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泪碑”及其来历羊祜镇守襄阳,甚得军民之心。南州百姓闻羊祜死,罢市而哭。江南守边将士亦皆哭泣。襄阳人思祜常游于岘山,遂建庙立碑,四时祭之。往来人见其碑文者,无不流涕,故名为“堕泪碑”。它是为纪念曹魏末年西晋初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羊祜而建的碑石,在羊祜死后,每逢时节,周围的百姓都会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羊祜的继任者、西晋名臣杜预因此把它称作“堕泪碑”。羊祜画像源于网络两国军民爱戴的晋国太傅:羊祜公元年,西晋大臣羊祜任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彼时,西晋与东吴处于敌对状态,虽然晋国实力相对较强,但吴国仍有一定的实力,特别是荆州,有陆抗这样的优秀将领主持军事。尊重对手羊祜对吴军采取怀柔政策,每次两军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羊祜的部队进入吴国境内,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羊祜常会集部队游猎,但范围往往只限于西晋境内。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羊祜也命令一律送还。于是一时晋、吴两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一次敌军将领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马上派人把药送过来,并说:“这是我最近自己配制的药,还未服,听说您病了,就先送给您吃。”吴将怕其中有诈,劝陆抗勿服,陆抗不疑,并说:“羊祜岂鸩人者”!陆抗仰而服下,以此便足见羊祜之品诚与史载之“陆羊之交”。执政爱民在羊祜任职襄阳的十年中,他置办学校,兴修水利,远征近抚,领军屯田,深得戍边抗吴将士的好感,边境逐步得到安定。敌方吴军统帅陆抗也称赞羊祜的德行度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而羊祜自身为官亦是立身清廉,公正不阿。他多次向晋武帝陈述伐吴主张,谋划统一方略,并荐贤举能,临终前推荐了继任者杜预,羊祜死后二年,杜预按羊祜生前的军事部署一举灭吴,在其后的灭吴中担任西线统帅完成了灭吴统一战争。晋灭吴后,武帝流着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堕泪碑”的文化价值思考“堕泪碑”体现了晋国百姓对羊公的爱戴与怀念,是百姓对清正廉洁、爱民有方的父母官的最高敬仰。不仅如此,羊公生前乐山好水,与官兵一同狩猎捕鱼,平易近人,宽宏大量,不仅深受晋国将士的爱戴,更是被敌国-吴国将士所尊敬,投降归顺者众多,其品行流传千古,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遗憾和痛心然而,历史上“堕泪碑”多次被毁,屡次重修,仅从历史可查的就有多达九次。年,襄樊市文物管理处重立新碑,由市书法家王树人所书“堕泪碑”。比之之前古碑,这块碑没有任何有关羊祜生平记载,并且碑的形制、用工、材料等显得简,质量上大为下降。而管理不善,更让这块碑文很长一段时间,埋没于荒草之中,被人遗忘,甚为可惜。草中荒废的“堕泪碑”源于网络不仅“堕泪碑”的文化遗存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湖北襄樊的岘山古迹、杜甫衣冠冢、晋太医王叔和墓、孟浩然墓、樊城古城墙、邓国故城遗址,宁国寺、汉圣庵等众多文化遗存也都在历史变革、城市发展中损毁。讽刺的是,出于对对岘山文化的热爱和敬仰,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日本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吉原浩人先生到襄阳进行访问,看到目前“堕泪碑”的现状后,都倍感震惊和痛惜。无独有偶,年9月16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关于《韩国欲将当地岘山文化“申遗”》的新闻,报道中更是介绍了韩国对岘山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激起了人们对襄阳文化遗产保护不利的担忧。韩国为纪念羊祜修建“堕泪碑”羊祜曾说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然而,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到国家文化命脉的传承,我们不能把“不作为当成“不如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已经迫在眉睫,希望执政者早日将岘山文化遗产立刻进行保护,毕竟祖先还有一句遗言-事在人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fz/1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