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记忆
文
郑江涛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说,70后在渐渐老去。蓦然回首,70年代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并且模糊;岁月的相片虽已褪色,偶尔在脑海中闪现,却更叫人亲切和感动,但愿对清贫而快乐的童年往事的追忆,能带给你些许温暖和慰藉......
评书
80年代,电视尚未普及,而收音机正方兴未艾。收音机两大最受欢迎节目:一是河南台的戏曲选段,每晚七点准时播出。至今还记得夏日的傍晚,一群人端着碗或蹲或站,围在一台收音机旁听戏的场面,《打金枝》、《诸葛亮吊孝》,唱腔高亢激昂,大人们边听便满嘴喷着唾沫评说刘忠河或者申凤梅;另一个节目就是评书了,当年最受追捧的是《岳飞传》、《杨家将》和《大明英烈转》。我听的第一部书估计现在很多同龄人都不知道,也是刘兰芳先生说的,叫《三打乌龙镇》,是近代战争题材,不很长。刘兰芳先生女生男腔,音质高亢清亮,说话干脆利落,用她自己话说叫:嘎嘣脆,且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随后就开始听《岳飞传》,现在的记忆是从徽钦二帝被掳开始的,接着就是枪挑小梁王,大战爱华山,牛头山,一幕幕,一节节,紧张兴奋,引人入胜。那时我心中的偶像就是岳飞,一身白盔白甲,一杆银枪,一匹白马,嚯,是世界上最帅的人啦。及至到风波亭岳飞被害,我一边听着一边难过得饭也不吃,眼泪大颗大颗的落下,在一旁听的小姑姑也叹息道:哎,真是太气人了,她是说赵构太昏,秦桧太奸......
那时候,大江南北,评书风靡全国,曾听说一位东北的听众因不满岳飞抗金,把收音机都摔了。而我亲见我的一位邻居哥哥,被父母命令抱柴,他一手提筐,一手掂着收音机,直到评书播完,才开始抱柴,我都担心他回家怎么交代,他们家那天的午饭要吃到什么时候啊......我已上三年级了,放学钟一响就往家冲,到家就抱住收音机;有时父母下地干活没回,我小小的身子就从门缝里挤进去,抱着收音机坐在堂屋地上听,父母回来开门会吓一大跳。
《大明英烈转》是襄樊台播的,音效差,总要贴着耳朵才能听清。单田芳先生二十多年前的声音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不知道在他年轻时是不是也是如此的独具特色,以至于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的剧务德江因模仿他的声音报《天气预报》而一夜成名。《大明英烈传》很长,一直播了三四个月吧,全部听完的那个夏日的中午,在强烈的阳光下,我有一种如释重负而又前程迷茫的感觉。
那时收音机绝对是一件重要的家用电器,并不是家家能置办得起的,我家买的是一台海燕牌的,托人从上海带回的,三十元钱,质量过硬,上海产的嘛。如今,收音机已经转移到早晨散步的老人的手里了,也精致很多,可它叱咤风云的时代已远远的逝去了......
喷香的猪油
在乡里工作时,有一次和一位乡领导共席喝酒,酒至半酣,略带自卑的问:我小时候吃那个猪油香得很,你没吃过,不知道吧?他愤然不平:你才多大,你知道猪油香啊?于是,我们于醉意中共同追忆起猪油给我们童年带来的迷人的香味......现在的孩子是难以理解我们对猪油的迷恋的,我的女儿不吃猪肉,虽然我一直说猪肉香,虽然她也不粘一点回民的边儿,但她不就是不喜欢。我们那个年代,白面馍是节日吃的,新衣服是年下穿的,有肉的饭是有限的啊。整日的素食让人看见油珠顿生爱慕之情。记得有一次午饭好了,大家都盛一碗出了厨房,我在最后,就觊觎起罐头瓶里的猪油来,拿过来,拧开盖,拧上一筷子,呵,凝结的油块在温热的碗里立刻化作美丽的园晕。然后拧上盖,准备拿起来时,瓶子裂了,一瓶猪油全洒在锅台上,我真是欲哭无泪,这是我全家的油水啊,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好在这时母亲进来,一向焦躁的母亲这一次倒什么也没说,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事,一是猪油,再一个就是母亲从未有过的平静与宽容。那时,这一瓶猪油真的是不小的家当啊。现今的母亲虽已老去,却依然是要强而焦躁的。
土课桌
这种课桌比我大的估计坐过,再小于我的应该是没机会坐的了。80年入学,虽然在家里把10个数数的很清,但一见老师,便什么也不会了,但见我的同村伙伴胆大且口齿清楚的在老师面前查一到十,我想我的母亲当时也许会羞愧我的无能。我想我主要是胆小,我的脑子应该比我所有的同龄抑或大龄都要清楚,因为初中毕业我就把所有我同龄和比我大的伙伴都甩下,一个人去县城上高中了。好在那时入学要求不严格,也不要走后门,我是具备入学水平但在母亲的恳求下才入学的。这就是80
年,我上学了,我们的课桌就是土桌,砖或土坯用泥垒起,为了使桌面光滑,我们要做的就是和泥,细黄土和,然后摊在桌上,用细瓷碗的残片当抹刀,将之抹光亮。漂亮的女同学耐心而仔细,抹出来的桌面光洁平整,令我们这些马虎包眼红不已。叙述这一细节,我不知道有没有我的同龄有这种经历,咦,恍如隔世,而又唏嘘如昨。日月的轮回,如此无情,我童年的天空,曾幻化怎样五彩的梦幻啊......木课桌大概就是我们云彩里的终极梦想了吧。看如今,只能无言。女儿前段看中个书桌,与老板搞了半天,最后四百五十元拿下,女儿很快活,她表姐和她一样的书桌,花了六百元呢。
小人书
我记得最早的小人书是《夺印》,属于文革之遗留,讲的是在一个小村里,无产阶级与地主分子斗争的故事。我那时不识字,知道个大概意思。其实真正看小人书还是从革命故事题材和岳飞传开始。买的第一本小人书叫《十天》。那一天,县城新华书店爆满,大概那时一没文化休闲场所,二是文化热刚起的缘故。我的高个子的邻居哥哥挤了半天给我买了这么一本。以后,如果我手里有五毛钱,我就会进城去买我喜欢的画书的。《岳飞传》,《杨家将》,《两个小八路》,《芦荡火种》,满满的有两大箱。还有一种省钱的办法,当时在县城电影院门口有租画册的,两分钱看一本,我拿一毛钱能看一下午。真是不亦快哉啊。
那个时代的游戏
那个时代玩具少,但那个时代绝不缺少快乐。我们的游戏丰富多彩,我们的快乐令人乐而忘归。月色明亮的夜晚,麦场上会响起:娃儿们娃儿们都来玩,玩到晌午我管饭;啥饭?稀奇饭......的喊叫声,然后村里的姑娘男娃就都聚拢来,开始了节日般的狂欢。常玩的是“野鸡翎”和捉迷藏。小朋友分成两帮,各拉手站成一排对立,然后喊,野鸡翎,耍大刀,你的人马叫我挑。对方应:挑谁?这方当然挑他们弱小的,然后这位被挑中者就运足气开始冲,若冲破对方阵线,对方人员任由挑选带走,若不能冲破对方阵线,此君就成人家的俘虏了。我那时的角色是弱者,常常是第一个被对方选中的人,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我在若干年后会成为一名警察的。再有就是捉迷藏,这个游戏大家估计都玩过,我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因为藏得隐秘,直到所有人都散去,大家都找得最终把我遗忘,我才怏怏的无趣的独自回家......
打翘和推环也是那时男孩时兴的玩意儿。翘儿一拃长,两头尖,用木棒轻点其一端,待其腾起时,用力将之打击至远处,远则为胜。现在还记得的就是和邻居的大大玩,刚说开始,他一下就把翘儿打到我的眉骨上,我当时就抱头蹲在地上,游戏也就此结束了。这个大大我前天回老家,听说被湖南一个老板骗了30万,现在正在苦恼着呢。环是铁环,推的好,几里不倒,我无此禀赋,也无过多印象,但那是我们那时的很主要的玩具。
跳绳和踢方是女孩子的游戏,我看现在还有孩子在踢方,但跳绳已和以前不是一回事了。
霍元甲
在我童年至少年的心路历程中,岳飞之后,霍元甲是我心中的另一个偶像。“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口齿不清而发音怪异的广东歌曲一旦响起,直令我热血沸腾。那时,电视尚未普及,因为对霍元甲的无上向往,我们每周六晚上跑几里路,花五分钱到城郊的一个茶馆去看。有一次,钱也掏了,人也进去了,可当“万里长城永不倒......”的音乐想起时,前排的大人让我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看到小小的12寸电视屏幕,那一刻,我真的感到了渺小人生的无助......一个考试前的夜晚,我已上五年级了吧,看完《霍元甲》回来走到湍河桥头,重重的摔了一跤,被我的同学搀起,许久许久才能一瘸一拐的走,但我的脑海里还是柳生静云那个冷冷的酷酷的平静的脸庞,我要坚毅,因为我喜欢柳生,我要像他一样。当时没有酷的说法,现在我知道,这就是cool,我幼稚的cool!
70年代往事如云,还有风行整个中国的露天电影,发生在电影场里的的浪漫和悲喜各有各的不同;打野仗,烧黄豆,逮鹌鹑,捉蚂蚱,那都是一代人的生活。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是不是我们的青春也在沦陷?沦陷的是我们的过去,向我们展开的是新鲜的未来。哦,每一天都那么清新,每一天都那么美丽,童年那么迷人,我们的今天其实也是很美的啊......
图
网络
--End--
作者简介:郑江涛,70后,河南邓州人,市公安局民警。
Dec.08
郑江涛记忆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