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县徐庶学校的百名“襄阳市小记者”来到市区开展“高校励志筑梦,习池文化游学”研学活动,让“小记者”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接地气、增才气,游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研学并举、知行合一。
在湖北文理学院,“小记者”参观了美丽的校园风光,分组轮流进行了电脑实验室玻片观察、临床医学遗传学实验、生命科技馆体验等实践活动,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技的奥秘,领会知识的博大精深。
湖北文理学校小知识
湖北文理学院是湖北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地处中华民族智慧化身诸葛亮的故居—古隆中,校园三国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学校前身是创办于年的襄阳师范专科学校;-年,武汉大学襄阳分校在此设立;年3月,襄阳师范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襄樊学院;年,湖北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学校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办学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和使学生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价值观,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为宗旨,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坚持综合性、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内涵建设、实力提升、特色凸显为事业发展主线,大力推进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等五大战略,努力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
人才培养
设有本科专业54个、专科专业8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在校学生人。拥有一批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校企(地)深度融合、科教有机结合、全员协作配合的人才协同培养特色日益凸显,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已成特色,年度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余项,年度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形成高水平成果余项,获批湖北省“众创空间”和全国KAB创业教育基地。
学科科研
拥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14个,高水平创新团队5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个。医院(医院)作为省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有力支撑医学学科快速发展。学校年度承担国家基金项目15项以上,省部级项目30项以上;年度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励10项以上,年度科研经费突破万元;授权专利数量居全省高校十强。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人,专任教师人;其中教授人,副教授人,博士研究生人,硕士研究生人;有国家“千人计划”学者、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楚天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近30人。聘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陈刚、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著名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等荣誉(客座)教授人,有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余人,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
校园文化
大力弘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校训精神,继承学校“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运动校园氛围深厚,“到诸葛亮读书的地方上大学、像诸葛亮一样读书去、新一代卧龙出山”等特色语系感召着青年学生求学、探知、成长,“隆中诸葛读书工程”、“周末志愿服务”获得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格桑花”援藏支教团队等活动蔚然成风,是高校系统唯一入选首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单位。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感召下,湖北文理学院人勇担历史使命,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经过短暂的休息,下午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习家池。习家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园林建筑之一,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
大家走进习家池,就被这里清幽宁静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了。群山环抱,树木郁郁葱葱,各色花竞相开放,阵阵花香扑鼻而来,幽静的小道,宽广的草坪。孩子们跟随导游,一路欣赏春日里美丽的习家池风光,仔细聆听品味着习家池悠久的文化历史。自由活动时间里,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在草坪上,或晒着太阳、或相互拍照、或追逐嬉戏,尽情地享受着这里优美的环境,感受着大自然无限的魅力。
湖北文理
习家池小知识
学校小知识
习家池位于湖北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是本区最早的古代私家园林,有“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之称。它背倚白马山,三面环抱,南望汉水,远眺鹿门。
襄阳侯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在白马山下筑一长六十步、宽四十步的土堤,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
习家池中圆台上建有重檐二层六角亭,俗称“湖心亭”。其周绕以雕花石栏,凭栏可赏出水芙蓉,悠然游鱼。
发展脉络:
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入白马泉的水,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后人称之为“习家池”,历代滤加修建。
东晋时,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而使习家池益负盛名。
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宴饮,喝得酩酊大醉,醉后自呼“高阳酒陡”,故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唐代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方。皮日休还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宋代时毁于兵灾,到嘉定年间又重建,新增庭堂、斋舍,题匾为“习池”“怀晋”。南宋嘉定宝庆年间曾加以修缮。
明正德年间,抚民副使聂贤重修,曾在池中筑台建亭,明嘉靖时副使江汇又建习凿齿、杜甫两公祠。后又多次重建修葺,池边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
清道光五年,知府周凯在大池东修二小池;同治时知府方大秒提名为“溅珠”和“半规”。
年以前,白马泉和习家池等景观都基本保存完好。可惜后来逐步被破坏得残破不堪。年,市政府曾投资对习家池进行了初步整修。
习家池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和保存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的鼻祖。
(供稿:邓玉梅)
发布:南漳县徐庶学校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