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水平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幸福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
推动基层治理,尤其需要坚持党建引领。
为深化全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扎实推进年全省全面深化改革考评工作,省委改革办于13日至14日在我市召开年全面深化改革考评培训会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现场会,会议期间对我市9个社区基层治理情况进行了考察观摩。今日对9个社区基层治理改革成效进行展示。
襄城区凤雏家园小区: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襄城区真武山街道凤雏家园小区由原华龙小区、高新土地局家属院、化机厂家属院、矿山小区4个老旧小区打通整合组成。
过去这里乱搭乱建的房屋破烂不堪,地上污水横流,乱拉的电线上挂满衣服。年5月,该小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同年12月底完成竣工。通过改造,昔日“脏乱差”的小区发生了蝶变。
走进原华龙小区,只见改造后的小区地面干净整洁,停放的车辆规范有序,地上标线清晰,道路平整并刷黑。
社区工作人员李双林介绍,小区改造前,真武山街道的党员干部、社区的无职党员、“双报到”党员挨家挨户上门做政策解释和宣传,发放限期拆除乱搭乱建房屋告知书,做到政策法规讲透,思想宣传做足,对不理解的居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赢得了居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在原化机厂家属院,李双林说,为了推进小区改造,这里的“双报到”党员全部参与到拆除中。老党员李国有、侯金山率先将自家多年前搭建的房屋拆除,居民跟着他陆续拆除了在公共区域搭建的房屋。
凤雏家园小区在改造中有处共计平方米的乱搭乱建房屋,在拆除过程中实现了“三零”,即零补偿、零上访、零事故。拆除后腾出公共用地和空间近平方米,新增泊车位93个,新建遮阳停车棚8个,健身休闲场地3处,设置晾晒区3处,绿化面积平方米。
凤雏社区正在争创省级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在凤雏家园小区垃圾分类投放亭,设置了分类收集容器,并张贴了大件垃圾和可回收物收运联系方式。其中,可回收物由市场化公司定期上门收运或电话预约回收,大件垃圾暂存点设置在社区居委会,居民废弃大件集中堆放,再根据数量由社区联系襄城城管部门收运到大件处理中心进行处置。
居民张奶奶介绍,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前,“双报到”党员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分类知识,居民都知道了垃圾分类投放的好处。
襄城区姚庵村:
创新基层组织体系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走进襄城区尹集乡姚庵村二组,眼前一片白墙灰瓦的房屋组团,是姚庵新居。小区里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刚刚完工;游园、广场、停车场、乡村大舞台等公共服务设施已竣工投入使用。
村党委书记吴兴兰介绍,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党委创新推行“一员一长+N户”的基层组织体系,即由一名村“两委”包保,一名(党)小组长牵头负总责,设立N个党员中心户,化小管理单元,提升管理精细度。目前,新区已推选出党员中心户12户,以党员联群众模式,实现全覆盖管理。
新的基层组织体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旧砖旧瓦,村民在党员的带动下,主动捐出家里囤积的旧砖旧瓦;建设“小三园”需要人工,村里的泥瓦匠争着出工出力;需要画彩绘,本村在外学美术的学生回村帮着画……
党员示范户徐中兴搬入新居后,不仅每天把自家门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每天在小区里捡垃圾、拔杂草、打扫公厕……在他的带领下,小区已有30余名党员群众成为了义务“保洁员”。
在紧邻姚庵新居的荷花湖景区,10多户村民正在装修农家乐。村民周全华说:“我们村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有生意了!”
在姚庵村的开心农场,展示台摆放着党员示范户生产的特色产品:土蜂蜜、土鸡蛋、鸭蛋、芝麻、花生、荷花湖的葡萄酒、绿之源的核桃、桃花岭的桃胶、牡丹园的牡丹花茶。吴兴兰说,村里特色产品每月销售在单以上,月销售额最高达10万元。
从开心农场到莫家古驿牌坊的路上,还有桃花岭、牡丹园、荷花湖等多个研学基地。吴兴兰介绍,近年来研学很热,研学基地已承接研学学员近10万人,实现收入万元。
莫家古驿牌坊是一条古时西往保康、房县,南往荆门,北往长安的古驿道。姚庵村党委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将这样一个古驿牌坊,建成了网红打卡点。
襄州区尹张村:
党建引领聚集民心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废弃的砖瓦被垒成小菜园的围墙,闲置的树枝被收集起来修饰成围挡,绿树沿着乡村小路铺开成为一道风景,星星点点的花圃将房前屋后装点得生机盎然……走进襄州区伙牌镇尹张村,一股山水田园的美感让人眼前一亮。
“村子能有这样的变化,离不开党员群众齐心协力的付出。”该村党支部书记马志红介绍,该村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领头雁”作用和党员“中心户”的示范作用,成立党群协商议事会,实现多元共治,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在尹张村二组,一张红色的“贡献榜”十分引人注目,该组村民捐款、捐物、捐工共建共享共治美丽乡村的详情跃然榜上。“党员带头奉献,干部排忧解难,乡亲们自然都愿为家乡兴旺出把力、使把劲。”村民王青芳说。
据了解,近年来,该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为突破口,检视查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依靠党建引领聚民心,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唤醒群众主体意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提升党组织战斗力,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通过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三关心、三化解”工作,拉近干群距离,强化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形成文明向上、积极干事的良好氛围,同时形成村规民约,促进村民自治,打造“善法维纲、乡约尹张”;依靠党员带头,深度挖掘本村“九井七巷”古朴文化,聚焦传统文脉,强化乡贤引导,为乡风文明、激励村民奋进增添了内生动力,打造“九井七巷、襄约尹张”;依托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以“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了农业特色产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打造“百果飘香、香约尹张”;加强党员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升群众凝聚力、向心力,培育积极奉献、团结共荣的良好氛围,打造“幸福共享、相约尹张”。
“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调动起来的时候,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兴起来。”马志红说,围绕“四个尹张”理念,该村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党旗飘扬、家乡兴旺的幸福尹张正向着美好未来,阔步进发。
樊城区融侨锦江小区:
“三融一家”唱好小区“大合唱”
“社区、物业联合出通知,让我们交办理房产证的相关证件,我们很放心。”樊城区融侨锦江小区居民赵先生说。
这得益于设在小区的“三方联动”议事会的推动。洪家沟社区居委会定期组织社区居委会、小区党支部、居民代表、物业公司在这里召开会议,就前期收集的居民诉求进行协商议事。针对居民普遍反映的重要问题,根据各方职责制定整改清单,限期整改到位。
融侨锦江小区是目前樊城中原街道洪家沟片区棚改项目中最大的商住小区,居民入住率为78%。作为一个中高档小区,业主对生活品质和物业服务质量有较高的需求,但居民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居民之间感情淡薄,缺乏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居民入住之初,小区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为此,樊城洪家沟社区以该小区为试点,大力开展以“融合、融心、融情,打造和谐之家”为特色的“三融一家”小区治理模式,探索“党建引领、三方联动、多元共治”工作中的新路径。
为了推动“党建引领、三方联动、多元共治”,洪家沟社区在融侨锦江小区建立了“党员工作室”。“1”是指一个核心宗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党员带头作用,有力团结群众、凝聚力量,“2”是指“线上+线下”两个服务渠道,“5”是指“五大职能”,社区根据五大职能的不同,设置了五种“双报到”党员志愿服务岗位。
同时,围绕“家”的主题在小区打造“红色驿站”,着力建设党员活动之家、居民温馨之家。
社区以小区现有的名在职党员为主体成立“双报到”党支部,下设楼栋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明确了各级党组织的职责,把党员凝聚起来,让他们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小区自治工作中。
目前,小区基本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三方联动、多元共治”机制,小区党支部、居民自治小组、物业公司三支队伍在人员和工作机制上实现融合,逐步改变过去小区治理仅仅依靠社区、物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小区治理由“独唱”向“合唱”转变。
东津新区西岗社区:
党群合力打造和谐自治新路径
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交通路口,普法教育的宣传“摊位”,健身器材的维修现场……在东津新区(经开区)六两河街道办事处西岗社区,无处不见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身影。健全社区服务群众机制,规范推广服务载体,开展示范化社区建设,目前,志愿服务已是西岗社区实现由“村改居”农村社区向“和谐自治”社区转变的一张闪亮“名片”。
“我们社区属于典型的‘村改居’社区,居民大多为农村征地拆迁安置,组织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西岗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这一难题,该社区从优化服务入手,积极依托“双报到”工作这一重要载体,结合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实现“居民有呼应、组织有响应、治理有效应”的基层治理格局。
据了解,依托“双报到”工作,西岗社区优化原党小组设置,改变了原有按组管理模式,以楼栋为单位划分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把新民九院和十院划分为21个党小组,细分到楼栋选出55名党员中心户,落实“两长四员”(党小组长、楼栋长、治安委员、物管委员、卫生委员、文体委员)责任制,弱化原村党小组概念,促使村民向居民、向市民转变,密切了邻里关系。
通过这一方式,该社区把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个“神经末梢”,“双报到”党员和党组织主动下访,探索为民服务“你呼我应”工作机制,用脚步来知民情解民意,积极落实群众呼声,从根本转变治理方式,以心换心,通过解决群众困难问题,赢得群众自发的支持与配合。
同时,该社区还积极转变管理方式,由“双报到”党支部牵头,联合“社区、物业、业委会”三方,对收集的居民呼应制定解决措施,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并由“双报到”党员和党组织牵头解决问题,形成“小区事、小区议、小区定、小区治”的良好局面。
通过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开展以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建设,西岗社区正逐步实现向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共驻共建共享新型社区的转变。
目前,该社区已成立“双报到”支部1个,有“双报到”党员(含自管党员94名)名,志愿者队伍14支、志愿者人,并先后荣获“湖北省科普示范社区”“湖北省法治建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高新区汉江双创产业园:
党建引领促发展凝心聚力谋新篇
明亮洁净的沙发休息区、丰富多样的党建文化墙,汉江创业创新产业园一楼右侧是园区的第一个党建阵地。汉江双创产业园党务工作者刘杰说:“我们园区通过青春党建、科技党建、楼宇党建,三位一体,结合打造‘空中花园’‘红领咖啡’‘红色书屋’等具有时尚元素的共享党群活动阵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党群活动以吸引企业年轻党员参与。”
汉江双创产业园党总支于年正式批复成立,目前下设5个党支部,覆盖企业20家,党员47名。
园区立足“创新、创业、创客、创投”四创联动,以“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要特征,以“跟党一起创业”为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服务企业、服务人才、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努力打造双创红色基地和党员群众“心灵家园”,让创业者安家、安业、安心,推动园区党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服务企业发展的同时,园区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一楼设立党建宣传大厅和市少儿图书馆双创园分馆,开办“四点半课堂”;在休息时间集中播放党建相关新闻和红色教育影片,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红色精神植根于互联网企业之中,让红色教育在办公楼中成为常态。“三安行动”助力,企业逆势发展。年,湖北外综服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平台服务推广期间遇到困难,恰逢全市的“三安行动”现场会在园区召开,依托“组织安家、岗位安业、思想安心”的“三安行动”,公司平稳度过困难期,并在今年疫情期间逆势翻盘,抓住了防疫物资国外市场的窗口期,实现了出口万美元的业绩。
热心公益事业,凸显党员担当。湖北淘大集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在园区党组织带动下,在疫情期间,组建了一支“线下+线上”齐办公的“淘大集疫情保供铁军”,为疫情保供、农销对接、精准扶贫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评为湖北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
鳞次栉比的楼宇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直观表现,也是开展党建工作的新天地。汉江双创产业园继续以党建为发展引领,凝聚企业力量,谋划园区新篇,为推动企业经济与党建工作的“互动”和“双赢”不断探索和努力。
樊城区水星台社区:
党建引领破“心墙”共治共建“睦邻门”
“社区通过协调,在市民防办小区‘借’了5个共享停车位,我们停车终于方便了。”樊城水星台社区居民刘先生问记者介绍。
?
所谓共享停车位是指,在下班时间,辖区单位将单位停车位共享给社区居民使用。水星台社区自共享车位工作开展以来,不仅为社区居民解决了停车难题,还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今年以来,水星台社区以“党建引领,三方联动,多元共治”为抓手,将“小板凳”议事会制度,延伸至社区单位家属院。探索出了一套社区、单位、居民“共建共治共享”老城区治理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困难小区、老旧小区的管理难题。“破除了有形的围墙,筑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睦邻门’!”水星台社区党委书记刘晓琳介绍。
市民防办居民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共有10家商铺,一栋办公楼,4栋居民楼,是一个集经营、办公、家属院于一体的小区。人员分布零散,房屋结构复杂。
今年疫情过后,水星台社区党委抓住契机,以抗疫时期成立的临时党支部为基础,迅速指导成立了小区党支部,并同步成立了自管委员会,引进了物业公司。形成了社区、单位、小区党支部、自管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管理模式。把民主协商平台“小板凳”“群音汇”等建在居民家门口,真正实现居民是主角,自己的事情自己管。
在实际工作中,“小板凳”“群音汇”点单提出问题、大党委“下单”派出任务、物业和党员“接单”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方式,水星台社区先后解决了居民反映强烈的天然气改造、污水排放、居民区内涝、共享停车、环境卫生整治等多个问题,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居民们变成了重要参与者。
刘晓琳表示,今后水星台社区将用好“小板凳”,用家风传承文明新风,不断探索老城区基层社区治理的新方法,让老城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襄州区襄钢东院小区:
开好党建“火车头”居民共治管好“大家庭”
“现在小区比以前漂亮多了,大家住在一起特别舒心。”襄钢东院小区85岁的张孝耿高兴地说,“年初我还编了一段顺口溜:小区穿上‘新衣裳’,居民乐居喜洋洋……”
东院小区是原襄樊钢铁厂的家属小区,建成于年,属老旧小区。现有2栋8层住宿楼,户人,其中党员20名。年企业破产改制后,该小区乱搭乱建现象增多,居民毁绿种菜……小区环境脏乱差。如今,小区刷黑的地面光滑平整,标线笔直醒目,两栋楼房的外墙粉刷一新,杂乱裸露的电线被巧妙地隐藏,小区里还设置了停车区、健身区、晾晒区、活动室等。“从无人管的老旧小区到现在人人羡慕的‘宜居小区’,得益于开好党建‘火车头’,大家群策群力,共同管好社区这个‘大家庭’。”襄钢社区党委书记张正平表示。
东院小区的做法很朴实:就是在“心”字上做文章。“红心”引领,凝聚力量。有困难找组织,有了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没有办不好的事。
为了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襄钢社区东院小区组建红色自管委员会和小区议事委员会,形成小区党支部、红色自管委员会和小区议事委的“三方共治”组织体系。有了组织,大家干事也有了力量。
“真心”服务,敢于担当。在小区热心党员姚汉英等人的带领下,首先对小区的环境进行整治。同时,让大家到现场“观摩”,个个都“表态发言”,小区的环境脏乱差的顽疾很快得以根治。
随着服务不断深入,居民们的获得感也逐渐增强,大家纷纷报名参加小区的志愿服务队,多人的东院小区,志愿者就有70多人。
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襄钢东院小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襄钢社区开始着力打造“小区文化”,让小区治理更加“有声有色”,用文化凝聚群众,用群众带动群众。
在小区建设中,襄钢社区始终秉承“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用好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志愿团队等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平台,不断激发居民对小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经过多方努力,襄钢东院小区打造了“住在小区、热爱小区、服务小区”的幸福共治圈。
高新区陈营社区:
“红色驿站”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百米”
走进陈营社区“红色驿站”,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书籍,不少学生在里面看书、写作业。在此值勤的“双报到”党员说,这里每天都有“四点半课堂”,值班工作人员监督、辅导学生们做作业,为上班的父母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陈营社区有4个这样的“红色驿站”,医院、中原小区、中亚小区、中房小区“红色驿站”,通过整合服务资源,强化服务功能,不定期在驿站开展各类便民服务活动,红色宣传和健康医疗相结合、服务党员和服务群众相结合、党员服务和党员教育相结合,“红色驿站”影响力不断扩大,获得了社区居民点赞,成为网红打卡点。
其中,五洲“红色驿站”由陈营社区医院党支部建立,开展了免费量血压、测血糖、诊疗、普及健康知识等一系列服务,解决生活困难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驿站的暖心服务不断感染着居民,百姓念着社区好,四面八方的市民慕名而来,陆续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社区党委书记王兴龙说,“‘红色驿站’逐渐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成为党员和群众有事没事都爱来的‘议事厅’‘会客厅’。”
除了“红色驿站”,陈营还有社区功能室、红船长廊、养老驿站等一批活动阵地,让居民居有所乐、老有所养。其中陈营·恒泰社区养老驿站,按照省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标准进行建设,是全市第一家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切实为居民缓解养老问题。
社区送服务,党建引新风。在陈营社区党委的带领下,社区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目前有“双报到”党员名(含自管党员名),志愿者队伍9支,志愿者人。年获得襄阳市平安社区荣誉称号,年获得襄阳市文明社区荣誉称号。
“听民声汇民意解民需,才能真正推动党群关系良性发展,进一步传递好党的声音。”王兴龙说,“下一步我们会深入做好以‘红色驿站’、养老驿站等为主的服务工作,延伸社区服务触角,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百米’,推动社区治理持续和谐、稳定发展。”
来源:襄阳日报文字:全媒体记者闵佳胡采棣孙修廷见习记者杨帆图片:襄阳日报云上襄阳视频:云上襄阳编辑:赵舒妍校对:阳阳审核:杨明阳终审:江伟兵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