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寤生文摘中国史系列荆州得失

北京哪家医院皮肤科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寤生工作室致力于突破传统,用骇俗、破旧的方法,助力当代青年人快步成长。

寤生导读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孙权、刘备三家三分了荆州,这个时候,刘备就上表朝廷,推荐孙权领徐州牧。孙权也同意刘备领荆州牧,双方的关系非常好,孙刘联盟进入了充满阴谋的“蜜月”期。

1

孙权嫁妹妹

  孙权嫁妹妹是阴谋吗?《三国演义》说是,而且说这主意是周瑜出的,结果呢,弄巧成拙,周公瑾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演义,事实是什么样的呢?据《三国志》的记载是这样的:“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什么意思呢?就是刘备拿了江南四郡以后就上表朝廷,推荐刘琦做了荆州刺史,后来刘琦病死了,于是荆州集团这些人就推举刘备做荆州牧。这个时候刘备的力量强大了,孙权也逐渐地感到了畏惧,因此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以便巩固孙刘联盟。

  这里面至少有三个问题。第一是年龄问题,刘备当时多少岁呢?49岁,孙权的妹妹多少岁?19岁,年龄的悬殊是很大的。

  第二点是性格问题。孙权这个妹妹叫孙仁,她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面,又嫁给了刘备这样一个人,她是江东第一小姐,荆州第一夫人,脾气恐怕是比较大的,史书上的说法叫做“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就是她的作派和孙策这些人一样。据说她嫁给刘备以后随身带了很多女兵,这些女兵都拿着刀在她的房门口站岗,这个刘备每次到他太太的房间去的时候两边都是女兵拿着刀,我都不知道洞房怎么入的,史书上的说法是先主“衷心常凛凛”,寒风凛冽的“凛”,就是感到一股寒气从脊梁背上升上来,为什么会这样呢?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的说法是“恐为所图”,就是随时都害怕孙小妹做什么动作。

  所以就有第三个问题,他们关系如何。关系如何呢?刘备方面很紧张,据《三国志·法正传》,诸葛亮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就是随时都提防着孙夫人要在刘备集团内部搞政变。刘备自己也很紧张,他采取的办法是什么呢?让赵云来担任他的内政部长,帮他管这摊子事,因为赵云这个人严重,“严重”就是很严谨,很持重,是个很稳重的人,很让人放心的人,把赵云调过来看住他的这位太太。那么现在看起来,刘备、诸葛亮的担心不无道理,建安十六年刘备入蜀,刘备一入蜀孙权就派了一个船队去接他的妹妹,他妹妹也愿意回东吴去,而且准备劫持刘禅,把刘禅也带走。幸亏刘备、诸葛亮早有安排,所以赵云来了一个截江夺阿斗,才总算是把这位未来的皇太子给夺回来了。这个事情虽然当时是记载在野史里面的,但是《资治通鉴》采用了,也就是司马光也认为这个事情恐怕是真实的。

  那么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孙小妹或者说这个孙夫人回东吴的时候要把刘阿斗随身带走,这是孙权的指使呢,还是孙小妹的自作主张呢?这个就不知道了,如果是孙权的指使,那就是蜜月阴谋;如果是孙小妹的自作主张呢,那我们就得承认她是巾帼英雄。事实上后来很多人对于这位孙小妹评价也是颇高的,你想一个女人出于她哥哥的政治事业的需要嫁给自己未必爱的一个男人,到了对方的这样一个军营之中,如入无人之境,毫无畏惧,反倒把对方弄得是“衷心常凛凛”,刘备这样一个英雄见了她都一股寒气升上来,这样的女人好生了得啊!是不是女中豪侠?而且她虽然最后也没有带回阿斗,她总算也没有丢了脸面,还是很体面地回到了江东,所以我们得承认她是一个女中豪侠。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指出,作为一个女人,她是不幸的,她嫁的不是她爱的人。

  孙小妹的婚姻是不幸的,孙小妹要劫持人质这个做法在江东也已经是下策,因为江东方面原本是要劫持谁做人质的呢?刘备,这就牵涉到我们要说的第二件事情,周瑜出狠招。建安十四年刘备到了京口,就是现在的镇江,也就是当时孙权的治所,来向孙权借地盘,借什么地盘呢?江陵,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借荆州。孙权到了京口以后,周瑜就写了封信给孙权,说刘备这个人不是寻常人物,天下枭雄,而关羽和张飞,熊虎之将,这样三个人弄在一起,绝不会心甘情愿地受我们的指使和指挥。他说因此我建议将军把刘备迁到吴县,就是现在的苏州,在吴县把他软禁起来,给他修很多的好房子,给他配备很多的美女,给他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让他声色犬马,花天酒地,消磨他的斗志;另外把关羽和张飞两个人把他拆开了,再各派一个像我周瑜这样的人去当这个张飞和关羽的领导,带着他们去打仗,这就天下太平了。这是一个狠招啊,但是周瑜的这个招它是不现实的,为什么说不现实呢?说你软禁刘备做不做得到?做得到,因为刘备是只身一人到京去见孙权的;但是你把刘备软禁起来,你还要去指挥关羽、张飞?这个异想天开。

  那么周瑜这边呢,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周瑜看软禁刘备不了,自己来到京口对孙权提出三项建议,就是夺蜀、并张、联马,什么意思呢?就是夺取蜀郡,吞并张鲁,联合马超。这个主意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付曹操的,因为周瑜最后说的话是“北方可图也”,但是它是什么呢?它是明功曹操、暗算刘备,你想想看,如果周瑜的这个计划实现了,蜀郡拿下了,汉中也拿下了,还联合了关中的马超,那么等于说是西部地区归孙权了,江东的东部地区也归孙权了,刘备夹在当中真成三明治了。何况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周瑜去进攻蜀郡的时候,会不会打到一半的时候调转枪口来对付刘备,因为在江东集团周瑜是坚持要干掉刘备的。

  这个计划孙权批准了,周瑜就回去收拾行装,回江陵去收拾行装。但是他走到巴丘,就是岳阳的时候,一病不起,病故了,享年36岁。周瑜临终的时候给孙权上了一封表文,两点,第一,推荐鲁肃继位;第二,再次提醒孙权,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曹操和刘备。周瑜的原话是:“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现在刘备在我们旁边,我们就像养了只老虎似的,所以周瑜是至死都念念不忘要干掉刘备。我们知道赤壁之战以后,江东集团内部由于政治路线的不同开始有了分歧,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周瑜为首,我们称之为吞刘派,还有一派以鲁肃为首,我们称之为联刘派。就是周瑜是主张尽快干掉刘备,而鲁肃主张还要联合刘备,周瑜和鲁肃是好朋友,但是他们现在政见不同了。然而周瑜临终的时候依然推荐鲁肃继位,这在周瑜应该说是大公元私,不以私见来影响关系。

2

鲁肃借荆州

周瑜去世,鲁肃接位以后,就向孙权再三地提出来,要把江陵也就是南郡这个地方让给刘备。最后孙权也接受了鲁肃的建议,这就是历史上大家耳熟能详的“借荆州”。但是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第一,刘备并没有要整个荆州,他也要不了,因为荆州的北部南阳郡和南郡的襄阳在曹操的手上,怎么能够借?江夏郡在孙权的手上,也没有借。所以最多只能说刘备借江陵,或者说刘备借南郡,他要的只是这块地方。而且江南的其他四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武陵郡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怎么是借的呢?他实际上就借了南郡的江陵,所以最多只能叫借南郡或者借江陵,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算是南郡和江陵也不能说是借,这个问题早就有人指出来,清人赵翼就指出这个问题来,他说什么叫借?就是这个东西是别人的,我拿来用,经别人同意我拿来用,这叫做借。那么你说刘备借荆州,这荆州是孙权的吗?不是啊,荆州是谁的?是刘表的,那么刘表死了以后该是谁的?刘琦的。所以这个刘备打下江南四郡以后,他没有自己去当荆州牧啊,他上表朝廷是推荐刘琦做荆州刺史,是后来刘琦也死了那么刘备才接过来当荆州牧,那么依这个继承关系来说荆州是谁的?是刘备的啊,这个东西本来是我的我怎么还找人家借呢?这个讲不过去。何况刘备也没有跟孙权说我要借荆州,或者借江陵,或者借南郡,他也没说这个字,因为本来就是他的嘛,要说他应该说是讨荆州。

  但是这个时候我讲过它是个不讲道理的时代,不是讲什么我们还有继承法啊,找个律师来打官司那个都不顶用的,那个时候是一个靠拳头说话的时代,哪个地方谁用武力打下来的就是谁的,你要讨回来可以,你再用武力啊。而这个时候刘备没有这个能力发兵去从周瑜手上把江陵郡打下来;而江陵是周瑜花了一年功夫打下来的,当然也不可能拱手相让。所以这个时候刘备只能忍气吞声地去找孙权说什么呢?说“求都督荆州”,这是比较准确的说法,而且《资治通鉴》采用的就是这个说法。什么叫“都督荆州”呢?因为刘备这个时候不是已经自己任命自己为荆州牧了吗?他任命为荆州牧以后孙权不是也同意了吗?那么荆州牧就应该在荆州的治所,就是他的首府上任,首府在哪儿呢?在襄阳,襄阳在谁手上?曹操手上,他去不了。所以刘备只能退而求其次,说我不可能在襄阳就任,我哪怕在南郡就任也行,因为襄阳是南郡的,南郡的治所又在哪里呢?在江陵。所以刘备的说法是“求都督荆州”,实际上的意思是要南郡、要江陵。

  但是东吴方面他不这样理解,他的逻辑是这地方谁打下来的就是谁的,江陵是我们周瑜打下来的,那就是我们的,给你用可以,借。所以我看一开始两家就没有对这个借的问题讲清楚,东吴方面认为是借,荆州方面认为是拿。何况就算是借吧,那也是老虎借猪,刘备就没想还过。所以就是这一个“借”字留下了或者说埋下了孙刘两家联盟破裂的伏笔。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问题,既然如此,孙权为什么肯“借”?打引号,“借”字打个引号,他怎么肯“借”呢?答案是四个字:“公拒曹公”,就是为了共同地对付曹操。因此据《三国志·鲁肃传》说,当鲁肃说服孙权把江陵“借”给了刘备的时候,曹操得到消息正在写字,听到消息后“啪”,吓得笔落到地上去了。这个事情虽然见于正史,司马光认为不可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里面说曹操不至于此,曹操不可能吓成这个样子,所以《资治通鉴》不采用这个说法,这个给大家也交待一下。

  是刘备得的便宜最大,他得到了一块战略要地,那么孙权有没有好处?孙权也有好处,没有好处他不干,他的好处是什么呢?他解除了后顾之忧。因为曹操如果再次南下的话,他还是要从江陵这边打过来,那么有刘备在那挡着,孙权就可以暂时喘一口气,他解决一些内部问题。因为他的南方也不太平,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腾出手来了。也就是说孙权打的主意,和我们上一集讲刘璋打的主意一样,是让刘备替他看家护院。可惜的是算盘人人会打,打发各有不同,刘璋有刘璋的算盘,孙权有孙权的算盘,刘备还有刘备的算盘呢。一通算盘打下来了,是刘璋赔得最惨,破产了,孙权也亏了,对不对,眼睁睁地看着刘备牧兼二州,就不但是荆州牧,同时还是益州牧,大大地壮大起来了。

  所以这个时候孙权就不干了,在建安二十年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的回答是这样的:哎呀,现在我正在打凉州的主意,等我把凉州打下来了我就把荆州还给你。孙权说这是什么话?这明明是赖皮嘛,凉州,天知道你凉州什么时候打下来!孙权说那不管,这个荆州是我的,下一道命令,往这个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派太守,派官员。这些官员拿着孙权的任命书就去上任了。

这个时候荆州谁在管着呢?关羽,你想关羽是什么人,关羽听你的?关羽吃你这一套?关羽下道命令,把孙权派的这些官员都给我轰出去,又把他轰回去了。孙权勃然大怒,下令吕蒙率军两万进军长沙、桂阳、零陵三郡,鲁肃率兵一万进驻巴丘,和关羽摆开阵势,文的不来武的来。刘备这个时候在哪儿?在益州,刘备听到这个消息也知道这个事情不好,于是亲率精兵五万从益州回到公安,公安就是现在湖北的公安;然后命令关羽率军三万进军益阳,双方拉开架式,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3

单刀赴会

  战争之前,鲁肃和关羽有一次会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单刀赴会”。但是要讲清楚,单刀赴会的是所有人,就是当时约定所有来参加谈判的人都只能带一把刀,鲁肃也是单刀。见面以后鲁肃就讨还荆州了,鲁肃就跟关羽说:你们刘豫州这样做不好吧,当年你们打败了仗,没有地方落脚谋生,是我们主公出于一番好意把荆州借给你们,现在你们有地方了,你们不是有益州了吗?那你就该把荆州还给我啊,现在我又没有让你把所有的荆州都还给我,我只要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你们都不肯给,像话吗?关羽怎么说,关羽说:鲁将军这是什么话?这地方是怎么来的?当时曹操那么多军队杀过来,是我们左将军,就是刘备嘛,身先士卒,亲临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才拿下来的,怎么就是你的呢?怎么你说拿就拿去?没道理嘛。那么这一番谈判不欢而散,没有任何结论,实际上也不可能有结论,因为双方的老大都没有出场嘛,也就是谈谈而已,然后各自回营准备厮杀。

  这件事情对于鲁肃来说是很痛苦的,因为鲁肃是极力主张维护孙刘联盟的,而且鲁肃在前线和关羽两军相对的时候,做了很多的工作,不希望两家翻脸。同时远在成都的诸葛亮,也是不会赞成,因为诸葛亮也是主张维护孙刘联盟的。所以孙刘两个集团当中,诸葛亮和鲁肃的关系是最好的,鲁肃后来去世的时候诸葛亮是吊唁的。但是他们没有办法,事情已经闹到这个地步了,除了打一仗以外不可能有别的解决办法。

  哎,非常巧的是,曹操出来帮忙了。

  消息传来,刘备知道这下糟糕,腹背受敌了,因为曹操拿下汉中以后就掌握了益州的门户,南下打蜀郡是势如破竹啊。想想这个时候还是不能跟孙权翻脸,于是马上发出求和的信号;孙权也不想这个时候跟刘备翻脸,于是马上又派诸葛谨去跟刘备谈判。一谈下来,好了,湘水为界,瓜分荆州。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湘水为界限,湘水东面的长沙郡、江夏郡、桂阳郡归孙权,湘水西边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归刘备。也就是说刘备从江南四郡当中拿出了长沙和桂阳两郡给孙权,换得了他在江陵比较长期驻扎下去的这样一个结果,也换得了两家的和平,这叫做以土地换和平。

  这一场斗争的结果,是孙权最终没能收回荆州,只接回了妹妹。孙权是不会死心的,孙权也是不会甘心的,而且在孙权集团内部有很多人是主张一定要收回荆州的。当然再说一下,解释说明一下,收回荆州这个说法是站在东吴集团的立场上说的,他们认为是收回,那刘备看来就是夺取。而且后来,极力主张联合刘备的联刘派的领袖鲁肃也去世了,接替鲁肃的,是新一代的吞刘派的领袖吕蒙。这个事情它非常好玩儿,就这个前线总指挥,第一任是主张吞刘的周瑜,接班的是主张联刘的鲁肃,鲁肃去世以后接任的又是主张吞刘的吕蒙。那么吕蒙一上任以后,就向孙权提出了夺回荆州的这个战略方案,而且进行了实施。那么吕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极力主张吞刘自大,夺回荆州?

4

士别三日

  说起来吕蒙和鲁肃也是朋友,正如鲁肃和周瑜是朋友,我觉得江东集团这点很好,虽然政见不同,但是不妨碍他们私下里是朋友。那么吕蒙和鲁肃的结识也还很有戏剧性。建安十五年周瑜病故,鲁肃接班,到陆口去上任,路过吕蒙的防地。当时鲁肃身边就有人对他说,说将军现在路过了吕将军的防地,应该去看一看他,因为吕将军现在非比从前了。

  这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吕蒙这个人原来出身是比较贫贱的,出身贫贱,靠着自己勇敢作战,一步一步地提升起来。但是他文化程度低,也不爱读书,甚至要给孙权写一封信、打一个报告都要别人捉刀代笔,自己来口述,别人记录再交上去。这样,当吕蒙做到一定的地位的时候,孙权就把吕蒙,还有另外一个人叫蒋钦的,叫过来,说你们现在都是做长官的人了,带着很多的人马,要负担很重要的责任,再向以前那样不读书不识字恐怕不行,你们应该读点书。吕蒙说,哎呀,这个行军打仗事儿挺多的,哪有时间读书啊?孙权说:孤要你们读书,难道是让你们做学问,当博士吗?不过是让你们知道一些历史罢了嘛!你们的事情多,难道还有孤的事情多吗?还有光武帝,还有曹孟德的事情多吗?想当年光武帝南征北战,手不释卷;看现在曹孟德转战南北,他也是手不释卷,你们怎么就做不到呢?吕蒙听了孙权的教导以后,就回来开始读书。这个人天分极好。其实读书这个事啊,并不完全在于你读了多少、下了多少苦功夫,很重要的是天分好不好,悟性高不高。天分不好、悟性不高的人死读书,读书死,一点用都没有。吕蒙刚好是个天分好、悟性高的,读了以后或然开朗。

  已经是今非昔比,但是鲁肃并不知道。鲁肃心里面还是不大看得起吕蒙的,只是想到吕蒙现在官职很大,又路过他的防地,不好意思不去看一下,就去看了一下。那么看了一下,吕蒙当时盛情款待了,酒过三巡以后吕蒙就举起酒杯来问:将军接替周帅,与关羽相邻,怎样对付关羽,将军有想法没有?鲁肃因为不是不大看得起吕蒙吗,也懒得跟他啰嗦,说:唉,随机应变吧,到时候看情况吧。吕蒙说:恐怕不行吧,我们和刘备表面上是一家子,实际上关羽是熊虎,这不是个好对付的人,怎么能够不未雨未绸缪呢?现在吕蒙愿意向将军献计,一二三四。说了些什么,不知道,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知道鲁肃听了以后大为惊诧,没想到吕蒙会说出这么多的想法和道理来,听着听着这个身子就移过去了。古人我们知道他是席地而坐,听着听着挪过去,挪过去以后摸着吕蒙的背说:子明啊子明啊,真没想到你现在这么有学问。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何况请大哥想想关羽是什么人,关羽也是行军打仗手不释卷的啊,他也是当今的一个大英雄,他怎么肯寄人篱下呢?他怎么会不打我们的主意呢?最后的结果是升堂拜母,也就是鲁肃进入吕蒙家的内室见了吕蒙的母亲,意思就是成了兄弟了。

5

吕蒙献计

  但是这两个人朋友归朋友,兄弟归兄弟,他们的政见是不同的。吕蒙虽然提出了很多怎样对付关羽的主张,鲁肃是默记在心,烂在肚子里,既没有说出来,也没有使用,因为鲁肃是主张维护这个孙刘联盟的,他当然不会实施吕蒙的那一套计策。但是到了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了,吕蒙接任了,情况就不一样了。于是吕蒙就向孙权密呈计策,那么吕蒙向孙权说了什么呢?说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对抗曹操是不是一定要依靠关羽?因为这就是鲁肃的主张嘛,说曹操是更凶恶的敌人,为了对付这个更凶恶的敌人,我们对关羽得好一点,得靠着他。吕蒙说,未必,吕蒙说只要主公派某某到什么地方,派某某到什么地方,派某某带着一支部队在江上走来走去,我吕蒙自己到某某地方,足以对抗曹操,不一定要依靠关羽。这是第一点。第二个问题:关羽是否可靠?吕蒙说靠不住。吕蒙说,关羽君臣,实际上就是指刘备、关羽,刘备关羽这一伙人巧取豪夺,反复无常,根本就靠不住,他绝对不是我们的依靠对象,所以关羽是靠不住的。孙权认为很对,但是孙权还有一个问题,于是孙权就和吕蒙说:你看,我们是先打徐州呢,还是先打荆州?吕蒙说,徐州好打,拿下徐州并不成问题,但是守不住。因为徐州这个地方一马平川,是北方的骑兵纵横驰骋的战场,我们拿下了徐州,今天拿下,明天曹操就派人来夺,我们没有个七八万人你别想守住。不如去打荆州,荆州既能够拿下,我们也守得住。孙权说,好。于是定下了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拿下荆州。

  那么你要拿下荆州,就要干掉关羽。但是关羽毕竟是三国时代的熊虎之将,英雄豪杰,关羽也不是说拿掉就能拿掉,说干掉就干掉的,这得要有机会。那么这个机会呢,也是说来就来。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建安二十四年发生了什么事呢?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刘备的军队到了汉中。看过前面的节目我们知道,刘备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蜀地,蜀这块地方,又有了汉中,整个益州就全是刘备的了。那么七月份,刘备就在汉中称王,自称“汉中王”。称了汉中王以后,同一个月关羽发兵攻打襄阳和樊城,这就是著名的“襄樊战役”。关羽的这个行动现在看起来是配合了刘备在汉中的胜利,因为七月份刘备在汉中称王,同一个月关羽就攻打襄樊。

6

水淹七军

  关羽攻打襄樊开始的时候非常顺利。八月份,襄樊地区天降大雨,山洪爆发,洪水把樊城围起来了。这个洪水淹没了曹操派来救援襄樊的于禁的七军,这就是所谓“水淹七军”。那么关羽趁着洪水,自己驾着船和于禁作战,俘虏了于禁,杀了另一位很勇敢的将军庞德,叫做“降于禁,斩庞德”,初战告捷。这个时候守樊城的是曹仁,曹仁的决策是死守,同时曹操也派了徐晃带兵来救。那么这样,襄樊战争在八月份以后,也就是关羽初战告捷以后,就处于相持阶段。一方面是曹仁的守军、徐晃的援军,另一方面是关羽的部队,相持不下。那么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关羽就是进也不得,退也不得。因为现在关羽要拿下襄阳、樊城,仅有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从后面派兵增援;一旦增援,那他的后方,也就是南郡这个地方就会空虚。关羽这个时候是犹豫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吕蒙马上上书孙权说:机会来了。

  吕蒙说,根据他的推测,关羽现在是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去忽悠关羽,让他把南郡的部队抽调到襄樊前线。那么问题是,吕蒙忽悠关羽能忽悠吗?能。吕蒙做了三件事情,或者说孙权这边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个叫做“装友好”,这个工作是吕蒙接替鲁肃以后一到任就做的。因为我们前面讲过,鲁肃和关羽两军相邻的时候,鲁肃是不断做友好工作的,和关羽的部队关系处得很好。那么吕蒙接替以后,虽然心里面是想干掉关羽的,但是表面上他做得比鲁肃还好,叫做“外倍修厚恩,与羽结好。”那么在关羽这边呢?他想原来是吕蒙延续了鲁肃的政策,他觉得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就是“装生病”。吕蒙写信给孙权说,说关羽现在之所以犹犹豫豫,没有抽调南郡的兵力去增援襄樊前线,是害怕我吕蒙在他后面插他一刀子。而总所周之,我吕蒙是一个身体很不好,经常生病的人,请将军批准我现在宣布生病,回建业养病。孙权说好,发一封公文,不加密封的,召回吕蒙,也就是公开宣布吕蒙病重,回建业休养。这是第二步,叫做装生病。

  第三呢,叫“装无能”。那么这个不是吕蒙装的,谁装的呢?陆逊装的。吕蒙从陆口回京口去“养病”的时候,这个“养病”要打个引号,路过了陆逊的防地。这个时候就像当年鲁肃路过吕蒙的防地一样,陆逊对吕蒙也有一番谈话,陆逊说:关羽、刘备他们在南郡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个时候将军怎么能够回京口去养病呢?吕蒙说:哎呀,你说的是对呀,但是吕蒙现在实在病得太重了,没办法。陆逊说:好,将军实在要养病,只能让将军去养病,但是希望将军见到主公的时候能够跟主公说一下,现在是干掉关羽的最好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关羽这个人一贯就是自高自大、盛气凌人,他刚刚降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现在是他尾巴翘得最高的时候,我们应该在这个时候在背后捅他一刀子。吕蒙说:这个恐怕不行吧,你看关羽这个人呢,是很威武,很会打仗的,这个叫做有威风啊;关羽这个人刚刚在襄樊前线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个叫做有威望啊;现在正是他士气是正旺盛的时候,这个叫做有威力啊,关羽这个人不是那么容易搞掂的啊。但是吕蒙到了京口见了孙权以后,马上向孙权推荐陆逊接替我的职务。

  为什么要推荐陆逊接替他的职务呢?吕蒙说了三个原因,或者说三个理由。第一,他说陆逊这个人意思深长。什么叫“意思深长”?就是意念和思考又深刻又长远,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第二点,陆逊这个人才堪重任,就是他的才能是足以担当这个职务的。第三点,最重要的,是陆逊这个人未有远名。就是虽然他是一个人才,他非常能干,但是他没有名气,大家不大把他放在眼里,关羽就更不会把他放在眼里;而我们现在是要麻痹和忽悠关羽的时候,没有比陆逊更合适的接替者了。孙权说好,就派陆逊接替你。

7

白衣渡江

  于是陆逊接替了吕蒙,到了陆口。一到了陆口以后,陆逊马上给关羽写信,这封信写得是非常有文采,非常漂亮,文笔很好。因为陆逊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人,而且在关羽这些人眼里陆逊是个书生。他就更加表现自己是个书生,写了很漂亮的一封信,信里面主要是这四点内容:第一点是吹捧关羽。说将军这一回在襄樊取得的胜利那是史无前例,他什么韩信啊,什么白起啊这些人根本没有办法和你关将军比,太漂亮了。这是第一个内容。第二个内容呢,贬低自己。说我陆逊这个人是个书呆子,是个书生,不会打仗,也不知道为什么主公把我派到这儿来了。不过也好啦,那不是就获得了一个向你关将军学习的机会吗?请关将军多多指教。这是第二个内容。第三个内容,表示祝贺。说将军这一回在襄樊取得的胜利,我们江东这一边都无不拍手叫好,无不拍手称快。为什么呢?盟军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嘛,我们的共同敌人是曹操嘛,我们很高兴。但是,这个“但是”后面就是他的第四个内容。假装提醒。陆逊说,但是,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的,他是不会因为这样一次失败他就放弃的,他一定是会反扑、反攻的,所以呢,陆逊提醒关将军的还是得提防着曹操,不可掉以轻心。当然了,我这都是书呆子话,请将军自己考虑。实际上意思就是说,曹操他不会善罢甘休,他会增援的,你这儿也要增援啊!

  这个关羽拿来信一看,心里就好笑了,孙权这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你看看他原来的元帅是什么人——周瑜,那是个人才,可惜是个短命鬼;换一个鲁肃,也是个人才,他是个和事佬;然后鲁肃死了又换个吕蒙,也是打过仗的,可惜是个病秧子,还没打呢就病了;这最后换了个陆逊,他是个书呆子。这一代不如一代。放心了,就开始把自己在南郡,准确地说是在江凌和公安的守军,防备孙权的那个守军,一拨一拨地一拨一拨地就把它调到襄樊前线去了。

  关羽没有想到啊,他万万都没有想到,什么病秧子、书呆子,那都是狼羔子,狠着呢。他也没有想到,过去的盟友这个时候已经和他现在的敌人暗中勾结起来了。刘备拿下益州,又拿下汉中,这样长江上游地区,加上关羽守在南郡,长江上游地区已在刘备集团的控制之下。这对于处于长江下游的东吴集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们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形势的变化,使敌人或者说头号敌人对于孙权他们来说,已经由曹操变成刘备了。这个时候孙权集团不是吞刘自大的事情,是遏刘自保,这是要保命啦。他既然处于一个要保命的这样一个地步,他怎么可能还跟你是哥们儿呢?而且关羽他应该知道孙权早就在向曹操暗送秋波了,秋天的菠菜早送过去了,早就私下有来往了。而且他还应该想到一点什么呢,就是这回曹操也有联合孙权的需要了。因为你的军队把樊城那么死死地围住,给曹操那么大的打击,曹仁孤军守在樊城,曹操能不保吗?所以,曹孙双方都有互相勾结或者说互相联盟的愿望。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关羽降于禁、斩庞德以后,《三国志·关羽传》的说法是“威震华夏”,就是整个中原地区都震动了。曹操召集会议,讨论迁都问题,要避开关羽的锋芒。当然,曹操是不是真有迁都的这个想法,学术界也是有争议的,虽然它是正史明文这么记载,但是也有历史学家说曹操还不至于。但是,曹操方面感到震惊这点是肯定的,所以曹操也召开了这个会议来讨论这个形势,这个也是可以肯定的。那么在这个会议上面司马懿他们就提出来一个建议——联合孙权。

  司马懿他们说,刘备取得这样大的一个成就,绝对不是孙权愿意看到的。孙权的心思其实很清楚,他当年赤壁之战的时候和刘备联盟是想让刘备做他的马仔,现在看到刘备这么大了,他绝对不愿意。所以司马懿、蒋济这些人就建议曹操说,给孙权许个愿,让他在后面干一下。曹操同意,向孙权发出信号。孙权马上回应,写了一封信给曹操,“乞以讨羽自效”,说请丞相批准我讨伐关羽,报效朝廷;但是有一个请求,请保密。

  曹操把孙权的信拿来交给大家看,你们觉得应不应该答应,应不应该保密呀?大家说那当然要保密了,军事行动就是要机密嘛,最好是孙权悄悄地开过来,突然出现打关羽一下,不挺好吗?但是董昭说:不,丞相,我们不但不给孙权保密,我们要泄密。为什么呢?保密,对孙权有利;泄密,对我们有利。请丞相想一想,我们一旦泄密会发生什么事?无非是关羽知道了。关羽知道了,他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他立即调过头去打孙权,那我们樊城之围不就立即解除了吗?还有一种可能呢,是关羽他不立即回去打孙权,因为关羽这个人他太牛了。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让我们樊城的守将知道事情有救了。不管哪种可能,我们都要泄密。曹操点头,对。下命令,把孙权写来的信抄上几份,用箭射出去,有的射到曹仁的樊城,有的射到关羽的军营。于是曹仁和关羽都知道了,曹仁知道以后马上宣布,说孙权要从后面来打关羽了,全军欢呼,士气倍增,有希望了嘛。

  关羽拿到信以后就犹豫了,关羽果然犹豫了,因为现在关羽确实骑虎难下。这个樊城它被洪水泡着,那个墙都是快被泡塌了的,他觉得这个樊城唾手可得啊,如果现在撤军,前功尽弃,他不甘心;另外他觉得他的江凌、公安不是孙权一下子可以拿下的,所以他没有撤军。关羽没有撤军,曹操这边就动作了,一方面是曹仁的守军士气倍增,另外一方面是徐晃的援军他也士气倍增,正好曹操又派了十二营人马来增援徐晃,徐晃下令进攻关羽。

  那么,这一仗打得关羽没有抵挡得住,只好撤军。樊城之围解了。孙权那边呢?孙权那边一接到关羽开始调兵前往襄樊前线的消息,吕蒙的病就好了,陆逊也不书生了,两路出发,去抄关羽的老窝。而且吕蒙采取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历史上称之为“白衣渡江”。就是他让他的士兵都穿上白衣服,把自己的军队装扮为商队,把兵船装扮为货船,沿着长江向江陵进发。沿途碰见关羽的岗哨,就说我们做生意的啊,聊着聊着天这边人上去把岗哨干掉了。一路上静悄悄地就来到了南郡,吕蒙的军队一到南郡,守江陵的和守公安的人投降了,这两个人马上就投降了。所以,吕蒙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南郡。而陆逊呢?也是一路凯歌,陆逊的军队到了哪里?到了夷道,把住了长江的峡口,以防刘备的援军前来进攻。所以我们看一下这个地图我们就知道了,这个时候关羽的情况是什么呢?襄樊是曹操的军队,夷道是陆逊的军队,南郡是吕蒙的军队,这么一个大口袋,已经把关羽围起来了。

8

襄樊之战

  我们知道,丢失荆州、关羽阵亡的前因是关羽攻打襄樊。如果关羽不攻打襄樊,那么吕蒙和孙权虽然早就有了夺回荆州、消灭关羽的这个想法,他是没有机会实施的。因此,我们要检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发动襄樊战争?我们先得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而这个问题呢,又牵扯到三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谁决定打襄樊?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也有不同意见。有不少史学家,包括张作耀先生在内,都认为是刘备和诸葛亮决定或者授意的。张先生的说法是,关羽在刘备、诸葛亮的授意下发动了襄樊战争,战争发动以后,刘备和诸葛亮又既没有配合行动,又没有配套措施,也没有给关羽增援,还没有给关羽派去强有力的辅佐人物,以至于导致了这一场战争的彻底失败。因此,刘备、诸葛亮难逃其咎,这是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呢,以何兹全先生为代表。何先生的说法是,关羽攻打襄樊,似乎事前没有和刘备、诸葛亮商讨,也就是说这是关羽的自作主张。

  我们在《三国志》上查不到刘备或者诸葛亮授意、授权或者命令关羽攻打襄樊的任何记载。这么大一件事情,如果是刘备下的命令,或者说是诸葛亮向刘备的建议,应该是有记载的。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襄樊战争的发动是关羽的自作主张。但是,刘备听之任之,没有反对。因为刘备如果反对,也应该有记载;或者刘备根本就不同意、强烈反对,关羽就打不了这场战争。所以估计刘备的态度是听任,或者是默许,甚至是赞成,只能这么推测了。因此,刘备对此也应该负责任。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责任呢?没有,诸葛亮没有任何责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诸葛亮不是刘备集团军事行动的决策人。虽然诸葛亮现在已经担任了军师将军,但是这个军师将军和我们后世理解的那个军师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后世理解的军师就是摇着鹅毛扇,在旁边出谋划策。而诸葛亮的这个军师将军是什么时候当的呢?是刘备得到了成都以后,任命他为军师将军,实际上是升了一级。因为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中郎将,现在升格为军师将军,任务是署左将军府事。因为刘备这个时候的正式职务是左将军,左将军他要开府,他有一个左将军府,这个府里面的事情由诸葛亮总理。并且在刘备外出的时候“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备去打汉中,诸葛亮替刘备看家,守着成都,供应粮草、供应援军,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职务。所以他没有责任。

  有一些历史学家提出来说,诸葛亮难逃其咎,为什么呢?因为关羽攻打襄樊是按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在行动,所以诸葛亮也有间接的责任。我认为我不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呢?第一,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战略规划,不是实施方案,它是一个总体的规划。懂规划的人都知道有总规、有详规,还有实施方案。何况诸葛亮并没有向关羽直接下达命令要关羽去进攻襄樊,而且诸葛亮也没有这个权力直接下达命令,他有什么责任呢?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怎么说的?诸葛亮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里这个将军指的是刘备了,这段话说得非常明确。它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是天下有变,那么请问,关羽打襄樊的时候天下有变吗?没有。第二,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也说得很清楚:“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这个上将可能心目中指的也就是关羽吧,姑且这么猜测吧;“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是两路出兵,同时进攻。那么襄樊战争的时候,两路出兵了吗?也没有。

  所以不能说关羽的襄樊之战是实施诸葛亮的战略规划;相反,在我看来,关羽的行动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关羽没有很好地领会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匆匆忙忙地就出兵了。结果呢?使诸葛亮这个一旦天下有变就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消灭曹魏的这个设想,永远没有办法实现了。所以不能够因为诸葛亮有一个“隆中对策”,就把襄樊战争失败的责任加在诸葛亮身上,这对诸葛亮是很不公平的。那么这里头又有一个问题,既然如此,关羽攻打襄樊的时候,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呢?这个问题我们姑且留一个悬念,以后再讲。

  第二个小问题,为什么要打襄樊?

  这个问题史学界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吕思勉先生的观点是认为这是配合刘备在汉中的行动。吕先生说:“逐利之兵,亦宜同时并出,首尾相应。故刘备之兵未还,关羽之师已起矣。”因为刘备在打汉中,所以关羽这边配合行动打襄樊,牵制曹操。刘备在汉中取得了胜利,称了汉中王,关羽当了前将军,这时候刘备集团觉得自己很了不得,那么再干一下。那汉中你看也没怎么打,曹操不也就走了吗?曹操也没那么可怕嘛,也没那么恐惧嘛。所以,关羽的这个得寸进尺,我们从好的方面、从肯定的方面讲,叫做乘胜前进、再接再厉;那说得不好听呢,就叫贪得无厌、自不量力。

  那么究竟是乘胜前进、再接再厉,还是贪得无厌、自不量力呢?我们就要回答下面一个小问题,就是该不该打襄樊?这个问题学术界又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该打,该打也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叫必打,怎么叫必打呢?就是襄樊这个地方刘备集团迟早是要打的,因为襄樊是荆州的治所所在地,只有拿下襄樊才能全部地据有荆州;那么现在荆州几个重要的地方,江陵这个地方已经是刘备的了,襄樊还是曹操的,那么必须把它拿下,这叫做必打。第二就是能打,为什么能打呢?第一,前一年,南阳地区爆发了反对曹操的起义,说明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是不稳定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刘备刚刚在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士气正旺,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呢,就是孙权这个时候正在东边攻打合肥,可以和孙权的军事行动相呼应。这叫做能打。必打加能打等于该打,这是一派意见。

  另一派意见仍然以何兹全先生为代表,何先生的说法是,关羽发动的襄樊战争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的一次军事冒险。为什么这样讲?有以下理由:第一,刘备刚刚取得了汉中,现在要做的事情是稳定局势、休养生息、巩固成果,这个时候不宜有任何军事行动,要把脚跟站稳了再说,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关羽的这个行动不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设计,不是天下有变,也不是两路出兵。第三点呢,就是关羽的力量貌似强大,其实有限,其实没有人们说得想象得那么强大。水淹七军之后关羽降于禁、斩庞德,也就如此而已,再无进展。没有孙权在后面插一刀子的结果,何先生估计的结果是关羽退回江陵,江陵保得住,脑袋也保得住,但是拿不下襄樊。因此,何先生认为这场战争是不该打的。

  现在我们可以对第一个大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襄樊战争是关羽自作主张发动的,刘备没有授意也没有授权,但同时也没有反对。第二,关羽发动襄樊战争的原因是胜利冲昏头脑,错误估计形势。第三点,关羽发动这场战争,时机不对,准备不足。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本人,他个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好大喜功。

  当时刘备让关羽都督荆州,是不是用错了人?这个问题也是不好回答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首先讲该的一面。刘备当时采纳庞统的建议,出兵去夺取益州,要留一个人守荆州,当时留下的人很多,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他们都留下来了。后来刘备打益州的时候兵力不够,把诸葛亮、张飞、赵云都调到前线,最后留下是关羽。那么留的这个人对不对?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当时的情况下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呢?因为关羽这个人,作为留守荆州的人选,他有三个优点:第一是忠诚,这个不要论证了,这个大家都承认的,关羽绝对对刘备是忠诚的;第二是能干,关羽历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我们读《三国志》就可以发现刘备不分兵则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带一支军队,关羽带一支军队,关羽从来就是独当一面的;第三呢,内行。守荆州,要会带水军,刘备集团是北方来的军事集团,水军将领的人选一直是很困难的。但是关羽就有这个本事,虽然是北方人,他一到了南方,马上就能够训练和率领水军,这说明关羽确实是有能力的。当时刘备败走当阳的时候,就是关羽率水军来接应嘛,后来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这边的兵力也是关羽的一万水军和刘琦的一万人马嘛。这样一个人选来都督荆州是再合适也没有了。

  但是,关羽有关羽的问题,问题在哪儿呢?在他的性格,狂妄自大、爱戴高帽子。建安十九年,刘备打成都的时候,马超来投奔刘备。关羽因为和马超是不熟的,就写封信给诸葛亮,说请问军师这马超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诸葛亮一看信就明白了,关羽要跟马超PK,而且只能赢不能输。诸葛亮马上就回一封信说,马超非常了不起,难得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世之杰,这一个时代最杰出的人;但是呢,和美髯公比起来嘛,哪里比得上美髯公的绝伦逸群啊。这关羽看了信以后非常高兴,然后就把这个信拿给大家看,你看看,马超是一世之杰,啊,关某嘛……

  这个事情也有人有看法,说诸葛亮怎么这么滑头。其实也是冤枉了诸葛亮,这不叫滑头,这叫丞相之才。诸葛亮现在还不是丞相,但是已经表现出他作为一个丞相的才能。丞相的才能是什么呢?协调阴阳,也就是说要把集团内部或者朝廷内部君臣关系、同僚关系、上下级关系、隔壁左右所有的关系都把他摆好、摆平,大家团结起来做事情,这就是宰相要做的事情、丞相要做的事情。所以宰相肚里能撑船啊,他必须把各个方方面面的人都能够容得下,把他团结起来,把关系协调好。诸葛亮就是有这个才能,丞相之才。

9

败走麦城

   但是同时有个副作用,就是把关羽惯坏了。但这也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责任,从刘备到诸葛亮到刘备集团其他人都是让着关羽、惯着关羽的。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然后封了四大将军: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没有赵云。——所以,在正史上从来没有什么五虎上将,只有四虎上将,赵云一直是杂号将军。赵云是很委屈的,确实是很委屈的。——这个决定一做出来以后,诸葛亮马上意识到关羽不干,关羽肯定不干。刘备说这个事我知道,我自有办法。刘备有什么办法呢?刘备派了一个叫费诗的人去送委任状。这个费诗一到,关羽果然跳起来了:什么?我当前将军,黄忠当后将军?我大丈夫怎么能跟一个老兵站在一起啊?费诗说是啊是啊,费诗说:费诗的理解是这样的,王者用人不拘一格,汉王之所以要这样重赏和提拔黄汉升(黄忠),无非因为黄汉升刚刚立了一个大功啊。在汉王的内心深处,黄汉升怎么能和君侯您相提并论呢?君侯您是什么人?您和汉王,就是刘备了,名义上是两个人,实际上是一个人啊,汉王的荣辱就是您的荣辱,汉王的成败就是您的成败,难道君侯您还想跟汉王讲讲价钱吗?反正我费诗呢也就是个当差送信的,我把这封信送到君侯面前,君侯不接受,费诗回去就是了,只希望君侯不要后悔。关羽想,唔,回来回来,我接受,接受。

  那么这个费诗他在刘备集团是个敢说话的人,在刘备集团里面对待关羽算是敢摸老虎屁股了,他敢当面顶回去。但请大家注意,也是顺着毛在摸,摸得关羽很舒服。所以关羽这个人在刘备集团,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惯坏了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呢?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任性,第二个特点叫天真。由于被惯坏了所以任性,由于是孩子所以天真。由于任性,所以他发动了襄樊战争;由于天真,所以他上了孙权、吕蒙、陆逊的当,被他们忽悠了。而又由于他既任性又天真,所以他处理不好很多关系,比方说敌我友的关系,关羽是处理不好的。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此前孙权曾经向关羽求婚,想让关羽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关羽怎么样呢?“骂辱其使,不许婚。”《三国志》只有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说什么我虎女焉嫁犬子那是演义,但是“骂辱”两个字《三国志》的正文是有的。那么这个做得就不对了,谁都知道这种婚姻是政治婚姻,是出于政治集团的利益的联姻。孙权可以把妹妹嫁给刘备,你关羽怎么就不能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呢?孙权嫁了妹妹以后又把妹妹抢回去了,以后你翻脸了你也可以把女儿抢回来嘛。就算你不同意,你也可以不同意,你可以瞧不起孙权,你也可以痛恨孙权,你也可以不答应这门婚事,你不要骂人,开口就骂。而且对待部下也是这样的,吕蒙的军队一到南郡,守公安、守江凌的两个人就投降了,为什么投降呢?就是关羽老骂他们嘛。而且关羽去打襄樊的时候,要这两个人供给粮草,这两个人可能办事也不太有力,何况关羽平时一贯瞧不起他们,而且关羽这样性格的人一旦瞧不起别人,那种蔑视是肯定明摆着写在脸上的,他不会遮掩的,谁都感觉得到的。结果这两个人供给不力,关羽就骂人了,说我回来收拾你们,等我拿下襄樊以后看我怎么收拾你们。这两个人一想,你关羽拿不拿得下襄樊还不一定,拿下了也是收拾我们,那我还不如投降算了。

  所以关羽第一有德,道德高尚;第二有才,也确实是能力非同一般;第三有资历,从这三点来说他是守荆州的合适人选。但是他有一个问题,没有政治头脑,没有战略眼光。所以我看法呢,关羽是个大侠,不是大帅。他在江湖上做一个独行侠是很让人敬仰的,而且也是非常可爱的。说老实话,作为一个人,我读《三国志·关羽传》的时候我看待他蛮喜欢他,包括他把诸葛亮的信到处给人看我觉得非常可爱,回头你们看了我的节目,喜欢我的节目,给我发一个短信,我也会转发出去。蛮可爱的,不可学,可爱不可学。

  那么,关羽督荆州是不是刘备用人不当呢?我觉得也不是。为什么?第一,此刻无人可选,你说不留关羽留谁?没人可留,确实没人可留。第二个呢,更重要的就是刘备的事业发展太快,组织准备不足,他没有想到自己那么轻易地就拿下了益州,拿下益州一去打汉中曹操又跑了,这个时候他完全来不及做任何的这种准备。在这个时候你想想看,他就是马上派人去荆州去把关羽换下来他也是来不及了。何况这个时候,刘备集团上上下下都陶醉在夺取益州的胜利之中,也是想不到关羽这样一位百战百胜的将军怎么会一败涂地,也是想不到的。所以,一个人也好,一个集团也好,火得太快也不是好事。

  关羽被曹操和孙权包围起来的时候,刘备为什么不救援?想不到,来不及。吕思勉先生的《秦汉史》里面讲到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这一场战争的结果,不但是曹操没有想到的,也是孙权没有想到的,至少曹操和孙权都没有想到战争的形势转化得那么快。曹操想不到,孙权想不到,刘备就该想到?刘备也想不到。有置疑的人说,这场战争打了七个月,完全来得及派援军去啊。这个时间算错了,这七个月的前半部分都是关羽在胜利状态啊,他把樊城团团围住,眼看就要拿下来了,报回去的都是捷报,前方打胜了仗还有派援军的道理吗?一直到曹操把孙权的效忠信射进樊城和关羽的军营的时候,关羽接了信以后还不觉得自己要失败,他还不撤军嘛,他还准备把这个樊城攻下来以后再去对付孙权嘛。而且,刘备和关羽也万万没有想到,孙权,过去的老朋友、好朋友、盟友、一起打曹操的那个人会跟曹操勾结起来嘛,也想不到吕蒙会把军队化装成商人,这样悄悄地去抄他的后路,都想不到嘛。等到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已经完全来不及了,信说不定都送不出去,就算送出去信又怎么样呢?刘备总不能派空降兵到麦城吧?这个时候只有直升飞机能救啊。

  这里面有一点,公平地说,有一点是他们应该想到的,就是你一旦拿下了益州,荆州的压力会变得空前。因为刘备有南郡,或者有江南四郡的时候,他的力量还很弱小,孙权还可以不紧张。你把蜀郡和汉中都拿下,整个长江上游都是你刘备的,孙权肯定紧张。这一点,刘备集团的人应该预料到,但是没有预料到。等到关羽丢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丢失了荆州的时候,刘备就感到紧张了。

总策划:寤生

作者:图书馆侵删

编辑:寤生

寤生文摘直通车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西汉王朝合辑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复兴汉室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光武时代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明章大治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戚宦之争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大权旁落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党锢之祸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黄巾起义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董卓祸国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迁都许昌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能臣奸雄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决战官渡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坐断东南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赤壁惊涛

寤生文摘

中国史系列——天下三分

寤生读书会,致力于打造“自主读书”、“敢输出”、“能表达”的优质新时代青年社群,欢迎看官加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jj/1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