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建议襄阳战略调整为“一极两市”官方委婉回复表示不换
11月21日,网友向襄阳市建议建设“一极两中心”的目标调整为“一极两市”,原因是“一极两中心”中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已达成,无需建设只需巩固加强,可将此条目标调整为国际化城市或都市。襄阳市发改委回信指出:年10月顶层规划明确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襄阳市发改委表示:“十三五”以来,城乡面貌加速蝶变,全市经济总量在省内上升到第二位,在汉江流域城市居于首位。
值得庆幸的是,襄阳市非常谦逊!发改委认为襄阳经济综合实力、科技创新水平、要素吸纳集聚能力、引领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事实上就以襄阳发布的数据而言,本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并不低,经济总量排位全国第46名,财收也高于区域大多数同类城市。按照这个逻辑分析,襄阳经济综合实力一说至少存在两方面尴尬之处。毕竟,襄阳经济数据在中西部地区同类中仅次于第一名,在汉江流域高出部分地区一倍或数倍。
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本地企业频繁外流,比如科技型企业——回天新材料公司宁愿去武汉投资数亿,也不把研发中心放在襄阳,这样下去怎么提高本市科研实力?而且,回天新材料公司是由原襄樊市胶贴领域科学研究所改制而成。还有英菲尼迪也很遗憾,原本震惊世界的国产基地位于襄阳,现在呢?光说自己不行,却不去思考怎样改善,好区位也会玩废,本身襄阳产业就相对单一,还要支持或无视企业外流,良心不痛吗?
要素吸纳集聚能力听起来蛮高大上,好像真的是我们不求行样的,优质企业纷纷外流说明本地并非缺少要素集聚能力,自己身上有啥毛病心里有数。比如回天公司公告中表明的态度:襄阳不具备地域、人才、环境等方面优势!试问襄阳若没有这些优势,回天公司怎么可能在襄阳诞生并壮大,但可以从公告里感受到襄阳氛围,也许确实需要改!
引领辐射带动能力更像是无助之言!多年前湖北省为各市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襄阳率先提出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后来又支持荆门、十堰也搞新能源汽车来跟襄阳竞争,而荆门直接跟襄阳提出一样的目标——“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这种恶性循环最终酿成何种后果,想必都是有目共睹的。襄阳的强项是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新能源车,省里早些年划定的特色产业格局是各搞各的专业领域,比如十堰卡车、随州荆门改装,现在是十堰荆门不仅都争夺襄阳新能源汽车占有率,还涉足整车,宜昌荆门汽车整车厂开建时那可牛气,最后还连累了湖北,影响汽车大省名誉。这样一窝蜂地乱投资恶性竞争,兄弟跟兄弟同业竞争,怎么能出众?赢了会被骂,输了还是会被骂,带动的不好依然要被骂,与其这样不如请湖北省将襄阳“踢出去”,划给北京或上海当飞地即可,这样才能安心专注于强项领域发展并推动中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