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虽然《三国志》中批评诸葛亮“奇谋为短”,但军事能力并不局限于战术、计谋上。诸葛亮拥有在战略上的高超眼光,在刘备屡遭失败、依附刘表的时候,为他定制一套有可行性的“还于旧都”的战略规划,就是大名鼎鼎的“隆中对”。
隆中策略
刘备这个屡战屡败的老军阀头子,与诸葛亮这个只知道读书耕田、偶尔参加荆襄地区士林的文化沙龙,从没有上过战场的年轻人,相遇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邓县。而他们要讨论的内容,则是如何驱逐强大的北方霸主曹操,帮助不知道有几个百分点的皇室血统的刘备兴复汉室。
这看上去滑稽可笑,但确实是刘备当时的唯一曙光。“隆中对”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它主要分为三步,步子很大的步:第一,取得荆州和益州;第二处理民族问题,结好孙权,树立良好的外交环境;第三,等北方出现大变动,刘备从益州出兵,另一路从荆州出兵,在西线和南线同时钳制曹操,将关中、洛阳收入囊中。
实现程度
诸葛亮给刘备指引了方向,同时曹操南下的失败也给刘备巨大的机遇。“赤壁之战”后,荆州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拿到郡数最多——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即“荆南四郡”。此时刘备虽然拥有一块稳定的地盘发展,但缺少入川的南郡;孙权拥有南郡,但缺少“荆南四郡”作为依托,独力承担曹操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孙刘两家一拍即合,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
这个时候刘备的事业处于上升期,运气异常的好。益州刘璋暗弱,益州本土张松与东州集团中的法正、孟达联合,暗通款曲,忽悠刘璋请刘备入川。刘备入川后收买人心树立人望;依庞统三计中的中计,借口离开益州回救荆州,诓杀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因为张松的书信暴露,双方撕破脸皮);一路进攻到成都,刘璋投降,蜀中平定。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得益州门户汉中,刘封、孟达拿下相对封闭的“东三郡”,刘备的事业达到顶峰。
此时刘备虽然看上去“跨有荆、益”,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隆中对”的第一个条件。刘备手中只有南郡,要想北上攻打宛城、洛阳,中间还隔着襄阳。同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正是为了达到“跨有荆、益”的前提条件;刘封、孟达取“东三郡”,也是为夹击襄阳做准备。所以说,直到孙权背盟,袭取荆州,“隆中对”彻底破产,也只是止于第一步而已。
庞统分歧
所谓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这当然是小说家的夸张说法,但庞统和诸葛亮确实都是荆襄士林中最拔尖的名士,最后同归刘备麾下。不过关于刘备的战略规划上,庞统似乎与“隆中对”有一定的分歧。
关于益州,庞统和诸葛亮达成一致,天府之国,人口富庶;关于荆州,二人产生了较大分歧。荆州可以北上伐曹、可以东下连吴、可以西进入蜀,属于心腹之地。诸葛亮的“隆中对”认为,荆州是“用武之国”,各个方向都能打得出去,将军事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想驱逐曹操,必须将荆州握在手里,两个拳头打人,才能让曹操疏于招架。
而庞统对荆州的态度则不然。首先“荆州荒残,人物殚尽”,经过战火以后,士庶流离避祸,早就不是刘表统治时期的乱世乐土;其次荆州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它是一个“用武之国”,同时更是四战之地,东面有孙权,北方有曹操,承担的压力太大。最后庞统还总结:“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综合来看,庞统和诸葛亮在荆州上的分歧,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向的相悖。诸葛亮首先想到的是打出去,而庞统想到得则是守下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战术上,庞统喜欢用奇计险策,步步为营,诸葛亮步步为营,正兵为上;在战略上,诸葛亮富有侵略性,庞统反而相对保守稳妥。虽然庞统没有直接说明,但从他的意思中可以看出,荆州是鸡肋之地,应该将战略重心偏移向益州。
荆州利弊
庞统和诸葛亮两个智计之士在荆州上产生分歧,那么谁的战略更靠谱一些,荆州到底有何利弊呢?这是一个角度问题。
荆州之利在于,它的进攻性强。举一个例子。关羽在“襄樊之战”前期取得上风时,曹操甚至打算迁都到河北。因为襄阳、樊城拿下之后,接下来就会进攻宛城。宛城北方是洛阳,偏东方就是许昌。荆州在手,刘备集团可选择的路线太多(还可以东下伐吴),这都说明从荆州出兵的便利。
荆州之弊在于,它的威胁性大。荆州的威胁性不仅针对曹操,更是针对处于长江下游、门户大开的江东集团。荆州于刘备而言,只是向外进攻的一把剑,还不一定朝向谁;于孙权而言,就是自家大门的一道锁。可以说,只要荆州在刘备手中一天,孙刘两家联盟就脆弱得和纸一样。后来孙权果然偷袭荆州,把锁控制在自己手里。虽然此举有背盟之嫌(湘水之盟),但无疑是最符合江东集团利益的选择。
刘备态度
刘备是一个领导人,不会局限于某个人制定的框框架架里。他对荆州的态度,在随着局势的变化而变化。首先经营益州的优先度要高于荆州,这一点刘备(领益州牧、进汉中王)、诸葛亮(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庞统都达成共识;其次在荆州的问题上,刘备还在履行诸葛亮的“隆中对”,不愿意放弃庞统眼中的这块“鸡肋”;随后孙权在荆州的归属问题挑起摩擦,甚至刀兵相见,刘备的第一反应是率领大军向孙权施压,但当曹操进军汉中的时候,刘备果断放弃一部分荆州,吐出两个郡给孙权,还是希望把南郡握在手里,作为北上的发力点。刘备表现出一定的贪婪,同时也低估孙权的贪婪和恐惧,导致后来两家之间的决裂。
总结
诸葛亮的“隆中对”希望益州、荆州同时发力;庞统的战略,史料记载并不是很详细(网上流传庞统有“襄阳对”,但小编完全找不到一点史料,如果有,还请方家指点),小编以为,或许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放弃荆州,从益州向北占据凉州(就如诸葛亮北伐时期)。相对而言,庞统的想法更实际一些。刘备虽然将重心放在益州,对荆州仍然恋恋不舍,必然要和孙权产生矛盾,从而违背“隆中对”的第二步。小编不认为刘备会不明白荆州对孙权的重要性,或许是“隆中对”成功后的巨大利益,实在让人不忍心放弃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