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5月,曹操从汉中撤军,正式放弃汉中。
6月,刘封等人率军顺汉水东下,夺取汉中东部三郡。
汉中东部的夺取,标志着整个益州与关羽掌管的荆州三郡之间具备了整合的可能。
但是,要完成两个地理单元之间的整合,仍缺最后一块拼图,那就是襄阳城。
襄阳的地理位置到底有多么重要呢?
从地图上看,襄阳的位置可以说的上是天下之腹。
如果占据襄阳,向北可以攻击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势必造成中原震动。
向西可以沿汉水进入蜀地,向南可以控制荆州,向东可以威胁江东。
所以如何进一步整合关羽驻守荆州三个郡与益州之间的联系,响应刘备在汉中的胜利,成为荆州关羽集团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夺取襄阳,而要夺取襄阳,就要先夺取樊城。
为什么要先夺取樊城呢?
原因有三:一是从地理位置看,樊城的位置更加靠北,对于北方的曹魏来说,襄阳的物资全靠樊城水运保障,如果关羽夺取樊城,那么襄阳就会成为一座孤城;二是从地形因素看,襄阳城东面与北面濒临汉水,西面与南面多山,直接攻打并不容易;三是从城市大小看,襄阳是大城,樊城是小城,樊城的进攻难度比襄阳要容易一些。
比如,一千多年后,蒙古人在灭亡南宋的过程中夺取襄阳的策略,依旧是先夺取樊城,再攻襄阳,后来樊城破了之后,襄阳城失去屏障,守将迫于形势投降。
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明确提出如果天下有变,刘备集团兵分两路,刘备自己亲率一路出秦岭进攻长安,另外再选一人从荆州北上进攻宛城(南阳郡)、洛阳。
可以说刘备集团在这十年的发展壮大,完全是按照隆中对的思路进行的。
比如刘备夺取益州,比如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控制秦岭。
那么在这段时间内,荆州的关羽就完全没有任何动作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咱们不妨先来看看关羽在荆州的日子。
一、关羽在荆州的三个时期
从公元年关羽追随刘备投奔刘表,到公元年的率军北伐,关羽在荆州待了十八年。
这十八年间,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公元年南投刘表至公元年赤壁之战前的7年,在这期间,由于刘表对刘备是既拉拢又猜忌,所以导致刘备不受重用,又使得关羽更加边缘化,所以这期间的关羽,在史书上找不到相应的记载。但从后面的史实推测看,他在这7年中学习了水军技能,在指挥水战方面具有了一定的造诣。
二是从公元年赤壁之战至公元年之间的6年。其中公元年的赤壁之战,关羽手中的万余水军,成为刘备一半的兵力,而且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大败,刘备在接下来的逃命过程中,正是关羽的水军及时赶到汉津,才救了刘备一命;
赤壁之战后,周瑜率军攻打南郡,为了切断南郡与北方曹军的联系,关羽率军绝北道,在南郡的北部大规模开展游击战,袭扰曹军补给线,为周瑜夺取南郡做出了一定贡献;
年刘备率军入川之前,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而襄阳城又在乐进手中。所以此时的关羽主要协助诸葛亮驻守荆州,关羽还命人修筑南郡所在地江陵城的城池,使得江陵城成为著名的坚城。当时曹魏一度趁刘备入川的时机派乐进等人南下进攻南郡,关羽率军与乐进在青泥关对峙,虽然出现摩擦,但是就总体的战略而言,双方仍然处于均势。
三是从公元年至公元年之间的5年。
公元年,刘备在入川过程中遭遇顽强抵抗,对刘备非常重要的军师庞统在雒城中箭身亡。刘备为了增加自己的兵力,同时两路钳形攻势夹击成都,不得不派诸葛亮带着张飞、赵云等人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关羽从此独掌荆州五年。
公元年,孙权前来讨要荆州,关羽拒绝,孙权一怒之下派吕蒙席卷荆州东南三郡,导致孙刘之间矛盾骤然激化,大战一触即发。就在此时,刘备亲率五万大军顺江东下与关羽会和,在达成湘水划界之后刘备返回益州,关羽管理的荆州地区正式明确为湘水以西的三个郡。
而刘备入川之前,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鉴于当时的襄阳在曹操手中,刘备的意思很明确,关羽需要找准时机,夺回襄阳。
所以在与东吴关系缓和之后,关羽时不时对北方用兵,终于在3年后形成了一种态势“关羽强盛”。
二、关羽强盛
“关羽强盛”这四个字,出现在裴松之为《三国志·武帝纪》作的注中,引用的是《三辅决录注》: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
这句话后来在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再次被引用,并改写成了这样一段话:“魏王操使丞相长史王必典兵督许中事。时关羽强盛,京兆金祎睹汉祚将移,乃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谋杀必,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
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曹操由于主要居住在邺城,东汉朝廷则设在许都。所以曹操就派一个叫王必的人督办许都军务。当时(公元年)关羽势力强盛,一个叫金祎的人目睹改朝换代将至,与少府耿纪等多人密谋诛杀王必,想要挟持天子进攻曹魏,然后向南联合关羽作为援军。”
“关羽强盛”的具体时代背景就是,关羽通过三年的用兵,拔掉了汉水南岸曹魏的多个据点,比如当年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期遭遇惨败的当阳,就是极有可能在此时被关羽获得。
关羽占据襄阳以南大片领土,导致曹魏在汉水南岸除了襄阳之外,基本没有可以立足之地。
曹魏在荆州地区军事长官的驻所也从乐进时期的襄阳,向北转移到了樊城。
从地图上看,襄阳背靠水,如果曹魏在襄阳以南拥有据点,则不会害怕关羽封锁水道。
而当阳等地的丢失,使得曹魏在襄阳以南失去立足之地,为了避免被关羽切断后路,只能把驻地向北推进到樊城。
这种态势,为后来关羽率军北伐奠定了基础。
在上一章提到,在汉中之战的前期,刘备初战不利,马超张飞等人在下辩吃了败仗。
为了展开反击,刘备率主力进发阳平关与曹军对峙,而在荆襄战场,同样开始出现搅局的因素。
公元年9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汉中,坐观汉中战局。
为了支援汉中战场,曹操抽调大量民夫前往前线,激发中原地区的民变。
关羽在荆州感到了时局的变化,开始积极筹划与曹操集团的作战。
也就在这一年,陆浑地区的长官张固被调往汉中,陆浑的百姓厌恶汉中战场的徭役,已经开始出现民变。一个叫孙狼的百姓杀死县城的主簿,发动农民起义。张固等人前往安抚,才初步平定了叛乱。
孙狼等叛乱者则向南依附于关羽,关羽立即对他们授印给兵,他们返回陆浑之后,继续起义。
(《三国志·胡昭传》: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馀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
事情还没完,关羽一直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