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100多年前,鄂州的状元从这走出

经历了半个多月的等待,高考成绩即将公布,12年的苦读生涯,就此划下句点。

我们常说高考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其实说到底,也不过是一场入学考试。

上期,我们聊了儒学的故事(听说,千年前鄂州伢都在这里上学......),进入儒学读书是古代学子仕途的开始,但儒学也没那么好进,也必须先经过一场入学考试——“童试”。

“童试”的考试地点,就设在“考棚”。多年前的鄂州,也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个地方,而且被当做地名沿用了下来。

今天,就带你走进考棚的故事。

武昌大道上,在两家家纺门店之间,有一条巷子,名叫考棚巷。如果不是特意去寻,很难注意到它。

考棚巷的存在不过短短几十年,但它的由来可追溯到清代道光时期。

清光绪《武昌县志》“卷七”记载:“考棚在县治东,道光七年,知县林芳建,为岁科两试选士之所。其东南为梯云阁,在城垣上,即明月楼故址。”

多年前,这里曾是武昌县(今鄂州)童试的考场,官方名称叫“校士馆”,民间俗称为“考棚”,可容纳近两千人参加考试。

考棚的建筑规模也相当宏大,“中为大堂三楹,前为仪门、大门,东西各为两廊。廊列号二千有奇。堂之左五楹为校阅所,堂之右三楹为庖湢所”。

▲图为河源龙川考棚,仅作参考

科举考试就像一场漫长的淘汰赛,即使是最初级的童试,也需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层层海选。别以为考童试的都是幼童,五六十岁,头发花白还在考的,大有人在。

▲图源网络,仅作参考

王义文老先生给我们分享了一则他听过的故事:

清光绪年间,洪道乡(现石山、新庙、燕矶、泽林一带)有一位姓吴的塾师,从14岁时开始参加考棚的童试,一直考了46年也没考上,抱着最后的希望放手一搏,结果因衣冠不整被取消考试资格、赶出考场,羞愧之下,潜入考场悬梁自尽。

在漫漫的赶考路上,多少人在考棚前赴后继,留下许多荣光,也留下许多沧桑。

岁月流转,物异人非,这里一度被炸成废墟,成了附近孩子们做游戏的场地,“我们细日子,十几个细伢还在这里躲咪猫(捉迷藏)嘞”。

今有高考,古有科考。从古至今,读书、考试,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痕迹。

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状元”,但迈出这一步,就算站在了新的起跑线,开启新的征程。

如果说古代的考棚给这里留下了一条文脉,那么过去几十年,这里上演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峥嵘岁月。

年,熊伯伯被分配到粮食局工作,后来又到了粮食修理厂,也就是鄂州碾米砂辊厂的前身,厂址就位于现在的粮机小区一带。

到80年代,他们研发出了碾米砂辊(碾米机中用于碾米的砂轮)这一拳头产品,将出米率提高了20%,荣获了国家二等发明奖和国家银质奖,并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图中灰不溜秋的东西,就是碾米机最重要的组成部件——砂辊

提起那段岁月,熊伯伯一脸骄傲:“当时我们厂红火得很,产品也不愁销,人少钱多,任何人想要进我们厂,都要经市长签字才行”。

后来为了扩大生产,厂址搬到了樊口,改制后成了方方磨具。

如今,考棚早已不见碾米砂辊厂的痕迹,唯一留下来的是一座红房子,那里曾是碾米砂辊厂旗下的婴儿食品厂。

它旗下还有另一家企业方方饮料厂,品牌叫豆宝。80年代末,一瓶方方豆浆是不少人的早餐标配,销量可观,据说还和维维豆奶打过擂台,只不过后来因为广告费用投入太高就慢慢退出了市场。

如果说碾米砂辊是一部分的独家记忆,那么鄂城电影院、三八粮店、窑货院子,还有炭院,则是老一辈鄂州人共同的考棚回忆。

年代,京剧二团的前身鑫亚京剧团,在十字东街上买下了邵家祠堂,并改造成剧院,2角5分钱的门票永远供不应求;到年,鄂城县有了第一家专业电影院,设在新民街汪家祠堂内,空间狭小的放映室,常常挤满了人。

▲京剧二团著民剧目《董家山》

三八粮店其实是东门这边的粮食门市部,从年代经营到90年代,因为职工全是女同志,又肯吃苦耐劳,常常被评为先进单位,所以有了这一名字。

百年历史的窑货院子,就开在江堤附近,从私人经营到成为供销社日杂公司的陶器门市部,主营腌菜坛子、油盐罐、陶灶、水缸、烘笼(冬天烤火的一种容器)等,都是从外地通过船运进回来的。

在那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代,几百口水缸摆在江堤边,即使没人看守,也都没人拿。

▲图源网络,仅作参考

因为考棚,这里的社区也叫考棚社区,而这个老地名的印象,也随着年代的发展变得越发浓厚。

年轻人可能对考棚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只要说起严婆婆面馆、秀秀夜市、花仙子炒饭,立马就知道是哪里了。

这条路上还有一所实验幼儿园,是年创办的;不远处江边的新民街小学,是年创办的,还有蟠龙菜场(以前叫濠口菜场)、老吴都车站......

考棚的每一处都看似不起眼,但真的都可以用“老”字来形容。

从科举考场到废墟,到菜园,后来又变成了工厂、居民区,考棚的韵味,不在于留下多少让人们感怀旧事的历史遗迹,而更在于生活的闲适自得、邻里之间的人情冷暖。

回到居民区里,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打磨,这里的旧日气息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青石路面,小巷通幽,一栋栋老旧的房子,有的已翻新涂漆,有的还在改造中。

居民门前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绿植,阿姨推着婴儿车带着孙子散步,奶奶们坐在路口吹着穿堂风乘凉......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模样。

外面是车来车往的武昌大道,巷子里面却带有静谧的美好、岁月的痕迹。

虽然时光不再,人也老去。但幸好,在考棚,我们总还有迹可寻。

记住曾经,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dd/18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