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志说襄阳襄阳历代建置考略

襄阳具有近年建城历史,历代行政建置及其演变极为复杂,所辖区域多有变化。时至今日,即便是襄阳本地人,也往往很难说清楚襄阳、樊城、襄阳县、襄樊市、襄城区、襄州区等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属地、域名、所辖区域及其归属变迁;如果再加上今襄阳市所辖县(市)区域,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全面了解襄阳历代建置及其演变,对于研究襄阳历史地理走向、探寻襄阳历史文化源流、弘扬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襄阳位于汉水中游,地势平缓。汉水两岸分布有冲积平原,水量丰富,交通便利,适宜古代先民居住和耕作。因此,襄阳是我国古代南方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人类何时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历来研究者们有不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根据在今襄阳市辖区出土的石核、石斧、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等表明,这里的古人类活动与“北京人”所处时代相当,与蓝田、丁村文化接近,说明远在6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第二种说法是根据在樊城北6公里处的邓城附近的山湾村,发掘、采集到的5件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据考证,这些打制石器,当为10-20万年前之物。说明早在2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开拓生息,不断繁衍。

一、殷至战国时期襄阳建置

  殷代、西周时期,襄阳境内有许多小国。殷代,在今南漳、保康境内的荆山中存在着楚国。楚国先人早在尧、舜、禹传说时期就已在南漳、保康境内的荆山中形成较大部落,称为荆蛮。到殷代建立楚国(又称荆、荆楚或荆蛮等);除此之外,在今宜城境内建立有郢国、罗国;在今老河口境内建立有酂国;在今随州境内建立有唐国;在今襄州区北部,商王分封邓等诸侯在这里建国。

  西周时,周王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在今随州境内封有随国、厉国;在今随州南、京山东封有曾国;在今襄州区境内封有樊国;在今谷城县境内封有谷国;在今宜城市境内封有鄢国;在今南漳县境内封有卢戎国。加上原有的罗、阴、邓等国,襄阳境内共有10多个小国。

  春秋战国时期,强大起来的楚国灭掉了西周时期在当时襄阳境内的诸小国,并开始设置县、邑行政辖区。目前,能够见诸于正史记载的有随县、邓县,以及鄀、邔、卢等邑级建置。同时,又于今襄阳城设置北津戍,这也是今襄阳城有关建置的最早正史记载。 

二、秦汉至隋时期襄阳建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襄阳分属南阳郡和南郡管辖。秦时,襄阳全境大约以汉水、万山西为界。汉水以北、万山以西属南阳郡,郡治所宛城,共领14县。其中有属襄阳境地的邓(今樊城西部)、筑阳(今谷城县)、山都(今樊城区太平店镇)、酂(今老河口傅家寨一带)、随(今随州市)等5县;汉水以南、万山以东则属南郡,郡治所江陵,共领6县。其中的邔、鄢、鄀等3县都在今宜城市境内。

  西汉时,襄阳仍分属南阳郡和南郡两郡,两郡均属荆州刺史部。当时,襄阳境内又新置4县,即襄阳县、蔡阳县、舂陵县(以上两县都在今枣阳市境)和阴县(在原酂县东南,今老河口市境)。南阳郡共领36县,属地在襄阳境内的有邓、山都、阴、酂、筑阳、蔡阳、舂陵、随等8县;南郡共领18县,属地在今襄阳市境的有襄阳、宜城(鄢县改名)、中卢、邔、鄀等5县。西汉在今襄阳市境共置13县。

  东汉中前期,襄阳全境仍分属南阳郡和南郡。东汉光武帝改南阳郡之舂陵县为章陵县,又析蔡阳县置襄乡县。南郡领县与西汉同。东汉末期,襄阳为荆州治所,襄阳全境仍分属南阳郡和南郡。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年),荆州刺史刘表徙治襄阳,领南、江夏、南阳、武陵、长沙、零陵、桂阳7郡。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曹操取荆州之后,分南郡和南阳郡之地置襄阳郡。襄阳置郡自此始。

  三国时,魏取荆州之后,襄阳又分别归属荆州之襄阳、南阳、南乡、义阳、新城5郡管辖。同时,共有15个县级建置,并分别属于上述的荆州5郡。其中,襄阳郡辖县数与东汉时期相同。而南阳郡辖县地在襄阳境内的共有3县,即随县、邓县和蔡阳县。南乡郡辖县8个,与东汉时期相同,属地在今襄阳市境的有酂、阴、筑阳3县。义阳郡由章陵郡改名,领县地在襄阳境内的有安昌县(原章陵县更名)、平林县(魏分随县新设置县)两县。而新城郡于魏黄初元年(公元年)开始建置,辖县属地在襄阳境内的仅有际乡县,位于今南漳县西部。同时,撤销襄乡县。

  西晋惠帝之前期,襄阳境内共置19县,分属荆州之襄阳、义阳、随、顺阳、南、新城6郡。西晋时,襄阳境内新增设4县,即襄阳郡上黄县、邓城县、汛阳县、厥西县。晋惠帝时又析分出襄阳郡、义阳郡、南阳郡其中的6县而新置新野郡。同时,将邓县、蔡阳县、山都县归属新野郡管辖。

  东晋时期,永嘉之乱之前,襄阳境内郡、县建置基本沿袭西晋时期建置。永嘉之乱之后,由于北方大批流民涌入襄阳,故在襄阳境内依照流民原籍旧郡、县名称侨置郡、县。据考,东晋时在今襄阳市境内先后侨置4州7郡:即雍州及其所属京兆郡、扶风郡、始平郡;司州及其所属河南郡、北河南郡、广平郡;秦州、杨州及其所属义成郡。

  南北朝时,襄阳政区紊乱多变。在宋、齐、梁、西魏、北周各代,郡县设置有诸多变化。简要分述如下: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公元年),析出荆州的襄阳、新野、南阳、顺阳、随5郡建置雍州,侨置郡、县仍然寄属各郡。孝武帝大明年间(公元-年),析分实土郡、县成为侨置郡、县,使得侨置郡、县遂有实际属地,并同时统一划归于雍州所属。其后,随郡更名为随阳郡,归属司州。新城郡之泺乡县更名为祁乡县,归属梁州。由此,今襄阳市境在当时则分属雍、司、梁3州管辖。

  齐,今襄阳市全境仍然分属雍、司、梁3州管辖。

  梁,襄阳政区设置更加混乱。今襄阳市境分属雍、司、梁、土、北郢、昌6州。

  西魏,恭帝元年(公元年)冬,魏师攻取襄阳。在襄阳境内共设置8州28郡45县。

  北周,襄阳境内共建置有襄州、蔡州、昌州、唐州、随州、顺州、土州等7州,共辖22个郡37个县。

  隋时,襄阳全境分属襄阳、舂陵、汉东、竟陵4郡,共置24县。至开皇三年(公元年),废除郡置,以州直接统辖县置。至大业三年(公元年),又将州置改为郡置,并以郡领县。当时,襄阳全境分别归属4郡24县(具体郡、县名略)。

三、唐至清时期襄阳建置

  唐代,襄阳属山南道。玄宗时,分属山南东道之襄、隋2州。唐太宗时期,全国共分为10道,今襄阳市境归属山南道。至唐玄宗时期,全国又分为15道,今襄阳市境分别归属山南东道的襄、隋二州,并建置10县。其中,襄州(隋时名为襄阳郡)辖7县,其中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宜城等6县在今襄阳市境内;其隋州(由原汉东郡更改建置)辖隋、光化、唐城、枣阳4县。当时,今襄阳市的保康县属地为房州的永清县管辖。五代时,今襄阳市境的政区设置基本沿袭唐代建置。不过,襄州曾经在唐末、后梁之际更名为忠义军,但此后不久又旋即恢复旧名。

  宋代,襄阳全境归属京西南路,共置10县,并分别归属襄阳府、随州和光化军。当时,按属地户口数多少分等级,襄阳府因户口多而属望府,领襄阳、邓城、谷城、宜城、南漳、中卢6县。随州辖唐城、枣阳和随3县。光化军则于乾德二年(公元年),由襄州之阴城镇更名建置。同时,又析出谷城县的两个乡建置乾德县。

  元代,襄阳全境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共7县,分属襄阳路和德安府的随州。至元十九年(公元年),襄阳路领2州6县。在今襄阳市境的有襄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枣阳等6县。所领均州、房州属今十堰市区。

  明代,襄阳境内设有l府1州7县。即襄阳府;均州;襄阳县、南漳县、宜城县、谷城县、光化县、枣阳县和随县。弘治十一年(公元年)分房县潭头坪置保康县,在今襄阳市境,时属郧阳府。崇祯十六年(公元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襄阳自称新顺王,并把襄阳更名为襄京。

  清朝初期,今襄阳市境归属湖广布政司。至康熙三年(公元年),随即改属为湖北布政司(始称湖北省),同时,所建置州、县与隶属关系均与明朝相同。

四、中华民国时期襄阳建置

  中华民国时期,襄阳行政区划多变。2年废襄阳府,襄阳境内共置8县,即襄阳、枣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保康、随县(当时归属武汉的黄德道)。民国初期,襄阳归属安襄郧荆道管辖,此后归属鄂北道管辖。4年,开始设置襄阳道,治所为今襄阳,共辖20个县。其中,在今襄阳市境内的有襄阳、枣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保康7县。当时,随县归属江汉道。年,襄阳设置行政督察区,襄阳遂为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领枣阳、襄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保康7县。至抗日战争时期,为纪念为抗战殉国的张自忠将军,宜城县曾改名为自忠县。

  值得注意的是,在-年20多年时间内,在襄阳境内曾有与国民党政权相对立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政权建置。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置有襄枣宜和鄂西北两个苏区。在年和年初,中共鄂北地方组织分别成功地发动了秋收暴动和年关暴动。并同时在枣阳、随县、襄阳、南漳等地创立多块小型的革命根据地。在年6月到年6月间,枣阳、襄阳、宜城苏区连成一片,面积达平方公里,人口过40万,并建立起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此后更名为鄂豫边临时省苏维埃),管辖襄阳、枣阳两县苏维埃、13个区苏维埃和个乡苏维埃。谷城县苏维埃归属鄂西北苏区管辖。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于年4月在随南正式成立。到年9月,随县先后成立随南白兆山、随东西望山、随北桐柏山等3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当时的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建在随南的洛阳店,管辖鄂北办事处及其下辖的应随、随南、随北、枣南、随枣等县级抗日民主政府。而襄西行政委员会管辖南漳、宜城、保康等县级抗日民主政府。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襄阳境内的革命根据地分别归属江汉行政公署第一专署和桐柏行政公署第一和第三专署。年12月到年8月间,江汉行署第一专署共管辖6县,即洪山、随南、随枣、应随、襄枣宜、安应。桐柏行署第一专署管辖枣阳、随北、信随、随阳;桐柏行署第三专署管辖襄阳、光化。期间,在年7月的第一次襄樊解放战役中,谷城、老河口、南漳、襄阳城、樊城、宜城等地先后获得解放。随即,桐柏行署第三专署汉南办事处管辖南漳、谷城、保康、南(漳)保(康)兴(山)宜(昌)4县。年12月23日和年1月10日,襄阳城和樊城第二次获得解放,同时,首次出现襄樊市建置,并归属桐柏行署第三专署管辖。年1月,江汉行署第一专署更名为洪山专署。同年2月,襄西办事处在今襄城区尹集成立,归属汉南办事处。同年3月15日,撤销桐柏行署,其管辖的湖北省市、县归属江汉行署。同年3月,南保兴宜县归并到保康县。同年5月,襄樊市、襄西办事处归并到襄阳县。同时,信随、应随、随阳、随枣、随南、随北、襄枣宜、荆钟宜等县撤并更名建置为随、洪山、宜城、枣南(同年8月又归并到枣阳)县。同年5月,汉南办事处更名为湖北省襄阳行政专员公署,归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同时下辖襄阳、枣阳、宜城、光化、南漳、谷城、保康、洪山8县。随县时属孝感行政区专员公署。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襄阳建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年10月1日成立后至今,今襄阳市境由襄阳专署、襄阳区专员公署、襄阳专员公署、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襄阳地区行政公署到市管县体制的襄樊市管辖再到今襄阳市管辖。

  今襄阳城、樊城原属襄阳县两镇。年5月,两镇复建襄樊市,归属襄阳专署管辖。年8月,析出光化县的老河口镇而建置老河口市。年6月,随县划归属襄阳专员公署管辖。同年12月,撤销郧阳专署,所辖郧县、郧西县、均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6县遂归属襄阳专员公署管辖。同年,又撤销老河口市,并把襄樊市降为专署管辖镇。年4月,再次恢复襄樊市建置,并更改为省辖县级市。此时,襄阳专署共管辖15个县级区域。年,撤销洪山县,其管辖区域分别归入随、宜城、枣阳、钟祥等县。年,襄樊市恢复为专辖市建置。年,因丹江水库建设需要,均县被占用,其部分余地归属光化县管辖。年,均县恢复建置。年,郧阳专署恢复建置,并将郧、郧西、均、房、竹山、竹溪6县归还郧阳专署管辖。当时,襄阳专署共管辖8县1市。年,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取代襄阳专员公署。年,撤销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湖北襄阳地区行政二署。年,襄樊市升格为省辖市。同时,将随县的城关镇析出而建置新的随州市;将光化县的老河口镇析出而建置新的老河口市(以上两市均为省辖县级市)。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襄阳地区撤销,其行政管辖区域归入襄樊市管辖。新建置的襄樊市共领襄阳、枣阳、宜城、南漳、保康、谷城6县,并代管随州、老河口两市。年,省政府将随州从襄樊析出,改为省直辖。年12月,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地级市)。

  (注:文中“襄阳境内”、“襄阳全境”指年之前原襄樊市所辖区域。)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
白癜风的饮食医疗问题和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dd/8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