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车行札记汪恒

  汪恒(JustinWang),北大同学,儒雅低调,才华横溢。春节将至,他乘火车从北京返乡,途中寂寥,乃以文字打发时光,刷   坐火车回湖北去。这趟车出发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一路都是夜间运行。当窗外没有什么可看的时候,静思这一处的前世今生,人物掌故,慢慢的便会有风景映入脑海。世上并没有无趣之地,只要自己做有趣之人。

  火车离开北京市域,过涿州,便是高碑店。高碑店原来的名字叫新城县。民国三年(年)全国整理地名,发现各省共有六个新城县,堪称重名之冠。说起来,在原有县域拆出一个新县份,再起个新城的名字,也是顺理成章的做法。几经权衡,公平起见,最后六个新城县全部改名一个不留。其中,吉林新城改扶馀,山东新城改桓台,浙江新城改新登,江西新城改黎川,贵州新城改兴仁,河北这个就改了高碑店。今天高碑店的市区,还是叫新城镇。顺带说一句,英格兰某地以前有时也译作新城,不过现在已经固定叫纽卡斯尔(NEWCASTLE)了。

  民三这次全国地名整顿,以及连带的行政区划界线整理,有理有据,干净利落,各方皆交口称赞。当时主持此事的机构为全国经界局。经界局督办,便是两年后举兵护国反袁的大英雄蔡锷将军。当时他为袁世凯猜忌,剥夺了云南兵权,羁留北京,委派了一个世人眼中的闲职。可他一面暗中积蓄力量,另一面却也不以经界局事务为琐碎,而是实心任事,在这个冷衙门里做出了一番堪载史册的实绩。由此可知,英雄择时,待时,而不溺于时。纵使蛰伏之日,仍可有所作为。

  近世以来,高碑店特产有三。一为豆腐丝,二为白沟皮货城,三为我单位秘书小黄同志。

车行札记·二·正定

  正定是秦汉时代河北中部的行政中心。当时这一带设有恒山郡,因境内有恒山而得名。这座恒山在今天的保定曲阳,在明代及以前一直是北岳所在。到清代时,北岳的名号才落到了山西浑源的恒山头上。

  汉文帝时,恒山郡犯了皇帝老儿刘恒的名讳,改名常山郡。后来才有了声威赫赫的常山赵子龙。唐代常山郡改回恒州,这一带是河朔三镇之一的成德镇,又叫恒冀镇,与淄青镇、聂隐娘待过的魏博镇联兵,抗拒朝廷百余年,颇有尚武之风。州郡的治所,长期都叫真定。后来又是因为犯了雍正名讳允禛的缘故,改名正定。再后来便是今上来做县委书记,看来此地总是免不了扯上帝王家事。

  正定的名胜,一是正定机场,前几年的政策,从北京到坐高铁到这个机场乘飞机,机场管报销高铁票。天津滨海机场也有类似的政策。不知现在是否依然如此。二是北国名刹大佛寺,虽叫大佛寺,主殿供奉的却是一尊北宋的大悲菩萨。倒无妨,众生皆佛,菩萨本也是佛。

车行札记·三·石家庄

  石家庄市政府在正定。虽然正定也在所辖范围,但是这种把市政府摆在下属市县,而不是市辖区地界之内的,情况并不多见。另一个例子是吉林的松原市,市政府不在它的宁江区,而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这么长的名字都能敲出来,是不是很带感?如果意犹未尽,请跟我一起念:在主席台就坐的还有,阿沛·阿旺晋美,铁木尔·达瓦买提,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

  酸爽之后回到原题。石家庄与正定的关系还有一重有趣之处:在漫长的古代,石家庄地区一直处于正定管辖之下,直到近代才发生逆转。这种情况还有一对很好的例子,就是哈尔滨及其辖下的阿城。而哈尔滨和石家庄在近代翻身做主人的缘起也很相似,铁路的兴建居功至伟。

  这类近代因路而兴的城市,本身没有特别厚重的层积,但这并不代表这个地区的史感匮乏。拿石家庄这一带来说,在战国时基本上都是中山国的疆域。这个由白狄鲜虞部落建立的小国,虽然未列入七雄,却也展现了顽强不屈的个性,与环伺的魏赵燕列强鏖战三百年,经两次灭国,才于历史舞台退场。

  西汉时,中山的名号被重新拾起,成为景帝庶子刘胜的封国之名。这个生了一百二十多头儿子的快活王爷乏善可陈,他的名字在日后又被反复提起,靠的是他那个血脉可疑的后裔刘玄德的嘴上铺陈,还有他坟里刨出来的金缕玉衣。

  那么,石家庄又会因为什么而被提起呢?以前有人常说,石家庄最大的特点就是没特点。后来,石家庄经历了此类近代工业城市的衰落阵痛。又后来,河北的工业复兴了,首都的天空雾霾了,所以石家庄又开始挨骂了。

  其中某一个年份,石家庄出了个靳如超,用土炸药炸死了一百多人。想起这个,便听了一遍《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车行札记·四·邢台

  邢台在西周时曾建有邢国,姬姓,侯爵,始封国君是周公的庶子,政治中心就在今天的邢台市区。

  这个小国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少记录。唯一的大件事,是在齐桓公时,邢国被来自北方山区的山戎部落攻破,国民流散。有志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第一代春秋霸主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帮助邢国人在夷仪地方重建了国家,还给了很多钱很多好吃的,然后邢国人民在安置点开心得很,好像就忘了背井离乡那件事了。此事和后来齐桓公帮助被狄人攻破的卫国重建一道,被那个时代的写手们大加褒扬,并在左传中留下了一句: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邢国迁居的夷仪,春秋时代有两个,一个在今天邢台市的西部远郊,一个在山东聊城。前一个比较近,却像是迎着山戎人的进攻方向。后一个太远,在齐国卵翼之下的这个位置,却也有些合理性。两说并存,尚无定论。

  另外,先秦时“邢”做地名用和“井”字通假。所以今天出土的邢国铜器,很多都有“井”字铭文。这个很像邯郸出土的青铜布币,不少都会刻上“甘丹”二字。附图是传世重器邢侯簋铭文,右起第二列,第三第四两个字是“井侯”,即邢侯也。

车行札记·五·临洺关

  临洺关镇是永年县城所在地,今天只剩下市镇,找不到关了。在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的冀中南平原,这种位于重要交通线上的河流渡口,也足以成为兵家争夺的要地。只不过,这座关所扼守的洺水,基本上已经陷入干涸状态,仅能靠橡胶坝蓄水,在县城附近蓄一个狭长的人工湖出来,恰似卢沟桥下的永定河一般。

  明清以前,冀中南平原由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滏阳河、漳河、卫河和它们的数百条支流,构成了庞大而丰饶的扇形水系,孕育了这里的丰饶文明。而近代以后,这些河流几乎无一例外的面临了干涸的命运。

  虽说中国东部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征,降水高度集中于夏季,导致河流普遍面临夏季泛滥冬季枯竭的问题。但这片平原千百年来的人类密集活动,无疑加剧了这一趋势,由季节性的枯水走向全年断流。如果是白天乘火车经过,很容易看到干涸河床已是草长莺飞,有的甚至被因地制宜开发成了驾校的训练场。冀中南平原的河道残迹,既提示了文明发祥的缘起,又警示了文明过度的负累。

  洺水已不复波光,好在临洺关之名,还可以凭借英雄名将的事迹流传。初唐李世民平定起兵于河北的刘黑闼时,他麾下的青年骁将罗士信,扼守洺州城,死战不降,捐躯便在此处。后来,罗士信的故事被套上了传统说书体系里长盛不衰的白袍小将意象,终成了说唐和隋唐演义里一骑当千的第七条好汉,银枪俏罗成。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罗成比历史上的罗士信更加悲壮,前有强敌,后有暗算,鏖战力竭,死于临洺关前淤泥河万箭之下。

车行札记·六·邯郸

  邯郸是赵国的都城,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对抗强秦的枢轴所在。

  如同成都、长沙一样,这座邯郸城奠基数千年来城址基本未移,名字也一直未变,至少是同时并存的几个名字之一。另外,邯郸这两个字,除了用作这个城市的名字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任何用途。能想到的,只有河南的郸城。这依然是个地名。

  邯郸几乎没有留下战国时代的遗迹,只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丛台,据说现在还留了点形貌。和这一带许多地方发展地方产业的普遍做法一样,丛台也变成了酒的名字,并且在酒标的字体上留了点婉转的古意来。于是闲来怀一点古的,除了书生,便剩饮者。

车行札记·七·磁县

  磁县是京广铁路河北段经过的最后一座城,古代长期叫磁州。磁这个字,用来描述一种器物,和瓷字通假。北京的磁器口,重庆的磁器口,其实都是卖瓷器的。

  而磁州也是一样,这里有兴盛于宋的磁州窑。在汝官哥钧定之外,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窑系,典型风格是黑花白地,粗瓷细作,最接地气,也对许多别的窑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靖康变后,磁州窑工南渡江西吉安一带,直接影响了吉州窑的风格流变,也给后世的古物鉴定家们留下了不少疑案。此外,磁州窑鼎盛时期,釉下彩工艺逐渐成熟,也给日后青花横空出世做好了铺垫。

  与那些仅存器物传世、窑口湮废已久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类窑系不同,磁州窑身为草根民窑,水深土厚,直至今日仍在烧造之中。车窗望去,黝黑一片什么都看不清,却好似被盛放黑花遮掩了白地的瓷色天穹。

车行札记·八·河北城邑

  京广铁路河北段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差不多十几分钟就能经过一个市县。算起来,涿州、高碑店、定兴、保定、望都、定州、新乐、正定、石家庄、元氏、高邑、临城、内丘、邢台、沙河、永年、邯郸、磁县,差不多十八个,还不算徐水、栾城这种改了区的,以及完县这种被撤掉的。四百公里的京广铁路河北段,间隔二十来公里就是座城。若不算改了区的,目前河北的县加上县级市,总数有一百二十余,比不过体量上大一个等级的四川,但冀中南的市县密度却堪称全国之最,更不用说还有保定这种五区十五县二县级市的大怪兽。而且许多市县缘起悠久绵长,就算房子拆没了,书上写着的一两千年历史还是妥妥的。

  由此可见,这一带文明开化较早,自古就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城邑格局;也许也是因为此,这些城更多背负了历史的负担和尘埃。这和河北平原上密集的干涸河道一般,仿佛在无声诉说。

车行札记·九·地名稽古之法门

  一个地方的历史厚重感,首先体现于地名。如南京的几十个名号异彩纷呈,如成都的一个名号初心不改,都是底蕴。除此之外,地名的形成往往反映了时代性,撇开这几年改徽州为黄山之类的胡乱做派不论,用地名的风格来推演城邑形成的历史,也是有迹可循的。大抵说起来,比较古的地方,名字可以总结出下面几个特征。

  第一,一字之称,多有古城。古汉语的主流是单音节结构,城邑的名字更是如此。特别是先秦时代,连两个字的都很少见。不过,由于现在的习惯不同,一字地名一般都要加上一个县字或是城字,也有加州字的,做为标示城邑等级的词尾,没有实际含义。如河北的涉县、藁城、深州,河南的郏县、郾城、邓州,皆是此类。

  第二,阴阳和合,历史长河。山北水南称为阴,山南水北称为阳,这种命名方式是非常古典的。于是有了淮阴、江阴、山阴,洛阳、襄阳、晋阳,这些都是赫赫古城。当然,最牛气的还是始皇帝之都,渭水之北,嵕山之南,山水皆阳,所以就叫咸阳。

  第三、见字犯难,文化斐然。有些字在古代几乎只用于地名。慢慢的,很多人就忘了这个字怎么念,回头一看这地方,悠悠转转已经越过了千年。像刚才经过的邯郸,其实这两个没有其他用法的字是很生僻的,只不过邯郸城在先秦历史上够面熟,加上邯郸学步这样的成语敲边鼓。单单把“郸”拿出来,放到河南的郸城,好像就无从开口了。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还是陕西关中地区的诸古城。由于过于生僻,六十年代集中改过一批。盩厔改周至,鄠县改户县,汧阳改千阳,倒也罢了。

  第四,方位当先,底蕴连绵。在一个已经有的地名之前,加上东南西北的方位前缀,像WestVirginia一样的做法,在西方常见,在中国则是古多今少。细细看来,古代这样操作,又分三种情况。

  一是上古三代,生产力有限,抗灾力薄弱,所以哪怕是国都,也会时常迁移。地方迁了,留下原来的名字表示法统传承不失,再加个方位前缀以区别。如商汤立国于亳,后来便有西亳南亳。

  二是周代分封天下,封国迁移不定,常常会出现国去名存的局面,再留下一个方位来化作地名。如郑国本来在陕西,后来随周平王去了河南,在陕西留下了南郑。

  三则是东晋南朝衣冠南渡之时。朝廷为安置南迁的北方人士,在南方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用这些北人的故土之名,表示不忘故土,为江左偏安留点合法性。然后地名里再加上一个南字。如南朝齐梁皇族萧氏,郡望兰陵,本来在今天的山东省,但南迁聚居于常州附近的南兰陵。不过,上述三种情况,名称留存至今的不多,大半也只能在故纸堆中寻迹了。

  第五,各取其一,资历可疑。几个地方因为行政区划等原因合为一地时,各取一字,组成一个新的名称,这种做法在晚近比较常见。如六枝、盘县、水城三地合成的六盘水,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成再加上合并同类项而成的武汉,还有就是刚被改回襄阳的襄樊。

  当然,这不代表合并之前的地方都没有悠久历史。而这一招数运转如飞驾轻就熟的,反倒是帝都,特别是路名。城里的,像白广路,白纸坊到广安门而已,并没有住着白脸广东人。城外的,像百沙路,百善到沙河耳,和一百个沙和尚也没有半点关系也么哥。

车行札记·十·车亦有道

  夜最深沉时,火车隆隆驶入中州大地。不过彼时已力衰眼花,已不敢妄议豫鄂列城。剩下一点气力,只能瞅一眼车厢的铭牌了。

  这铭牌也是有点讲究的。型号是25T,这是Z字头车的主力车厢型号,最高承受时速为公里,一般情况是白色涂装,但近几年也会被涂成新版本绿皮车。这种绿皮车颜色暗墨带哑光,隐约间带着霸气,非四面漏风、上路喘气的老式绿皮所能望尘。

  25T的T,是25式T型车之意,乃“提速”的拼音字头,极言其快。在此之前,尚有B(标准)、G(改进)、K(快速)诸型等次。25则是说长度。此车厢全长26米多,用换长来表示,接近2.5这个数字。所谓换长,是列车标定长度的主流方法,即用30吨老式棚车的长度(11米)为基准,其他车辆的长度用一个相对的比值表示。这种办法确有方便之处,迁延日久,虽然老式棚车退役殆尽,办法本身已成了文化。

  至于旁边的YW,自然是硬卧的意思。成员数66,说明共有22组上中下配置的卧铺。这也是25式硬卧车厢的基本布局。不过,青藏线的是YW60,被占用的2组6个铺位,用来装置车厢增氧设备。另有一种YW59,有时旁边还带个“广”字,那是有个广播台的妹纸在报站放歌呢。

庙堂江湖·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如何治疗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jj/1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