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大力实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随着国际交往增多,航空需求的日益增长,民航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全国各地都将民航机场建设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先行项目,各地大兴改扩建与新建机场,中国航空运输业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折射出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崛起。年1月3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襄阳[①]修建民用机场;年7月1日动工兴建,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年10月9日一期工程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年12月14日,全国第一家由地方集资兴建的民用机场——襄阳刘集机场建成通航。至此,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的襄阳,填补了没有民用航空的空白,形成了水、陆、空立体的交通网络。
一、建设襄阳民用机场势在必行原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贤德介绍说:
襄阳因区位而兴,因交通而盛,自古以来就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来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汉丹、襄渝、焦柳3条铁路在此交会,使襄阳成为全国“八纵八横”铁路运输网的重要枢纽和湖北省第二大铁路枢纽,一度支撑襄阳成为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三线军工布点城市和全国汽车新城;汉水中游的襄阳港,千吨船队常年通航长江中、下游各条水系;以、两条国道和樊城至丹江、樊城至邓县、樊城至新野、樊城至洪山干线组成的公路网络,通达全国各大中城市。航空机场方面,仅有几经扩建的老河口军用机场,用于教练机飞行训练,并时有农用飞机起落。放眼全国,截止到年全国也仅有78个民用运输机场,其中军民合用机场36个。
年,经国务院批准,原襄樊市和原襄阳地区合并为襄樊市,实行市带县新体制。当时恰逢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实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期,一批三线军工企业实施军转民(从山区迁建市区),国家和地方投资的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襄阳,特别是位于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实施东进战略,把襄阳作为第二基地,带动汽车及零配件等相关产业的布局扩张,襄阳发展迎来新一轮机遇,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也日益频繁,每年有大量旅客和国内外客商过往襄阳,这对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襄阳铁路、公路条件较好,而乘飞机则要到多公里外的武汉才行。当时,东风公司聘请的外籍专家要先乘飞机到武汉,然后转坐火车才能到达襄阳,往返非常不便。同时,襄阳市从年起,每年都要到深圳举办招商引资与经贸洽谈会,许多外商、港商都希望襄阳能建机场、有直达广州和深圳的航班。如何适应新形势,突破内陆城市对外交通瓶颈,以利于扩大开放,吸引外资,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襄阳民用机场建设不但引起了襄阳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而且逐渐形成了“势在必行”的共识。
历史链接:
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决定》精神,为实现到年我国航空运输和专业航空总周转量至少翻三番的任务,年12月3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国务院呈报《关于民航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地方、部门办民航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开辟国际国内新航线,增加航班密度,购置、更新飞机,有计划地新建、扩建机场………为加速民航建设,必须调动地方积极性,有计划地支持地方兴办各类航空企业,积极发展省内与省际间的航线,以及开展专业飞行业务等。”年1月7日,国务院发〔〕3号文件原则同意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民航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报告》,文件指出“我国民航管理体制的改革,必将促进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这对于贯彻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襄阳民用机场建设营造了十分有利的大环境,也引起了热心襄阳经济建设的专业人士的 年11月17日,省计委以鄂计基管字(86)第号文批准了初步设计:“同意规划飞行带长为米、宽米,规划跑道长0米、宽45米......”“同意场站定员人。武警、消防、安检人员64人,请场站管理部门向省、市有关部门另行申报审定。”核定襄阳刘集民用机场“总概算为0万元”。
原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贤德回忆说:
作为全国第一家由地方集资兴建的民用机场,机场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三部分:一是地方政府划拨一点;二是所属单位募集一点;三是争取国家民航局支援一点。年12月31日,根据襄阳当年财政收支结余情况,由银行划拨了1万元,这也是建设襄阳机场筹集到的第一笔资金。市政府主要领导召集当时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负责人,专门召开了集资会筹集资金。在整个集资过程中,先后跑了多家单位,最后与64家单位签订了借款或赞助协议书,东风公司襄阳基地二汽拿出了多万来赞助机场建设,集资金额达1多万元。后期由于机场设计和概算漏项、材料设备涨价、征地等原因,实际预算投资需3万元左右,经多方筹措,截止年10月所需款项基本得到落实,其中市财政拨款近万元,广州民航局拨款万元。
由于机场建设是自筹资金,一方面,国家和省没有工程建材计划指标,市计委除了勉强保证钢材供应外,其他如水泥、木材、沥青等主要用材大部分依靠四处求援解决。指挥部先后派出35人次到市内有关企业、驻市单位以及总后一基地、二基地、武汉、郑州、广州、大兴安岭等地,采购木材、加厚三合板、钢材、铸铁管、沥青、水泥、釉面花纹瓷砖等建筑材料,保证了机场施工的需要。另一方面,市城建、电力、交通等部门大力驰援飞机场项目,根据机场规划要求,主动配套供水管网、电网和道路建设,形成了举全市之力办大项目的优势,既节约了投资成本,提高了建设效率,也弥补了资金预算缺口。
四、襄阳民用机场的建设与首航时任市建委主任李世久回忆说:
年2月26日,机场建设指挥部与济南军区空军部队签订军民共建机场工程承包合同书。由于等待麦收,机场工程至年6月15日宣布开工,后因征地后续问题等原因,工程再次延期。为保证机场建设的顺利实施,我作为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带队深入到刘集乡征地村民家中走访调研,摸清了问题根源在于征地后刘集乡农村劳动力急待安置的问题。根据商讨的意见建议,我们提出刘集乡在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上,机场方面和市县有关单位将面向机场周边招收岗位工人30余人,并积极就机场后期维护及周边经营服务开展磋商,我们还通过向周边村民发放洗澡票、电影票等方式,加强交流与沟通,拉近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后续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直至7月1日,机场工程正式动工,一场军民携手共建襄阳机场的大会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时任襄阳机场建设总工程师尚耀宇回忆说:
来到襄阳承担建设机场这项重大工程的部队,不仅为机场建设垫支了万元资金,还按包干项目的总概算主动降低了一大笔费用。同时,在施工中注重节约,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把一些边角碎石收集起来冲洗干净后再次利用。
解决民航机场道面的粗糙度,在我国一直是个“老大难”。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施工部队和机场指挥部一起组成了“攻关小组”,自己动手制作拉模工具,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和探索,终于使拉模深度达到了设计要求。为了降低机场粘性土质的含水量,施工部队在基础混合料中掺入10%的白灰反复碾压。浓烈的石灰粉呛得大家喘不过气来,有的战士脸上、身上烧得起了一层皮,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更没有一个人后退。经过反复碾压,终于使土质的含水量控制在质量标准以内。
工程人员研究施工图纸
时任市建委主任李世久回忆说:
为进一步保证机场施工质量,机场建设指挥部经过多方调研,确定具有专业资质的广州民航局基建处作为机场建设的监理方。在监督停机坪施工质量过程中,监理方主要负责人发现停机坪基面在还未浇筑混凝土之前,已被来回施工的载重车辆碾压成一条条沟槽,但工人在浇筑混凝土时并未把沟槽内淤泥和积水处理干净,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隐患。在监理方严格的要求下,施工队重新清理了沟槽,浇筑了混凝土,保证了停机坪跑道平整不塌陷,达到工程质量标准。
到年10月底,主体工程的跑道、滑行道和停机坪竣工,通过了国家民航部门有关专家的实地测检。襄阳机场道面的粗糙度、平坦度、抗压强度、切缝直线度等重要技术指标,全部达到质量标准,合格率为百分之百。通讯导航工程的5个台站也都达到设计要求。油库、房管楼等其他配套设施也正加紧施工。接着进行自验前的预验收,验收的结果是工程基本按设计要求进行,但中间尚有87个问题需要整改。指挥部将发现的问题分类排列,大的报市政府、市建委解决,小的迅速就地处理。经过20多天的查漏补缺和整改之后,于年9月19日至21日,通过了由民航广州管理局、民航湖北省管理局、襄阳市政府、机场指挥部等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参加的自验领导小组为期3天的预验收。在检查后的自检专业组扩大会上,省航管局主要领导指出,由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严密,解决问题的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合格,建议进行初验。
历史链接:
襄阳民用机场在建设的同时,其归属和市航站的建立也得到落实。根据国发〔〕43号文和国家民航局〔〕号文《民用机场管理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精神,以及湖北省民航局〔〕鄂劳字第号文的具体要求,襄阳刘集民用机场产权归襄阳市政府所有,拟筹建襄阳民用航空管理站,负责机场经营工作。机场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属民航建制序列,由民航局定编、配员及领导管理。年5月,襄阳市编委批准市航站编制人,省公安厅批准公安派出所编制10人。年8月15日,市民航管理站人员已配备98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31人,占31%,技术工人50人,占52%,行政管理干部17人,占17%,公安人员已配5人,其中机务、油料和商务人员41人均经过民航培训,基本具备上岗要求。
年2月10日,民航湖北省管理局发来《关于在襄阳市刘集机场成立航务管理站的函》,根据国家民航局〔〕号文批准,中国民用航空襄阳航务管理站,性质为企业编制,属民航正处级单位,由民航局湖北管理局领导管理,机构组成有航站调度室、塔台、区域管制室、航行情报室、通信导航队等,机构设置50人,主要执行民航现行航行调度、航行情报、通信导航、气象各部门职责。3月11日,民航湖北省管理局就组建襄阳航务管理站有关问题再次发函,具体就人员家属安排问题、职工和家属住房问题、人员落户问题等请襄阳市政府协助解决。8月18日止,通航初期航务站需要的人员基本得到落实,市政府已安排好航务站到位的过渡性生活住房,批复解决好家属“农转非”、就业、子女上学、煤气等问题。
试飞仪式
年10月6日,民航局对广州管理局下达《关于湖北襄阳机场试飞的批复》,同意10月9日使用波音-型飞机对襄阳机场进行试飞。在自验和预验的基础上,年10月6日至8日,机场以机型校练机进行校飞;10月9日用波音—型飞机进行空中校飞和试飞,各种数据参数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时任市建委主任李世久回忆说:
年10月7日,襄阳市政府在南湖宾馆召开关于襄阳机场启用的航线开通、空域调整及有关航行动态通报等问题协商会,中央军委空军航行局、广空航行处等三级民航局领导和业务部门有关同志参加。会上经过反复协商,分析论证,明确了5条航线,拟定投入运行3种机型(波音类型、Y-7型、肖特型)。申请航线时,为避免与军用机场航线发生冲突,襄阳民用机场的航线只能绕开飞行,增加了飞行里程和时间,提高了飞行成本。为此,我们先后到总参、广州民航局、湖北民航局等部门,进行了20多次沟通,最终商讨出了将航线截弯取直的方案,提高了航线使用效率,减少了无效飞行和等待时间,大大节约了飞行成本。
年12月5日,民航局向民航广州管理局下达《关于襄阳刘集机场验收和首航时间的批复》加急电报,同意年12月12日至13日对刘集民用机场进行正式验收,12月14日举行首航,同时发放机场使用许可证。次日,民航湖北管理局就用加急电报将这个批复发送至湖北省政府、省计委、襄阳市政府,要求相关部门做好正式验收及首航的准备工作。
襄阳机场峻工验收
原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贤德回忆说:
年12月12日至13日,由民航广州管理局、省计委、襄阳市联合主持,国家民航总局航行司、修建司派人参加,对襄阳机场进行了正式验收。在验收会上,国家民航总局领导向襄阳民航站颁发了机场使用许可证。建成后的襄阳机场有完备的航管楼、塔台、通信、气象、导航、机务、油料等飞行保障设施和完善的夜航灯光系统。跑道总长米,停机坪面积为0平方米,飞行区等级3C级,可起降波音等大中型客机。
年12月14日,襄阳机场迎来首航。由于机场刚刚建成,按照当时的天气条件,是不适合起降飞机的。参加通航仪式的飞机已经飞临机场上空,但由于雾气太大,飞机在空中盘旋了3圈仍然难辨地面的跑道,于是向塔台报告,无法降落,准备返航。就在飞机即将返航之时,笼罩在机场的雾气稍微淡了一些,原本打算返航的飞行员依稀看到了跑道的轮廓,于是报告降落。飞机终于从雾中钻出,徐徐降落在跑道上。
襄阳机场首航合影
历史链接:
襄阳刘集民用机场首航成功先后被《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报道。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载:“一家主要由地方集资兴建的民用机场——襄樊刘集机场年12月建成通航。14日,一架满载名旅客的波音客机圆满完成了襄樊至广州的首航。这个机场的建成对襄樊的经济建设,及鄂西北的经济开发,将起到促进作用。”
首航的旅客
时任市建委主任李世久介绍说:
年,襄阳机场共起降架次6次,旅客吞吐人,客座率为31.3%。启用一年后的年,起降架次就达到了次,旅客吞吐人,货邮吞吐.3吨,客座率为63.6%,先后开辟了至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的4条航线。这一年,襄阳市完成对外贸易收购额5.5亿元,比上年增长5.8%;外贸供应出口总值完成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自营出口创汇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倍。全年新签外资项目8个,协议外资金额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全年共接待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旅游者人次,创汇21.84万元。这一系列的数据,可以看出襄阳刘集机场的建成通航,不光为当时全国机场建设在投资、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大大改善了鄂西北地区的航空运输条件,形成了襄阳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而且更为襄阳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经过30年的发展,襄阳机场面貌焕然一新,现拥有跑道0米,新航站楼2万平方米、廊桥5个、货运站平方米、停车场1.8万平方米、站坪机位7个(5C2D)。机场站坪可满足11(9C2D)架飞机停放要求,飞行区等级升为4D;双向盲降系统与改扩建跑道同步启用,其运行标准提高到能见度、RVR米新标准;新建联络道的投用有效提高了航空器进出的滑行效率,襄阳机场保障能力、安全设施和运行效率大幅提升。截至年底,襄阳机场起降架次8.万次,旅客吞吐量达.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吨,平均客座率为67.9%,航线25条,通航城市最多达33个。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亿元,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28家,实际外商直接投资9.6亿美元。全年旅游总人数.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7亿元。
航空业的发展已成为继海运、内河航运、铁路、公路之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五冲击波”,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动力源。当前,襄阳正在抢抓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建设机遇,以“四港一中心”(一类航空港、铁路港、水运港、公路港和保税物流中心)四大核心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重要的创新载体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畅通“四线八达”国际物流大通道,努力打造汉江流域开放高地和创新高地。而且,随着《襄阳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襄阳机场将成为省域中心城市枢纽网络重要成员,成为区域性航空运输中心,这对进一步提升我市民航国内竞争力、更好服务全市对外开放、推动襄阳“一极两中心”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再次一飞冲天,谱写更加辉煌的奋斗篇章。
[①]年11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12月9日,襄阳市召开市更名工作会议,从即日起,襄樊市正式称为襄阳市,其下辖的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为方便阅读,全文统一为襄阳市。
口述人:黄贤德、李世久、蒋玉崙、尚耀宇 整理人:高健、胡曼伟 审核人:郝敬东、叶和平图文来源/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编审/陈太宇编辑/吉莉
觉得不错请点赞,想看更多消息?
猛戳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