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慨况
赣县区,隶属于江西省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中部,赣江上游。东邻于都县、安远县,南接信丰县,西连章贡区、南康区,北与兴国县、吉安市万安县接壤。赣县总面积.09平方千米,占赣州市总面积的7.6%,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8%。
赣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赣县”,境域形似人耳状,年12月28日,赣县撤县设区,赣州市赣县区正式挂牌成立。赣县区与章贡区、南康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蓉江新区共同组成赣州市中心城区。
赣县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境内有白鹭客家民居群、汉朝契真寺、唐朝宝华寺、晋朝储君庙、文昌阁、客家文化城等人文景观和樱花锦绣公园、大小湖州、道士庄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
“赣州的赋”之一:赣县赋岁月静好
诗人海子曾说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数年前,有师长嘱我为赣州18个县(市、区)每个地方写一篇赋。因公务繁冗,作了几篇,不了了之。至今深为愧疚,不知那刊物连载如何收场。时隔经年,曾拼凑过的章节,有的也已过时。下面提到的赣县,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县”之誉,如今或许是“千里赣江第二区”吧。区划调整了,但赋不调整,毕竟这些文字已成历史。
赣县赋陈相飞/文
县情简介:赣县位于赣州市中部、赣江上游,环抱赣州市区,辖19个乡镇个行政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县”、“客家摇篮”之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板鸭之乡”。
我住赣江边,本是赣县郎。忆昔年少时,春水扬风帆。岁月悠悠去,赣县已收疆。界域有调整,不变是故乡。今我赠一赋,权作打油观。词穷才学现,赣县且灿然:赣乃江西简称,有县名之曰赣。吾中华两千八百余县,以本省简称为名者,除此恐别无他方。赣县得此殊荣,盖挟地利之便。章贡合为赣,三水共书江西大名号;踞于水之源,号称千里赣江第一县。腾空望赣县,竖如人耳横似马;开卷览舆图,蜂腰帽阔裙摆宽。韩坊水鸡岽,全县至高点;湖江张屋村,赣州最低端①。人口有几许?六十三万客家儿女;幅员多辽远?三千平方公里河山。环抱赣州市区,下辖九镇十乡。东邻于都安远,南接信丰界疆。西连章贡南康,北通兴国万安。宛若七星伴月,竞相熠熠闪光。古国文明厚,老县富渊源。赣巨人开天辟地,秦木客出没深山②。西汉高祖始置县,于今早越两千年。县治数度易址,区划几经增删。初属豫章郡,县治在溢浆。晋隶南康郡,县治葛姥迁。再徙虔城龟角尾,时已居于贡水旁③。岁月虽悠远,身世翰墨香。山骨水血脉,清江缠叠嶂。河流七百道,轻歌伴青山。赣贡桃平四水,最是壮观绵长。更数江西母亲河,前段多为其包揽。赣州伯仲县,难与之分享。山耸江流急,沿途多险滩。赣江十八滩,赣县万安剖两半;东晋储君庙,船行此处祈平安④。时光易遁迹,胜景每恒常。储潭晓月,赣州八景东坡醉⑤;湖江洲美,桃花岛红秀媚娘。客家文化城,十里樱花十里景;白鹭古村落,一路民居一路欢。僧家多好色,山深寺院藏。宝华古寺,马祖开山布道;大宝光塔,穆宗御名留芳。契真寺晒经,菩提山悟禅。人因山水驻,文添山水光。地灵育人杰,天人共堂皇。深情赋九州,家国共荣昌。曾几大爱,高师教得陆放翁;示儿名篇,传诵千古有渊源⑥。戚家宗祠,中山夏府留墨宝;抗倭英雄,人称此地是故乡⑦。近世国危亡,志士乃图强。大埠赖传珠,开国上将有其位;危难共担当,九位将军齐增光⑧。文以治国,一卷书翰述忠义;武能安邦,重振华夏创辉煌。汗水浇灌,田沃蕴特产;物华天宝,地厚聚宝藏。水稻红瓜子,油茶板鸭香。造化钟爱,资源丰厚;扬优成势,产业煌煌。钨业稀土,玩具服装;食品铝品,集群成团。昂首走进新时代,东河戏里奏笙篁⑨;阔步融入大赣州,文昌阁上谱华章⑩。注释:①韩坊乡水鸡岽为赣县最高端,海拔.2米;湖江镇张屋村为最低处,海拔仅82米,也是赣州市最低点。②先秦《山海经》载“南方有赣巨人”,北宋《太平寰宇记》载“上洛山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避隐于此”,有史家称,赣巨人与秦木客均系赣县先民。③赣县为江西最早建县的18个古县、赣南最早建县的3个县份之一。汉高祖六年(前年)始置县,时属豫章郡,县治在溢浆溪(今赣州开发区蟠龙一带)。西晋太康三年(年)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赣县隶南康郡。太康十年(年)县治徙葛姥故城(今章贡区水东一带)。东晋永和五年(年),郡、县治徙章贡二水之间(今赣州市区)。年,县治由赣州城区迁至贡水之畔梅林现址。④储君庙,东晋时所建,位于赣县储潭乡圩镇,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庙”之誉。因自此而下,赣江水急滩多,旧时船家过客至此无不敬香,祈求平安顺达。⑤储潭晓月,赣州八景之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先后两度为八境台题诗,启迪人们“图画为虚,眼见为实”。⑥曾几,南宋诗人,籍贯赣县,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师从其学诗。⑦戚家宗祠,位于赣县湖江乡夏府,据称民族英雄戚继光祖辈在此生息,孙中山先生曾为之撰写楹联。⑧赣县走出了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其中,赖传珠为江西省仅有的3名上将之一。⑨东河戏,初名赣州大戏,起源于赣县境内田村、白鹭、清溪、劳田和睦埠(今属兴国县)一带,为江西三大昆曲之一。⑩文昌阁,位于赣县县城南部、赣南客家名人公园西段,有诗赞曰:“冲天高阁拔贡江,唐风宋韵放华光;地灵千秋涌才俊,人杰万载颂文昌。”
陈相飞,某高校校长,中国散文家协会、江西省作家协会、赣州市专家联谊会等会员,发表文章百余万字,著有《文化行吟》《虫心雕文》《行走中的思索》《政余随谈》等。
江西赣州市赣县客家文化城凡人一叶
7/05/05
客家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直径39米。馆名由中国文联副主席高运甲题写。博物馆借用了客家建筑艺术的瑰宝——围屋(其中的圆圆)的外观特征。客家围屋有圆圆、方围和围龙屋三种形式。客家是南迁过来的民系,经常受到野兽的侵袭和当地土著欺辱,因此把房屋设计成围屋样式,一个围屋居住的一般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姓氏。有外敌入侵就团结对外。围屋的外墙很坚固,而且设置了雕楼、炮眼、枪眼,想攻进去,那是非常困难的,最巧妙的是门上的机关,如果敌人用火攻,放火烧门,机关里会有水流出来把火扑灭。现在的墙体是青砖混凝土结构,而原始建筑是用米浆、细沙混和砾石砌墙,目的为确保墙体的坚固。相传为了预防敌人长期围攻时断粮,在围屋的内墙还用糯米、红糖、蛋清、蕃薯粉来粉刷,如国围内断粮还可以把墙壁剥下来吃。
客家博物馆沿墙设有上下两层走马廊,为展厅,正北面设有古戏台。一楼展览区内处处悬挂花灯,渲染出强烈的客家文化与喜庆氛圈,平时用于举办各类主题展览。世客会期间,这里是个人收藏精品辰,古币、古籍、古玩、古董、古字画以及其他文物等等,琳琅满目的富有浓郁赣南客家色彩的收藏品在这里大展风采。
“不大点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这几个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贤”。这是唐朝诗人李群玉撰写的楹联,如今镌刻在仿古戏台的舞台两侧,颇有些复古的韵味。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极具地方特色的采茶戏和东河戏。
二楼展览以“客家摇篮”为主题,展出客家生产生活用具、服饰、教育、民间工艺、饮食、客家古建筑、名胜风光等实物、模型、图片、文字材料,全方位地展示客家人的昨天的辉煌历史与今天的继往开来。同时,馆内还配置了录像放映设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停下脚步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风情风貌。
江西赣州市赣县客家文化城于年9月开工,年10月竣工。整体设计外方内圆,整个建筑风格既秉承了传统文化建筑理念,又结合了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她集祭祀庆典、文博展览、商贸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可谓客家文化之聚焦,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是一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历史上一直处于赣南中心的赣县,其地居赣江源头,籍舟楫之利,北扼中州,南抚百粤,东接八闽,西连三湘,加之地势开阔、土地肥沃、物阜年丰,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
赣县于汉高祖6年初建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县名,《山海经》上有关于赣县上洛山一带有“木客”的叙述,是人类对客家赣南最早的记载。
作为赣闽粤金三角客家源头行政建制第一县,世代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期艰苦创业中孕育了“团结、勤俭、文明、开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村白鹭、夏府宗祠群、田村契真寺、杨仙岭等古迹,独具风韵的抢打轿、烧瓦塔等客家民俗留传至今。
戚继光雕像
太极广场
太极广场面积平方米,是集会、举办大型活动和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地面由不同颜色的花岗岩砌成太极图案,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和生存理念。
太极图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圆,二是圆中的黑白两部分,三是黑白两部分之间的白、黑点。因代表“太极”,即宇宙形成之前的状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是阴阳,在太极图中用黑、白两个近似鱼形两部分代表。阳鱼在上,表示阳气在上,阴鱼在下,表示阴气在下。在“鱼头”部分,黑色之中有白点,白色之中有黑点,表示“阴中存阳”、“阳中存阴”,阳阴“互存”“互根”“互生”。
八卦是由四象的太阴、少阴、太阳、少阳演化而形成的八个符号。天、地、水、火、风、雷、山、泽是为乾坤坎离震兑八卦的基本象征物。据说,原始社会杰出人物伏氏经过对宇宙天体、地理形态、气象物候以及人体和各种生物生命现象的认真研究,终于创出了八卦,这也就是人们能从简单的八卦图形内发掘出有关社会、自然、人伦、生物等的缘故了。
八卦是由四象的太阴、少阴、太阳、少阳演化而形成的八个符号。天、地、水、火、风、雷、山、泽是为乾坤坎离震兑八卦的基本象征物。据说,原始社会杰出人物伏氏经过对宇宙天体、地理形态、气象物候以及人体和各种生物生命现象的认真研究,终于创出了八卦,这也就是人们能从简单的八卦图形内发掘出有关社会、自然、人伦、生物等的缘故了。
南迁柱
客家先民南迁柱位于气文化城南面、太极广场左边,是五根石雕艺术柱。分别记述了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经历。建筑主色调为青灰色,显得凝重。每根柱子用简洁、抽象的图案,通过浮雕、沉雕、浅雕等方式简炼地将五次南迁背景、意义、特征艺术性地体现出来。图文都将相关的时代、迁徙线路和迁至地域、历史事件、历史名人考虑进去。柱基座刻铭文,内容为叙述客家南迁历史的四言诗体。
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氏的迁徙运动中形成的。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引发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这股南迁潮流持续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在柱子上刻有一个醒目的“晋”字,表明迁徙的朝代,“衣冠南渡”表明该次迁的主体是衣冠士族、官宦大户,他们经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这在柱上都有相关关键词体现。柱子上主要是垦殖图,表征客家先民创业的艰难。客家先民第二次大迁徙:我们可以看到柱子上刻有“唐”、“安史”、“黄”和“赣闽粤”等字,简洁的文字叙述的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乱所及,唯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客家先民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粤东、闽西三角地带定居。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图案有“行军”、“马踏征程”和生产生活图案,与内容相配合。客家先氏第三次大迁徙即客家氏系形成中的大迁徙:拉上的“靖康”“宋”、“开封”、“元”等文字,叙述的是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氏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图案有放牧图、劳作图等,都是跟文字互相补充的。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柱上的“满飞”“清”、“蜀”等文字叙述的是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氏,又大量入川。图案包括“工业生产圈”、“男耕女织图”等,说明客家在这个时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第五根柱子记述的是第五次客家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去谋生。这些内容从柱的文字和图案都反映出来了,客家“根在中原”,“裔播四海”,是一个生命非常旺盛的民系。
柱子由低到高排列,寓意着客家人每一次迁徙,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繁荣。不断迁徙,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客家人永远追求和平幸福。与客家南迁柱共筑风景的是中间的一座塔——济和塔。“济和”二字意为客家人和哀共济,同谋发展。柱与塔的构架明显有些众主捧月的态势——五根南迁拄呈弧形拱卫着济和塔。细细一追究,却原来这里面包蕴着一层深意:历尽沧桑的客家人,认为有今天的兴旺发达,除人力因素外,还缘于有神明在暗中庇护。为了表现对神明的敬畏,故以济和塔来彰显。
客家宗祠是客家文化城的主体建筑,祠名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我们看到,它座北朝南,整个建筑借鉴了客家的“九井十八厅”设计理念,采用的是典型的客家宗祠的外观形象,整个建筑风格及布局显得古朴、气派、庄重,整个宗祠占地平方米。
在客家宗祠的大门两旁各有两个小门,从左到右分别刻有“经文”、“纬武”、“入孝”“出弟”字样,代表的是客家人文武双全,表现了客家人敬祖睦邻、崇文尚武的传统和经国济世的才略。大门口两旁有一对抱鼓石,抱鼓石具有修饰、支撑门柱和辟邪镇宅的作用。“蔚和平景象,振国是风声,发扬章贡英灵崆峒秀气;恢家族规模,建民治基础,光大楚丘宏业阀阅宗功。”此联系孙中山先生于民国九年为夏府戚氏聚顺堂再建时赠联,原刻于聚顺堂中厅的上柱正面。夏府的戚坦天对辛亥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在重修该祠时,孙文欣然赠联。
大门口两旁有一对抱鼓石,抱鼓石具有修饰、支撑门柱和辟邪镇宅的作用。“蔚和平景象,振国是风声,发扬章贡英灵崆峒秀气;恢家族规模,建民治基础,光大楚丘宏业阀阅宗功。”此联系孙中山先生于民国九年为夏府戚氏聚顺堂再建时赠联,原刻于聚顺堂中厅的上柱正面。夏府的戚坦天对辛亥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在重修该祠时,孙文欣然赠联。
从“客家第一福”侧面转入便是前厅,前厅四壁名家字画,有客家人物画,有客家山水画,字有对联,有客家谚语,均现客家文化。
我国的族谱,作为记载民族世系的志书,源远流长。因家有国史,省县有地方志,家族有族谱,三者纵横交错构建完整的中国历史学大厦,缺一不可。它不仅是一个宗族的历史,又是世界史、国家史、民族史以及地方志、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民俗学、教育学等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或参考资料。这里的每一本族谱都非常珍贵。在展厅的两边我们还各放置了一台触摸式电脑,内存有我们客家宗祠已有族谱上记载的详细资料。如果游客在族谱柜中发现了自己的姓氏族谱,可以在电脑上触摸查询,了解一下自己的家庭历史。
中厅为客家族谱展厅,厅正中立一匾,介绍客家谱牒的情况。左右两侧摆着众多木柜,内存放客家一百多姓氏之族谱,供游人览阅。
后厅则为谒祖厅,厅正中是客家始祖像,像之前方有香炉,供客家游人焚香谒拜之用。
进得门楼便是广场,正前方百十步处就是客家宗祠。客家宗祠为世界客家儿女寻根祭祖而建。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分为前、中、后三进厅。前厅为客家文化展,从写着“客家宗祠”的正门而入,首先映入眼睑的便是俗称客家第一福的“福”字。
前庭是客家名人展和客家花灯展。展厅四周墙体悬挂名人画像以及相关文字介绍,展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客家名人名。客家人在迁徙、繁衍、文明、进步的千余年履程中,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涌现出了一代代名人贤士。他们是客家文化最精粹的内容,是数千万客家人的楷模,是数百代客家精神得以昭展、光大的领袖人物,他们的成长史、功名史,像一面面招展的旗帜,鲜艳夺目,鼓舞后学,影响当世,名垂千古。
客家始祖像两侧则是各姓氏始祖之牌位,牌位前电子有香炉,香火常明不熄。
前殿是一个客家建筑特有的“天井”设计,屋檐四水归堂,意思是“聚财”。赣南民间的天井很有讲究,上纳天光,下接地气,集蓄风、采光、排水、调节冬夏气温、营造家庭山水多种作用。一般天井地下暗沟直通自家田土,所谓“肥水不留外人田”。
客家宗祠分为前庭、中堂、后殿三个部分。照壁上一个大大的“福”字,它书画合一,意境深远,原题写在在千年客家古村——白鹭古民宅照壁上,人称“客家第一福”。细看这个“福”字,它的一部分笔画己演变为展翅的蝙蝠、深情的回头鹿、驾着祥云的仙鹤。蝙者,福也;鹿者,禄也;鹤者,寿也。福、禄、寿齐全,“三星”高照是为“福”。为什么最后这个“田”字却工工整整呢?客家人传统的观念里,田乃福之源,有不变的田才有恒久的福;再则,鹿(禄)望田,田即百姓,百姓为本,为官若忘本,则福去。这个“福”字表达了客家人千年来对“福”的理解和追求,也祝每一个走进宗祠的人“福禄绵长,鹤寿同春”!
从客家宗祠大门沿中轴线到宗祠的中堂,共有11副对联。这些对联是从众多的征集作品中由国家级文化名家精心挑选出来的,无不取客家文化精粹,展示客家创业历史,彰显客家精神。并延请地方知名墨客和国家级书法大师书写,这些大师们的墨宝用笔或遒劲,或圆润,或柔美,异彩纷呈,让人在领略到对联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书法之美。
后殿是祭祖大殿,名“谒祖堂”。大家请看,在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可以看到几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合成的构件,它们均匀的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轻梁材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是我国古代工匠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后来斗拱主要成了一种装饰,在明、清有关建筑法规中,甚至出现了哪一级用房上才允许用斗拱的规定,斗拱已经成了等级高低的一种标志了。
谒祖堂中堂供奉的是炎黄帝的座像,它高3.6米,用实心椴木雕刻,外饰纯金金铂;在炎黄帝座像两边设的是神台,供奉了个姓的祖牌,全部都是用椴木雕刻而成的,我们看到,每个祖牌都制作得非常精致,顶似宝盖、加底座,四面边框以镂空雕龙装饰。为了便于寻牌祭祖,设置了电钮,只要按一下电钮,相应祖牌前的蜡烛就会亮起来,游客就可以开始祭拜自己的祖先。在神台设有留言簿和功德箱,各位游客可以在留言簿上写上您的感受,在功德箱里放进您的心意。
谒祖堂中堂供奉的是炎黄帝的座像,它高3.6米,用实心椴木雕刻,外饰纯金金铂;在炎黄帝座像两边设的是神台,供奉了个姓的祖牌,全部都是用椴木雕刻而成的,我们看到,每个祖牌都制作得非常精致,顶似宝盖、加底座,四面边框以镂空雕龙装饰。为了便于寻牌祭祖,设置了电钮,只要按一下电钮,相应祖牌前的蜡烛就会亮起来,游客就可以开始祭拜自己的祖先。在神台设有留言簿和功德箱,各位游客可以在留言簿上写上您的感受,在功德箱里放进您的心意。
为了便于寻牌祭祖,设置了电钮,只要按一下电钮,相应祖牌前的蜡烛就会亮起来,游客就可以开始祭拜自己的祖先。在神台设有留言簿和功德箱,各位游客可以在留言簿上写上您的感受,在功德箱里放进您的心意。
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轻梁材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是我国古代工匠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后来斗拱主要成了一种装饰,在明、清有关建筑法规中,甚至出现了哪一级用房上才允许用斗拱的规定,斗拱已经成了等级高低的一种标志了。
天井之后是中堂,中堂是族谱展厅,在展厅两边的封闭式玻璃柜里陈列的就是族谱。我国的族谱,作为记载民族世系的志书,源远流长。因家有国史,省县有地方志,家族有族谱,三者纵横交错构建完整的中国历史学大厦,缺一不可。它不仅是一个宗族的历史,又是世界史、国家史、民族史以及地方志、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民俗学、教育学等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或参考资料。这里的每一本族谱都非常珍贵。在展厅的两边我们还各放置了一台触摸式电脑,内存有我们客家宗祠已有族谱上记载的详细资料。如果游客在族谱柜中发现了自己的姓氏族谱,可以在电脑上触摸查询,了解一下自己的家庭历史。
中后殿之间回廊的墙上,按逆时针方向嵌有块姓氏源流牌,以新百家姓顺序展示客家百姓源流、分布和发展情况。
中华民族的姓氏有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古到今,中华民族使用的姓氏到底有多少,尚无权威统计,然而,姓氏的演变,实际上就是多民族交融团结的历史过程,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条真理,那就是:华夏一体,百姓一家。
中堂和后殿之间的天井里放置着一个硕大的香炉,青烟袅袅,为客家人提供了一个亲情浓郁的祭祖场所,客家人在这里可以寄托久存心中的那份绵绵不尽的情怀。
客家宗祠右侧有塔,塔分为九层,塔名为“济和塔”,塔与四周的花草石椅构成一景,甚美。在“济和塔”一侧,有序的排列着一排石柱,石柱上刻着浮雕,石柱底座上刻字,介绍各个时期客家先民南迁之胜况
赣县客家文化城整体设计外方内圆,整个建筑风格既秉承了传统文化建筑理念,又结合了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集祭祀庆典、文博展览、商贸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也是一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历史上一直处于赣南中心的赣县,其地居赣江源头,籍舟楫之利,北扼中州,南抚百粤,东接八闽,西连三湘,加之地势开阔、土地肥沃、物阜年丰,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赣县于汉高祖6年初建县,因《山海经
赣县客家文化城》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县名,《山海经》上有关于赣县上洛山一带有“木客”的叙述,是人类对客家赣南最早的记载。作为赣闽粤金三角客家源头行政建制第一县,世代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期艰苦创业中孕育了“团结、勤俭、文明、开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
赣县客家文化城是十九届世客会的重要参观点之一,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主会场,中国客属第三届恳亲联谊大会主会场。城内包括客家宗祠、太极广场、杨公祠、艺术长廊、客家博物馆、风情街、九曲迎恩桥等主要景点。
《记住乡愁第一季》第六集赣县白鹭村—积善成德
赣南采茶戏《十送表哥》
状元“故里”千年长演
赣县易氏慨况
赣县的易氏人口在赣州市位居第三,主要分布于白鹭乡龙头村、江口镇东风村、石芫乡横溪村、储潭乡东坑村和湖江乡庄前村,都是泰和厚谷济美堂亮公四子逵(达)公系下的后裔。根据赣县、万安、兴国、于都(别驾第)、泰和、龙泉(今遂川)等县易氏於光绪癸未九年(公元年)统一七修族谱记载:逵(达)公五子知选公(源公13世)於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年)自泰和厚谷徙居赣邑(今赣县),是赣州有史料记载的易氏第一人。知选公裔孙散居竹游、汉源、桥头、横岭等地。明嘉靖年间,知选公裔孙琼九公(源公35世)徙居信丰县安落乡安息上堡竹坑,后来琼九公又有子孙返迁赣县石芫、储潭等地。
白鹭乡龙头村志用公系下
一、概况
赣县白鹭乡龙头村易氏始祖是志用公(源公28世),於明朝洪武年间从泰和县厚谷(今泰和县冠朝镇)迁入。分布于龙头、龙溪、龙裕、龙富四个村庄。至今繁衍22代,现有人口人。
在白鹭乡龙头村中心街内边20米处有一栋规模宏伟、历史悠久、建造精美的易氏宗祠──文星堂,这座古建筑始建于康熙丁卯年(公元年),至今已有年了,裔孙蕃衍,人才辈出。师、军级有秀湘、学明、真房、子美、祖明等;科团21人;大专以上学子三十余人。是赣州市、万安县易氏六、七、八、九修谱的主修地;苏区革命期间是医院及办事处;是赣南易氏唯一保存完美古貌的古建筑宗祠。
赣县龙头易氏始祖志用公同其父母合葬墓(赣县区白鹭乡龙头村)
赣县白鹭乡龙头麟鹗堂
麟凤翔迁福禄盈新府
鹗龙入海瑞祥照玉堂
—赣县白鹭乡龙头村麟鄂堂正殿联·易兵作
家声振湘赣前辈来之不易
祖德辉古今后生继者有人
—赣县白鹭乡龙头村麟鄂堂大门联·易兵作
麟趾献瑞祖德绵延千秋盛
鹗羽呈祥宗支衍庆百世昌
—赣县白鹭乡龙头村麟鄂堂前厅柱联·易祖芬作
赣县白鹭乡龙头文星堂
文韬武略治国安邦光宗耀祖显门庭
星移斗转人才辈出兰桂腾芳振家声
——赣县白鹭乡龙头村文星堂大厅联
二、字派
1.八修族谱(公元年)
祖德庆传芳功名纪世昌丕承先烈志蔚起在贤良
2.九修族谱(公元年)
祖德庆传芳功名纪世昌诗书为基业忠孝守宪章
根从太原发派衍厚谷长科第联步登政绩济美堂
三、革命烈士
易由祯 易祖城 易由达 易由琮易由瑛易由瑶易由增
易由林易达春易达邦易祖权易由春易由柱易海林
易由蓬易元山易喜东易由彬易福祥易达蓬易由栋
易存源易存洪易存财易由达易存息易由珠易冬仔
四、近现代名人
易祖高(~年):字秀湘,号北斗,男,白鹭乡龙头村人。当代政治家。年参加革命,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年代,历任红军指导员、中央军委卫生部政委、政治部主任、直属作战部部长、中央后勤部部长、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易秀湘逝世后,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会吊唁,称易秀湘同志是“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党内有名的财经专家”。副省级。
易存民(~年):字真房,男,白鹭乡龙头村人。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了平型关、辽沈、平津等著名战役。历任班长、排长、队长、五旅总部党支部书记、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军械处处长。离休后任吉安市干休所党支部书记。年受到中共江泽民总书记、国务院李鹏总理、人大乔石委员长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正处级。
易存懿(~年):字子美,男,白鹭乡龙头村人。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了百团大战、吕梁、上党、淮海等著名战役;解放后参加了 。历任班长、队长、院长、卫生处处长、昆明军区后勤部部长。年授予上校军衔(副军级),年10月20日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副军级。
易存金(~年):字成,白鹭乡龙溪村人。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朱德总司令的警卫员,荣立过二等战功。抗日战争期间晋升为营长、教导员,年回乡任赣县疗养院院长。
五、当代名人
赣州易氏宗亲协会荣誉会长易祖明
易祖明,字毅贞,男,年生,白鹭乡龙溪村人。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团长、师参谋长、高炮独立旅旅长(副军级)。年参加了援越抗美作战,军大毕业。年转业,历任赣州地区(市)建设局局长、市人防办主任、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易仁萍,女,年生,白鹭乡龙头村人。北京大学毕业,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高级审计师、研究员、专家,中国审计协会会长兼秘书长,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易祖诰,男,年生,曾任全南县委秘书、兴国县劳动局长,正科级。
易德江,男,年生,江西大学毕业,南昌市纪委副书记,正县级。
易祖栋,男,年生,江西大学毕业,广东省汕尾市委宣传部部长,正县级。
易祖镜,男,年生,上海同济大学毕业,赣南设计院副院长,正科级。
易德伟,男,年生,大专,兴国县公安局副局长,正科级。
易德佐,男,年生,大专,赣州市农业银行科长,正科级。
易庆兵,男,年生,南昌大学毕业,南昌市青山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正科级。
易卫军,男,年生,南京工业大学毕业,赣州市建设银行行政科科长,正科级。
易祖鹏,男,年生,江西农业大学毕业,赣州开发区设计室主任,副科级。
易菊梅,女,年生,武汉华东农业大学毕业,龙南县检察院团支部书记,副科级。
易晓琼,女,年生,赣南师院毕业,赣州市教育培训中心教导员,副科级。
赣州易氏宗亲协会副会长、赣县分会会长易祖芬
易祖芬,男,年生,农艺师,赣县白鹭乡科协主席,副科级。热心家族事业,扫墓、造谱、建祠出钱出力。当选为赣州易氏宗亲协会副会长和赣县分会会长。
易德洤,男,年生,赣县林业工作站站长,副科级。
易华生,男,年生,赣州石油公司主办会计,副科级。
易晓江,男,年生,广东省佛山市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大专,副科级。
六、当代学子
易祖南,男,年生,南昌广播学院毕业,吉安光明路8号。
易德华,男,年生,南昌大学毕业,上海柯莱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易庆江,男,年生,江西医学院毕业,广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易官伐,男,年生,赣州师院毕业,广东宏鸿服装厂经理。
易祖逖,男,年生,南昌大学毕业,赣县光彩大市场。
易文珍,女,年生,江西师范大学毕业,南昌银行。
易文琴,女,年生,江西教育学院毕业,南昌外企翻译。
易德发,男,年生,云南省大学院毕业,大理房地产开发公司。
易德滨,男,年生,江西冶金职业学院,安徽金属材料公司。
易庆阳,女,年生,赣南师院毕业,广东省贸易公司。
易庆华,女,年生,江西大学毕业,赣县石芫乡政府。
易庆晟,男,年生,江西科技学院毕业,上海市购销公司。
易德宝,男,年生,江西科技学院,广东长宇教学仪器公司。
易德伟,男,年生,天津大学
易祖平,男,年生,山西中医大学。
易祖平,男,年生,南昌大学。
易庆涛,男,年生,江西警察学院毕业,赣州中烟集团复烤公司。
易琳,女,年生,华中科大毕业,成都市华硕督办员。
赣县白鹭乡龙头村易德辉书
江口镇东风村志胜公系下
一、概况
赣县江口镇东风村二、三组的易氏始祖是志胜公(源公39世),於清朝康熙癸丑(公元年)从福建省长汀县迁徙到赣县长兴乡五十三都霞口坊伴乌孜坑,分布于广东省、赣州市、赣县梅林镇、韩坊乡、江口镇等地,现人口人。参加了赣康万兴等县易氏七、八、九修族谱。
赣县江口镇东风村乌孜坑志胜堂
二、字派
1.福建:万念伯庆宗伦文景道明
2.江口:志履仲永昌盛兴祖泽长诗书相继世家国焕文章
3.八修族谱(公元年)
祖德庆传芳功名纪世昌丕承先烈志蔚起在贤良
4.九修族谱(公元年)
祖德庆传芳功名纪世昌诗书为基业忠孝守宪章
根从太原发派衍厚谷长科第联步登政绩济美堂
三、革命烈士
易祖淮,男,生于光绪壬寅(公元年),长征时牺牲。
易泽萱,男,生于光绪乙巳(公元年),红军。
易祖油,男,生于光绪甲辰(公元年),红军。
易祖澜,男,生于光绪甲午(公元年),红军。
四、当代名人
赣州易氏宗亲协会副会长、赣县分会副会长易庆椋
易庆椋,男,年生,年在赣州市造船厂参加工作,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部队班长、排长。年退伍后任赣州灯泡厂车间书记,后调赣州市劳动人事局工作,任压力容器检验站站长,高级技师。期间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退休后参加全国老年运动会比赛,先后获得三枚铜牌。热心家族事业,扫祖墓、造族谱、建宗祠都很热心,捐钱出力,很受好评。当选为赣州易氏宗亲协会副会长和赣县分会副会长。
易传礼,男,年生,年参加工作,从事税收工作40余年,历任税收业务员、副所长、所长、股长、分局长、主任科员。经济师。
易胜,男,年生,热爱医疗事业,从小拜师学医,获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从事中医疗工作40余年,悬壶济世,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医治好许多骨伤及疑难杂症病人,当地名医,世人称之。热心家族和社会公益事业,修谱、修路、修祠堂都做了很大贡献。
易传禄(乔生),男,江西新余钢铁厂车间主任,正科级。
五、当代学子
易传亮,男,年生,赣南师院毕业,研究生。
易庆鹏,男,年生,赣南师院毕业。
易传裕,男,年生,江西理工大学毕业。
易芳林,男,年生,贵州大学毕业。
易小波,男,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南昌分校毕业。
易传仙,男,年生,南昌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毕业。
易凌,女,年生,江西中医学院毕业。
易萍,女,年生,南昌大学毕业。
易英,女,年生,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
易杰,女,年生,江西理工大学毕业。
易芳,女,年生,江西师范大学。
易敏铭,男,年生,广西中医学院毕业,研究生。
易芳云,男,年生,湖北理工大学毕业。
易京,男,年生,江西宜春学院。
易祥明,男,年生,华东交通大学。
储潭乡东坑村大富公系下
一、概况
今赣县储潭乡东坑村塘坑组的易氏是琼九公(源公35世)之玄孙大富公(源公39世)的后裔,大富公於清朝康熙年间从信丰县安落乡安息上堡竹坑徙居赣县更鼓楼边,后迁居储潭乡东坑村,分布于坑口、坑尾,现有人口36人。参加了赣康万兴等县易氏七、八、九修族谱。
二、字派
大信天通定文明
祖德庆传芳功名纪世昌诗书为基业忠孝守宪章
根从太原发派衍厚谷长科第联步登政绩济美堂
三、当代名人
易祖祥(~年),字昭群,男,毕业于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历任民国政府军政部第八燃料厂少校工程师、江西省省立制糖学校事务主任、知行中学教员。为八修族谱编修。
石芫乡横溪村大震公系下
一、概况
现赣县石芫乡横溪村万太尾的易氏是琼九公(源公35世)之玄孙大震公(源公39世)的后裔,大震公生子五:长信尧、次信舜、三信运、四信通、五信光,五兄弟於清朝康熙年间由信丰县安落乡安息上堡竹坑徙居赣州府赣县长兴乡五十三都万泰坑天台山柳树排风龙水口象形立基(今石芫乡横溪村附近),分布于万太尾、梧桐背,现有人口人。参加了赣康万兴等县易氏七、八、九修族谱。
赣县石芫易氏宗祠
二、字派
大信天通定文明
祖德庆传芳功名纪世昌诗书为基业忠孝守宪章
根从太原发派衍厚谷长科第联步登政绩济美堂
三、近代名人
易文亭(~年),男,一生积德行善,乐于助人,遵老敬老,是族人公认的大孝子。
四、革命烈士
易祖祯,男,生于清朝末年,参加抗日战争,为抗日将领赖传珠挡子弹而牺牲,是革命烈士。
五、当代学子
易庆斐,男,1年生,赣南师院学院毕业,广东省塘夏五金制品厂经理。
易庆森,男,年生,赣县党校,赣县梅林镇工作。
易传斐,男,年生,江西交通学校。
易庆发,男,年生,江西交通学校,江西铁路运输局工作。
(江西于都城北罗屋塘易弼伟、东平郡易玉龙搜集整理)
7年10月8日岁次丁酉八月十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