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题为《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一文引起强烈反响。4月14日,黄山市民政局局长朱学军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更改市级名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民政部门,将深入调研,尽早提出建议。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李辉 慎重更换地名,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 前不久,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特别强调了地名的文化传承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点出了地名频繁更换的症结所在。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曾听某省的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孩子归来,根据地名按图索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在一起。为《 战歌》谱曲的周巍峙先生,曾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主席,他爷爷那一代逃荒离开徽州,虽然周巍峙没有在徽州出生,但徽州一直在他心中。他的儿子周七月说,父亲一直想找到徽州的家乡,并且认为徽州地名被黄山替代,是一大遗憾。他根据父亲提供的堂号,前往徽州,找到了祖辈生活过的村庄和祠堂。去世两年之前,周巍峙在妻子陪伴下,终于回到徽州祖籍所在地,了却心愿。踏上这条回家的路,他等待了90年。
回家的路,到底有多远?有多近?对于所有人,远与近,在乡愁中,在梦中。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上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高适的“衡阳归雁几封书”;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泰安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美感。
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在悠久历史中形成。“邯郸”这个地名,延续两三千年,不是依旧与人们同在吗?
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 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文中提到:“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
随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网络投票“黄山市恢复老名字徽州,你支持吗?”截至投票结束,参与投票的人中,71.4%的网友选择了“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表示支持。
4月14日,黄山市民政局局长朱学军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更改市级名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民政部门,将深入调研,尽早提出建议。
“徽州”对于安徽意味着什么?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认为,“徽州”这两个字所承载的,是一种独特地域文化,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
“黄山是好,但它只是在徽州里面一座秀丽的山,是徽州的一部分,肯定涵盖不了整个徽州的地域文化。在海外,别人知道黄山仅仅是一座山,而不知道其背后丰富的徽文化。”翁飞说,对文化的传承和认同是对文化根脉的一种敬畏,而地名就是文化传承和认同的标识。
翁飞认为,现在国家很重视地名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恢复徽州地名”的呼声应该引起重视。“改名会有一些麻烦,但如果从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角度上来讲,改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早改比晚改好。”翁飞说。
徽州地区更名为黄山始于年,当时,国务院下发《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正式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省辖地级黄山市,管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四县及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三区。
近30年来,有关恢复徽州地名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地名更改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安徽省地名管理办法》,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命名、更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逐级上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来源:人民日报,中安在线
探访徽派古居,
欣赏徽风皖韵,
品尝风味徽菜,
安徽私家车广播
自驾之旅火热报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