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男人,
他是一度被视为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军政大佬。他的才情学识、人品格调、武功战绩,
在多如牛毛的大小军阀中,属一流人物。
他就是——
吴佩孚(年4月22日--年12月4日)
字子玉,山东蓬莱人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大军阀”
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
长期以来,人们对吴佩孚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反动军阀”、“帝国主义的走狗”、“二七刽子手”上,全然忘了,置身于北洋时期的他,为近代中国所付出的努力、探索和贡献。
烟台市委党校副校长唐锡彤对《国家人文历史》表示:“可以说,对吴佩孚,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不知道历史真相,言之凿凿的‘史实’并不真实,是政治、阶级、意识形态形成的强势话语体系塑造了‘异类’的吴佩孚。”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昔日吴佩孚“刽子手”的恶魔面具已慢慢被摘下。真实的吴佩孚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标签所包围:玉帅、儒将、孚威将军、学者军阀、民族英雄、中国最强者……
爱国者与刽子手的头衔同时并存在他的身上,既令人吃惊,又让人无法完全否认。
“北漂一族”走向军旅生涯
年春,吴佩孚出生在山东省蓬莱县一个小商人家庭里。其母张氏有娠时,其父吴可成梦见戚继光到家,为表示对英雄的景仰,便以戚继光的字“佩玉”为此子取名佩孚,字子玉。
6岁时,吴佩孚入私塾就读,9岁即可操笔为文。年,13岁的吴佩孚到登州府(今山东蓬莱)水师营里充当学兵,每月2两4钱的收入为愈见困窘的家境带去了一丝希望。期间,吴佩孚拜登州府名儒李丕森为师,除定期去水师营集中操练外,他还经常出入李丕森门下,潜心苦读,两点一线的生活贯穿了其青年时期。
22岁时,吴佩孚考中秀才,眼见着自己的官场生涯即将从蓬莱起步,一个意外,却阻断了吴佩孚的仕途之路。
因不满男女同台演戏,年秋,吴佩孚大闹蓬莱电报局局长的寿堂。当地县太爷以“蔑视法纪、寻衅闹事、搅乱治安”为名,下令缉捕吴佩孚,吓得他连夜逃离家乡,成为“北漂一族”。
刚到北京时,吴佩孚投靠老乡孙廷德,以卖对联为生。据孙廷德孙女回忆,“开业那天,吴佩孚一口气写了十几副对联送给了我的爷爷,而爷爷也给了吴佩孚一百个铜钱,让吴佩孚淘到了到京后的‘第一桶金’。”
一年后,在堂兄吴亮孚的资助下,吴佩孚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短短几年间,吴佩孚先后考入开平武备学堂、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学习,从一个小小的警察班长晋升为北洋军第三镇管带(营长),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起初,吴的顶头上司曹锟并不喜欢他,一度还准备免他的职,要不是吴佩孚的积极争取和汤芗铭的变相刺激,曹锟也不会重用他。
年10月,汤芗铭督湘,曹锟率第三师(原第三镇)驻扎岳州,有一天,汤举行典礼,请向来不怎么擅长说话的曹锟演讲,吴佩孚乘机毛遂自荐,替曹锟说了几句话,令汤芗铭大为赏识。后来,汤想跟曹借吴去当旅长,曹锟没做声,对部下说:“咱们的人才,咱们不会用,要你借去当旅长,咱们不会给他旅长做?”
一年后,曹锟主动提拔吴为第三师第六旅旅长,晋升少将。
爱国将军大打舆论战
张勋在京拥军复辟时,吴佩孚随曹锟参加“讨逆军”,担当西路先锋,一路从丰台杀进天坛,一战成名。
年,为了响应段祺瑞内阁的“武力统一”政策,吴佩孚再奉曹锟之命,挥师南下,过襄樊,克岳州,夺长沙,所向披靡。自此,南北战局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吴佩孚的手中。
然而,就在段祺瑞翘首以盼吴乘胜南下,一举荡平两广时,吴佩孚突然罢战,按兵不动,开始与占领区的军政首领、士绅们饮酒作赋,气得段祺瑞大骂秀才造反。
尽管被授予“孚威将军”头衔和“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吴依旧不为所动,并于当年8月发表通电,大肆抨击段内阁的武力统一是导致“同种残杀、生灵涂炭”的“亡国政策”。
他不仅指责段祺瑞“直视西南为敌国,竟以和议为逆谋……以借款杀同胞,何异饮鸩止渴”,还痛斥安福国会“伪造民意,酿成全国叛乱”。如此一来,吴佩孚“和平军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8月下旬,吴佩孚连发4封通电,掀起主和风潮,老百姓以其屡屡为民请命的行为,纷纷送上“爱国将军”的称号。这场热热闹闹的通电战一直打到10月份,北洋政府颁布停战令,南北开始谋求和谈才结束。
吴佩孚的通电就像闪电一样劈在段祺瑞的顶门上,弄得他元气大伤,还没等段及时恢复,吴掀起的新一轮通电战又开始了。
这一次,吴佩孚的目标是拒签《巴黎和约》。与统治集团内部忍辱接受《巴黎和约》的态度不同,得知五四运动,北洋政府镇压学生后,驻军衡山的小小师长吴佩孚再也沉不住气了,他连发通电骂政府总理、骂国会、骂总统,骂得既过瘾又接地气。
且看他5月9日发给大总统徐世昌的通电:“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以直言者为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
言人所皆欲言,骂人所不敢骂。
5月24日,北洋政府决定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吴佩孚“首先通电,请罢免曹、陆、章,惩办国贼”,又联名谭浩明、冯玉祥等通电反对签字。
6月下旬,吴致电代总理龚心湛,要求坚决拒签,并表示:“盖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头,如果签字,直不啻作茧自缚,饮鸩自杀也。”
在各界的压力下,中国代表终于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吴佩孚这一骂,声名鹊起,不仅很多军人佩服他,连学生也很崇拜他。几次通电下来,吴佩孚的名望扶摇直上,“革命将军”、“救时伟人”的名誉纷至沓来。
短时间内,吴佩孚积累了极高的人气和雄厚的政治资本,加上不可小觑的军事实力,很快,这个颇具魅力的政治明星开始成为中国政坛、军界、媒体界的中心人物。
这边厢,段祺瑞恼羞成怒,逼大总统徐世昌将曹锟与吴佩孚等免职查办;那边厢,吴佩孚正摩拳擦掌准备来一个“兴师讨贼”,转舆论战为枪炮战。
年7月,曹锟等直系军团的部将们以反对段的心腹徐树铮为由,起兵犯上。吴佩孚一马当先,撤防北归,仅几天的时间,就击溃老师曲同丰将军带领的皖军,在奉军的配合下,5天内,直奉联军大败皖系军阀,段祺瑞通电引咎辞职。
此时的北京政府,已进入由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的时期,吴佩孚虽只是一个师长,却因战功显赫引起了国际上的。
美国《密勒氏评论报》发文称赞吴为直皖战争的真正主脑,并表示他早已受到了国内人民以及外国人的高度赞扬。他们认为,吴不仅仅是黑暗的中国地平线上唯一的光明点,还是北方以至全中国的支配人物。
对此,张作霖很不以为意,某次会见外国记者时,张作霖蔑视吴佩孚不过是“小小师长”,无足轻重。直到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才开始对这个“小小师长”刮目相看。
年4月,吴佩孚代表直系迎战张作霖,奉军派兵12万余,大炮门,机关枪近挺参加战斗。吴佩孚军力虽只有奉军一半,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打得奉军落花流水,两万多人被迫逃出山海关。
直系大获全胜,吴佩孚第一次迎来其军事生涯的巅峰。国内外的记者纷至沓来,他们将焦点齐刷刷地对准这位“更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学者军阀,希冀他能借此绝好机会,统一全国。
“二七刽子手”
自年起,苏俄、共产国际不断派人到中国寻找可以联合的力量,吴佩孚因掌握军队、财政、交通以及内政部成为他们想要联合的第一人。
当时,在共产国际、俄共(布)一些领导人的心目中,“为开展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而可以合作的人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他们一致认为“孙中山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家,同意支持吴佩孚”。
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经斯基来到北京,在找李大钊、陈独秀联系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有关问题时,带来了“决定联合吴佩孚”的任务。
同年10月,维经斯基到洛阳拜访了吴的幕僚白坚武,后者曾是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海政专门学校读书时的同窗好友,李大钊正是通过他,与吴佩孚接触并且建立了联系。
年5月,时任苏俄驻北京外交史团顾问的维经斯基亲自到洛阳访问吴佩孚,吴佩孚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计划是按照集中制的原则统一中国并同意实行中德俄联盟。
同年8月,苏俄政府派越飞率领新的代表团到北京进行外交斡旋,谈判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吴佩孚也未能像他向苏俄保证的那样更换政府成员甚至整个内阁。在不采纳越飞的孙(中山)吴(佩孚)联合建立政府的建议后,吴佩孚与苏俄、共产国际渐行渐远,与中国共产党,却越走越近。
年前后,李大钊曾多次赴洛阳与吴佩孚进行会谈,当时的吴佩孚,在军事上已具备足够强大的实力,但北方的铁路却仍在奉张的手里,怎么办?吴佩孚只好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求助。
为此,李大钊将何孟雄、张昆弟、安体诚、陈为人等共产党员介绍到各条铁路上,派党员为吴的铁路委员,巩固其铁路上的军事势力。名义上,他们是交通系的密查员,实际上为中共的职工运动特派员。
吴佩孚(中)与李大钊(左)等合影
在京汉铁路上,由于吴佩孚挂着保护劳工的招牌,与共产党有具体的合作,京汉铁路的工人们陆续建立起了“工人俱乐部”。要不是二七惨案的发生,李大钊的好盟友吴佩孚也不至于一下子成为全国最狠毒的刽子手。
只是,昔日爱国英雄怎么突然成了狠心的屠杀者?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解释为吴佩孚起先只是“伪装开明”,到后来才“暴露反动本质”;也有人表示,吴不过是一位裹挟着武力专制外衣的魔王,二七惨案只是刚好揭穿了他“保护劳工”的假面具罢了。
可是,仔细一想,这个已能在全国范围内呼风唤雨的军阀,哪需要通过伪装来粉饰太平呢?这其中,肯定有远出于事实之外的原因。
若干年后,当吴佩孚的参政汪崇屏回忆二七惨案时,说出了这番话:“民国十二年二月四日,京汉铁路工会下令定于第二天早晨全线罢工,由李守常来领导,实际出面的是王功与李振瀛。长辛店、郑州、汉口同时发动。到二月七日,军队出来干涉,强迫复工,在汉口、长辛店都发生流血惨案。李认为是吴(佩孚)所下的命令,其实吴不曾下令,吴根本就不知道李是共产党。关于长辛店、郑州与汉口三处枪杀工人的事件,前两处是曹锟下令的,后一处为萧耀南所干。吴夹在其间,担当恶名,实在冤枉。”
若从直接下令镇压罢工来看,曹锟与萧耀南的作用显然比吴佩孚大,“刽子手”的称号非他们莫属,但也不能由此就否认吴在二七惨案中所负的责任。
年发表的《孙越联合宣言》中称“苏俄支持国共合作,以打倒最大的军阀——吴佩孚”,这极大地刺激了吴佩孚,虽然刚开始吴企图以谈判解决问题,但因双方目的不同,以致裂痕渐渐拉大,最终导致谈判破裂,罢工运动走向极端。
中国最强者的落幕
即便身负刽子手的骂名,年的吴佩孚依旧为全世界瞩目,这一年,光头吴佩孚的肖像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这是中国人在《时代》杂志封面的第一次亮相,照片下有两行说明:“GENERALWU(吴将军)”和“BiggestmaninChina(中国最强者)”。
其时,吴佩孚已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当年4月,数千宾客云集洛阳,为他祝寿。康有为更是写下寿联相赠:“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这是吴佩孚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开始前,人们好像已经预见到了吴大帅胜利归来的场景,对他百般推崇,未承想,冯玉祥的叛变,改变了“中国最强者”。一度看好吴的外媒也不再视其为有潜力的救星,吴佩孚和其他军阀一起,被列入了公害一类。
吴佩孚深信命理之说,本人亦有相当研究。据吴晚年身边的人员透露,有一次吴佩孚自批生辰八字,批到六十六岁就不再往下批了。等到吴去世后,知道此事的僚属都相信他似乎已预知自己寿限几何。
年12月,北京,吴佩孚灵堂
年12月4日,65岁的吴佩孚因牙疾复发、高烧不退,受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指使,日本牙医将其杀害。
出殡当天,送殡人员延绵数里,北平的老百姓自发地参加葬礼,沿途的阳台上、街道旁的观殡民众,人潮如海,途中还搭有许多席棚进行路祭。
据吴佩孚孙子回忆,出殡队伍边行边停,极为缓慢,从早晨出发至黄昏才抵达,几乎行进了一天。当时报称,此乃民国以来北平罕见的盛举。
年1月21日,国民政府于吴佩孚移灵之日,举办了吴佩孚将军追悼大会,蒋介石亲临致祭并送挽联一副:“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中国最强者”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吴佩孚会成为中国登上《时代》周刊的第一人?
当然是因为吴佩孚强。在年北洋军阀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吴佩孚可谓中国内战的“常胜将军”。
且看吴佩孚部分战绩:
年,护国战争。
吴佩孚已经升为旅长,他跟着曹锟和蔡锷大战,把蔡锷从泸州城下逼退。战后吴佩孚升师长。
年,讨伐辫子军。
吴佩孚时任旅长率领讨逆军,讨伐企图复辟的辫子军,大胜,为再造共和贡献了力量。
年,三战三捷。
吴佩孚率北洋王牌第三师,与南方湘桂联军、湖北部分军阀作战,拔襄阳,后长驱直入,取岳阳,克长沙,陷衡阳,令两广震惊。两广军阀坐立不安,争相向吴讨好。
年,五四运动。
吴佩孚领衔一场激烈的电报战,攻击政府,反对卖国,支持学生运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吴佩孚大获全胜。当时的吴佩孚是风云人物,被喻为“爱国将军”。
年,直皖战争。
在北京附近爆发,吴佩孚率领直军与段琪瑞率领的皖军直接对决。仅三天,吴氏便摧毁了段琪瑞苦心经营三年多的边防军。
吴佩孚打仗时,调兵遣将,不慌不忙。对战场节奏把握很准,防守或者进攻的的时机掌握的炉火纯青,以至于每战必胜。北洋老将们都叫他“吴小鬼”。
“三不大帅”
在最鼎盛期,吴的势力几乎控制了大半个中国,如果不是冯玉祥阵前倒戈,他或许就真能统一中国了。
但就是这样的权势,在那样的乱世里,他却活的如同一株莲花,清洁自好。
吴佩孚当权后,前来跑官要官买官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一次他亲下手谕:“天、孚、道、云、龙五世永不叙用”,这5个字都是蓬莱吴姓一系,一道手谕将自家亲戚攀附之路全堵死。
吴佩孚有个老同学在别处多次当官,几次贪赃枉法被被免职了,便到吴佩孚处求官。那天,吴佩孚不在,便写了个条子要求到河南当个县令。吴佩孚见到条子,提笔批道:“豫民何辜?”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么罪过?要你来害他们?
吴佩孚有个老同事无能,吴给他安排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整天无所事事。此人无聊之余,想过过有职有权的瘾,便毛遂自荐,写下军令状,要求吴给他10万大军,保证平定南方革命党人,“然后释甲归田,以种树自娱”。吴佩孚知道这家伙是纸上谈兵式的蠢货,怎能赋予大任!就在军令状上批道:“先去种树”,羞得这小子再不吭声。
不过,也有“例外”。吴佩孚当兵是个勤务,一日,吴佩孚为巡警营幕僚郭梁丞送一份公文,发现郭错用了一个典故,郭才得知吴佩孚是个秀才,遂与吴佩孚结为把兄弟。郭慧眼识才便拉关系走后门,推荐吴到保定武备学堂做了士官生,吴自此有了事业的起点。吴佩孚饱读四书五经,深知知恩图报。飞黄腾达后,念念不忘知遇之恩。在洛阳大帅府,除接待曹锟使者外,所有中外宾客吴佩孚一律不亲自迎送,唯独对郭礼遇有加,始终不渝。郭有烟瘾,吴有禁令,但特下手谕:“只许郭公过瘾,不准僚属破戒。”郭偶尔害病,吴衣不解带亲自服侍。后来,郭想衣锦还乡,吴保举郭做山东盐运使,嫌官小,郭闹了脾气,说:“难道我就不够当一任省长吗?”于是,吴又保荐郭做省长。郭继续“开价”:“我不做省长则已,要做就在山东本省露脸,这才光宗耀祖。”当吴大费周折为其谋到山东省长之位时,郭已沉疴不起,不久即撒手离世。吴死后,吴佩孚亲撰挽联:“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弃下老母孤儿,有我完全负责任;义则为师,情则为友,嗣后军谋邦政,无君谁与共商量。”其为人可见一斑。
辛亥革命不久,一些议员们居然商议要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其墟基上另建议会大厦。远在洛阳的吴佩孚听到后拍案大骂:“这群蠢猪!“马上命令部下直接把一封电报拍给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电文中有:“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幸,盼祷之至!”很快,各地各报刊载了吴的通电,颂扬吴大帅。“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的严正呼吁与全国人民的同声反对,议员们终于放弃了拆除故宫的念头,故宫三大殿躲过了灭顶之灾。要不是吴大帅,故宫早已灰飞烟灭,北京也就早早丢了魂儿。
他一身不嫖、不赌、不抽大烟,同样也不允许自己的部队做这些。
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部队,一度曾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吴佩孚有个“三不主义”——不爱财,不纳妾,不入租界。
年,德国驻华公使的千金露娜正值妙龄,金发碧眼,千娇百媚,对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无限仰慕,就直接写信向吴佩孚求婚。吴佩孚便在此情书上挥毫批出四个大字“老妻尚在!”
拒绝坚定,绝不拖泥带水。以老妻拒洋妞,吴佩孚的这等情怀,遍观时下,有几人能比?
但中间有所变故,原来吴佩孚与原配李夫人两情甚笃,但始终未育。在其母吴太夫人的一手安排下,吴佩孚又娶张氏力侧室。
因而以后的“三不”便成了“不爱财,不怕死,不入租界”。
不爱财——
吴佩孚自比关羽、岳飞,对贪官污吏向来痛恨,虽出身农家,但一生不置产、不贪污、不索贿、不受贿,廉洁自律。
吴佩孚一生衣食俭朴,吃面食、米饭,每餐只喝少许山东黄酒或绍兴酒。
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钱昌照,曾记述与吴佩孚初次见面的情景:吴穿着布衣布鞋,白薯屑落了一身,招呼钱一起吃烤白薯,还大谈自己的做人哲学。
吴佩孚失势后,竟无钱粮安身,吴佩孚年10月离开成都后,到北京衣食住都无着落,张学良赠其一大宅子北京什锦花园,这才算安居下来,后,又靠张学良资助维持生计。后因“西安事变”张学良被囚,吴佩孚的生计又陷困境。此后吴靠伪京津卫戍司令齐燮元接济,挂个有名无实的“顾问”,每月领“车马费”数千元。齐燮元原是他部下,吴佩孚接受这一照顾,可作“袍泽之谊”,但无丝毫卖国之嫌。
不怕死、不入租界
年直奉战败,有人建议他入天津租界避难,他厉声骂道:
——堂堂军人,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乌可为者!
被奉系打败后的年,英美等国银行表示,愿意借款给吴佩孚,并且不需要抵押,支持他东山再起,结果被他断然拒绝。此前在洛阳时,苏联要扶植他为中国王,他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之后,苏联才转而扶持有理想无实力的孙中山。
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四川后,日本第一遣外舰队司令荒城二郎少将派特务机关长与吴接触,表示日方可资助步枪十万支、机枪二千挺、大炮五百门、子弹若干,此外并助款百万,帮助吴佩孚东山再起,被严辞拒绝。他对日本人的回答是:
——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用不着外人插手。
被蒋介石的北伐部队打败后,日本人请他到日本去,他坚决拒绝:
——我连租界都不肯入,怎么可能去日本?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溥仪搞伪满洲国,他立即通电反对;吴曾怒责张学良:“为何不打?”张说:“实力不足,打不过。”吴说:“现在我来了,实力就足了!军人最大的实力,便是一个死字!”
他写诗批评张学良:“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诗中“醇酒妇人”是指当时传言“九一八”前夜,张学良正与电影明星胡蝶跳舞。
年日本全面侵华后,日本人看上了当时已经落难的吴佩孚,想请他出山。
吴佩孚说:请我出山可以,你们先全部退兵出中国。
学者军阀
军阀这个词,在历史教科书上,它一定是反动的、大老粗。
就民国这段军阀辈出的历史而言,军阀中的坏人确实不少,如张宗昌,石友三之流——吴佩孚确是另类。
吴佩孚以秀才出身而成军阀,上马提枪,下马呤诗,诗词字画,均是一流才情。
吴佩孚书画真迹
吴佩孚国画作品
吴佩孚书法作品
史上有两首最激昂悲壮的《满江红》,一首是岳飞写的,另一首就是一生以岳飞为偶像的吴佩孚写的《满江红登蓬莱阁》。词云: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涛大作。想当年,黑吉辽沈,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叹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这一首《满江红登蓬莱阁》写成后,吴令全军传唱,既是他部队的军歌,又是他部队的思想教育素材。
日本人听了自然不爽,有一日本记者到洛阳采访他,曾当面质疑他:
——你词名为登蓬莱阁,可登上蓬莱阁根本望不见长白山啊?
吴正色回答道:
——我心眼通灵,岂止是长白山,你们日本的富士山,我也能望得见!
一句话,怼到日本人无话可说。
他诗词一流,九一八后曾写诗云:
国耻传来空有恨,百战愧无国际功。
无泪落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高。
歌声高处哭声高——真是让人泪奔的句子啊。
日本全面侵华后,他屈居北平,以读书度日,竟然做起了注解《春秋》、《左传》的事来。有《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著述传世。
晚年吴佩孚客居四川时,曾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以此总结了自己书生军阀的一生。
········································
中国很多史学家评论历史人物,往往容易步入脸谱化、极端化的误区,似乎每个历史人物都应是“非忠即奸”、“非善即恶”的,或者“成即王,败则寇”的,这明显不符合辩证的唯物主义史观。
其实,人性是复杂的,多变的,人情是丰富的,多彩的。以黑白两种简单的色调,去勾勒绚丽多彩、复杂多变的人物,毫无疑问会有失偏颇,甚至得出可笑、可悲的谬论。
或许因为其镇压过京汉铁路大罢工,杀害过施洋、林祥谦而站在无产阶级对立面;
或许因为其在国民北伐军进攻武汉时,做过誓死抵抗,令北伐军因此付出沉重代价。
吴佩孚被定义为历史罪人,永受后世唾骂。
但是——
他是第一个发表通电抨击政府,号召国民支持五四爱国运动的人;
他是北洋军阀中少数不多见的“不蓄私产,不抽鸦片,失败不逃入租界,不投靠外敌以图东山再起”的人;
他是凭借自己个人影响力,反对故宫拆迁建国会,从而完整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人;
他是“终生誓死与日本斗争,最后因不愿投降为汉奸而被日本谋杀”的人;
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理解。你,怎么看待吴佩孚这个人呢?
关于我们
黎明前的黑暗,春暖前的严寒,你懂得……如果您认同我们的观点,可加小编chenchunli,以防止失联(负能量爆棚,忠党爱国之士勿加),每天为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总有刁民举报朕,删前打赏见真情!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