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这个村医早就退了,但至今不休,怎么回事

睡意朦胧的星辰,阻挡不了我行程,满怀赤诚追求我的梦想;三百六十五日年年的度过,越过春夏秋冬。我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时光渐去依然执着,多少个三百六十五里路呦,从故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

可曾记得,上世纪80年代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三百六十五里路》?

然而就在上周,《云上来凤》收到粉丝爆料:在武陵边区腹地,在鄂、渝接壤的恩施州来凤县大河镇,就有这样一个老者,一直用行动践行着这首《三百六十五里路》。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他的故事。

他清晨要从大河镇张家界村步行到社潭溪村卫生室上班,下午4点半以后又步行回家,每天往返12公里,一个月差不多公里。

他晨出晚归披星戴月,无论风霜雨雪春夏秋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就是今天的“男一号”——大河镇社潭溪中心卫生室64岁老中医李国志。

不过,故事有点长,不知道你有没有耐心读完它?

(一)立志终成医

年2月,李国志出生在山大人稀海拔千米的大河镇张家界村,四个兄妹中排行老大,生活异常艰苦,勉强读完小学后便回家务农。因母亲一直体弱多病,13岁那年开始,他干完农活后还要经常跑到10公里以外的张胜清老中医家抓药,“医生”在他的心中地位十分崇高,因此他多次萌发想当医生的冲动。

年夏天,张医生为病重的母亲改了处方,但他跑遍了附近两个公社及县城的所有卫生院所,也没有配齐必要的中药。当打听到咸丰县可能有卖的消息后,他徒步前往60公里以外的咸丰县城,终于如愿。

他的孝心和忠诚打动了那位老中医,次年春节过后正式收他为徒。从师后的李国志白天干农活挣工分,晚上就去师父家学中医技术,农闲时还随师出诊帮忙。四年后,他不仅传承了师父推、拿、针、灸各门医技和崇高的医德,还能随手在附近山中找到多种草药。

年师傅去世前,将毕生的两本手抄处方传给李国志,他从此成为师出有门的“土家”中医。

(二)好事必多磨

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独自行医之时,命运与他开了一次玩笑。

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身强力壮的李国志毫无疑问地“被选择”加入建设队伍,先后在本县官塘电站、宜昌葛洲坝“”工程、襄樊雅关铁路等地当了三年建筑工人。但是,在三年辗转期间,不管多苦多累,也无论白天黑夜,他没有忘记自己“医生”的身份。工友一旦三病两痛,他都会主动为其推拿和针灸治疗,而且分文不取,默默地信守着“编外中医”的承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直至年3月,李国志终于告别他乡回到家中时,医院在大河举办的“赤脚医生”短训班,他又一次“被选择”参训。虽然较有中医功底但只有小学文化的李国志,对县城几位医生简直顶礼膜拜,对西医知识如饥似渴。他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吸收了较为系统的西医药理论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当地唯一一个名正言顺的“赤脚医生”由此诞生。

当年的5.1劳动节这天,李国志担纲的“合作医疗室”开诊,22岁开启职业从医生涯。可幸的是,三年后与分配到此的女赤脚医生一道开起了“夫妻店”,为边区农民共筑健康屏障。

李国志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他凭着恩师的传承和订阅的《中医杂志》,年在全县仅有8人报考的乡村中医师资格考试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了艾灸独有专长的行医资格。

就这样,夫妻俩一个负责看病抓药,一个主事妇幼保健。他如果不在诊室,那就一定在出诊路上;在出诊路上,就一定在患者的家里。可以这样说,在附近四个村里,不论男女老幼,没有不熟悉他的。“李医生,今天到我家来吃饭!”这是乡邻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也许正因如此,80年代初,当时的社潭溪乡领导看中了他,三番五次地游说他担任副乡长,并承诺转行当干部。但是,对“医生”一往情深的李国志找出种种理由谢绝,执着地坚守“救死扶伤”的神圣。

(三)有“麝”自然香

大约就从开诊室的第二年起,李国志腰上有一个包从不离身,那是用几层塑料袋包裹严实的“宝贝”——麝香。他说,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兴奋苏醒、加速心搏等多种功效,在从师时就学着用麝香治病救人,对此情有独钟。四十年以来,虽然麝香价格从当初50元涨到现在元一个,但他几乎每年都要自费购买,而且坚持用于急救时从不收费。

年9月15日,一中年农民急匆匆跑进卫生室,“李医生,快去救救我爹,他已经不行了”。来不及问清病情,李国志背起出诊箱跑步前往。当时患者已经呼之不应,家人正准备为其穿寿衣。他立即在其神厥穴垫上食盐和老姜用麝香艾灸,20分钟后出现奇迹,患者清醒过来而且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家人惊喜之余,拿出仅有的几十元零钱硬塞给他,他婉言拒绝,收拾家当快速离去。

年,52岁的李国志被调到社潭溪村中心卫生室。由于妻子要为远嫁的女儿带小孩,年老体弱的母亲生活无法自理,他每天必须早上5点多起床给母亲准备好两顿饭,徒步崎岖山路8点前赶到卫生室,中午一般以方便面充饥,下班后步行回家,天天如此,年复一年。

今年11月24日,笔者来到新建不久的社潭溪中心卫生室,一位鹤发童颜的“白大褂”映入眼帘,后面的小方桌四周围坐着七位正在输液的患者,多为留守老人和孩子。一个在县城上初中的小女生因出水痘也在此打针,李医生将两副中药递给她父亲说:“放心,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吃了这两副药就没事了。”又细心叮嘱小姑娘最近千万不要外出串门,因为水痘会传染。

另一位70岁的奶奶,一周前的傍晚在回家途中的山路上摔伤,第二天才到卫生室,左手肿的发紫。因卫生室没有B超、X光机设备,李医生让她赶紧搭车去镇卫生院住院治疗。可她在卫生院拍片初诊后,又回到了李医生的社潭溪卫生室。她相信李医生,觉得在家治疗方便,并且前些天的治疗病情减轻不少。其实,李医生只是每天拌一碗棕色的粉状草药,然后用几层纱布敷在前臂上,再将几根自制的竹块缠绕固定,套上绷带,不打针,也不吃药。整个过程娴熟老道,而且随时讲笑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逗得大家一片笑声,小小诊室温馨满满。

李医生忙完了这,又连忙给另一位80高龄的老奶奶做腰椎理疗。而此时,又来了几个看病的人......

李医生告诉笔者,社潭溪中心卫生室的服务范围辐射附近5个村多人。卫生室只有3名村医,除平均每天接诊二十几个患者外,还要负责辖区内基本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孕产妇随访、计划生育等大量工作。医院里看病分呼吸科,神经科、骨伤科,我们这里就是一把抓“全科”,内、外、妇、儿全掌握。

从医43年来,李国志从未出过医疗事故。这位已近64岁的老中医,其实年初就已退休,因为他精力充沛且广受信任,镇卫生院在给他退休证的同时,又给了他一份返聘书,晃眼又快四年了。问及今后打算,李医生的回答掷地有声:“我虽然老了,但身体还好,只要卫生院瞧得起,我愿意发挥余热,争取干到七十岁。”

也许是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衷,也许是对村医职业的热爱,或者是割舍不下父老乡亲的热情,李国志也摇头道出了他最大的遗憾:两个儿子都不愿从医,现在还没发现可以传承的年轻人!

歌声阵阵献杏林,颂扬健康老卫兵。

医术高超驱疾苦,生将痛弱变康宁。

白头不改扶伤志,衣钵定循思渺心。

天降重任为民众,使命光荣万名尊。

——谨此,献给可敬可爱的村医李国志!

(来源:云上来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dd/1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