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转发。
您期望星期几几点钟收到群发内容?
(调查,请点开投票)
中
考
作
文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纵览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笔者发现年的命题较年有较大的变化。笔者对手头收集到的多个考区的作文题进行了全面研究,现将命题变化与特点为同学们作一总结,以便大家对各地考题有个全局观,从而能够从容而有针对性地备考。
——黄志伟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高考作文研究专家。)
一、作文题型如此多元
1.命题作文,依旧领先。近年来全命题作文回归并继续领先,其数量占近一半——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比例较年略有下降。如上海,山东济南、滨州、威海,江苏常州、苏州、徐州、连云港、南通、盐城、扬州、宿迁、泰州,浙江宁波,湖北黄石、荆州、咸宁,湖南邵阳,四川绵阳、内江等考区,连续三年都采用全命题。审其原因,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之本,能更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审题和构思行文的能力。
2.材料作文,首次逆袭。多年以来,材料作文的比例一直低于半命题,但近年来受高考命题影响,材料作文有奋起直追之势。至年,材料作文首次超越半命题,而且多出9个考区。这是年最突出的变化,同学们应予以必要的 有些文章中的人物,读者一看就觉得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言行不合情理,好像他们不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一样。有人可能会说,我写的是小说,是童话,是剧本,这类文章中的人物是可以虚构的。的确,这类文章中的人物是可以虚构,但这并不等于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胡编乱造,人物的言行总要合情合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嘛!那么,什么样的言行才是合情合理的呢?
1.言行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身份不同,生活阅历自然就有差别,反映在言行上也是有区别的。比如一篇《奶奶的手》的作文,小作者的奶奶是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文盲,幼时的她问奶奶:“您的手上怎么那么多小口口?”奶奶温柔地说:“这是生活的印记。”试想一下,她奶奶会这样说吗?显然,人物语言不符合其身份,此文有编造之嫌。而鲁迅先生《社戏》中的六一公公的言行就很符合他的身份,当“我”夸他的豆好吃时,他便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他翘大拇指的动作,还有那简短的几句话,显得很朴实,也很真实。
2.言行要突显人物的性格。脾气暴躁的人和性格温柔的人的言行肯定不一样,胆小怕事的人和勇敢无畏的人的言行自然也不同,只有写出能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的特有的言行,人物才会鲜活。比如《社戏》中双喜的言行就很好地表现了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关心体贴、为他人着想的性格特征。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在长辈迟疑之时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一席话打消了长辈的疑虑,“我”才得以去看戏。当“我”因看不到铁头老生翻筋斗而失望时,双喜又用“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话来安慰“我”。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3.言行要切合特定的场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言行自然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言行也会有所区别。一般在家里言行比较随便,但在公众场所,言行就会注意形象,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比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来晚了,韩麦尔先生却没有像平时一样生气,而是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韩麦尔先生的这一言行就很符合当时国土沦陷后最后一次给学生上法语课的特定的场合。
此外,言行还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切合人物的心境等。我们只有多观察,细思考,才能写出合情合理的言行,笔下的人物才会显得真实鲜活。
佳作剪影
七个“和尚”探险记
付余
去年国庆期间,我们七个“和尚”(男孩)约好去城郊的老林探险,据说那儿曾有野狼出没。早上八点整,我们准时在山下集合。由于刚下过雨,地面有些湿滑,再加上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循,只能在草丛树木间穿行,所以很不好走,不过大家兴致却很高。
“八戒”自告奋勇在前面开路,不知是谁夸了他两句,他喜得眉开眼笑,为大家考虑得更周到了,每到一处难走的地段,他总要提醒大家注意脚下。“老蒋”看着路边挺拔的松树,不觉唱起了“站似一棵松”;“花和尚”摘了一大把野菊花,不觉吟起了“采菊东篱下”;“佛印”望着远处的峭壁,不觉诵起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很是悠闲自在。
我趁大家不注意,学了一声狼叫,惊得众人毛骨悚然,小步不敢迈,大气不敢出,那“唐僧”更是吓得“两股战战”,乐得我抿着嘴直想笑。足足过了三十秒,我才强忍住笑说道:“小心,狼来了!”“好呀,原来是‘猴子’在耍我们,看我不揍扁你!”经“一休”一提醒,大家才恍然大悟,都挥舞着拳头冲了上来。好汉不吃眼前亏,我还是赶紧逃吧!可两条腿怎么跑得过十二条腿呢?我最终还是被他们追上“猛打”了一顿。
等走到密林深处时,开路先锋“八戒”突然示意我们停下,说是不远处有响动。起初大家还不相信,可仔细一听,还真有响声。“莫非狼真的来了?”大家面面相觑,我心里也不免打起了小鼓,可看到大家胆怯的眼神,我便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八戒”前面,对大家说:“有猴哥在,别怕!我们堂堂七个‘和尚’,还能被一只狼吓坏不成!”听我这么一说,大家绷紧的神经总算松弛了下来,跟在我后面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大约走了十几步,我们遇见了两个提着篮子的老大娘,她俩正在拾菌子。唉,虚惊一场!于是我们哈哈大笑着从老大娘们身边走过,弄得她俩莫名其妙。
那次探险的经历虽然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可那天的情景却依然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湖北襄樊市第四十二中学)
点评
别人夸两句就喜得眉开眼笑的“八戒”,爱捉弄人的“我”,聪明的“一休”等,读完全文,这些人物似乎已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几个好友结伴出游,被人捉弄等,大多数同学都经历过,可把人物刻画得鲜活生动的却不多见。这得益于小作者观察细致,捕捉到了人物特有的言行,并用精准的语言将其再现出来,才让读者读后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选自:《作文周刊》八年级版第25期
写作是重要的技能
分段的原则和技术手段
原文刊于《》年第期
写作教程往期阅读:
看看作家们是怎样谈写作的
25位作家的写作心得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采访与写作
市面上90%的文案都不对
著名作家林清玄:好文章是这样写出来的
我给你讲两段话,你就能写出好文章了
老舍:怎样写人物、语言
短篇小说:从现实故事结束的地方开始
读了这篇,你就会写小说了
语文名师给写作困难户的10个技巧
新华社高级记者:如何策划采写镇版报道
毛主席谈写作
"写作教程"转发率高的文章汇集(1)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欢迎加入QQ群(作家记者采编):
本群论坛含余篇精选高品质“采访”“新闻传播”“写作”“文学”专业文章,内容权威、可信,来源可靠,群成员可免费学习。(内容持续更新)
加QQ群,可搜索群号,或直接用手机QQ扫描下方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治疗白癜风有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