嫩江省委民运部长、嫩江省委研究室主任等职。年5月,高如松调回襄阳,任解放后初建的襄阳地委副书记。
同年7月,任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他为襄阳地区开展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恢复发展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年3月,高如松调武汉工作,先后任武汉市委企业党委副书记、硚口区党委书记等职。年,调中央工作,先后任铁道部机车局副局长、国家计委研究室主任、国家基建局副局长、化工部财务司司长、专家司司长、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年5月,高如松在北京病逝,享年69岁。
来源: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参考资料:《襄樊党史人物传(第一集)》《襄樊历史简编》
#襄阳头条##看鉴襄阳#
作者/来源:中襄号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