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假如曹魏也有凌烟阁,榜上有名的二十四大开

在开始正文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三点:

第一,本文以历史为依据,无关演义;

第二,时间截止至曹丕称帝;

第三,只论功绩,不论人品气节。

宗室名将

在公布顺序之前,我们要确定一下名单,,首先考虑所谓的“宗室名将”,毕竟曹操对宗室非常信任,给了他们极多表现的机会,同时我们还不得不承认,曹魏宗室名将的水平比另外两家要高得多。而讨论曹魏宗室,愚以为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必然榜上有名,或许在排序上几个人之间存在差距,但是玉皇大帝来了也不可能把他们中任何一位踢出前二十四,所以四将入围板上钉钉,没什么争议。

那么除了这四位还有没有谁能成为候选人呢?有人觉得曹真、曹休、曹纯似乎都有资格,论能力也不输之前提到的四位。但是曹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曹丕正式代汉建国之后;曹休被誉为“曹家千里驹”,但是就记载的功绩来看,似乎没有达到曹操的期望值,同时他的主要展现期也不在开国;至于曹纯威名赫赫,不过硬说功劳,在曹魏集团属实不算突出,这是因为他过世较早,又整天守着曹操不太舍得用的“虎豹骑”,好不容易在曹操征讨乌桓时虎豹骑展了一回神威,但指挥的将领又偏偏是张辽,所以最终曹纯只能与大魏凌烟阁失之交臂。

我们简单说说入围的四位,夏侯惇功劳不那么明显,毕竟战场上得不多,后期更是一直呆在后方。但夏侯惇是实际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是在曹丕称帝前名副其实的曹魏第一将;曹仁没什么说的,属于仅次于夏侯惇的二号人物,早期随曹操创业,后期镇守襄樊,虽然一度被关羽打得灰头土脸,但别管因为什么、用什么方法,总之守住了,所以上榜没争议;夏侯渊虽然丢了汉中,但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其他功绩,虎步关右不是靠吹的,甚至愚以为在曹操眼中,夏侯渊的军事能力大概是同辈宗室将领中最强的;曹洪人品一般,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他不仅贪财好色还不守法度,曹丕称帝后差点把曹洪杀了(有私人恩怨的成分),但正是因为没有被杀,更是说明了曹洪功劳不小,他不仅救过曹操的命,而且三十多年兢兢业业,虽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但也曾力阻张绣、刘表,官渡之战挡住张郃、高览,所以即便是累功也足以令其进入曹魏凌烟阁。

五大谋士

所谓的五大谋士指坊间流传曹操麾下最出色的五位谋士,分别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必须说明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五位没有理由同列,程昱更是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担任武职,所以“五大谋士”之说并不准确,但是位列开国元勋中的前二十四位是没什么争议的。

荀家叔侄没什么可说,不上榜才奇怪;郭嘉虽然被吹成了“网庙十哲”,平白被nc粉拉了一波黑,但再怎么样也排得进前二十;贾诩虽然在归顺曹操后有些“沉默寡言”,但这是因为他明哲保身的性格所致,实则他只要开口,必然会有很大的影响,加上活得够久,论功劳尚在郭嘉之上;程昱军事头脑极强,可以说在曹操最艰难的时候助其扭转了乾坤,论功或许逊色于二荀,但不会低于郭嘉和贾诩。

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是一种约定成俗的称谓,出自陈寿所书“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实际“五子良将”这种叫法对古汉语稍微有些研究的人就知道根本就是病句。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这五位名将入围曹魏凌烟阁,张辽我觉得不必说,虽然是降将,但是论战功即便是宗室也没几个能和他相提并论;乐进被称作以“先登”闻名,但缺少留存下来的史料记载,这一情况不仅现在如此,在陈寿编写《三国志》时就已经是这样了,但是五将同传乐进被写在第二位,足以证明一切;于禁是典型的晚节不保,但依旧在五将传记里面排名第三,如果不是因为被关公水淹七军、兵败被俘,于禁妥妥就是曹魏第一外姓将领,要知道他的假节钺张辽一辈子都没弄着。

张郃、徐晃和张辽一样属于降将,虽没有张辽那般耀眼,却也算得上有大功于曹魏。徐晃在襄樊之战大放异彩,又有于禁作对比,更显出色;张郃虽然在曹丕称帝后有更多上佳表现,但前期也算得上劳苦功高,入围前二十四没什么问题。

其他元勋

不得不说曹魏人才济济,不仅能力高低难排,算功绩入围凌烟阁这种假设也不太好选,当真算得上幸福的烦恼,由于刚才已经选出了十四位,那么在“其他”这一最大团体中我们只能再选出十位,至于落选者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首先是不作不死的许攸,他的智商、谋略等方面都很出色,就是情商太低,低到连大小王也分不清。但是开篇我们就说过,本文只讨论功绩,人品什么的再败坏也没有踢出局的道理。别的不说,官渡之战在曹操弹尽粮绝之际,许攸不仅来投,还提供了有力情报,即袁绍粮仓所在的位置,这就足以令许攸凭功入围前二十。当然了官渡之战的胜利是曹操集团群策群力、各显神通造就的,并非一人之功。

其次是相对比较冷门的人物——董昭。由于多数人对三国的了解来自演义,以致董昭多少有些声名不显,但是就历史而言,董昭绝对是曹操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或许出谋划策、行军作战这些方面比不得“五大谋士”,但董昭为曹操有效制定了大方向,如进洛阳勤王以及后来曹操称公称王,这份“从龙之功”足以令董昭位列凌烟阁。

之后功劳颇大的两位是钟繇和毛玠。钟繇出自颍川钟氏,以司隶校尉常年为曹操镇守关中,使得军阀林立的关中地区相对安定,马腾、韩遂这样的枭雄能帮曹操出兵攻打高干里面就有钟繇的功劳;毛玠对于演义党而言比刚才提到的董昭更冷门,似乎除了和于禁把水军训练得一团糟外再无其他。实则毛玠是非常有头脑和眼光的人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型“奉天子以令不臣”便是他最先提出的,在曹操担任丞相后,毛玠更是全力辅佐,立下不少功劳,可以说曹魏国力日益强大与毛玠密不可分。

接下来说几位对曹魏贡献颇多的地方大族,先是荆州的蔡瑁,一个被世人所不齿的豪族,无论站在刘表、刘琦、刘琮甚至刘备的角度,蔡瑁都不是好东西,但是他的一系列行径对于曹魏可谓大功,最后更是带着荆州那些文武几乎胁迫的令刘琮投降,让曹孟德兵不血刃取得荆州。这里需要说一下,历史上的蔡瑁可不是演义中任人拿捏、曹操随便中个计就可以杀掉的小卡拉米。他两个姐姐一个是黄承彦的继室,一个是刘表的继室,刘表是荆州之主,黄承彦的女婿更是赫赫有名的诸葛亮,所以站在亲戚的角度讲,诸葛亮应该叫蔡瑁舅舅。同时曹操也不可能因为一封信就怀疑蔡瑁,因而俩人其实是发小,曹操入主荆州后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但依旧上门拜访故友,蔡瑁更是将曹操请入内室宴请曹操,连老婆都出来作陪(这在当时是非常崇高的礼仪,若非真朋友妻子万没有出席的道理)。

第二位功劳颇大的地方豪族是陈登,他和蔡瑁那种比较间接的功劳不同,是实打实的立功,而且陈登能力特别强,能在刘备、曹操、吕布之间反复横跳,硬生生把一代飞将吕奉先玩死,后来镇守徐州更是数挫江东,若非英年早逝,陈登必定开创更加辉煌的篇章。

第三位是一度给曹操带来灭顶之灾的张绣。作为张济的侄子,张绣在叔叔死后掌控了这股势力,不仅成功在夹缝中寻得一线生机,甚至还成了袁绍和曹操争相拉拢的对象。尽管宛城之战张绣差点要了曹操的命,还使得继承人曹昂战死,但是官渡之战期间的二度归降对曹操来说绝对算得上雪中送炭,论功绩足以在前二十四位中占据一席之地。

最后一位地方高强代表我选择了臧霸,他是曹操麾下少见的半独立势力,用小说常说的一句话有些“听调不听宣”的意思,但是很被曹操信重,而臧霸也带着那些“泰山贼”兄弟稳定了东部地区,并且在官渡之战对袁绍起到牵制作用。后来在与江东的战斗中,臧霸也出力不少。

至此,曹魏凌烟阁已选出二十二位,但是有资格竞争最后两席的属实还有不少,处于比较主观的个人情愫,我选择了曹操的两位心腹护卫——许褚、典韦。其实无论战功还是地位,常伴主公左右的这二位是不足以位列于此的,但是他们一生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典韦甚至为了给曹操突围争取时间付出了生命,所以最后我选择了这两位并不太够格的猛将,算是一次小任性吧。

凌烟阁排序

入围者全部选定,最后就是二十四功臣的先后顺序了,不得不说,曹魏的情况比蜀汉和孙吴要复杂得多,之前曾写过一篇讨论蜀汉二十四功臣的文,并没有这么多的纠结,甚是顺畅,所以最后的排序可能有很多主观情绪,具体排列顺序如下:

荀彧夏侯惇曹仁张辽荀攸程昱曹洪乐进夏侯渊钟繇董昭贾诩郭嘉于禁张绣徐晃张郃陈登毛玠臧霸许攸蔡瑁许褚典韦

最后再度重申,排名的时间节点是曹丕称帝,诸臣立下的功勋也是到此为止,并非终其一生。至于主要活跃在曹丕甚至更往后时期的司马懿、邓艾、钟会等则不在其列。

当然了,这种假设性的问题从来都是见仁见智,何况还是情况最为复杂的曹魏,故而不当之处,还请诸君海涵。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dd/20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