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襄阳不再有诸葛亮,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现实

老舍用“古秀”来描述他眼中的襄阳,可谓神来之笔。

襄阳的“古”自不待言,其建城历史,可以追述到公元前多年,周朝权臣仲山甫以“樊”(大致相当于今襄阳市樊城区)为封地。襄阳号称有2多年历史,正来源于此。后来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那就更不必说了。

襄阳的“秀”也绝无夸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千多年前唐朝田园诗人孟浩然笔下的襄阳之秀,如今你还能领略到。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用来描述现在的襄阳,竟毫无“违和感”。

襄阳的“秀”得益于大自然的造化,襄阳的“古”有着历史的机缘巧合。幸运的襄阳也带有“不幸”的一面,她注定不可能再创造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只能在历史感与现现代化中探索最佳平衡点。千年古城的蝶变之路,并没有现实的剧本可循。

襄阳市是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的一个地级市,是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

1

秀美之城的辉煌史

襄阳山环水绕,江水穿城而过。城市布局上的得天独厚,在整个中国也不多见。襄阳的古城遗迹,虽在本世纪初曾遭遇“开发式破坏”,但整体上保存还算完好。比如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的襄阳古城,一面临江、三面护城河环绕的格局基本还有大致的原貌。

襄阳的秀美,在历史上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能找到大量的佐证。孟浩然属于典型的襄阳“土著”。他的一生大部分都是在襄阳度过的。有人做过统计,他留世的首诗作,与襄阳有关的有首。“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没有襄阳的秀美,就没有孟浩然的“田园风”。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所描述的襄阳。可见,襄阳之秀美,绝非只是孟浩然对家乡的自恋。而且,“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人诗作中的意境,很多都还能体会到。

《三国演义》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现存的三国历史遗迹多达50多处。作为一座城,襄阳曾经的辉煌,正是在那个时期创下的。从一座城的历史,就可以窥见国家的某段历史;一座城池的得失,就能左右政权的命运,这是襄阳之幸。

襄阳年的历史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襄樊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等。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的这句诗中,某种程度上恰好道出了历史襄阳何以辉煌的原因。地理位置上的特殊,契合了时局的变迁。

汉唐时期,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襄阳地处汉水边,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是从中原地区南下的门户。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天下大乱。战争难民与流落士人避祸南下,襄阳是很好的落脚点。

临汉门是襄阳古城的小北门,为清代双层重檐歇山式门楼。明洪武初年,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城楼上“临汉门”三字为明万历四年(公元年)之府万振孙所题。

“南船北马”,就是对当时襄阳枢纽地位的定位。南方的商贾坐船抵达襄阳,然后在换乘马匹赴北方交易。白居易诗中的“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阴驿”,说的正是这一现象。当然,从历史上看,襄阳的枢纽功能,并不限于商品货物的交易,更关键的在于人员和信息的流动。

创造襄阳辉煌历史的那些风云人物,除了诗人孟浩然、书法家米芾、隐士庞德公等是襄阳本地人,曾在此驻足、生活过的如三国名臣诸葛亮、荆州牧刘表、名将徐庶、名士司马徽和诗人王粲等,都是中原地区南下的流寓人士。用现在的话说,他们都属于非本地户籍的“流动人口”。

襄阳北街从商周时期开始发展,唐宋时期甚为繁华,虽历经沧桑战火,但街道位置没变。进入新时期以来,北街被建成仿古文化步行街。如今,襄阳北街已是古襄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道。

用现代的语境解释,襄阳曾经的辉煌,实乃拜“全球化”所赐——商品、人员、信息的自由流动。客居襄阳的诸葛亮,能在《隆中对》中酝酿出三分天下的宏大战略,离不开他在襄阳结交的包括司马徽、徐庶等在内的朋友圈,以及由此获得的充足信息。

纵观历史,无论是汉晋时代的时局巨变,还是唐朝时期的空前盛世,襄阳作为枢纽城市的功能,都是成就其辉煌的重要支柱。彼时的襄阳,踏准了时代的节奏,把准了历史的脉搏。

但自宋以后,襄阳鲜有孟浩然那样流芳百世的大家,也没出现过诸葛亮此类影响时局的大咖,也未再发生过左右政权命运的历史故事。这也是“全球化”使然。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历史的车轮正在转向。

自宋以后,襄阳鲜有孟浩然那样流芳百世的大家,也没出现过诸葛亮此类影响时局的大咖,也未再发生过左右政权命运的历史故事。

2

历史感与现代性的混搭

诸葛亮广场,位于襄阳市樊城区。在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14米、重达35吨的诸葛亮铜像。据说这是中国最大的人像雕塑工程。铜像的身后,就是襄阳万达广场,也是目前该城最大的CBD(中央商务区)。

坐在万达广场一楼的必胜客餐厅,就能看到“诸葛亮”的背影。不过,吃着西餐,望着“诸葛亮”,我感受不到任何历史穿越的神奇,更多的是历史感与现代性的混搭。如今诸葛亮已被塑造为襄阳的历史文化符号,把他从城郊的隆中(襄阳市以西13公里处),“请”到市区的商业广场,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让历史人物为现实商业“背书”。

在襄阳,这种混搭随处可见。

诸葛亮广场位于襄阳市樊城区长虹北路中段,是襄阳市人民为弘扬历史文化传统,纪念三代下一人诸葛亮而建,也襄阳市标志性景观之一。

历史故事里的地名,大多都被保留了下来,有的还被“嫁接”到都市建设中。襄阳有名叫“檀溪公馆”的豪宅。檀溪位于襄阳古城以东,历史感十足。孟浩然有诗“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提到正是三国故事里“刘玄德跃马檀溪”的典故。

襄阳也有名为“东方墨尔本”的高端楼盘,还有“拉美步行街”。但名称的“国际范”,丝毫未能增加“国际感”,反倒是略显乡土气。千年古城对接国际化,襄阳似乎走得有点急。据说,襄阳争取在年建成“国际大都市”。

在我看来,襄阳的定位是个比较尴尬的问题。以历史之“古”来看,襄阳的知名度,远不及北面公里的洛阳,更别提西北面多公里的西安了。以现代性、国际化来看,似乎又与南面多公里的宜昌有差距,城市集群效应与东面多公里的武汉差距就更大了。这样的格局,造就了襄阳式的“中部塌陷”危机。

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下,襄阳历史上作为枢纽城市的优势不再。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周边同等类型城市的崛起,使襄阳在人员流动、人才吸引上更是毫无优势可言。

襄阳有名为“东方墨尔本”的高端楼盘,还有“拉美步行街”。但名称的“国际范”,丝毫未能增加“国际感”。

优势的丧失,或许是襄阳“走得急”的原因之一。年,襄阳提出打造“四个襄阳”的口号,即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这可以算是对襄阳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从年开始,襄阳开启了湖北省内规模仅次于武汉的“造城运动”。除了旧城改造,还在城东的东津镇建造了一座新城,构建以襄城、樊城、东津为中心的“大襄阳”格局。

虽坐拥千年历史,但襄阳并不能像丽江、大理那样,把历史遗迹直接“变现”。根据相关数据,襄阳的旅游入境人数、旅游收入,不仅与武汉不在一个数量级,跟宜昌和十堰也差距明显。

三国故事与经济利益之间,没有天然的联系。历史的归历史,现实的归现实。襄阳的战略定位,以“产业”为先导,或许是顺天应时之举。中国还处于从工业化2.0向工业化3.0过渡的阶段,发展装备制造业,还有很大的空间。

如今的全球化浪潮,也是当代襄阳的活力之源。只不过,这座千年古城,再也没有了历史上的那种幸运。襄阳的发展、定位,理应正视这个现实。

白居易诗中提到“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与襄阳“钟林毓秀尚在,人杰地灵难见”的现实呼应。

3

现实的幽怨谁来解

“古秀的襄阳,连个灯光也没有。是抱着什么诗里的辛酸,还是什么现实的幽怨?”当时老舍笔下的襄阳,因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而“幽怨”。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如今的襄阳,却因现实而“幽怨”。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白居易对孟浩然的怀念,却道出了我对襄阳“钟林毓秀尚在,人杰地灵难见”的感慨。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的襄阳人,似乎还承载不起襄阳城的历史厚重与现实需求。

“文化襄阳”的文化印迹太淡。跑遍全城,也难觅像样书报亭的踪迹,像北上广一线城市里那样稍有档次的书店,更是不可能有。襄阳高等教育的实力和知名度,长期以来不仅落后于同为副省级中心城市的宜昌,甚至还不及其后的黄石、荆州。

襄阳是一座政府城市治理,走在了市民文明素质前面的城市。十多年前到襄阳时,城市的脏乱差,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巨大的城乡结合部。目前城市环境已大幅改观,但市民行为方式的变化却并不明显。

在电梯里遇到抽烟的人,就像在北京不可能看见有人在电梯里抽烟一样正常。马路上的机动车,随意变道超车、压双黄线甚至逆行,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曾在北京生活十多年的我,每次上街都如同探险。襄阳是“老司机”的天下,至今在这座城市,我都不敢开车上路。

《福布斯》杂志,曾把襄阳列为中国20个最适合开办工厂的城市之一。但目前襄阳的制造业,主要依赖资金、资源和低端劳动力的投入,研发实力明显落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使襄阳很难走出人才洼地,这意味着制造业很难向高端价值链延伸。“产业襄阳”后劲有多大,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一城千寻”原创,欢迎全文转载,严禁摘编和抄袭。转载请注明来源:一城千寻(ID:onecity)。如有其他事宜,请联系后台。

一城千寻(ID:onecity)

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里等你。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fz/1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