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我们
黄保强,男,1984年2月生,中共党员,襄樊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311班。他从小酷爱文学,四年的大学生涯,真正释放积淀的底蕴,持续的写作试验,不仅锤炼了文字摔打能力,开阔了视野,更磨砺了意志,初步拥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曾获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征文活动一等奖及优秀奖,获“全国青少年文化活动周”书法、绘画、摄影、征文大赛征文项二等奖,获湖北省高校“青春中国”第二十二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创作一等奖及三等奖,获湖北省第五届新青年小说大赛二等奖,获襄樊市青少年隆中文化踏青大奖赛创作类一等奖,在全国“家”主题征文活动中作品入选《家》征文集。因综合成绩突出,获湖北省政府一等奖学金。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家居腾格里沙漠边缘,贫瘠的土地,落后的交通,严苛的生活环境,更加强烈地激起黄保强“走出去”的愿望。2003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抱着“出去看看”的态度,义无反顾地填报了外省的学校。超出录取分数线近30分的他,当过度的自信被一个又一个等待和泡影消磨殆尽之时,襄樊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和母亲一起,人生第一次出门远行。列车经过甘肃、陕西、河南、湖北等省份,驰骋千余公里。暗夜里,疲惫的人们早已熟睡,他却默默地拿出本子,写了入学前的第一篇散文《雨》,以个人的感受,描写了南北之雨的差异。“况且况且”的嘈杂声后,每进一个车站,里面微黄的灯光都会射进车窗,落在白色的书本上,落在那些尚且幼稚的文字上,朦胧中灯光时明时暗,而路仍在脚下,仍在继续。
宿舍、食堂、教室,他就像这三点一线上的陀螺,不停旋转。从大一开始,他便积极地加入了草庐文学社———因为自己对文学的执着和挚爱。经过教室的一条路上,在贴满各种通知启事的橱窗中,征文启事正是照亮他的另一束光———襄樊学院《公寓之窗》举办“我爱我家”征文比赛,他结合自己一个多学期在“新家”及其他7个兄弟的集体生活,以亦庄亦谐的笔触书写的散文荣获大赛三等奖。
拿着红色的证书,如同一盏高能量的灯,注入新的动力,一下子涤荡了他整个犹豫迟疑,文字喷射的火焰燃烧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前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大一时,他外发稿件屡次退稿,让他几乎怀疑了追寻文学的可能。很多次,他都站在教学楼前的台阶上,眺望远处,想想命运弄人———高考的时候最为失利的就是语文了,而所学的专业又是中文!天底下这种倒霉事也许就让他占尽了!也是从那时候起,他的一腔愁怨无法倾吐,就随手翻书,很多时候,感觉书中的主人公好像就是自己,也在阅读中完全把自己交给跌宕的情节和起伏的情感。
当他读到郑板桥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豁然开朗,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不如意、不顺心,但所有这些取决于你面对它的态度。青年学生尤其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学会在磨砺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黄保强是农民的儿子,骨子里熏染的是农民正直、善良、憨厚的品质,坚韧不拔的精神。农民———第一任灵魂的塑造师和文学的启蒙者。
19岁之前,黄保强的世界只有从家到县城那么大;19岁上大学,来到湖北,饮食、语言、文化的碰撞,融入十分痛苦十分煎熬。某种程度上,他将自己定位为“异乡客”。在这个过程中,以诗歌这样的载体,把融入一座城市的感受摹写下来,这段经历是十分深刻十分宝贵的。他经历了与他们隔阂到融入的心路历程:隔阂,并非排斥,隔阂,是潜意识当中的故意疏远,是在对故乡热土的眷恋和依赖失衡后的一种无奈。“和都市的隔阂与融入”是他经历挣扎、成熟的内心写实。
在这融入之外,还依旧有对故乡的执着追寻。文字中描绘故乡的风土人情,包括大漠、民俗与文化。儿时长于腾格里沙漠,他的祖父是个超越全村人的羊把式,每天早上,他和祖父,还有100多只羊从家到沙漠深处,大漠、清泉、野枸杞、雄鹰等就构成了他作品的主要意象。过年的时候,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等民俗表演,所以对社伙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描写。“独在异乡为异客”,作品中还渗透着对亲人的思念和歌颂。时间会消解一些东西,他希望通过诗歌来搭一座城,守护对亲人的回忆。
在不断开掘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黄保强深知,仅仅靠启蒙靠直接体验要写出好作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提升理论素养,在博采众长中强化间接体验。
大学四年,他比别人付出的要多很多。每天,当别人还在熟睡时,他就早早地爬了起来,到教室读经典、背诗文;当别人在电脑前尽情玩乐的时候,他在自习室里学习专业课;当别人出外畅游的时候,他在图书馆阅览资料,扩展所学。四年中,他一次又一次从图书馆借出或还回一大包书,徜徉在这片没有尽头的海洋中,也注定了他是个独行者!而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所要得到的回报。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领先于他的同伴!
通过大量阅读,他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沉稳和自信。阅读的过程,也弥补文学思维的欠缺,磨锐钝化了的文学触角,筑牢了构筑文学王国的地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大一下学期开始,黄保强便阅读了文学大师们的杰作,并悉心做好读书笔记,不时还加几句评论。大二,大三的整个时段,是他着力靠近创作的时候。这样,文学功底得到了夯实,文学审美能力同样得到了提升,感受力领悟力得到了提高,对文学的敏感或许就是他最大的优点了!
有人说,创作是对自己的关照,是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除了书写故乡和亲人,黄保强还开阔视野,开掘更现实的题材,弱小人物和平凡事。正如孟子所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唐代文人陈润有《阙题》诗说:“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常怀悲悯之心———这不光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境界。关乎亲情、自我,无可厚非,关乎周围小人物、弱群体,鸣响天下,是一种大境界。对小人物、弱群体和灾难群像的摹写,也是他的方向。无论是乞讨者、卖唱者,还是感动天地的母爱,都可入题。《跛路者》就是这个方面的代表作品。书写灵感来自雨雪中一个双腿残疾却在泥泞路上坚持上课的学生,他的乐观和自信震撼了黄保强的诗心。坚持不断的追求,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短诗,都注重对悖论式哲学灵感的发掘。他笃定地认为,诗歌,就是悖论式哲学灵感的艺术,尤其在结尾,必然要有这方面的体现。否则,文平意尽意断,断然不是好的作品。此外,他一直在努力探索诗歌的语域、情域、表现手法、意象意境以及多体裁的渗透,试图打破文学艺术的体裁囹圄。无论是已经创作出的诗剧《梦蚀》,还是诗体传记《牧羊者,没用眼泪》和诗体小说《天狼》,他都倾出全力,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前行。
对文学理解的深度,决定作品的厚度。大二开始,捷报不断。他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征文活动、湖北省一二·九诗歌大赛、湖北省新青年小说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大赛奖励10余项,同时,市级院级的奖励也纷至沓来。发表的文章陆续见载于《襄樊学院报》、《草芦文学报》、《草庐》、《火风》、《筑艺》等院级报刊杂志。
对文学的爱好,并没有影响到他正常的学习。相反,他觉得它们是相互促进的,专业课与文学相互补足,英语给他以写作上的灵感,专业课与英语对比,又让他领略不同文化间的文化差异,就这样,在四年中取得了自己理想当中的全面发展。
他常说,在每处落笔的时候,总是希望发掘人性中最鼓舞人、最感动人、最启发人的一面,即使是迷茫的,也有一盏灯相伴,总有希望,这希望就在人心。
附记:黄保强2007年本科毕业后以笔试面试综合表现
第一的成绩被央企东风公司招录,现任中管岗位。2017年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现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东风文协会员。著有诗集《长卷黑灯》、《红色珊瑚刀》、《金色麦城》、《灰煤对话》、诗剧《梦蚀》。作品见于《东风文艺》、《黄河诗刊》、《浩然诗刊》、《天津诗人》、《现代诗歌》、《现代诗选粹》、《诗人周刊》等报刊杂志。
编者述评
梦想起自沙漠边缘,腾飞于隆中山下。从一知半解到专业学习,从生生模仿到内化为自我风格,从侥幸获奖开启任务写作到自愿自发成为爱好,如同一个向泥土的歌者,种植和收获,让每一个文字开出灿烂的花,让每一个作品成为照亮内心和前路的灯。“文学是弱者的伟业”,一步一个脚印,始终走在求索的道路上,成功和风景,都在不远处。
——汪萃萃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内幕
文字编辑:赵国臻
初审:应家琪
复审:周雅楠
终审:李宇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医院有哪些那个好北京白癜风在哪里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