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源流析
潘念祖潘氏起源,由于历史关系,虽然众多历史典籍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即潘氏起源于“古潘都”(北京延庆县东北),之后是“姚姓潘国”(陕西兴平北),周文王为西伯侯时灭掉姚姓潘国(商代潘国),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其弟毕公姬高把潘地给了小儿子姬荀(后来历史上称之为周朝潘国)即“姬姓潘国”(地址仍是陕西兴平北),春秋时楚国成王制造了内乱,芈姓潘氏潘崇由此登上潘氏历史舞台,这些都是每个作者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得出的结论。由于每个作者的观点不同,查阅得的资料和整理出来的结果自然也有差异,既是研究探讨潘氏起源,就属于处在探索之中,如有争议或不同意见,实属正常。
潘氏的源流起始
潘氏,最初起源至今已愈四千年,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尧、舜、禹三帝时期,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潘氏由逐步壮大到逐步整合,由“姚姓潘氏”——“姬姓潘氏”——“芈姓潘氏”——“少数民族潘氏”的加入,整个历史过程是潘氏越来越壮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潘氏由单一的汉民族到多民族,这是一个惊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华姓氏全书》鸿雁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年7月第一版。该书以《百家姓》为经,以整个《百家姓》姓氏来源、堂号、名人事迹为纬,既脉络清晰又事实详尽。
在百家姓中,潘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史料记载:舜帝(约公元前年左右)在其部落居住地建立“潘都”,族人就以潘为姓氏,这是最早的潘氏姓氏学文字记录,也是潘氏见诸于笔端的最早记载。
商朝时期,舜的后代在潘地建立起“潘国”,其子孙都以国号为氏(姓),因为大舜(约公元前年左右)姓姚,所以历史上称他叫“姚姓潘国”。《万姓统谱》载:“上古潘国之(君)是舜的后裔。”《荀子·宥坐》“文王诛潘正”,表明商代潘国被周文王(时为西伯侯的姬昌)所灭,国君潘正被杀。据潘存元宗亲的《在四川宜宾潘氏宗亲会联谊会上的发言》(见《宜宾潘氏》第一期第10页)说:“文王将潘子国的首领潘正杀了,由他的孙子季孙去统领。季孙就成了潘子国的新主,全权主宰陕西兴平北潘子国的一切。”这些资料都充分证明“潘正是最早见于文字的潘国商代国君”,都是以史实为根据的。到了商朝末期,周武王(约公元前年)灭掉商朝,就把“商代潘国”这个地方给了自己的弟弟毕高,毕高后来又把这个自己封地内原本属于姚姓潘国的地方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季孙,后来季孙的后代也采用潘地为姓氏,这就是“姬姓潘氏”。这两姓“潘国”都因为势力弱小,国力贫瘠,所以在历史上都名不见经传。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公元前年楚国发生内乱,楚成王有意废除太子商臣,引起太子商臣恐慌,太子商臣在老师潘崇的帮助下做上了国君,潘崇也被楚国新国君穆王商臣任用为肱骨之臣——太师,这样潘崇的地位突然提高,从此“潘”这个姓氏在西周时就被推上了显赫位置,成为了华夏大地上一个名门大姓。这就是历史上的“芈姓潘氏”。
潘氏以上的三个来源,其中“姚姓潘氏”起源最早,为“源”;“姬姓潘氏”和“芈姓潘氏”都是在“姚姓潘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流”。《元和姓纂》卷四十九载:“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伯季,食采于潘。”也充分说明了周朝姬姓潘国是因为旧有“潘地”而受赏赐。
根据《中华姓氏全书》、《荀子·宥坐》、《元和姓纂》记载:姚姓潘氏是后来潘姓的“本源”,其它潘氏是潘姓的“支流”。如果舜帝时没有“古潘都”的建立,百家姓中或许就没有“潘”这个姓氏的出现,这是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认真对待的!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袁义达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作者是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主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夏姓氏源流研究所中心研究员。该书记载认为: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姚姓潘氏、姬姓潘氏、芈姓潘氏。
(1)姚姓潘氏:舜生于姚墟,即现在的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与山东鄄(juan)城相邻(现在山东鄄城有舜帝旧址)。舜(生于公元前年,距今约年左右)是姚姓潘氏之鼻祖。舜帝建潘都,古城约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来舜帝部落南迁于山西永济,“潘”地也同时移到今陕西兴平北。在商朝的时候,舜的后裔在潘地(陕西兴平北)建立了潘子国,直到商末,子孙以国为氏,姚氏潘国,势力弱小,历史典籍没有记载流传。姚姓潘氏至今已有四千三百余年历史。
(2)姬姓潘氏:周文王姬昌(约公元前年前后)灭掉姚氏潘国,周武王姬发后来把“潘”地赏赐给弟弟姬高建立起毕国,姬高又把原来的“潘”国属地给了小儿子姬荀(季孙)——即是后来所说的“姬姓潘国”。若干年后姬荀(季孙)的后裔也随了“潘”这个姓氏,后人就称他们为“姬姓潘氏”。姬姓潘国在历史上势力也很弱小(只是封国之中的附国),所以其名字也不见于历史文献。
(3)芈姓潘氏,“芈姓楚国潘氏”是以字为氏,楚成王(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时太子商臣的老师潘崇为芈姓潘氏的始祖,“潘”是潘崇的字。潘崇的儿子潘兀,孙子潘党(见《东周列国志》都是周大夫。芈姓潘氏也只是中华潘氏人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芈姓潘氏至今也有近年历史。从这些记载来看,潘姓是一个历史悠久而源流众多的大姓。从华夏姓氏专家袁义达先生的观点来看:也是不认定季孙为潘氏之始祖的,因为“季孙”不是名号,也不是名字,只是祖父对“小孙子”的一个称谓。
古代诸侯分为五个等级:即“公、侯、伯、子、男”,所以潘“子”国只是第四等诸侯国,名不见经传不是奇怪的事情,其封邑比一个县域还要小很多,据《史记》记载:西周征伐商纣时有八百诸侯云集的事,西周统一全国后的诸侯小国应该不止一千。有人说“季孙公”封过荥阳侯,可“荥阳”建城是在战国后期大约在公元前年左右年间的事情,距离“季孙公”去世后七百年左右才由战国时韩国建立的“城”,又是哪个君主在姬荀死后七百来年才追封他为荥阳侯的呢?如果姬荀“季孙公”真被封过“荥阳侯”,那么《史记》和其他史书也不会没有记载。
陈明远、汪宗虎在《中国姓氏学发凡》文中认为:“先秦的姓是固定不变的,然而贵族的氏却时常可以变,特别对于诸侯公室和卿大夫阶层,父子往往同姓不同氏,即使同一人在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复杂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势的起落消涨。”根据这个论断,姬荀(季孙)的后裔后来加入了“潘”这个姓氏,因为他们也沿用潘这个氏,而不是他们的独创,这说明“姬荀”不是潘氏始祖的肯定性更加鲜明确定。
《中国姓氏寻根游》责任编辑周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升级版载,潘氏有四:最早一支出自“姚姓”,先祖是生于姚墟的舜,建立潘都(地址位于现在北京延庆县东北);商朝时候“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商末为周朝所灭,其子孙以国号为姓。其次周朝建立的潘子国,在春秋时期潘国被楚国吞并,其原始潘子国子民均以地名“潘”为姓。再次“芈姓潘氏”是因为楚国内乱而芈姓潘氏成为华夏显族,就成为了另一支潘氏——芈姓潘(见《元和姓篡》)。再次《魏书·官氏志》记载:一支潘氏是由北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改姓潘的。少数民族姓潘的也不在少数,有的是同音改姓。比如东汉时就有武者氏族姓潘的,南方地区有东汉五溪蛮姓潘的,三国时候江南山越族有姓潘的,南北朝时期就有鲜卑族破多罗氏改姓潘的(该族在潘氏家谱中记载明确,并且有郡望、堂号、始祖,是少数民族潘氏的代表),宋代西夏国党项族有姓潘的,宋时抚水蛮有姓潘的,满洲八旗中也有姓潘的(见潘启章宗亲的《论潘姓的发源地》载《宜宾潘氏》第一期24——25页)。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潘姓,后来有的是皇帝赐给少数民族潘姓的,比如台湾高山族姓潘的就是少数民族改姓,所以潘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是一个由汉、苗、仫佬(mulao)、水、壮、瑶、土家等多民族的大家庭。
根据以上史料和大量古籍证实:季孙姬荀根本不是潘氏始祖,潘氏始祖是被周文王姬昌为西伯侯时杀掉了的商朝潘国(即姚姓潘国)国君——潘正(舜帝后裔,是现在潘氏家谱和姓氏文字中有名字记载的最早的潘氏祖先,才是当之无愧的潘氏始祖)。
潘氏的迁徙转移
《中华姓氏全书》记载:历史上潘氏并没有大的变迁,先秦时期,潘氏最初活跃于北京、陕西、河南、山西和湖北等地区,潘启章宗亲的《论潘姓的发源地》(见《宜宾潘氏》第一期26页《三、什么叫源,潘姓的发源地在哪里?》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唐朝以后,潘姓才开始向甘肃、河北、山东等地发展,潘姓在南方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原两次南下移民福建时期。
潘氏的发源地:依据潘都建立来看,是在现在的北京延庆县东北,因为舜在那里最早建立“潘都”。随着历史的变迁,舜帝的后裔又随部落迁移到现在的陕西兴平北;商朝时候,舜帝的后代又在陕西兴平北建立了潘子国。这就是“姚姓潘氏”的历史演变过程。
商末,西周灭掉姚姓潘子国,毕公姬高把“姚姓潘国”给了小儿子姬荀季孙,这就是“姬姓潘国”的由来。关键一点是:姬荀季孙的儿子、孙子都不姓潘,季孙也只是以“潘地作为自己奴役人和获取衣食用度的来源”——即奴隶主领地。故(汉)宋衷《世本》(秦嘉谟辑补本故)云:“潘氏,周文王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周有潘维,晋有潘父”。据此记载,潘维与潘父是同一时期人。这充分说明,直到春秋时期姬荀季孙的后裔也才随了潘姓(比芈姓潘氏只早年左右)。姬姓潘氏是后来的,是附属在姚姓潘氏之上产生的一个支流,跟随他人姓氏,自然应该认定他人祖先为始祖,这是不容置疑的。
春秋时,河南固始不叫“固始”,西周时属楚国(叫寝丘),春秋时也叫寝丘,秦王嬴政灭掉“荆”后,才改名寝县,所以有人现在谈“固始”缺乏历史依据(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西汉沿用寝县之名,直到东汉时才更名“固始”。从史料看:潘氏的发源地首先应该是在陕西兴平北的潘子国,因为“姚姓潘子国”最早的地址是在陕西兴平北。如果没有“舜”建立的潘都,自然就不会有后来的“姚姓潘子国”,没有“姚姓潘子国”,自然不会演变到“姬姓潘子国”,所以最早的“姚姓潘子国”起源应该是在北京延庆县境内。潘崇从楚国国姓——“芈姓”中演化出来,以其始祖的名字潘崇的“潘”为姓氏,特别是在楚国当上太师之后,让潘氏成了中华历史上一个显赫的姓氏。
有人说潘崇是季孙姬荀的后裔,这是违背历史规律的。所有姓氏历史典籍(如《黄帝姓谱》、《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均指出潘崇乃是“芈姓潘氏”的发起人——始祖。
从潘氏发展的线索看:是“姚姓潘氏(潘都——潘子国)——姬姓潘氏(姚姓潘子国——姬姓潘子国)——芈姓潘氏(楚贵族潘崇,现在湖北襄樊市宜城境内)——少数民族(鲜卑族破多罗氏)整合”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周朝灭姚姓潘子国(陕西兴平北),建姬姓潘子国(陕西兴平北),再到芈姓潘氏(湖北襄樊市宜城境内,见《楚文化源流新证》王光镐)建立这样一个历程。
以上史料文字说明,“姚姓潘氏”东迁之后再南迁就只到了陕西兴平北,“姬姓潘氏”的三次迁移缺乏历史依据。后来的郡望、堂号是依据每一个支系来源及其本姓氏人士在该地出名来确定的。潘氏的郡望有荥阳郡、广宗郡、河南郡、豫章郡等都是潘氏三次大整合之后的兴盛地。
潘姓的郡望发展
《中华姓氏全书》记载:潘姓的郡望堂号主要有荥阳郡、广宗郡、河南郡、豫章郡等。
豫章郡: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拥有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豫章”。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地,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莽新的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将豫章郡易名九江郡。东汉、三国、晋、南北朝,以郡名则为豫章,以郡治所名则为南昌。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年)罢豫章郡置洪州,治所在南昌县。唐至德元年(公元年),豫章郡名改称章郡。唐朝贞观年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置了江南道,公元年唐玄宗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历经演变,现在已是江苏、安徽两省;江南西道则以江西之名延续了下来,进而也逐渐取代了“豫章”作为江西地区的行政地区代称。其时住所地均为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
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此为姚姓潘氏的郡望兴盛之地。
河南郡:西汉时期设置为郡,(约公元前——公元前年建立)治所在雒(luo)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存在于中国汉朝至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辖区大小不一,中心地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管辖二十二个县。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以洛阳做首都,为了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史不再称太守而称“尹”。
河南郡在隋朝初年被废黜,隋炀帝时又复设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废置,改为洛州,河南郡成为了别称,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宋朝时期河南郡为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一带)别称。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四大郡望,此地始祖为潘威,这是少数民族潘氏的郡望兴盛所在地。
广宗郡:东汉时期设置为郡(约公元25——93年建立),治所在今河北省威县东部地区。隋朝仁寿元年(辛酉,公元年)避太子杨广名讳,改郡名叫“宗城”。十六国时期后赵用为建兴郡的治所。北魏时期又恢复为广宗郡治。西晋,潘勖(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之裔孙潘才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即姬姓潘氏的郡望兴盛之地。
其祠堂对联:“源自姬姓,望出广宗”就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姬姓潘氏的郡望是广宗郡。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公元年)诏割河南郡巩县以东创建荥阳郡,辖荥阳、京、密、卷、阳武、苑陵、开封、中牟八县。治所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辖地现在的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现在的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年)郡治迁至大索城(今河南荥阳市老城),至后辖县屡有变化,至东魏辖荥阳、成皋、京、密、卷五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荥阳郡为成皋郡,之后到隋大业年间(公元—年)和唐天宝元年(公元年)曾二度改郑州为荥阳郡,治所均在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年),隋政府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州治成皋(今郑州荥阳汜水镇),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即中牟,因避讳隋文帝杨坚父亲杨忠之名,将中牟县改为内牟县)、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
唐代荥阳郡下辖管城、荥阳、荥泽、原武、阳武、新郑、中牟七县。唐乾元元年(公元年),荥阳郡又改为郑州。
汉代,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东汉灵帝有潘乾(潘岳祖父)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故荥阳郡以潘乾为开郡先祖,此地为芈姓潘氏郡望的兴盛之地。
“德传花县;馨衍荥阳。”上联的“花县”,晋代潘岳于河南省河阳(今孟县西)任县令时。因该县已满种桃李,因而称该县为花县;荥阳,地在河南黄河原设郡地方。作此对联,明显是教导潘氏子孙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历史源流(上联素材,部分采自扬耀林主编《南粤客家围》书册有刊材料)。
“桃焕千门晓;花栽一县春。”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河阳令时,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这些文字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荥阳郡,荥阳堂的来历。
《中华姓氏全书》较详细的交代了潘氏的郡望之地,可以肯定的是,在后来能够查找到的资料时起,潘氏的郡望堂号源于以上四个地方是不容置疑的。
有记载只记载了荥阳郡、河南郡、广宗郡而漏掉了豫章郡,如果不是特别原因,就是有人故意漏掉豫章郡而否定姚姓潘氏。从设置时间上来看,河南郡、豫章郡的历史比广宗郡早多年,比荥阳郡早多年,这些历史都说明潘氏(姚姓潘氏、姬姓潘氏、芈姓潘氏、少数民族潘氏)都是在三次整合之后才有了郡望之地。潘氏四郡不能说明潘氏的发源地,只是简介了潘氏的兴盛地和后来兴起壮大的一个里程碑。如果把郡望、堂号同发源地牵连挂靠在一起,那就是一个特大错误(见潘启章宗亲的《论潘姓的发源地)载《宜宾潘氏》第一期)27页。从“潘都”建立到“姚姓潘子国”建立,“姚姓潘子国”覆灭到“姬姓潘子国”建立,“姬姓潘子国”被灭到“芈姓潘氏”的流传——潘崇,这其中时间跨度较大,从古潘都建立到芈姓潘氏、少数民族潘氏的融合共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完成了潘氏的大整合。潘氏郡望、堂号的出现是在潘氏三次大整合之后的四百多年,即从公元前年(潘崇被商臣任命为太师)——公元前年前(河南郡建立)潘氏郡望出现。
以上历史只说明:中华潘氏在楚汉时期——三国时期发展最为鼎盛。如果把历史推演到三国之前,都没有确切依据来证明自己是哪一支,哪一宗。
综上所述:“姚姓潘氏”发源地是四千多年前舜帝建立的古潘都(地址约在北京延庆县东北)——商朝姚姓潘子国,地址约在陕西兴平北;“姬姓潘氏”的发源地是三千年前周王朝赏赐给毕公姬高的毕国属地(潘)分赏给小儿子姬荀(季孙)的姬姓潘子国——地址仍在陕西兴平北;“芈姓潘氏”的发源地是二千六百年前的楚国都城——郢(湖北襄樊市宜城一带)。真正的潘氏发源地是四千多年前的舜帝古潘都到姚姓(商代)潘子国,这才是潘氏的“本源”,其他的都是“支流”。如果把它演化出来就是:“古潘都”北京延庆县东北——“商代潘国”(即姚姓潘国)陕西兴平北——“周代潘国”(即姬姓潘国)陕西兴平北——“芈姓潘氏”(湖北襄樊市宜城一带)——少数民族加入(三次大整合完成)。
潘氏的堂号兴盛
潘氏的堂号主要有:荥阳堂、广宗堂、河南堂、豫章堂、荣杨堂、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堂号主要代表的是一个同种分支族人的“徽号”,记载的是一个姓氏的支系,表示的是集中居住于某一处庭院和数处相近的庭院,祭祀供奉一个共同的祖先,在它们的宗祠或者中堂上题写扁额的名称来表明他们的家族源流。有了堂号,家族就有了分支,一个姓氏就有了亲疏的区别。
今天,有宗亲用堂号来寻找宗支,就是用堂号来联系与自己最为亲近的支系,也是一种寻找本家最为便捷的方法,但是姓氏文化在解放(公元年)以后被淡化,经过了几十年的洗礼与变迁,一些人连自己的祖父、曾祖父一辈叫什么名字,和哪些人是最近的支系,他们都不记得,甚至落下了一代祖先也无从查起。有的是没有听老人们谈过,有的是根本没有长辈为他们介绍,到了今天,谁是哪一个堂号的,如果谱书上没有记载,要追问他是哪一个堂号的,恐怕真是难为他了。“堂号”在旧社会是必备之物,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加入了“袍哥”,你就要知道你是哪个堂号的,这是旧知识文化里面的东西,这里解释起来不方便,希望读者阅读别的文章来进行补充理解。
荥阳堂,以郡望立堂;
广宗堂,以郡望立堂;
河南堂,以郡望立堂;
豫章堂,以郡望立堂。
荥阳堂又称黄门堂:西晋时期,潘岳(安文)曾出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特以其“黄门侍郎”的称谓作“堂号”,又因为潘岳是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氏,所以人们也称它做“荥阳堂”。潘岳被孙秀诛杀,其嫡系子孙有无遗留,无从查考,可大多潘氏谱书都记载其出自荥阳堂。
除上述之外,还有荣杨堂、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据笔者所知:贵州毕节,云南威信、镇雄、彝良县一部分与四川宜宾市潘氏部分源于荥阳,西晋迁徙浙江,明初再迁邹邑。追根溯源,只要家祠匾额、碑铭为“荥阳世家、花县家风”的,均为芈姓潘氏。溯其根系源流,可谓源远流长。以至后来又发现有“庐江簪笏堂”等,这是以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到了现在,也许笔者还有没发现的潘氏堂号会更多,但是不管怎样,所有潘氏子孙不外乎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姚姓潘氏(古潘都——姚姓潘子国,即郡望为“豫章郡”),二是姬姓潘氏(周朝灭姚姓潘子国——建姬姓潘子国,即郡望为“广宗郡”),三是芈姓潘氏(楚国太师潘崇留下的后裔,即郡望为“荥阳郡”),四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即郡望为“河南郡”)潘氏。
我们研究潘氏的源流起始,迁徙演变,郡望堂号,并不是要把潘氏族人分成若干部分,而是便于研究潘氏自己的历史渊源。
写在结尾的话
华夏潘氏发展历史悠久,由最初的姚姓潘氏(约公元前年前后潘都建立——商朝,约公元前年前至公元前年后,姚姓潘子国建立)——到姬姓潘氏(周朝,公元前年前至公元前年后姬姓潘子国建立)——再到芈姓潘氏(春秋,公元前年潘崇辅助太子商臣做了国君,被商臣任命为太师),再后来由鲜卑族破多罗氏的加入,让潘氏家族越来越壮大。
几千年来,潘氏整个家族已经血溶于水,不管是同宗同源,还是同宗不同源,亦或是同源不同宗,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姓氏的本源和起始,不忘根本,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赞赏