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襄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长极、争创排头兵”战略任务和全市经济工作会暨“作风建设年”动员会精神。为进一步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全区经济转型跨越,区委宣传部积极组织襄阳日报、襄阳晚报、楚天快报、襄阳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开展了“首位度增长极排头兵·百名记者看名企”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媒体记者进企业采访
活动期间,樊城区1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纷纷“登台亮相”,襄阳电视台襄阳新闻、《襄阳日报》、《襄阳晚报》、《楚天快报》、湖北日报网、汉江网、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10多家媒体共发稿多篇,不仅充分展示了樊城区抢抓国家、省、市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纺织服装业的强力发展态势,更展现了樊城区委、区政府为打造“千亿工业强区”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媒体记者进企业采访
近期,“樊城发布”将连发两期,对活动中“登台亮相”的10家企业在《襄阳日报》专栏中的新闻稿件进行汇总展示。下面是第一期的内容:
航宇嘉泰
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简称航宇嘉泰)是我国唯一从事飞机座椅研制、销售和维修的专业公司。该企业研制的民用航空座椅等装备,成功进入波音和空客采购链,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过亿元。
航宇嘉泰:打造世界级航空座椅
5月5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C首飞成功。这架大飞机带动了国内飞机制造产业链的发展,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重大历史突破。
得知消息,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部长陈东明深受鼓舞。早在8年前,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就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航空座椅。
打造蓝天上的诺亚方舟
5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樊城区中航大道的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只见平方米的装配车间内整齐摆放着一排排蓝色的航空座椅,几名技术人员正在调试半成品。
陈东明说:“到目前为止,航宇嘉泰已经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完成了产品设计、工程试验等,预计在年底至年初,完成产品的装机配套测试。”
一款航空座椅包括近个零部件,想装上飞机、供乘客使用,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测试。航宇嘉泰研发的KKY型座椅,前后经过几十项测试,才达到装机标准。
航宇嘉泰副总工程师张宁说:“航空座椅是飞机内部最重要的设施之一,它不但要为乘客提供舒适的乘坐感受,还要在应急情况下吸收大部分的冲击力,最大限度保护旅客的头部、腰部及腿部,为旅客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
与国外同类产品媲美
航空座椅要与各国飞机配套,必须拿到“全球通行证”。
为突破国外技术壁垒,航宇嘉泰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先后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民航旅客座椅项目批准书50多项。
今年3月,KKY型座椅在波音选型中心亮相,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波音客户选择。
“航宇嘉泰正在跟空中客车公司合作,未来可能安装到空客飞机上。”陈东明说,国产航空座椅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价格要便宜3成左右,此外在售后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航宇嘉泰已拿到了波音、空客、中国商用飞机三大航空公司的设备供应商资质。张宁说:“航宇嘉泰的目标是,在5年内成为世界级的航空座椅供应商。”
三六一一
新兴重工湖北三六一一机械有限公司,隶属世界强——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该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远程供水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参与申报的“移动式大流量远程泡沫灭火成套装备项目”“特种消防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入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瞄准国内空白开发应急救援装备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年度评审情况,新兴重工湖北三六一一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六一一”)参与申报的“特种消防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成功获批,这是该公司第二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得知喜讯,副总经理李连望感慨万千,他说:“公司始建于年,靠生产油料器材起家,如今,已在应急救援特种装备、汽车零部件、油料器材三大领域齐头并进。”“远程供水系统”是公司开发的应急救援特种装备,由泵浦消防车、水带敷设消防车组成。红色的泵浦消防车力气大,能将水源源不断地泵送到米以外的地方。水带敷设消防车穿着“条纹衫”,身手敏捷,可以背着水箱直奔火场,自行敷设、回收水带。“‘远程供水系统’投入使用后,在多起重大火灾的扑救中,表现良好!”李连望说,年12月20日,成都消防支队从三六一一购入一套“远程供水系统”。3天后,成都传化物流基地发生火灾。在成都消防支队统一安排下,三六一一交付小组的5名员工带着设备赶赴现场,将米以外的水源源不断地泵送到火灾现场,为扑灭大火立下大功。“多年来,创新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李连望告诉记者,以前,国内使用的应急救援特种设备需要进口。年汶川地震过后,三六一一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转向应急救援特种设备的研发、制造。目前,三六一一生产的应急救援特种设备不仅技术水平高,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其价格也比国外同类型设备便宜三分之二。
年,三六一一再次对研发力量进行整合,设立了8个创新工作室。
王钧盛创新工作室所申报的“水带收卷码放系统”,结束了依靠人力收卷大口径水带的历史,大大提高了“远程供水系统”自动化水平。刘海军创新工作室所申报的“摇臂室低压内腔披缝及渗漏改进”项目,可以提高产品的一次试压合格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李元涛创新工作室开展质量攻关,将有色车间D铝支架废品率由21%降低到2%以内,每年可为该公司减少损失10万元以上。
据统计,年,三六一一开发了26种新产品,新产品开发计划完成率达百分之百;获得授权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争取项目资金.96万元。同时,公司申报的“移动式大流量远程泡沫灭火成套装备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流量连续供液消防车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入选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计划;“细水雾炮消防车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入选襄阳市科学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重点项目。
今年一季度,三六一一实现营业收入6.1亿元。
三沃薄膜
襄阳三沃航天薄膜材料有限公司位于襄阳市航空航天产业园,是一家专门从事高性能薄膜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研究、制造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上海松江、辽宁大连、广东佛山设有分公司,已形成覆盖全国,辐射西欧、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生产经营格局。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
三沃薄膜:高科技演绎“膜”法传奇
手机膜中的高科技
这是一张厚度仅为0.12毫米的手机膜,是运用航天技术研发出的高科技产品。它能够有效过滤手机显示屏发出的高能量蓝光,阻止光污染伤害人们的眼睛,同时还具有保护手机外屏不被划伤等功能。
这张手机膜产自襄阳三沃航天薄膜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沃薄膜公司),年生产出来,目前仍在进行推广应用。
在三沃薄膜公司实验室,技术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这种手机膜的神奇。记者看到,跟普通手机膜不同,用验钞笔的紫外线灯光照射这张手机膜,投影下去的蓝色灯光明显变弱。数据显示,这种手机膜可以阻隔40%的蓝光,而蓝光正是对视网膜产生伤害最大的光线。
近日,记者走进三沃薄膜公司的生产车间,见证了这张手机膜的整个生产过程。入料、吹塑、成型、涂布、切割、压膜……每个步骤后面都包含着很多工艺。其中,科技含量最高的步骤是涂布。
“像这种蓝光阻隔防护膜,其实上了5层胶,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拥有的最核心的自主专利技术。”公司总经理李俊彬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涂布就好比在一张薄膜上用刷子刷胶,刷上去的胶水化学成分,最终决定了这张薄膜的功效。
作为一家正在转型的军工企业,李俊彬坦言,在民用产品的市场推广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公司生产的手机膜,走进千家万户。
建设石墨烯产业基地
在公司与股东单位航天四十二所共建的实验室,记者还见到了拥有“新材料之王”美誉的石墨烯。这种像烟灰一样的黑色粉末,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也是人类已知强度最高的物质。
科研团队领头人是年仅36岁的博士后顾健。谈起石墨烯的应用,他说:“用石墨烯做的电池,放在电动汽车上,充电20分钟,可以续航多公里。石墨烯还能作为手机的主材。用它制作的手机,可以弯曲,且透明。石墨烯对气体、液体几乎是零渗透,如果给舰艇涂上石墨烯涂层,就好似穿上一身防腐铠甲。”
李俊彬告诉记者,石墨烯的应用是公司未来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股东单位航天四十二所与襄阳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作为产业化平台,公司正在以建设年产10吨石墨烯生产线为主线,按照“基地+孵化器+创投基金+企业联盟+军民融合”方式,整合相关资源,共同打造石墨烯联盟。
李俊彬说:“今年将建设年产10吨5层以下石墨烯生产线,年开展石墨烯海绵在环保吸附材料上的应用,年到年推出可以量产的系列产品。”
年轻的科研团队
记者发现,这家公司的科技研发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以顾健牵头的石墨烯研发团队为例,团队只有7个人,人均年龄28岁,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历。
“正是因为一直用科技引领生产,公司的发展后劲十足。”李俊彬说,目前公司拥有一个湖北省级薄膜材料与胶粘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湖北省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数十项核心专利技术。
年底,三沃薄膜公司与我国最大的数字印刷材料、图像信息材料科研生产基地——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双方将在太阳能材料等项目上进行合作。目前太阳能背板用薄膜材料已通过实验室认证,进入上机验证阶段。
“成为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企业,是我们的发展目标。”李俊彬底气十足。
汇尔杰
湖北汇尔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年7月,是一家致力于开发、生产、销售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公司。该公司拥有生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利技术6项,是我国在耐碱玻璃纤维研究领域进行中间性试验的专业试验基地。
汇尔杰公司:技术研发“点石成金”
6月7日,记者在湖北汇尔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汇尔杰公司”)看到,工人们将一袋袋碎石倒入窑炉,经过度的高温,碎石变成了“水”。这时,一旁的拉丝机大显神威,它咕嘟咕嘟喝下大量的“水”,然后吐出一根根“细丝”。
汇尔杰公司董事长杨兴明介绍,这些“细丝”就是玄武岩纤维,被专家视为二十一世纪环保无污染高新绿色工业新材料,全世界仅俄罗斯、乌克兰、美国、中国等少数国家具备相关生产能力。
汇尔杰公司的前身是襄樊市玻璃纤维制品厂,是一家老牌企业,经过改制、重组后焕发新活力。汇尔杰公司生产的拳头产品——耐碱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中含有14.5%至16.7%的二氧化锆,可以有效抵御水泥(混凝土)中的强酸碱性物质的侵蚀,从而满足建筑物60年至年的使用寿命,被科技部、环保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联合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如今的汇尔杰公司成为世界耐碱玻璃纤维三大供应商之一。
但是,汇尔杰公司管理层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瞄准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项目——玄武岩纤维项目。
玄武岩是由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后凝固而成的一种致密状或泡沫状结构的岩石。一吨玄武岩碎石,便宜的只要几十元,贵的数百元。但经过若干工序,将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变成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玄武岩纤维,身价立马翻上百倍。
杨兴明告诉记者,制造玄武岩纤维必须破解三道难题:一是选料,玄武岩富含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成分上的细微差别,将直接影响玄武岩纤维的品质及应用领域。二是温度控制,温度过高会影响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温度低了拉丝过程中容易产生断头。三是张力控制。
为破解这些难题,年,经市政府牵线搭桥,汇尔杰公司与中科院院士刘嘉麒携手研发玄武岩纤维项目。
刘嘉麒院士从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他从战略定位、发展方向、生产工艺等方面给了汇尔杰公司大量的指导。
年,新一代玄武岩纤维生产工艺技术研发成功。汇尔杰公司掌握了“点石成金”的秘诀。
杨兴明说,玄武岩纤维具有质轻、隔音、耐高温、耐酸耐碱、防辐射、防紫外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3D打印等领域。消防员穿上用玄武岩纤维制作的消防服能自如出入火场;用玄武岩纤维替代钢拉索,年内不用维修。我国将玄武岩纤维列入“十三五”时期重点发展目录。
年,汇尔杰公司投资2.2亿元,在高新区新建玄武岩纤维项目。目前该公司只是小批量生产玄武岩纤维。今年9月,该项目首期0吨的玄武岩纤维生产线将正式投产。
依靠耐碱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两大拳头产品,年1月26日,汇尔杰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成为我国耐碱玻璃纤维及玄武岩纤维第一股。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实现主营业收入.65万元。
汉江重工
汉江重工有限公司隶属中铁十一局集团,是世界强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工业骨干企业。汉江重工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樊城区、襄州区、老河口市、乌鲁木齐市建有四个生产制造基地。年该公司签订合同项,完成经营承揽任务合同总额5.64亿元。
襄阳制造撑起“超级工程”
5月22日,中铁十一局集团汉江重工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驾驶着起重机缓慢行驶。前方堆放着一块块钢板,这名工人要在起重机的帮助下,对铁板进行转运、切割、焊接……几个月后,这些普通的钢板将变成价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重型设备,在高铁、跨海大桥施工现场,完成一项又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
在《超级工程Ⅱ》中露脸
汉江重工有限公司研制的架桥机,出现在纪录片《超级工程II》中。《超级工程II》第三集主要讲述“中国车”,画面在23分40秒时切换到京沪高铁施工现场。京沪高铁南端位于水网密集地区,如何让高速铁路尽可能笔直并保证地基稳固?施工团队选择使用了来自襄阳的架桥机。这台自重吨的架桥机穿过隧道,提起超过自身重量近两倍的桥梁,轻轻松松完成架设任务。
熟悉汉江重工有限公司的市民都知道,这并非该公司第一露脸。汉江重工有限公司年9月4日成立,是一家集机械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企业。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研制出了SLJ/32型流动式架桥机、HKC矿用自卸车、节段拼装式(造)架桥机、RL长轨铺轨机组、高端模具、盾构后配套设备、吨运梁车、吨移动模架造桥机、吨提梁机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
紧盯重点工程、重点领域
“蒙华铁路、郑万铁路、汉十高铁襄阳段,都使用了我们的起重设备和相关配套设施。今年公司有1亿元的装备订单都来自襄阳。”汉江重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吉祥介绍,该公司将为襄阳重点工程建设提供装备支持。
年,该公司共签订合同项,完成经营承揽任务合同总额5.64亿元。今年该公司计划承揽任务5.7亿元,力争完成产值4.2亿元。
汉江重工有限公司为何能取得骄人的成绩?郭吉祥认为,这与该公司的市场定位密不可分。
汉江重工有限公司紧紧跟随中铁十一局集团的产业发展战略,重点研究母公司在国内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工程、水利水电业务等方面的需求,为其量身打造机械设备。此外,该公司认真研究“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重点在发展较快的轨道交通装备市场抢占先机。今年一季度,T单线梁运梁车成功架梁,该公司在高铁运架梁设备领域再添新成员。
编辑:卫星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