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网友留言: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写的
前不久,笔者发表了一篇题为《有人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新野”,刘备登门拜访岂不轻松多了?》的文章,有网友留言,认为笔者是在“胡说八道”,明确表示“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阳隆中,绝对不可能在南阳”。这位网友的列出的依据就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的描述:“(徐)庶勒马谓玄德曰:“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襄阳古隆中《三国演义》这一条段描述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但是仔细研究,发现文中也有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宛)的描述。
02《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宛)的描述
《三国演义》记录刘备回到新野,然后去南阳请诸葛亮。新野县本身就隶属于南阳郡,该处的”南阳“肯定不是指南阳郡,必然是指南阳郡治宛,更不可能指南阳郡下属的其他的县,当然也包括邓县。如果诸葛亮的躬耕地在所谓的”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一个号曰“隆中“的地方,罗贯中应这样写:“前去邓县(隆中)请孔明”才对,但文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
南阳卧龙岗徐庶离别刘备,从新野出发,北上许昌探母,中途顺便“乘马直至卧龙岗下,入草庐见孔明”。许昌在新野的东北方向,南阳(宛)则是古今新野、许昌之间的必经之地,而襄阳则在新野的西南60公里以外,中间隔着汉江。根据以上描述,诸葛亮所在的卧龙岗、草庐必然在南阳(宛)
南阳诸葛草庐03罗贯中知不知道诸葛亮躬耕地在哪里?
在《三国演义》中,既有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的记载,又有躬耕南阳(宛)的记载,然而,#诸葛亮#的躬耕地只有一个,为何会有这样相互矛盾的描述呢?
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罗贯中时代已经有了南阳、襄阳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了,但是他并不知道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哪里。还有一种原因就是,他对襄阳、新野、南阳(宛)的地理位置不清楚,《三国演义》中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相关情节,还存在地理位置南北颠倒的现象。拿《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沧单福新野遇英主》举例说明。
04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地理位置错乱现象
许昌-新野-樊城-襄阳简易地图《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节选
却说曹操自冀州回许都,常有取荆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并降将吕旷、吕翔等领兵三万,屯樊城,虎视荆襄,就探看虚实。时吕旷、吕翔禀曹仁曰:“今刘备屯兵新野,招军买马,积草储粮,其志不小,不可不早图之。吾二人自降丞相之后,未有寸功,愿请精兵五千,取刘备之头,以献丞相。”曹仁大喜,与二吕兵五千,前往新野厮杀。
大家都知道,今襄阳市原本叫襄樊市,由襄阳和樊城组成,汉江以南为襄阳,以北是樊城。樊城向北便是新野。曹军从许都出发,领兵三万,屯樊城,必然要经过刘备的防区——新野,只有占领了新野才能屯兵樊城。
然而《三国演义》却有曹军先屯兵樊城,后到新野厮杀的情节。难道曹军从许昌空投到樊城的吗?要不然怎能越过新野到樊城?可见,罗贯中并不熟悉南阳、新野、襄阳一带的地理位置,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逻辑关系,新野应该在樊城以南才对,但是真实的地理位置是在樊城以北。其实,在《三国演义》之中,地理位置错乱并不止一处,最经典的要数赤壁之战发生地记录错误。
05《三国演义》地理位置错乱之“文武赤壁“
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曾写下了一首脸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提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说明是道听途说,苏东坡并没有像杜牧那样进行了一番考古:”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所以苏轼所谓的赤壁,在今湖北黄冈西南长江之北岸,被后世称之为”文赤壁"又称“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据考古工作者论证,”东坡赤壁”并非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发生地。而湖北蒲圻(现改为赤壁市)西北长江之南岸,岩壁亦为赤色,这才是赤壁大战的真实所在地。因为此地先后发掘出当年大战残留的许多折载、断枪、箭毓、以及刀、矛、剑、斧、铜镜、铜钱等古代兵器及古人用品,经鉴定这些文物都是东汉晚期的遗物,这就是当年赤壁大战就在此地的铁证。
赤壁然而,罗贯中笔下赤壁之战的主战场正是“东坡赤壁”,并非真实的赤壁之战发生地。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地理位置错乱的之处还有很多,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留意一下。
06结束语
笔者认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作为文学巨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小说毕竟不是正史,是不能作为”诸葛亮躬耕地“的判定依据。
另外,结合《三国演义》的写作特点可以看出,罗贯中对“诸葛亮躬耕地”相关地理方位认知错误。笔者认为,罗贯中也没有考证过诸葛亮躬耕地在哪里,因此《三国演义》更不能当成论证躬耕地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