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沟移民搬迁纪事
年7月28日星期三阴转多云
一场暴雨一夜倒房27户
今天到均县镇听说7月份雨水特别多,7月18日至20日一场大雨,全镇外迁移民房屋就倒房70户,幸亏没有人员伤亡。老龙沟村最多,24户。上午镇民政办送两顶帐篷到老龙沟村,我就跟他们一起去看看。
车到了老龙沟村部,帐篷安装在村部门外边。村部两层楼是原来的村小学教学楼。年左右湖北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村村盖教学楼,到了年丹江口市所有村小学基本上都没有了多少生源,村小学存在的意义不大了,一个村适龄儿童就那么几个人。都集中到管理区中心小学了。
、
村部前面一条沟田地里栽的都是烟叶。这就是当地主要经济作物“均州名晒烟”。“均州名晒烟”在丹江口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种植习惯。近年来,随着卷烟工业企业对原料的要求,多个厂家又对“均州名晒烟”特别青睐。烟叶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村部外边满是烟架。一亩地能收获晒烟大约斤,每斤可以卖到5元左右。老龙沟村基本上家家户户山上种柑橘,平地种烟叶,水中养有机鱼,老百姓生活富足而悠闲。
村支书张海说,自从年长江委调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淹没实物指标以来,村里海拔线下移民房屋都停止了建设,年国家又明确规定淹没范围内所有建设全部停止。村里的外迁移民房屋%都是危房。他做为村支书有三怕:怕刮风、怕下雨、怕天旱。由于坐等搬迁,村里电网没有改造,一刮风有些电线就刮断了;每下一次暴雨,就担心移民房屋倒塌;天旱,移民没有水吃。国家年年在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搬迁,就是只打雷不下雨,遭殃的是我们移民呀。7月18日开始下雨,19日一夜倒塌了24户,20日又倒了3户。镇上、村里帮助移民能住帐篷的住帐篷,能投亲靠友的投亲靠友,还有的村里投地方租房让他们先住下来。好在马上就要外迁了离开这里了,暂时将就也将就不了多长时间。最令他感动的是市国土资源局驻村工作队队长叶发珍,他已经50多岁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7月18日下雨时他带领挨家挨户的跑,喊移民们起来,预防房屋倒塌,一直跑到19日凌晨3点。此后一有雨他们夜里巡逻到两三点。
在村部我们见到了租住这里的4户移民,他们分别是闵家涛、汪庆明、汪华明、汪华善。每一户住两间教室。他们说快点搬迁吧,我们等了十几年,等的时间太长了。住在这原村小学教室里,实在不是个事儿。
从村部出来朝江边走,只见一户移民房倒的只剩下一堵墙了,张海说户主叫张平,今年二月份房子就倒了,租房在关门岩镇上,张平只好在外地打工,爱人在镇上顺便照顾小孩上学。
张平家隔壁不到米一户移民房屋倒了一半,门前稻场里搭着塑料帐篷。户主叫张举胜,他介绍,他家的房屋7月20日倒的。一面山墙倒过来把厨房压倒了。他说,我们也不能光指望国家救济,也要自救,天热了,我们到阴凉里站一下,下雨了我们到帐篷里呆下。
说的轻巧,在外面临时搭的帐篷里做饭,一刮风怎么办?夏天的蚊虫叮咬能睡一个安稳觉吗?
这就是丹江口市有名的均州名晒烟,每亩可产至斤左右,一斤在五、六元。老龙沟村家家户户都种烟,大户能种20亩
、这是移民张平倒塌了五个多月的危房,他们一家在镇上租房住
张举胜家的房屋在几年前就用一根大木杆吊一块大石头抵着土墙,以忙倒塌。但是7月20日还是倒塌了一半的山墙
张举胜和老伴在房前稻场里搭着塑料帐篷睡觉
张举胜的女儿张燕燕在帐篷里准备午饭
镇里干部在给移民安装帐篷
年9月26日星期日多云
百年老宅的张氏家姓
早在7月26日我在老龙沟村采访时就注意到一个带门楼院子古老的院子,原来这是张举印家的。我在均县镇当教师时,和张举印认识,他当时是个民办教师,后来转成公办。他儿子张华山是的学生,他上初中时我教他语文课。因为28日他们要搬迁到宜城市邓林场移民安置点。张华山和哥哥都回来了。
张家的院落坐东朝西,三合院形式,土木结构,虽然残破,但格局依然还在,依稀可以看到当年主人的财力和修造这栋房屋的气魄。颇为少见的门楼做工讲究,屋脊飞翘,经过岁月沧桑,墙上的白灰已经斑驳陆离,露出里面的土坯。细细端详,门楼正反门楣原来应该有字的匾额,类似“耕读传家”之类,但现在已经漫漶不辨,时日长久,房主自己也不记得。不过,在门楼后面的上方,至今可以看到残存一半的诗句。张举印也只记得左边的一首。“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何如。人生唯有读书好,蹉跎一时春光老。”内容是一首以读书为乐,劝人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七言诗。年左边的厢房在一场大雨中倒塌,因为早晚要移民搬迁,张家就一直没有重建,现在仅存正房和用作厨房的右厢房。堂屋高大轩敞,开间三间,大门前有高高的檐廊。值得一提的是房子的木构件上有多处精美雕刻,大门上方梁枋长约5米,雕刻有双龙和缠枝牡丹。大门两侧是格子花窗,镶嵌有四块雕花格扇,内容是喜鹊登梅和麒麟、梅花鹿等多种瑞兽,寓意吉祥美满。
听张举印介绍,这栋老宅院颇有来历。相传原是一白莲教首领的宅子,主人姓余,后来家道败落卖给张家。老宅的传奇故事,代代令人相传,就连住在老宅的人本事也十分了得,“夹着簸萁能飞,骑上板凳能跑。还有当地百姓传说,这老宅如关上大门,堂屋里面锣鼓喧天,屋子外头无声无息。这也许是一个有些夸张的无稽之谈了。
张举印的母亲汪国兰今年87岁,16岁嫁到张家,在老宅已经住了整整70年。老人家身体健康,耳聪目明。这次移民,老人家会随儿孙们到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邓林。堂屋里放了三口大柜子,这是老人家出嫁时娘家陪嫁的,这次到了新地方自然要置办新家具,就不带下去了。
张举印给我讲述张家的迁徙史。乾隆年间,张家的祖上来自黄州,定居张家沟。先祖有三个儿子,叫老三门,三弟兄每家又生了三个儿子,就变成了小九门。历经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到张举印曾祖父这一代已经成为本地名门望族。曾祖父兄弟六个,大房二房住在老家张家沟,三房四房到老龙沟买下余姓的宅子。民国29年(年),三房张学举一家男丁都死于麻疹。为了延续香火,于是让大房张学伦的长子张科书过继。
张举印找出一个用塑料布的小包裹,小心翼翼打开,原来是写在一张红布上的过继契约。内容如下:
《立合意继承约契》
张学伦、张吕氏及继子张科书,今为氏故夫张学举已死十五年之久,氏有两子一媳一女在去岁染疫夭亡。氏夫兄张学义、夫弟张学砚均已死,无嗣。今氏孤寡无依,礼祀无继,见有堂兄张学伦之长子张科书生性温厚,侍氏尊敬,氏视如珍爱。尝问代夫择继立爱为嗣之说,方与张学伦商议将科书立为故夫张学举之继嗣,克从礼祀。于是双方意今同族戚成立契约,自科书承之后,所有张学举遗下老龙沟田地一份给科书耕种。经理负氏生养死葬,一切任两无后悔。请同族戚特立合意继承契约二纸。张学伦□氏各执一纸,永远为据。
落款是同堂叔、同故舅、同公证人、代笔人和当事人张学伦、张吕氏、张科书的姓名。而张科书就是张举印的父亲,已经于年去世。
这无疑是见证张氏家族香火绵延,代代相传的一件重要物证,见证张家家族的历史。
对于这次移民,当过老师的张举印境界很高,内心充满喜悦。虽然自己身体不好,但也在房前房后张罗安排儿子们收拾打包。大儿子张永进几年前在襄樊打过工,在武当山镇作物流的老二张华山也谋划将来到襄樊发展,他们说那里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机会应该相对多些。移民对张家来说,又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张举印最近自拟了一首新诗,虽然俗俚不够精致,但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有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也有对移民后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从这里到那里
南水北调搬迁去
舍小家奔新家
党的安排服从啦
临走惜别望山川
青山绿水看不断
凝目视眸定计划
后安家乡建锦绣
7月27日,老宅被拆除。9月28日,记者跟随张举印一家搬迁到邓林农场,张举印将老宅的木雕带下来了,他说看到了这两块木雕,就好像又回到老龙沟老家。(此稿在写作上引用了李秀桦部分文字,图十四为李秀桦拍摄)
、年7月28日,张家在晒最后一季收获的油菜
年7月28日,86岁的汪国芝老人坐在老宅的门槛上
年9月26日,搬迁前张举印一家在老宅前合影留念
、年9月26日,搬迁前张举印的两个儿子在看一眼生他们的老宅
年9月26日,张举印的大儿媳闵芳挖了几棵荷香叶,准备28日搬迁时带到宜城
年9月26日的当晚,张举印一家被镇上统一安排到黄峰居住。临走前,汪国兰抱着重孙子回望她生活了70年的老宅,这一去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
年9月28日在宜城市邓林场移民安置点,张举印说什么都可以不带,老宅门楼上的两块木雕一定要带下来,想家时就看看它们
年9月28日张举印一家在宜城市邓林场移民安置点新房前留影
年9月26日下午星期日多云
村帐目交接,宜城的承诺
下午采访完张举印一家,我们来到村部。村里正在搞交接。老龙沟村一共有0多人,14个组。这次外迁的有一、二、三、十四、八组一部分,九组一部分,一共人。村干部要走4个:支书兼主任张海、村文书汪发宝、妇女主任谢志华,副主任姜德贵。
当天下午5点,张海将村里所有档案移交给没有搬迁的村副主任张举堂,叮嘱道:“我们搬迁走了,村里的事儿就交给你了,你要暂时带领大家把村的事搞好。”张举堂含着眼泪说:“老书记,你放心,以后谁当书记主任,那要看组织怎么安排,还有群众的意思。你们走后,我负责把余下的工作搞好。”
5点半,老龙沟村移民工作组在村部召开移民代表大会,均县镇党委副书记潘洪莉主持:“这两位是宜城市南水北调移民生产生活服务办公室副主任郭红兵、邱德安,他们今天来接大家过去”。郭红兵“我们现在向每户移民发放一份《关于丹江口市均县镇老龙沟村、罗汉村自建房承诺书》,后院问题,沼气池问题,每户补助元,置换,大家最关心的是房屋质量问题。我们在承诺书的承诺了,宜城邓林那个地方是丘陵地带,房屋建好后还有个沉降过程,对于你们反映的问题,我们一个月内整改到位,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满意。涉及到耕地,积极调整,争取尽早分给大家。菜地已经种上,人平半分地,已种了白菜、萝卜等,你们过去就将菜园分给你们,保证你们搬迁过去有菜吃。还有什么问题,你们提出来,过去了我们都是一家人。用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宜城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四个移民代表提了些问题,全部是牵扯到房屋质量问题方面的。
藩洪莉:“菜园、房屋、土地质量这些问题,啥东西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完全按每个人的意志,是达不到的。我们搬迁后边发现边整改,十个建筑队每个队都留有质量保证金、滞纳金。我们下去后陪大家住一段时间,等房屋整改完后再回来。给每户发的承诺书,请工作队员从今天到明天发给每户移民,宣传到位。今天全部到核桃园那边住,明天上午开货车押运员会,这次押运采取户主当押运员,每个户主补助元。今天下午明天上午把老百姓的债权债务兑现清楚,移民生活,每个包户队员必须和你的移民在一起吃饭睡觉,了解他们还有啥心病,症结在哪儿。”
年9月26日,老龙沟村要外迁的4个村干部在村委会门前合影。从左至右:张举堂、谢志华、张海、姜德贵、汪发宝
、张海将村档案移交给唯一不外迁的村副主任张举堂手中
宜城市南水北调移民生产生活服务办公室副主任郭红兵、邱德安与移民代表勾通房屋建设等方面的事
宜城市向移民发的承诺书
年9月26日上午,老龙沟村外迁移民在搬运货物物
年9月26日上午,均县镇组织劳力为移民搬运货物
年9月26日上午,均县镇组织劳力为移民搬运货物
年9月28日,老龙沟村移民顺利搬迁至邓林农场
以上内容载陈华平所著《见证----南水北调丹江口大移民纪实》一书,新华出版社出版,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陈华平
更多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